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腐皮镰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致病性,寄主,水杨酸,木香,抗性,壳聚糖,毛色。
腐皮镰孢论文文献综述
孔婕[1](2019)在《百里酚和水杨酸对腐皮镰孢和匍枝根霉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在番茄采后保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源保鲜剂,因其没有化学抑菌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抗药性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天然防腐保鲜剂开发研究的方向和热点。但由于其天然产物价格居高不下,造成使用成本较高,尤其是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很难推广使用。番茄果实营养丰富,但属于果皮薄且多汁的品种,采后贮藏过程当中容易受机械损伤、微生物感染等发生腐烂,采后损失率极高。因此,如何减少植物源保鲜剂在番茄等生鲜果蔬中的使用量,降低其使用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11种已报道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源保鲜剂,针对果蔬采后两种常见的腐败真菌,同时也是番茄采后主要的腐败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CICC 2603=ATCC 36031,以下简写F.solani)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ATCC 12939,以下简写R.stolonifer),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按照棋盘法对11种植物源抑菌剂进行复配,发现对F.solani和R.stolonifer均有协同抑菌作用的组合仅有1组,即百里酚和水杨酸(记为S_(TSA)),其在协同抑菌作用中的MIC值比单独使用两种抑菌剂时的MIC值降低了74.62%~87.69%,有效降低了单个活性成分的作用浓度。通过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菌丝和细胞形态的观察,发现S_(TSA)作用后细胞结构和形态发生严重变化,菌丝体表面出现一些隆起,显示出不规则的收缩,出现皱褶;细胞壁变薄,细胞质基质减少,大量空泡在细胞质中融合,形成较大的空泡。同时,S_(TSA)、百里酚和水杨酸均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对两种真菌进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后观察发现,随着S_(TSA)、百里酚和水杨酸作用浓度的增加,两种真菌中被染色的细胞比例均有所增加,并且呈浓度依赖性(r值均在0.91以上),表明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使得PI可以穿过细胞膜与核酸结合显示红色荧光。水杨酸在S_(TSA)对F.solani细胞膜完整性损伤的协同作用中占主要地位;百里酚和水杨酸在S_(TSA)对R.stolonifer细胞膜完整性损伤的协同作用中贡献度相当。随着抑菌进程,两种真菌细胞在260 nm和280 nm处的泄漏量均有所增加,各组在1 h?24 h的作用时间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27)0.05),增加比例最高分别达79.52%和82.65%,表明抑菌剂造成两种真菌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量增加。且百里酚和水杨酸在浓度为0.5和1 MIC的S_(TSA)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内核酸泄露的协同作用中贡献度相当,但百里酚在浓度为2MIC的S_(TSA)对F.solani细胞内核酸泄露的协同作用中起主要作用,水杨酸在S_(TSA)对于R.stolonifer细胞内蛋白质泄露的协同作用中起主要作用。同时,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含量随着抑菌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呈现浓度依赖性(r值在-0.8211和-0.8975之间),且百里酚和水杨酸在S_(TSA)分别对两种菌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的贡献度相当。S_(TSA)通过阻碍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合成,破坏了两种真菌的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并最终抑制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生长。此外,S_(TSA)、百里酚和水杨酸分别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叁种抑菌剂分别作用F.solani和R.stolonifer后,两种真菌的线粒体膜电位均显着升高,表现为膜电势超级化,且呈现浓度依赖性(r值在0.9244到0.9972之间),表明两种真菌的线粒体膜结构被改变。且相同浓度抑菌剂处理后,F.solani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R.stolonifer,说明F.solani的线粒体膜电位所受影响更大。研究抑菌剂对叁羧酸(TCA)循环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发现,柠檬酸合成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IDH)、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均受到抑菌剂不同程度的抑制,酶活性下降率在71.45%到98.38%之间。同时,抑菌剂导致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内TCA循环中的柠檬酸(CA)含量分别下降65.64%(F.solani)和90.80%(R.stolonifer),表明抑菌剂严重影响了TCA循环的正常进行,进而损伤了两种真菌的线粒体功能。此外,两种真菌经抑菌剂处理后发现,其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有明显增加,增长率最大值分别为86.71%(F.solani)和97.78%(R.stolonifer);并且,丙二醛(MDA)大量生成,增长率最大值分别为73.54%(F.solani)和80.00%(R.stolonifer)。综上所述,S_(TSA)导致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膜损伤,致使其细胞内容物(核酸和蛋白质)的大量泄漏,麦角固醇合成严重受阻,线粒体膜发生了电势超级化改变了线粒体的膜结构,TCA循环中关键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了ATP合成和NADH产生,破坏TCA循环,ROS和MDA的大量累积进一步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氧化损伤,细胞的过氧化继续影响细胞内线粒体内关键酶的活性,加剧膜的损伤,最终将导致F.solani和R.stolonifer细胞死亡。S_(TSA)对F.solani和R.stolonifer的体外抑菌作用表明,S_(TSA)对两种腐败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对其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96%以上;番茄接菌试验结果表明,S_(TSA)对F.solani的抑菌效果优于R.stolonifer;对番茄伤口接种F.solani的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对伤口接种R.stolonifer的番茄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差异不显着;结合感官评价,浓度为1 MIC的S_(TSA)对好果的保鲜效果更好,2 MIC的S_(TSA)更适用于有腐烂情况发生的番茄保鲜;进一步将不同浓度的S_(TSA)加入到可食性虫胶中,制成涂膜液,覆盖于番茄表面。研究发现,S_(TSA)虫胶涂膜和对照组相比,其透湿性和透氧性均显着降低(P(27)0.05),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番茄果实内部的水分散失和气体交换;浓度为5 MIC的S_(TSA)虫胶涂膜番茄在贮藏期间,腐烂率与失重率最低(P(27)0.05),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最慢,采后感官品质维持最好,不同浓度的S_(TSA)虫胶涂膜对番茄采后的颜色没有影响;对番茄硬度损失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浓度为1MIC和5MIC S_(TSA),能将可滴定酸含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浓度为10 MIC,延迟总酚峰值出现的有效浓度是1 MIC,有利于番茄风味的保存;对降低贮藏期间番茄体内MDA累积的有效浓度是5 MIC,有效防止了果实衰老和膜损伤,诱导番茄体内两种抗病性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短时间内升高,提高果实的免疫力,提高果实采后抵抗病原真菌侵染的能力,从而减少采后贮运过程中的损失。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拓展植物活性成分的应用前景,为番茄采后保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果蔬采后贮藏及运输提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继红,尹芳,王昌梅,赵兴玲,吴凯[2](2019)在《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抑制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抑制效果的影响,该实验采用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苯、乙醚、甲苯、环己烷、石油醚)对已经去除80%水分的沼液浓缩液进行萃取后再浓缩,将最终的萃取浓缩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6种有机溶剂萃取得到的萃取浓缩物都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有抑制作用,且萃取浓缩物的抑制效果强于浓缩液、原沼液和萃取后剩余浓缩液的抑制效果。该实验可为沼液防治叁七根腐病的利用奠定基础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1期)
郑科,谷丽萍,肖支叶,马惠芬[3](2019)在《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结香木质部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的浸染结香效果,采用单一菌处理(1g/L、3 g/L)、混合菌处理(每个菌0.5 g/L、1 g/L、1.5 g/L),以输液方式浸染5个月后,对其木质部采用GC-MS联用仪开展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出的77种化学成分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脂肪酸和其他物质;与单菌侵染相比,混合菌侵染白木香树更能促使沉香特征性成分产生,接菌量为3 g时效果最佳;可可毛色二孢菌结香效果稍好于腐皮镰孢菌;结香效果与侵染菌的量存在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1期)
辛松林,秦文,孙传红,徐丹,黄倩[4](2018)在《腐皮镰孢霉菌侵染及保鲜剂处理对秋葵相关抗性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秋葵果实响应外界胁迫反应及合理利用果实抗性酶的保护功能,以川秋葵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腐皮链孢霉菌和保鲜剂处理的方法,研究秋葵果实抗性酶的变化。结果表明,POD、PPO、PAL、C4H、4CL、CAD和TAL参与了秋葵果实响应腐皮链孢霉菌侵染和成熟衰老的反应过程。4CL、POD、PPO在整个腐皮链孢霉菌侵染阶段活性持续增高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PAL、CAD在腐皮链孢霉菌侵染的4 d内活性增高,且在整个侵染阶段都保持了较高的活性; C4H在腐皮链孢霉菌侵染的3 d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TAL在侵染24 h迅速启动响应反应。不同保鲜剂对抗性酶活性表达的诱导作用不同,1-MCP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维持果实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岳贤臣,苏婷婷,李萍,王战勇[5](2018)在《腐皮镰孢聚丁二酸丁二酯解聚酶基因优化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丁二酸丁二酯是一种可替代传统塑料的生物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其在自然界中往往降解缓慢,获取高效降解微生物或解聚酶是使其快速有效降解的关键。通过构建重组毕赤酵母表达体系以实现腐皮镰孢聚丁二酸丁二酯解聚酶(FSC)的高效表达。根据毕赤酵母偏好密码子优化FSC的基因密码子,并导入毕赤酵母X33中实现其重组表达。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FSC基因序列中的157个碱基发生改变,G+C含量由59.6%降低到48.3%,序列同源性为77.34%;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 PICZα-FSC转入毕赤酵母X33,结合抗性平板初筛、SDS-PAGE和Western bolt验证,以及摇瓶发酵酶活力测定获得了1株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重组菌株L1;进一步确定其摇瓶发酵培养条件:培养基起始p H 6.0,摇床转速220 r/min,甲醇补加量1%,接种量8%,培养时间72 h,培养温度30℃,此优化条件下菌株发酵液酶活力可达110 U/mL。(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陈科良[6](2018)在《芒果球座菌和腐皮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一共分为叁章。前两章介绍了从中药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叶片分离得到的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与从中药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叶片分离得到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第叁章主要综述了近七十多年来文献报道的来源于真菌杂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通过正相硅胶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结合利用核磁波谱解析、高分辨质谱HRESIMS、红外与紫外光谱、量子化学计算、X-ray单晶衍射、Mosher反应及Mo_2(OAc)_4试剂等现代手段,从上述两种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7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3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主要为杂萜、聚酮及醌类等。从芒果球座菌的大米发酵物中主要分离得到杂萜类化合物,其中包含11个螺环杂萜类新骨架化合物。主要涉及莽草酸与单萜杂合形成的螺环新骨架、莽草酸与开环单萜形成的螺环新骨架及莽草酸与倍半萜杂合形成的螺环新骨架;还有10个新的杂萜化合物,它们同样是由萜类与莽草酸混杂衍生而来。通过计算机反向虚拟及2D药效团指纹筛选预测新化合物作用靶点,得到综合得分最高为11β-HSD1靶点,并将评分最高的化合物1与11β-HSD1进行对接,随后采用MST体外评价该化合物与11β-HSD1结合力及其对11β-HSD1抑制活性研究,并在HepG2细胞内研究该化合物靶向11β-HSD1抑制活性及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抑制作用,体外验证了该化合物靶向11β-HSD1抑制活性。从腐皮镰孢菌的大米发酵物中主要分离得到聚酮和醌类化合物,其中包含1个新骨架聚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由并环戊二烯[1,2-c]吡喃单元组成;还有1个新的A/B环同时降解的甾体化合物。我们对这两个新化合物进行了肿瘤细胞毒活性和cyclooxygenase-2(COX-2)酶抑制活性的测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吴跃开,朱秀娥,欧国腾,余金勇,孙建昌[7](2011)在《腐皮镰孢菌麻疯树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疯树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麻疯树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4℃,此温度范围内的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均较高,其中32℃为最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特别是达到100%时最有利于病菌生长、孢子萌发及产孢活动,在水滴状态下其孢子萌发率可以更高;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其中光-暗交替更为有利,但在全黑条件下其产孢量最高,表明夜晚是其产孢的主要时期;pH值为5~12时病菌均能萌发和生长、产孢,表明病菌具有较宽的且偏向于碱性的pH适应范围,其中最适宜范围为pH值6~9;氮、磷、碳均是其重要的营养源,其中最适合其利用的氮、碳、磷源分别为硝态氮(KNO3)、甘露醇、K2HPO4。(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4期)
吴跃开,罗在柒,朱秀娥,余金勇[8](2011)在《麻疯树腐皮镰孢根腐菌的寄主专化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麻疯树根腐病病原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典型菌株为测试对象,对麻疯树6个不同种源、39种不同植物以及其他10个专化型寄主植物进行接种试验,并与其他专化型菌种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腐皮镰孢菌对麻疯树不同种源均有致病性,而对其他植物种类(包括其他腐皮镰孢专化型寄主植物)均不具侵染性;其形态学特征与其他专化型菌系也有明显区别。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将引起麻疯树根腐病的腐皮镰孢菌定义为一个新的专化型,即腐皮镰孢麻疯树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Sacc.f.sp.jatrophae。(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刘怀伟,张博,鲍晓明,李长松[9](2010)在《腐皮镰孢菌中壳聚糖酶CSN1对其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由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天然存在于真菌和植物的细胞壁中。壳聚糖酶(E.C.3.2.1.132)是一种特异性水解壳聚糖生成壳寡糖的糖苷水解酶。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一种植物致病菌,在农业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该菌能够分泌型表达一种内切型壳聚糖酶CSN1,CSN1的生理功能至今没有报导。本研究中,为了研究CSN1对F.solani致病性的影响,在建立农杆菌介导(ATMT)的腐皮镰孢菌转化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CSN1超表达菌株,并通过构建发卡RNA表达载体,得到了RNA干扰(RNAi)(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0-06-23)
刘怀伟[10](2010)在《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CSN1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对致病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是由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缩合而成的低聚物,聚合度一般为2—20,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呈水溶性,易于被细胞吸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日化、农业、生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壳寡糖主要由壳聚糖(Chitosan)降解产生,而壳聚糖是由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含氮类有机化合物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基形成的。目前壳寡糖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壳聚糖化学降解法和酶解法。化学法包括浓酸降解法和过氧化氢降解法,但两种方法都较难得到低聚合度的壳寡糖,而且反应条件剧烈,容易引发环境问题。酶解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壳寡糖得率高,不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又分为复合酶解法和专一性酶解法。复合酶解法是混合利用多种水解酶类,包括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共同降解壳聚糖产生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而专一性酶解法是利用壳聚糖的专一性水解酶—壳聚糖酶(Chitosanase)水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过程。从壳寡糖的转化率、产物分子量分布范围、酶解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酶解过程的可重复性来讲,利用专一性酶解法制备壳寡糖最具有前景和发展优势。壳寡糖市场前景的广阔促使了壳聚糖酶研究的活跃,目前已在多种微生物中分离到了壳聚糖酶,并对其酶学性质、水解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内切型壳聚糖酶最适合于壳寡糖的生产。酿酒酵母是非常理想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具有原核细菌所没有的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后修饰加工系统和安全型基因工程受体系统,并能将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泌至培养基中,已广泛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酿酒酵母同时也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经济微生物,具有培养条件简单、生长迅速,便于大规模、高密度发酵,公认的生物安全菌(GRAS),高抗逆性等优良工业生产特性。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可在土壤中长期进行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危害寄主植物。由于其在农业生产上的严重危害,腐皮镰孢菌受到了广泛关注Hadwiger (1980,1981)在研究F. solani与豌豆(Pisum sativum)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从F. solani细胞壁上释放出的壳寡糖类能够启动豌豆的防御机制,诱导豌豆细胞植保素(Phytoalexin)的产生,从而提高其抗病性,抑制F. solani的侵染,并通过免疫化学的方法检测到壳寡糖从F. solani细胞壁上释放出来,进入植物细胞中。Prapagdee(2007)研究发现低浓度的外源性壳聚糖类就能够抑制F solani的生长,保护豌豆免于病原真菌引发的猝死综合症(Sudden death syndrome)。鉴于壳聚糖和壳寡糖在病原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Shimosaka (1993)曾推测F. solani壳聚糖酶可能与真菌细胞壁的降解或致病性有关,但关于真菌壳聚糖酶生理功能的研究极少,至今尚没有实验性的证据被报道。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利用平板透明圈法结合薄层层析法(TLC),筛选到-株能分泌表达壳聚糖酶的腐皮镰孢菌F. solani 0114。对粗酶液的研究表明该菌所产壳聚糖酶的水解产物中不含单糖,水解产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3 kDa,壳寡糖比例较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 F. solani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酶学性质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F. solani 0114壳聚糖酶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中包含一个编码300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读码框(ORF,903bp)。该序列已提交至GeneBank,登录号为EU263917。将此序列N末端与His标签融合并在大肠杆菌DE3中异源表达,通过对该重组酶的镍柱纯化,透析复性,得到了纯化的壳聚糖酶CSN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CSN1的分子量约为30 kDa,酶学性质分析表明CSN1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5.6,以脱乙酰度85%的壳聚糖为底物时Km值为0.063 Ing/ml, Vmax为126.58μmol/ml.min,比酶活为2.5 U/mg。利用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CSN1的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解产物中不含单糖,10糖以下组分占75%以上,为内切型壳聚糖酶。本研究得到的壳聚糖酶CSN1非常适合于壳寡糖的专一性酶解法生产。2. CSN1在酿酒酵母工业菌株中的表达将CSN1的cDNA序列与克鲁维酵母的菊粉酶(INU1A)信号肽序列融合,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多拷贝整合性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YMIKP质粒为骨架,构建得到CSN1表达质粒pYMIKP-CHO,并将该质粒导入酿酒酵母N-27中,摇瓶发酵实验表明,酿酒酵母重组菌株N-27C所产壳聚糖酶粗酶液的体积酶活达到50.2 mU/ml,成功实现了CSN1在酿酒酵母中的分泌表达,TLC法酶解产物分析表明,重组壳聚糖酶的酶解特性与纯酶及F. solani 0114所产壳聚糖酶相一致。酿酒酵母重组菌株的构建对于CSN1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根瘤农杆菌介导的腐皮镰孢菌转化体系的建立选择两种转化筛选标记:潮酶素B (Hygromycin B)和草丁磷除草剂(PPT)测定其对腐皮镰孢菌孢子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结果显示:400μg/ml潮霉素B或750μg/ml PPT能够完全抑制F. solani 0114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以质粒pCAMBIA1300为骨架,构建适合腐皮镰孢菌转化的双元载体pCABAR和pCAHPH,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入根瘤农杆菌LBA4404,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ATMT)转化腐皮镰孢菌F. solani 0114。根据前期本实验室对ATMT的研究结果,采用400μg/ml AS,6 h预培养时间处理用于转化的根瘤农杆菌,根瘤农杆菌与腐皮镰孢菌孢子的共培养时间为48小时。并对根瘤农杆菌与真菌孢子比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根瘤农杆菌与真菌孢子比为1.0/106-ml-1时转化效果较好。测定了两种选择标记:bar和hph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以bar为选择标记时,转化效率为13转化子/106孢子;以hph为选择标记时,转化效率为21转化子/106孢子。与PEG-CalCl2转化法相比(27转化子/107原生质体),ATMT法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而且可以省略繁琐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操作更为简单。ATMT转化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的F. solani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4.腐皮镰孢菌CSN1超表达菌株和表达下调菌株的构建以质粒pCAMBIA1300为骨架,以勾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强组成型启动子gpdA和终止子trpc,构建带有CSN1表达原件的双元载体pCHO。通过ATMT技术将pCHO转入F. solani 0114基因组中,构建超表达CSNl的腐皮镰孢菌。挑取12个阳性克隆进行产酶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有5个克隆的壳聚糖酶体积酶活明显增加,最高为出发菌株的2.1倍。根据CSN1 cDNA序列,对其mRNA二级结构进行软件分析,设计出两个能自我配对形成带有544 bp茎和229 nt环结构的发夹片段。以CSN1 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两个片段,将两个片段反向连接,形成反向重复序列(IR)。以质粒pCAMBIA1300为骨架,构建带有IR转录原件的双元载体pCIR,通过ATMT技术将pCIR转入F. solani 0114基因组中,构建得到CSN1的RNA干扰(RNAi)菌株。利用平板透明圈法挑选到5株CSN1表达下调的菌株,Northernblot分析表明5株RNAi转化子胞内的CSN1 mRNA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明显降低。5.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生理功能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qRT-PCR)检测到F. solani 0114在液体培养时,CSN1主要在集中在菌体生长的延滞期表达,同时检测到CSN1在F.solani 0114对豌豆不同组织的侵染过程中也有明显表达。表明壳聚糖酶可能不参与菌体的生长过程,而与其致病性有关。对CSN1超表达菌株和RNAi菌株的生长状态,致病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SN1超表达菌株在平板和液体培养时的生长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RNAi菌株的生长较野生型无明显变化。对叁种菌进行豆荚侵染测试,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RNAi干涉菌株的侵染能力有明显提高(>50%);而CSN1超表达菌株的侵染能力明显下降(<40%)。同时,豆苗侵染测试结果也显示RNAi菌株的毒性最高,野生型其次,CSN1超表达菌株的毒性最低,表明CSN1对F. solani的致病性有抑制作用。虽然CSN1对F. solani致病性的抑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关于该酶的生理功能是首次报导,对于真菌壳聚糖酶的研究及腐皮镰孢菌致病性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14)
腐皮镰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抑制效果的影响,该实验采用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苯、乙醚、甲苯、环己烷、石油醚)对已经去除80%水分的沼液浓缩液进行萃取后再浓缩,将最终的萃取浓缩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6种有机溶剂萃取得到的萃取浓缩物都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有抑制作用,且萃取浓缩物的抑制效果强于浓缩液、原沼液和萃取后剩余浓缩液的抑制效果。该实验可为沼液防治叁七根腐病的利用奠定基础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皮镰孢论文参考文献
[1].孔婕.百里酚和水杨酸对腐皮镰孢和匍枝根霉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在番茄采后保鲜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9
[2].刘继红,尹芳,王昌梅,赵兴玲,吴凯.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抑制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沼气.2019
[3].郑科,谷丽萍,肖支叶,马惠芬.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结香木质部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
[4].辛松林,秦文,孙传红,徐丹,黄倩.腐皮镰孢霉菌侵染及保鲜剂处理对秋葵相关抗性酶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8
[5].岳贤臣,苏婷婷,李萍,王战勇.腐皮镰孢聚丁二酸丁二酯解聚酶基因优化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J].微生物学杂志.2018
[6].陈科良.芒果球座菌和腐皮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吴跃开,朱秀娥,欧国腾,余金勇,孙建昌.腐皮镰孢菌麻疯树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8].吴跃开,罗在柒,朱秀娥,余金勇.麻疯树腐皮镰孢根腐菌的寄主专化性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9].刘怀伟,张博,鲍晓明,李长松.腐皮镰孢菌中壳聚糖酶CSN1对其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C].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10].刘怀伟.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CSN1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对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指数分级标准示意图120接种半裸镰孢后的苜...](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270386.nh0011&suffix=.jpg)
![腐皮镰孢(LYZ126)处理下发病...](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875254.nh0023&suffix=.jpg)
![腐皮镰孢(LYZ143)处理下发病...](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875254.nh0021&suffix=.jpg)
![腐皮镰孢(LYZ143)处理下发病...](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875254.nh0022&suffix=.jpg)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沼液浓缩液所得活性...](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922734.nh0015&suffix=.jpg)
![不同有机溶剂单独萃取原沼液所得活性...](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922734.nh0012&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