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底部可转动设置有充电兜,所述充电兜上设有用于放置主机的向上和向前敞开的充电插槽,所述充电插槽的内壁上设有充电触点,所述充电兜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在未放入所述主机时可推动所述充电兜向外旋转预定角度的弹性件。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车载充电装置中的充电兜,方便使用者把主机放入充电兜中,提高了客户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前侧底部可转动设置有充电兜(2),所述充电兜(2)上设有用于放置主机的向上和向前敞开的充电插槽(23),所述充电插槽(23)的内壁上设有充电触点(24),所述充电兜(2)和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在未放入所述主机时可推动所述充电兜(2)向外旋转预定角度的弹性件。
设计方案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前侧底部可转动设置有充电兜(2),所述充电兜(2)上设有用于放置主机的向上和向前敞开的充电插槽(23),所述充电插槽(23)的内壁上设有充电触点(24),所述充电兜(2)和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在未放入所述主机时可推动所述充电兜(2)向外旋转预定角度的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槽(23)的两侧内壁上设有定位筋条(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筋条(21)的高度与所述充电插槽(23)的高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兜(2)的两侧外壁上具有转轴(22)或转轴孔(15)的其中之一,所述壳体(1)上具有该转轴(22)或转轴孔(15)的其中之另一,通过该转轴(22)与转轴孔(15)的配合,所述充电兜(2)可绕着所述转轴(22)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22)上的扭簧(3d)。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底壳(14)、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14)上方的面壳(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13)的底部与所述充电兜(2)相对应的部位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面壳(13)背面的背壳(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兜(2)的后部顶部与所述背壳(12)之间的第二弹簧(3c)。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兜(2)的底部后部与所述底壳(14)之间的第一弹簧(3a)。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兜(2)的底部前部与所述底壳(14)之间的拉簧(3b)。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车载充电装置,因整体结构的限制,充电插槽上定位筋条的高度只能做得偏矮;且主机开始时是倾斜放到充电插槽上,这需要减小充电插槽上定位筋条的宽度,这两个原因会降低定位筋条的强度。同时,放主机时,充电弹针会把主机往外推,导致电池上的卡槽不好与充电插槽上的定位筋条对准,筋条与电池的配合间隙变大,对主机充电时的接触可靠性有一定影响。另外,在放主机操作时也无法看到电池上的卡槽是否与定位筋条对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车载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底部可转动设置有充电兜,所述充电兜上设有用于放置主机的向上和向前敞开的充电插槽,所述充电插槽的内壁上设有充电触点,所述充电兜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在未放入所述主机时可推动所述充电兜向外旋转预定角度的弹性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槽的两侧内壁上设有定位筋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筋条的高度与所述充电插槽的高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兜的两侧外壁上具有转轴或转轴孔的其中之一,所述壳体上具有该转轴或转轴孔的其中之另一,通过该转轴与转轴孔的配合,所述充电兜可绕着所述转轴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的扭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方的面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壳的底部与所述充电兜相对应的部位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面壳背面的背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兜的后部顶部与所述背壳之间的第二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兜的底部后部与所述底壳之间的第一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兜的底部前部与所述底壳之间的拉簧。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充电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充电装置,在未放入主机时,充电兜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始终向外旋转,从而方便使用者把主机放入充电兜中,增加了主机在车载充电装置充电时的接触可靠性,提高了客户体验;另外,通过旋转充电兜,也方便了主机上的卡槽和定位筋条的对准,同时,定位筋条的高度和宽度也可以做大,从而提高定位筋条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中弹性件另一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中弹性件再一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载充电装置中弹性件又一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前部设有用于放置主机的向上和向前敞开的容置腔11,容置腔11的底部可转动设置有充电兜2,充电兜2上设有用于供主机插入的向上和向前敞开的充电插槽23。充电插槽23的内壁上设有与主机的导电触点对应的充电触点24,以对主机进行充电。充电兜2和壳体1之间设置有在未放入主机时可推动充电兜2向外旋转预定角度的弹性件,以使在未放入主机时,充电兜2向外旋转。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车载充电装置中的充电兜,方便使用者把主机放入车载充电装置中。
充电插槽23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设有定位筋条21,主机上设有与定位筋条21相配合的卡槽,以对主机的插入进行导向和定位。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充电装置,在未放入主机时,充电兜2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始终向外旋转,主机插入时,主机的倾斜方向可与充电兜2的倾斜方向一致,方便主机上的卡槽和充电插槽上的定位筋条21的对准,从而方便使用者把主机放入充电兜2中,然后再压入车载充电装置的容置槽11中,增加了主机在车载充电装置充电时的接触可靠性,提高了客户体验;另外,定位筋条21的高度也可以设计为与充电插槽23的高度一致,同时定位筋条21的宽度也不受到影响,从而大大增加了定位筋条21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可包括底壳14、设置在底壳14上侧的面壳13、以及设置在面壳13背面的背壳12,面壳13的底部与充电兜2相对应的部位为中空结构,以方便充电兜2的装配。底壳14、面壳13以及背壳12之间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面壳13的前部与底壳14之间形成用于放置主机的容置腔11。
充电兜2的两侧外壁上设有转轴22,面壳13上设有与转轴22相适配的转轴孔15,从而使充电兜2能绕着转轴22旋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充电兜2上设置转轴孔,在面壳13的对应位置上设置转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弹簧。如图2、图3a-3c所示,该弹性件可以为设置在充电兜2的底部后部与底壳14之间的第一弹簧3a,或者也可以为设置在充电兜2的底部前部与底壳14之间的拉簧3b,或者也可以为设置在充电兜2的后部顶部与背壳12之间的第二弹簧3c,或者也可以为设置在转轴22上的扭簧22,或者也可以为其他的实现方式,其只要满足在未放入主机时,充电兜2向外旋转即可。
可以理解地,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6695.2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375173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H02J 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
范畴分类:37C;38G;
申请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北区北环路9108号海能达大厦
发明人:黄笛郝;袁华栋
第一发明人:黄笛郝
当前权利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郭方伟;王少虹
代理机构:44314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