马氏体耐热钢论文-胡洋,董治中

马氏体耐热钢论文-胡洋,董治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氏体耐热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材料,高温相,晶粒度,马氏体

马氏体耐热钢论文文献综述

胡洋,董治中[1](2019)在《超高氮马氏体耐热铸钢的高温相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针对超高氮9Cr马氏体耐热铸钢,基于Thermo-Calc■模拟计算结果,通过热膨胀试验、激光共聚焦试验,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技术,观察高温相形貌,解析铸态及全程热处理过程中高温相的存在规律.优化热处理工艺路线,将杂相含量控制在最低水平,确保获得实验用钢的理想合金组织.(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骆素珍[2](2019)在《9Cr-3W-3Co新型马氏体耐热钢的热加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leeble 38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高温热拉伸试验,系统研究了9Cr-3W-3Co钢在变形温度为1 060~1 260℃和应变速率为0.3~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并采用OM、SEM和TEM等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组织和析出相。结果表明,试验钢在1 200℃以上高温塑性差与合金本身熔点较低、晶粒粗大和晶界有P、S、Cu等元素的偏聚有关;在1 100~1 200℃之间,块状铁素体是影响高温塑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赵小龙,罗晓阳[3](2019)在《T92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的相变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变形对T92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相变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线膨胀曲线分析确定了马氏体相变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采用连续形核、界面控制生长及各向异性碰撞修正建立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数学模型来描述不同热变形参数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速率越高,晶粒尺寸越小,生长激活能降低,Ms减小;变形温度越高,晶粒尺寸越大,生长激活能升高,Ms增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9期)

逯红果,殷凤仕,马中钢,王雷,李化坤[4](2019)在《长期时效对铸造ZG1Cr11Ni2WMoV马氏体耐热钢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金相显微镜研究了580℃长期时效对ZG1Cr11Ni2WMoV马氏体耐热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 050℃×1 h空冷淬火+580℃×2 h空冷回火后,存在纳米尺寸的M6C型碳化物弥散分布在回火马氏体板条上;580℃长期时效处理1 000 h,原奥氏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界上析出M23C6型碳化物,δ-铁素体中析出M23C6型碳化物和Laves相。(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翟国丽[5](2019)在《新型马氏体耐热钢G115的蠕变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115是钢铁研究总院与宝钢联合开发的应用于600~650℃的超超临界锅炉用管钢。对G115热挤压管在130 MPa应力下,分别进行625、650和675℃的蠕变性能试验,通过不同温度下蠕变曲线对比,发现G115钢的持久蠕变性能对温度参数较为敏感,提高持久蠕变温度,导致蠕变试样的稳态蠕变速率大大增加;同时对在650和675℃下的持久蠕变断裂试样的金相组织进行分析,两个温度下断裂的两个持久蠕变试样的断裂机制主要是晶界蠕变孔洞的出现和晶内马氏体板条密度降低导致。(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章友谊,苟国庆,熊建坤,王大勇,文仲波[6](2019)在《9Cr-3W-3Co新型马氏体耐热钢焊接接头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焊条电弧焊(SMAW)对9Cr-3W-3Co新型马氏体耐热钢进行多层多道焊,通过OM,拉伸、冲击和显微硬度测试等试验,分析了焊接接头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接头上部和中部的焊缝金属主要由晶粒相对粗大的柱状晶和等轴晶组成,下部几乎全部由晶粒细小的等轴晶组成;焊缝上部和中部金属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大量碳化物颗粒和少量块状M-A组元,焊缝下部金属显微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少量针状δ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颗粒组成;焊接接头不同部位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从母材经热影响区到焊缝,其硬度逐渐升高,下部焊缝金属的平均硬度为HV288,相对最高;焊接接头不同部位的拉伸和冲击性能存在明显差别,下部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最高(平均726.39 MPa),其冲击吸收功(平均23.3 J)高于母材的(20 J);而上部和中部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和冲击吸收功均低于母材的。(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周金华,申勇峰[7](2019)在《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中MX型碳氮化物强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耐热(RAFM)钢在强辐照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导热性及抗热膨胀性,被认为是目前核聚变反应堆的首选结构材料,但是其较低的高温蠕变抗力和抗辐照性能极大限制了其使用温度,进而影响了核聚变反应堆的转换效率。纳米级MX型碳氮化物作为钢中重要的强化相,在高温下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阻碍位错的运动及湮灭,可以有效提高钢的高温蠕变性能。此外,纳米级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还可以增加钢中的界面比,而界面是良好的缺陷陷阱,可以有效诱捕辐照产生的离位原子、空位等点缺陷,从而提高钢的抗辐照性能,因此进一步增加钢中的MX型碳氮化物含量被认为是提升RAFM钢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目前,提高RAFM钢中MX型碳氮化物强化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有叁种:氮化物强化工艺、形变热处理工艺(TMT)和Ti元素的添加工艺。叁种工艺均能有效提高钢的高温拉伸及蠕变性能,但它们对钢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氮化物强化工艺主要是通过降低钢中的C含量同时提高N含量,从而达到促进MX型碳氮化物析出的目的。但由于钢中的N含量较高,极易形成粗大的TaN夹杂,在低温条件下,钢的临界裂纹尺寸会大幅降低,TaN夹杂就会成为冲击过程的裂纹源,从而使钢的韧脆转变温度(DBTT)大幅升高。TMT工艺主要是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以上进行保温,使钢中碳化物充分溶解,之后降温至M_(23)C_6型碳化物熔点以上,对钢引入较大的变形量,从而产生大量位错,促进MX型碳氮化物的形核。由于较高的固溶温度和较大的变形量,TMT处理后,钢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较高的应力状态,从而使钢的冲击性能大幅降低。Ti元素添加工艺主要是在钢中引入Ti元素,Ti是良好的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在钢中极易与C、N元素结合形成MX型碳氮化物,从而提高钢中的MX型碳氮化物含量。与氮化物强化及TMT工艺不同,Ti元素添加后,钢中并未出现粗大的夹杂物及过大尺寸的晶粒,其表现出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与传统RAFM钢相比,其高温力学性能及室温冲击性能均大幅增加,仅DBTT值略有升高。本文从强化机理出发,重点介绍了近年来MX型碳氮化物强化RAFM钢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对比了叁种MX型碳氮化物强化工艺对钢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指出了RAFM钢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并对今后的研发重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1期)

叶中飞,伍川,李清,吕中宾,卢明[8](2019)在《回火温度对高Si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Si含量铁素体/马氏体钢在550~800℃进行系列回火试验,利用相图计算、组织观察与萃取析出相XR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高Si含量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550~800℃回火,高Si含量铁素体/马氏体钢析出相由M_(23)C_6和(NbV)(CN)组成;当回火温度低于750℃时,随回火温度升高M_(23)C_6在析出相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而当回火温度超过750℃时,M_(23)C_6溶解,其在析出相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在700~800℃回火,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高Si含量铁素体/马氏体钢强度和硬度均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04期)

李苗苗[9](2019)在《高氮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的制备及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具有高效节能的超超临界绿色发电技术成为当前燃煤发电机组的首选,相应地,机组用耐热材料的优劣成为实现这一技术的重要支撑。具有高强度,高导热性和低膨胀系数的9Cr马氏体/铁素体钢是目前超超临界汽轮机用缸体和转子的理想钢种。由于高氮钢中的N元素与可以与其他的合金元素相互作用,使其具有优良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结合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和高氮钢的优点,设计一种新型的高氮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利用氮化物的强化进一步提高9Cr马氏体/铁素体铸钢材料的强度和耐蚀性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Thermo-Clac模拟计算,本文设计出含0.2-0.3N%的9Cr马氏体/铁素体钢。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备工艺制备了两种新型的高氮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实验钢A(加压真空感应冶炼法)和实验钢B(加压真空感应+电渣重熔法)。两种实验钢的成分测定及组织分析结果表明:实验钢A的N含量为0.2%,实验钢B的N含量为0.15%。二者的铸态组织均由马氏体(M)和铁素体(δ-铁素体)两相组成。与实验钢A相比,实验钢B中的铁素体含量较多,且其组织分布极其不均,这与电渣重熔过程无压力保护有关。采用控制均质化温度与冷却速率两种方式对其铁素体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A中的铁素体含量随着均质化温度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多,在1150℃-10h-空冷的均质化处理后,铁素体含量最少;实验钢B中的铁素体含量随着均质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070℃-10h-空冷的均质化处理后,铁素体含量最少。铁素体含量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减少,但当冷却速率超过500℃/min时,冷速对铁素体含量的影响微甚。结合热膨胀测量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钢A的正火温度(1070~1200℃)和回火温度(730~780℃)。TEM观察结果表明,经过回火后中发现材料中存在大量位错线、位错网,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铁素体,其中有较多的(V,Nb)N相沿马氏体板条界析出,有大量的M_6C(Fe_3W_3C)、Laves相和Cr_2N等在铁素体基体上析出。无疑这些相的存在能够钉扎位错,阻碍位错的运动,对材料的高温性能提供组织保证。不同温度回火的相析出的探讨,将为揭示高氮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的相析出动力学和相变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徐松乾,赵海平[10](2019)在《应力对G115马氏体耐热钢晶界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应力对新型G115马氏体耐热钢晶界特性的影响。通过对G115钢650℃/120 MPa持久断裂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应力作用下,析出相尺寸增大,数量减少,特别是大尺寸的析出相数量较多,而小尺寸的析出相数量较少;马氏体板条回复速度加快,呈多边形化,即形成亚晶;同时20°~50°晶界增多,大、小角晶界界面数量均增加。(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2期)

马氏体耐热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Gleeble 38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高温热拉伸试验,系统研究了9Cr-3W-3Co钢在变形温度为1 060~1 260℃和应变速率为0.3~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并采用OM、SEM和TEM等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组织和析出相。结果表明,试验钢在1 200℃以上高温塑性差与合金本身熔点较低、晶粒粗大和晶界有P、S、Cu等元素的偏聚有关;在1 100~1 200℃之间,块状铁素体是影响高温塑性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氏体耐热钢论文参考文献

[1].胡洋,董治中.超高氮马氏体耐热铸钢的高温相解析[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9

[2].骆素珍.9Cr-3W-3Co新型马氏体耐热钢的热加工性能研究[J].宝钢技术.2019

[3].赵小龙,罗晓阳.T92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的相变动力学[J].金属热处理.2019

[4].逯红果,殷凤仕,马中钢,王雷,李化坤.长期时效对铸造ZG1Cr11Ni2WMoV马氏体耐热钢组织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9

[5].翟国丽.新型马氏体耐热钢G115的蠕变性能研究[J].宝钢技术.2019

[6].章友谊,苟国庆,熊建坤,王大勇,文仲波.9Cr-3W-3Co新型马氏体耐热钢焊接接头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J].焊接技术.2019

[7].周金华,申勇峰.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中MX型碳氮化物强化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

[8].叶中飞,伍川,李清,吕中宾,卢明.回火温度对高Si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9].李苗苗.高氮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的制备及相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10].徐松乾,赵海平.应力对G115马氏体耐热钢晶界特性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标签:;  ;  ;  ;  

马氏体耐热钢论文-胡洋,董治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