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疟原虫,蛋白,疟疾,红细胞,表面,疫苗,酵母。
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广,赵恒梅,宫玉香[1](2006)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19 ku片段(MSP_(1-19))的表达及免疫效应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19ku片段(MSP1-19)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分泌表达MSP1-19,表达产物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3次免疫后ELISA检测其血清中IgG滴度的变化,观测重组MSP1-19免疫效应。结果MSP1-19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重组MSP1-19免疫后,兔血清中IgG滴度的变化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MSP1-19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张忠广,赵恒梅,宫玉香[2](2005)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片段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高效表达与纯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并获得纯度较为理想的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片段(MSP-119)重组蛋白。方法将带有6-his基因的MSP-119基因序列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筛选出高拷贝转化子,优化表达条件,利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进行检测。结果毕赤酵母分泌表达MSP-119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MSP-119基因表达蛋白能被抗MSP-119的单抗所识别,出现特异条带,将培养上清利用Ni-NTA柱纯化后,推算MSP-119蛋白的表达量为1.0g/L。结论酵母细胞表达系统可高效表达可免疫识别的MSP-119重组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5年12期)
张冬梅[3](2001)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表达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仍是目前世界上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 迅速扩散以及抗杀虫剂蚊媒的出现和蔓延迫切需要我们寻求新的疟疾防治措施。 发展有效的疟疾疫苗是人类控制乃至消灭疟疾的重要途径。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 子表面蛋白1(PfMSP1)是当今领先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其主要实验依据是 来自夜猴攻击试验。用纯化的MSP1天然蛋白免疫的夜猴能部分或完全保护后来 同种疟原虫的攻击感染。MSP1特异单抗或多抗能在体外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生长。 PfMSP1是分子量为185-200KD的糖蛋白,它在裂体增殖时合成,并在裂殖体破 裂时被酶解为 4个片段,按其分子量大小分别定名为 MSP1-83、MSP1-31、 MSP1-36和 MSP1-42。FCB株 5kb Pfmsp1基因及其 4个酶解片段基因的人工全 合成(选用人密码子)克服了天然 Pfmsp1基因因 A+T含量异常高(74%)而导致其 在异源系统中极不稳定的困难。研究表明,PfMSP1的免疫保护作用依赖该蛋白 正确构象的形成,本研究开展了在毕氏酵母系统中表达全长 PfMSP1及其酶解片 段,并进行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 1.将 FCB株 5kb PfMSP1全合成基因进行改造,去样其 5’端信号肽序列, 增设起始密码 ATG和两端用于克隆的BamHI和 NotⅠ切点序列。改造的 PfMSP1 基因与 pPIC3.5载体连接后转入毕氏酵母 SMD1168中进行胞内表达。结果显示, 全长PfMSP1基因在该系统中获得表达,用mAb5.2单抗进行免疫印迹法检测, 在经甲醇诱导的样品中出现约200KD的表达条带,而在未诱导和阴性对照中无 特异条带出现。用mAb5.2单抗的亲和层析柱能纯化到表达产物,但因胞内表达 且产量低,故制备足够蛋白进行免疫学试验仍有相当困难。 2.为弄清 PfMSP1各酶解片段的免疫保护作用,鉴定出有保护作用的片段 以代替全长蛋白用于疫苗试验,我们开展了在毕氏酵母中表达 PfMSP1各酶解片 段的研究。将4个片段分别插入经改建的pPICZa表达载体中,转入毕氏酵母 SMD1168株进行诱导分泌表达。结果显示,MSP1-42能分泌在培养上清,但表达 产物为双带。尽管进行大量筛选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均未能检测到其余3个酶解 片段的表达。为了解在该系统中产生的MSP1-42重组蛋白的构象,我们15个特 异单抗与该蛋白反应,其中10个单抗识别构象表位。结果显示,除2个阴性对 照单抗外,其余13个单抗均能与MSPI叶2反应,有3个单抗u.8,13.l和7.3) 不能与* 细胞产生的 MSP反应,但能毕氏酵母产生的蛋白反应,这表明在该 系统中产生的MSPI-42在构象上更接近天然蛋白。 3.将上述 MSP42重组蛋白与福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经 4次皮下注射 后,其免疫血清中产生了特异抗体。用培养恶性疟原虫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 试验,两只免疫家兔的抗体滴度分别1:2048和1:5 12。用蛋白A柱从免疫血 清中分离总IgG,并检测该抗体对疟原虫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佐剂 对照组的IgG无任何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的作用,但免疫组IgG显着抑制疟原虫 生长,且抑制作用随 IgG浓度增加而增强,在 250 u g加l时,两只家兔互妒的抑O 抑率分别为96.6洲和85.54%。 4.以上结果显示了 MSP -42能在毕氏酵母中分泌表达,且能形成天然构象, 其特异抗体能抑制疟原虫生长。但该序列来自FCB株,目前用于疫苗研究,特 别是进行人体攻击试验的标准株为 3D7株。本研究结果显示 3D7株 MSP*2天 然基因不能在毕氏酵母中分泌表达。对此,我们选用毕氏酵母的密码子,重新设 计该基因序列,并去掉其中糖基化位点,产生 1202hP 3D,株MSP142全合成基 因。采用不对称 PCR法全合成该基因。该合成 MSP.42基因能在毕氏酵母中高 水平表达,表达产物为一条带,无降解产物出现。该重组蛋白也能与识别构象表o 位的单抗反应。该表达菌株 15工罐发酵及纯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大量制备 3D, 株 MSP*2重组蛋白为我们开展该抗原的免疫学研究及疫苗有效性试验提供有 用的材料(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1-05-01)
何斌,钱锋[4](1999)在《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C末端19kDa片段》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IC末端19kDa片段在结构和特性方面的特殊性,它越来越受到瞩目。本文就其产生、结构、免疫学特性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9年01期)
方军,管惟滨,孙树汉[5](1997)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与人红细胞结合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 - 1( P195)与人红细胞的结合作用。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分 8段表达 MAD2 0株恶性疟原虫 P195蛋白。各段表达蛋白经复性及用同位素 12 5I标记后与人红细胞进行结合实验。结果 :氨基酸序列为 12 3- 30 2 ( M3) ,384 - 595( M6) ,10 78- 12 51( M9)的叁段蛋白具有红细胞结合作用。其中 M6不能与胰酶处理过的红细胞结合 ,且与正常红细胞结合的 M6片段能被酸性缓冲液洗脱。而 M3,M9与红细胞结合不受胰酶影响 ,且不能被酸性缓冲液洗脱。结论 :M6与红细胞的结合位点可能为红细胞膜表面蛋白受体 ,M3,M9与红细胞的结合点不在膜表面 ,而在红细胞内。(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1997年06期)
李学荣[6](1997)在《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1(MSP1)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1(MSP1)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在人群中诱导的免疫应答。对恶性疟原虫MSP1疫苗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MSP1作为疟疾诊断抗原分子和疟疾疫苗候选抗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7年05期)
方军,戚丽君,钱锋,何斌,管惟滨[7](1996)在《银染法观察胶体金标记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与人红细胞的结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膜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识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人红细胞的结合位点,我们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了P195蛋白。各段表达蛋白经过提纯与复性后,用胶体金标记。标记后的各段蛋白分别与人红细胞共孵育。然后将此红细胞加入到银显影液中。结果发现,红细胞在与一段P195蛋白(M6,氨基酸序列为384-595)共孵育并加入到银显影液中后,红细胞表面出现黑色银沉淀。而红细胞在与其它各段P195蛋白进行同样操作后,红细胞表面没有出现黑色银沉淀。这表明经胶体金标记后的M6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M6所对应的区域可能就是P195蛋白的红细胞结合区域。(本文来源于《实用寄生虫病杂志》期刊1996年04期)
李学荣,余新炳,罗树红,徐劲,朱佩娴[8](1996)在《恶性疟原虫疫苗研究──Ⅸ.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端类表皮生长因子1的体外扩增及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在其分子C-端MPS-119具有两个类EGF结构,其中类EGF-1为特异性抗体抑制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靶位之一。本文通过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法提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再用PCR扩增类EGF-1基因,经酶切纯化后插入质粒pGEM3Zf(+)中,转化大肠杆菌DH5a,经PCR筛选及双酶切鉴定,筛选出含类EGF-1基因的阳性克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1996年06期)
方军,管惟滨,戚丽君,孙树汉[9](1996)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对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MSA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识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识别有关的位点,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了MAD20株恶性疟原虫的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4-595的一段蛋白(M6),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且M6对疟原虫生长无细胞毒性作用。这表明M6可能含红细胞结合位点,该位点与裂殖子竞争性结合红细胞,而使感染率下降(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罗树红[10](1995)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变异体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抗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MSP1是红内期疫苗的候选抗原。本文将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MSPI1_(19))的两个类表皮生长因子(EGF)区的4种变异体在酿酒酵母中进行表达,对其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和结构分析。载体构建:用引物和含有编码MSP1_(19)基因的p2ADH2的衍生物将P.f.3D7基因组DNA(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5年02期)
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并获得纯度较为理想的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片段(MSP-119)重组蛋白。方法将带有6-his基因的MSP-119基因序列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筛选出高拷贝转化子,优化表达条件,利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进行检测。结果毕赤酵母分泌表达MSP-119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MSP-119基因表达蛋白能被抗MSP-119的单抗所识别,出现特异条带,将培养上清利用Ni-NTA柱纯化后,推算MSP-119蛋白的表达量为1.0g/L。结论酵母细胞表达系统可高效表达可免疫识别的MSP-119重组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忠广,赵恒梅,宫玉香.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19ku片段(MSP_(1-19))的表达及免疫效应检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
[2].张忠广,赵恒梅,宫玉香.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片段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高效表达与纯化(英文)[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
[3].张冬梅.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表达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
[4].何斌,钱锋.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C末端19kDa片段[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9
[5].方军,管惟滨,孙树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与人红细胞结合的研究(英文)[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
[6].李学荣.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1(MSP1)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7
[7].方军,戚丽君,钱锋,何斌,管惟滨.银染法观察胶体金标记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与人红细胞的结合作用[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6
[8].李学荣,余新炳,罗树红,徐劲,朱佩娴.恶性疟原虫疫苗研究──Ⅸ.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C端类表皮生长因子1的体外扩增及克隆[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6
[9].方军,管惟滨,戚丽君,孙树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对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的抑制作用[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6
[10].罗树红.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变异体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抗原性[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