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氰基丙烯酰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酰胺,官能团,荧光,丙烯酸酯,丙烯酸,衍生物,氨基。
氰基丙烯酰胺论文文献综述
边高峰,黄华,占玲玲,吕晓静,曹枫[1](2016)在《有机荧光分子2-氰基-3-(3,4-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酰胺的可逆压致变色和质子刺激响应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3-芳基-2-腈基丙烯酰胺类有机发光小分子2-氰基-3-(3,4-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酰胺(CDMPA)。经研究发现,CDMPA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压致变色和酸致变色现象。在外力刺激下,化合物CDMPA荧光最大发射峰发生20 nm的红移,经过加热或蒸汽处理后可恢复初始状态。对样品研磨前后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及荧光寿命衰减曲线进行测试分析得出,CDMPA压致变色现象归因于分子构型由晶态到无定形态的转化。另外,在酸刺激下CDMPA发光颜色由蓝光红移至黄光,最大发射波长红移33 nm。经过二甲基甲酰胺(DMF)处理后可恢复到初始状态。由测试得到的红外光谱及分子轨道理论计算推测,酸致变色现象是由氨基取代基的质子化影响了CDMPA前线分子轨道引起的。本研究可使人们深入了解这种类型材料的多刺激响应发光机制,且显着的颜色变化性能使CDMPA在传感器和检测装置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康[2](2014)在《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酰胺类力制变色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固体荧光材料以其优越的光电性能吸引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有机光电器件、有机荧光传感器、防伪标识等领域有其实际应用。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荧光材料的颜色变化一直是人们的研究重点。目前调节荧光颜色主要通过以下方法。一是通过改变荧光分子的取代基;二是通过改变荧光分子的堆积模式。由于第一种方法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反应不完全、反应条件苛刻、荧光不能可逆转变等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多通过第二种方法来调控荧光颜色变化。刺激响应类荧光材料多是拥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材料,它们多具有多种堆积模式。由于改变堆积模式只需通过改变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这比断裂化学键要容易得多;且分子结构不会被破坏,可以实现重复多次调节。目前刺激响应材料有气致变色材料、光致变色材料、热致变色材料、力致变色材料等。力致变色材料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它凭借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目前力致变色材料稀少、种类有限,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其力致变色的机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制备新型力致变色材料,并研究结构对力致变色性能的影响一直是具有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基于2-氰基-3-芳基丙烯酰胺类力致变色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力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首先设计合成了两个2-氰基-3-芳基丙烯酰胺类衍生物CDPA-E和CDPA-P,并对其结构和荧光特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两个化合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力致变色性质——从研磨前的绿色转变为研磨后的桔黄色。通过溶剂蒸汽或加热处理后,其颜色能恢复到研磨前的颜色。经DSC等测试我们发现,不同的分子堆积结构是其力致变色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两者的单晶、荧光寿命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分子平面化和激基缔合物的生成是其具有力致变色性质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研磨后样品亚稳态的存在,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力致变色性质。而且CDPA-P也表现出了明显的AIE效应。这是由于形成纳米颗粒后,分子内旋转和振动受限,从而使得混合溶液的荧光增强。随后我们对CDPA-E的同系物2-氰基。3-(4-(N,N-二甲氨基)苯基)丙烯酰胺(CDPA-M)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其本身并没有力致变色性质。而将其与海因混合后,混合物的颜色从CDPA-M的橘红色转变为亮黄色。而且两者混合形成的混合物表现出了力致变色性质。研磨后混合物颜色从亮黄色转变为橘黄色,且通过加热或溶剂蒸汽能使其颜色恢复至研磨前的状态。XRD实验发现,研磨前后分子间不同的堆积模式是其拥有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晶态与无定形态间的可逆转变使其拥有荧光颜色可逆转变的性质。最后,通过Williamson醚合成法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系列基于2-氰基-3-芳基丙烯酰胺化合物,并研究了链长对力致变色的影响。这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力致变色性能,我们通过荧光光谱发现研磨前化合物的荧光随着链长的增加发生了红移,而研磨后样品随着链长的增加发生蓝移,从而使得链长较短的化合物有更加明显的力致变色现象。通过XRD分析,我们发现化合物具有力致变色性质的主要原因是其研磨前后分子间堆积模式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龙宁[3](2008)在《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酰胺及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氰基丙烯酸酯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课题组自2003年先后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啶基、手性胺和膦酰基等的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表现出很好的生物活性。在2005年筛选出高效抗烟草花叶病毒药剂——“病氰硝”。为进一步筛选高效抗病毒活性药剂,本课题将烷氧基、酰胺基和α-氨基苄基膦酸酯引入氰基丙烯酸酯结构中,设计合成了42个该类化合物,其中含烷氧基氰基丙烯酸酯类12个,氰基丙烯酰胺类6个,α-氨基苄基膦酸酯类24个,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IR及元素分析表征,利用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Ⅲv进行了晶体结构鉴定,其晶体学数据如下: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α=10.4331(14)nm,b=12.3900(16)nm,c=21.0677(15)nm,a=90.000°,β=91.193°,γ=90.000°,Z=26,V=2737.0(5)nm~3,D_c=1.682 mg/m~3,θ=1.91~25.00°,μ=0.961mm~(-1),F(000)=1378,R=0.0558,ωR=0.1610。同时对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考虑使用超声、微波和离子液等绿色合成手段,最终确定了微波的促进功效。通过不同微波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0.10 kw、100℃、689 kPa条件下,微波辐射25~30 min合成化合物Ⅲg、Ⅲi产率分别达87.8%、83.4%;相对传统合成方法,该法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时间短、副产物少、产率高等优点。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较高。浓度为500μg/mL时,化合物Ⅰa、Ⅰb、Ⅲd和Ⅲe表现出了较好的活体治疗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0.0%、66.6%、60.2%和58.4%,均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5.8%)。(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5-01)
吴秋华,张国林,潘彤,邱醒宇,关宏宇[4](2004)在《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氨基)苯胺)/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及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丙烯酰胺(AAM)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单体浓度的增大、ACPDA浓度的增大和BPO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点,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BPO]0.73[ACPDA]0.54[AAM]1.53,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82kJ/mol。(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4年11期)
吴秋华,张国林,邱醒宇[5](2004)在《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 ,N 二甲基甲酰胺 (DMF)为溶剂 ,研究了 4,4′ 偶氮二 [4 氰基戊酰 (对 二甲基氨基 )苯胺 ](ACPDA)为引发剂引发丙烯酰胺 (AAM)的聚合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 ,ACPDA引发AAM的聚合速率方程为Rp=K[AAM]1.0 3 [ACPDA ]0 .48,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a)为 1 2 6.44kJ·mol-1。(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4年02期)
汪昀,任仲皎,曹卫国,童维奇[6](2003)在《在固态中合成α-氰基-β-芳基丙烯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报导了一种Knoevenagel反应的新方法.由芳香醛与α-氰基乙酰胺于K2CO3存在下,在室温下研磨反应物,生成α-氰基-β-芳基丙烯酰胺.此方法在反应过程中不需要任何有机溶剂,反应简便,得率较高,成本经济,最重要的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氰基丙烯酰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有机固体荧光材料以其优越的光电性能吸引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有机光电器件、有机荧光传感器、防伪标识等领域有其实际应用。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荧光材料的颜色变化一直是人们的研究重点。目前调节荧光颜色主要通过以下方法。一是通过改变荧光分子的取代基;二是通过改变荧光分子的堆积模式。由于第一种方法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反应不完全、反应条件苛刻、荧光不能可逆转变等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多通过第二种方法来调控荧光颜色变化。刺激响应类荧光材料多是拥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材料,它们多具有多种堆积模式。由于改变堆积模式只需通过改变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这比断裂化学键要容易得多;且分子结构不会被破坏,可以实现重复多次调节。目前刺激响应材料有气致变色材料、光致变色材料、热致变色材料、力致变色材料等。力致变色材料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它凭借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目前力致变色材料稀少、种类有限,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其力致变色的机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制备新型力致变色材料,并研究结构对力致变色性能的影响一直是具有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基于2-氰基-3-芳基丙烯酰胺类力致变色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力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首先设计合成了两个2-氰基-3-芳基丙烯酰胺类衍生物CDPA-E和CDPA-P,并对其结构和荧光特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两个化合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力致变色性质——从研磨前的绿色转变为研磨后的桔黄色。通过溶剂蒸汽或加热处理后,其颜色能恢复到研磨前的颜色。经DSC等测试我们发现,不同的分子堆积结构是其力致变色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两者的单晶、荧光寿命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分子平面化和激基缔合物的生成是其具有力致变色性质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研磨后样品亚稳态的存在,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力致变色性质。而且CDPA-P也表现出了明显的AIE效应。这是由于形成纳米颗粒后,分子内旋转和振动受限,从而使得混合溶液的荧光增强。随后我们对CDPA-E的同系物2-氰基。3-(4-(N,N-二甲氨基)苯基)丙烯酰胺(CDPA-M)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其本身并没有力致变色性质。而将其与海因混合后,混合物的颜色从CDPA-M的橘红色转变为亮黄色。而且两者混合形成的混合物表现出了力致变色性质。研磨后混合物颜色从亮黄色转变为橘黄色,且通过加热或溶剂蒸汽能使其颜色恢复至研磨前的状态。XRD实验发现,研磨前后分子间不同的堆积模式是其拥有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晶态与无定形态间的可逆转变使其拥有荧光颜色可逆转变的性质。最后,通过Williamson醚合成法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系列基于2-氰基-3-芳基丙烯酰胺化合物,并研究了链长对力致变色的影响。这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力致变色性能,我们通过荧光光谱发现研磨前化合物的荧光随着链长的增加发生了红移,而研磨后样品随着链长的增加发生蓝移,从而使得链长较短的化合物有更加明显的力致变色现象。通过XRD分析,我们发现化合物具有力致变色性质的主要原因是其研磨前后分子间堆积模式的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氰基丙烯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1].边高峰,黄华,占玲玲,吕晓静,曹枫.有机荧光分子2-氰基-3-(3,4-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酰胺的可逆压致变色和质子刺激响应性能(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6
[2].陈康.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酰胺类力制变色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
[3].龙宁.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酰胺及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8
[4].吴秋华,张国林,潘彤,邱醒宇,关宏宇.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氨基)苯胺)/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及其动力学[J].应用化学.2004
[5].吴秋华,张国林,邱醒宇.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及其动力学研究[J].合成化学.2004
[6].汪昀,任仲皎,曹卫国,童维奇.在固态中合成α-氰基-β-芳基丙烯酰胺[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