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干绿茶与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

晒干绿茶与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

一、晒青毛茶、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美[1](2020)在《普洱古树生茶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洱茶价格随储存年份增加而增加,从外观方面一般难于区分新茶与陈茶。本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阶导数红外光谱(SD-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D-IR))结合统计分析对普洱古树生茶进行分类鉴别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普洱古树生茶的原始光谱基本相似,但是几个吸收峰强度比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区古树生茶的吸收峰强度A1451/A2924、A1368/A1697、A1147/A1035、A825/A610和A763/A1648,西双版纳茶区古树生茶的吸收峰强度比A2854/A1238、A1369/A1697、A763/A1649和A823/A610,临沧茶区古树生茶的吸收峰强度比A1451/A2924、A2854/A1238和A1147/A1037,比值随着储存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普洱茶区的A2854/A1239,版纳茶区的A1451/A2924和A1147/A1037,临沧茶区的A1369/A1697、A763/A1649和A823/A610,比值随着储存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普洱古树生茶在1800-600 cm-1范围内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与标样儿茶素的光谱相结合分析,发现普洱古树生茶含有儿茶素且古树生茶各样品的吸收峰强度和位置存在差异,根据其吸收峰强度知新茶的儿茶素相对较多,儿茶素随储存年份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普洱古树生茶在880-1300 cm-1和1300-1700 cm-1范围中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中,发现它们的自动峰和正交叉峰的数目、位置和强度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不同产地新茶的自动峰数目和强度不同,其自动峰强度相对较强的是版纳茶区,其次是临沧茶区,普洱茶区的相对较弱;而不同储存年份的自动峰强度和数目随着储存年份的增加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取3个茶区19种普洱古树生茶共190个样品的一阶导数光谱进行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按产地分还是按年份分,都可以正确分类。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能简单、快速、无损地鉴别普洱古树生茶,有望发展为鉴别普洱茶产地和年份的光谱方法。

赵岩[2](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普洱茶预防和改善肥胖的相关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肥胖是机体能量代谢失衡从而使得脂肪过度堆积所引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肥胖和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的失调会使得机体发生低度慢性炎症以及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引起肥胖。饮食对肠道菌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寻找或开发可以改善和预防肥胖的安全有效膳食添加剂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普洱生茶和熟茶提取物有助于减少体重增加和脂肪积累,但是,尚不清楚肠道菌群在普洱生茶和熟茶预防和改善肥胖疗效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在普洱茶预防和改善肥胖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考察了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及绿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普洱熟茶与普洱生茶相比,茶多酚含量减少了94 mg/g,儿茶素含量减少了7.84 mg/g,而没食子酸以及咖啡碱的含量相当,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而赖氨酸的含量显着下降。(2)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高脂饲料喂养下普洱茶预防和改善小鼠肥胖的作用。实验进行17周后,牺牲小鼠,测量其肥胖相关参数以及观察肝脏、肾周脂肪和附睾脂肪HE切片和肝脏F4/80免疫组化切片,来评估普洱茶预防和改善肥胖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不影响小鼠摄食量的情况下,普洱茶可以改善由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体重的增加及脂肪积累,而且还改善了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糖代谢紊乱、肝脏氧化应激参数的变化以及肝脏炎症。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普洱茶参与调节了小鼠肝脏内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3)最后,通过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普洱茶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普洱茶可以改善高脂饮食条件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使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接近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且普洱茶还可以改善高脂饮食条件下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相对丰度的增加以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相对丰度的减少。而且还发现多种肠道微生物如疣微菌属(Akkermans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Lachnosipraceae bacterium 10-1细菌及Lactobacillus reuteri细菌等多种细菌与宿主肥胖相关参数及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具有强烈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可以得知,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普洱茶预防和改善小鼠肥胖的进程。

田燕华[3](2019)在《液态发酵生产茶褐素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茶褐素(TBs)是一类锈褐色且具有酚类性质的结构复杂的高聚物,具有降血糖、降脂减肥等多种生物活性,对骨肉瘤和肺癌表现良好的抗癌作用,但对一些常见多发癌症(如乳腺癌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茶褐素在普洱熟茶中含量较高,而普洱茶发酵周期较长,导致茶褐素生产效率低,限制了茶褐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寻找高效生产茶褐素的方式并全面了解其生物活性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筛选了产茶褐素的优势菌,并优化其液态发酵工艺,显着提高了茶褐素生产效率,并对液态发酵生产的茶褐素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开发具有良好抑菌、抗氧化和抗乳腺癌生物活性的茶褐素相关功能性食品提供实验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产茶褐素优势菌的筛选鉴定及液态发酵工艺优化。通过筛选获得3株高产茶褐素优势菌,分别为杰丁毕赤酵母、黑曲霉、烟曲霉,并优化了优势菌高效生产茶褐素的液态发酵条件,即发酵温度37℃、摇床转速180 rpm,当发酵时间为5 d时,茶褐素TBs黑曲霉、TBs烟曲霉和TBs杰丁毕赤酵母的含量分别达到16.29%、27.11%和9.29%,其中,茶褐素TBs黑曲霉和TBs烟曲霉的含量大大超过了传统渥堆发酵的水平,且较渥堆发酵时间显着缩短。(2)优势菌液态发酵茶褐素的化学组成比较分析。与传统渥堆态发酵所得的茶褐素相比,优势菌液态发酵所得的茶褐素中总酚含量明显较高(P<0.05),而总糖、蛋白质含量因菌株不同而有所差异。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液态发酵与渥堆发酵茶褐素具有相似的官能团,且均为多羟基酚类物质。(3)液态发酵茶褐素的生物活性评价。(1)最小抑菌浓度实验分析发现,在0.58mg/mL的浓度范围内,TBs杰丁毕赤酵母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强于TBs烟曲霉和TBs黑曲霉。(2)体外抗氧化实验测定茶褐素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发现液态发酵茶褐素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存在浓度依赖效应,当浓度为0.5 mg/mL时,还原力大小顺序为TBs杰丁毕赤酵母>TBs烟曲霉>TBs黑曲霉,在1060μg/mL范围内,TBs杰丁毕赤酵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高于TBs烟曲霉和TBs黑曲霉(P<0.05)。(3)进一步研究液态发酵茶褐素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影响,结果发现,TBs烟曲霉、TBs杰丁毕赤酵母和TBs黑曲霉均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其中,TBs黑曲霉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最强。进一步通过细胞形态观察、DAPI核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TBs黑曲霉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TBs黑曲霉是通过诱导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的发生。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优势菌液态发酵生产的茶褐素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因此,可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相应的茶褐素液态发酵生产和功能食品开发。

李娜,张颖君,朱宏涛,王东,杨崇仁[4](2019)在《普洱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以及优势微生物研究》文中认为普洱茶是以云南特色大叶种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为原料制作的特殊茶类,主要包括生茶、陈茶和熟茶三大系列。生茶未经发酵,既可作为绿茶直接饮用,又是制作熟茶(人工增温增湿的"渥堆"后发酵)和陈茶(长期自然发酵)的原料。除广泛栽培的普洱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以外,一些野生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例如大理茶(C. taliensis)也被其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广泛用于制作普洱茶。迄今,从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70个化合物,主要为黄烷-3-醇、水解单宁、黄酮及其苷、生物碱、以及简单酚酸类化合物。普洱茶的"渥堆"后发酵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间复杂的关系促进了普洱茶特殊风味的形成。本文对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后发酵优势微生物进行了整理综述,以期为普洱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产业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周斌星[5](2018)在《普洱茶渥堆中基于微生物作用的咖啡碱代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洱茶(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特色茶叶。渥堆发酵是普洱茶(熟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存在多种微生物,特别是真菌菌落,对茶叶内含成分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多年来,在普洱茶大规模渥堆发酵样中发现,原本性质稳定的咖啡碱含量会发生显着的下降,因而推测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具有降解咖啡碱的能力。前人虽然在茶园和咖啡园的土壤中筛选出几株可降解咖啡碱的细菌或真菌菌株,但在发酵茶叶中定向筛选降解咖啡碱的菌株尚属首次。因此,本研究采用液态和固态筛选培养基,对渥堆发酵中降解咖啡碱的菌株进行了筛选;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降解咖啡碱的有效菌株和普洱茶渥堆发酵的优势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及Label-free蛋白质组学等方法,对可降解咖啡碱菌株作用下的咖啡碱降解途径,以及与咖啡碱降解代谢相关的蛋白进行检测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嘌呤碱和真菌数量变化本研究在普洱茶大生产过程中和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普洱茶大生产自然渥堆发酵,采用HPLC法对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等嘌呤碱含量进行测定,参照《霉菌和酵母计数》方法对渥堆发酵中真菌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自然渥堆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显着下降(p<0.05),降幅达29.12%;茶叶碱含量大幅度增加(p<0.05),从最初的0.43±0.052mg/g增加至9.18±0.755mg/g;真菌数量也存在显着变化(p<0.05),维持在5×104 CFU/g~1.2×106 CFU/g水平。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真菌种类与数量对咖啡碱和茶叶碱含量有深刻影响。2)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筛选与鉴定本研究采用咖啡碱液态筛选培养基和固态筛选培养基,对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分离纯化出的菌株进行了初筛、复筛,确定菌株PE-5具有潜在的咖啡碱降解能力,该菌株在48h内能对咖啡碱的降解率达87.7%。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渥堆发酵中的5株优势菌株进行鉴定,分别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 NCBT110A(黑曲霉)、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 NRRL4789、Aspergillus sesamicola CBS137324、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聚多曲霉)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优势菌株占总菌落数量的86.67-97.14%。其中A.pallidofulvus NRRL4789、Aspergillus sesamicola CBS137324 和 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首次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被检出。在接种发酵中,Aspergillus niger NCBT110A(黑曲霉)、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 NRRL4789、Aspergillus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对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等嘌呤碱代谢无深刻影响。仅在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接种发酵中存在咖啡碱显着性降低(p<0.05),降幅高达83.89%;茶叶碱大幅度增加(p<0.05),发酵末期茶叶碱含量达25.03±1.172mg/g。因而,本研究确定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为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可降解咖啡碱的优势菌株,并具有将咖啡碱转化为茶叶碱的潜在能力。3)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作用下咖啡碱降解代谢途径研究为了探究微生物作用下的咖啡碱降解产物,将聚多曲霉和黑曲霉分别接种到含有600mg/L、1200mg/L、1800 mg/L咖啡碱的液态营养培养基内,采用HPLC对咖啡碱的降解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黑曲霉对咖啡碱的降解能力有限,咖啡碱几乎不发生降解。在不同咖啡碱浓度下,聚多曲霉对咖啡碱的降解率分别为99.3%,91.3%和62.9%,茶叶碱和3-甲基黄嘌呤为咖啡碱的主要降解产物。在1200mg/L咖啡碱下,聚多曲霉液态培养结束时,茶叶碱和3-甲基黄嘌呤含量分别为549.4±29.3 mg/L和178.7±10.8 mg/L。同时,本研究探究了底物浓度、反应温度、pH值等因素对咖啡碱降解能力的影响,确定聚多曲霉作用下咖啡碱降解的最佳底物浓度为1200mg/L咖啡碱、反应温度为30℃、pH值为6。以原料组和灭菌处理组为对照,采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聚多曲霉接种发酵组中的代谢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共检出9种与咖啡碱降解代谢相关的物质,其中茶叶碱、3-甲基黄嘌呤、拟黄嘌呤、7-甲基黄嘌呤、1-甲基黄嘌呤、1-甲基尿酸、次黄嘌呤有显着性增加(p<0.05)。在聚多曲霉作用下,通过N-脱甲基作用,咖啡碱存在两种降解途径,即以咖啡碱→茶叶碱→3-甲基黄嘌呤降解途径为主,以咖啡碱→拟黄嘌呤→7-甲基黄嘌呤降解途径为辅。通过氧化作用,部分降解产物发生氧化,分别形成1-甲基尿酸和1,7-二甲基尿酸。4)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咖啡碱降解代谢相关酶分析将聚多曲霉接种至无菌的茶汤中进行液态发酵,采用HPLC法对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聚多曲霉液态发酵中咖啡碱显着降低(p<0.05),茶叶碱急剧增加(p<0.05),可可碱保持基本稳定。在聚多曲霉作用下,咖啡碱大量转化为茶叶碱。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对聚多曲霉茶汤液态发酵中蛋白质进行分析,与基本营养基液态培养对比,在聚多曲霉液态发酵中存在149个差异蛋白;液态发酵中不同阶段样CT4d:CT7d(发酵4天对比发酵7天)中共检出140个相同蛋白和232个差异蛋白。在140个相同蛋白中有94个蛋白在表达上存在显着差异,只有46个蛋白在表达上无显着变化。根据Gene ontology(GO)注释结果,在茶汤液态发酵中发现多种与茶多酚、糖、氨基酸、咖啡碱代谢相关的蛋白(酶),为聚多曲霉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参照。

唐平[6](2018)在《普洱茶主要滋味物质分析及发酵过程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多糖、茶褐素及茶多酚是普洱茶中重要的滋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很大变化,其含量的准确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洱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本研究建立了茶多糖、茶褐素及茶多酚的分析方法并初步研究了其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并确定了超声浸提茶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4,处理温度80℃,处理时间20 min,处理3次。另外,茶褐素的存在对茶多糖的测定影响较大,建立了酸沉淀色素法并与不同脱色方法比较,最终确定选择酸沉淀脱色,采用硫酸调节pH为1.5对普洱茶汤进行脱色,苯酚-硫酸法测定普洱茶的多糖含量。方法学验证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RSD=1.55%)、重复性(RSD=2.81%)及稳定性(RSD=0.95%),回收率为97.45%。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普洱茶样品中茶多糖含量,其多糖含量为47.57-64.80 mg/g。依据普洱茶茶褐素的光谱学性质,以酸沉淀茶褐素为标准品,建立了普洱茶茶褐.素的紫外光谱测定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普洱茶样品。其中普洱茶叶中茶褐素的平均含量为1.31%,速溶茶中茶褐素的平均含量为18.44%,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在普洱茶中引入了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的概念,优化了普洱茶中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的提取条件。比较了不同提取体系对游离酚的提取效果,确定70%的丙酮提取效率最高。采用碱解法释放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确定最佳碱处理条件分别为2 mol/L的NaOH处理6 h,4 mol/L的NaOH处理10 h。分析了晒青毛茶、云南红茶及普洱茶3种茶样中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的差异,不同茶中同种形态酚及同一茶中不同形态酚在多酚组成与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差异。测定了发酵样品中滋味物质的变化:茶多糖的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茶多酚的总量呈下降趋势,游离酚同总酚变化趋势一致,可溶共轭酚呈波浪式变化,结合酚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茶黄素先增加后减小,茶红素逐渐减少,茶褐素逐渐增高,也是由于这些滋味物质含量及组分的变化,茶品质滋味发生很大改变。

粟清[7](2018)在《真菌单菌株固态发酵茶叶及其产Teadenol化合物分析》文中认为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具有明显的降脂降压,抗氧化等药理保健功能。黑茶的生物活性物质变化是黑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原因,因此对黑茶特征性基础物质和品质形成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黑茶中特征性物质是由哪些微生物组合作用,对黑茶功能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对提高黑茶品质价值和商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筛选出高产功能性Teadenol化合物的菌株,有研究证明Teadenol是由曲霉属真菌代谢产物使茶叶中儿茶素类物质衍生而得,具有明显的降脂抗氧化等功能,研究高产化合物菌株对工业化微生物发酵茶提供了潜在价值,同时为黑茶人工可控发酵选择菌株,选择发酵参数和化学分析提供方法,也为从小分子化合物水平研究渥堆微生物对黑茶化学品质的影响提供一种思路。本文采用了传统分离鉴定方法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真菌,筛选出真菌最适温度,单菌株固态发酵筛选,对筛选出的单菌株发酵茶感官评审和理化分析,再对筛选出的合适单菌株固态发酵茶通过HPLC-MS等技术分析产目标化合物情况,以得到有高产目标化合物的菌株,并对该菌株产目标化合物Teadenol的HPLCMS、NMR分离鉴定分析,最终实现获得高产Teadenol化合物的菌株。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自普洱茶和湖南黑茶真菌和13株外源真菌,经传统分离鉴定方法,共分离鉴定出34株真菌6个不同属,分别为曲霉属(米曲霉、散囊菌、黑曲霉)、青霉属、根霉、弯孢属、节菱孢属和酵母。(2)在茶汤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上筛选出分离出真菌最适温度30、37℃。通过单菌株固态发酵确定37℃为发酵温度,并筛除致病菌株和发酵效果不好菌株。对筛选出菌株感官评审和水浸出物、粗多糖值测取,筛除感官结果不好菌株,最终筛选出20株真菌作为发酵菌株。(3)采用HPLC-MS等方法比较不同属真菌单菌株固态发酵茶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检测出曲霉属D17B35(A.amstelodami)、D17B50(E.amstelodami)、D17DA(A.tubingensis)、D17DB(A.niger)、D17HA(A.niger)、D17HB(E.amstelodami)、D17A3(A.niger)、D17DC(A.luchuensis)、D17A2(A.niger)产目标化合物A、B,其中曲霉属D17A3在含水量50%发酵20 d产目标化合物量最高。最终筛选出较高产目标化合物Teadenol化合物的菌株D17A3(A.niger)作为目标菌株。(4)利用HPLC-MS、NMR等方法分析高产菌株D17A3产出的目标化合物A、B,证明在准分子离子峰[M-H]-1质荷比都为275.05质谱图上保留时间15.5 min产出的化合物A为Teadenol A,保留时间18.7 min产出的化合物B为Teadenol B。

孙丹[8](2017)在《普洱茶不同发酵微生物的发酵功能及氧化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作为原料,经过陈化后发酵或微生物后发酵加工成的后发酵茶类,前者俗称普洱生茶,后者为普洱熟茶。在普洱熟茶的整个加工制作中,渥堆工序是普洱熟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核心工序,是微生物代谢与酶促氧化及湿热作用共同实现的后发酵过程。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分离筛选得到的优势微生物进行实验室单菌发酵,监测分析发酵过程多酚氧化酶及茶叶内含成分的转化、从而对普洱熟茶优良的发酵微生物种群的筛选评价和普洱茶现代化发酵工艺技术控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从普洱熟茶样和自然渥堆发酵茶样中分离出了 53种微生物,通过茶汤察氏培养基上初步筛选出了 16株长势较好、氧化能力强的微生物。对其中F6、F7、F3、F5、B5、B1六个菌株进行形态和显微镜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前5种分别为谢瓦氏曲霉(F6)、塔宾曲霉(F7)、桔青霉1(F3)、桔青霉2(F5)和恶臭假单胞菌(B5)。2.采用14年秋季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作为原料,利用四株真菌F6、F7、F3、F5和两株细菌B5、B1进行单菌发酵,定期抽样检测分析,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以多酚类为主体茶叶品质成分动态变化,与无菌处理组为空白对照相比,4株真菌显着加快了茶叶多酚类为主体的内含物质的的转化,促进茶汤滋味变醇和,汤色红褐明亮;2株细菌相对来说影响较小。3.单菌发酵试验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真菌F6、F7、F3、F5处理样茶多酚含量整体逐渐下降,5-10天下降幅度较大,转化能力大小为F5>F3>F7>F6;酯形儿茶素显着下降,非酯形儿茶素先升高而后显着降低;而两株细菌B5、B1处理样儿茶素含量呈先增加而后降低,至发酵结束分别升高了3.68%、降低了 1.14%,茶多酚降低了9.35%、8.87%。4.6株微生物处理样的茶黄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F6、F7茶黄素减少最多,B1降低幅度较小,F7、B1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F6、F7、F3、F5整体在5-10天茶红素含量降低幅度较大,至发酵中后期茶红素的含量已很低,B5、B1茶红素先减少后升高,含量比对照组稍高;F6、F7、F3和F5茶褐素含量增加至发酵初(2.98%)的4.3倍、4.5倍、4.8倍与5.2倍;B5、B1茶褐素含量由发酵初2.98%上升至3.06%、3.33%,略低于对照组。5.发酵过程真菌处理样黄酮类物质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发酵结束F6、F7发酵样黄酮类化合物降低了11.88%、3.56%;F3、F5处理样则增加了91.65%、106.6%;B5、B1黄酮类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2.94%、4.19%。真菌组水浸出物整体先下降后略有回升,F6、F7、F3与F5至发酵结束降低了2.27%、9.16%、14.37%、14.45%,B5和B1水浸出物含量减少了2.46%、2.06%。氨基酸含量先降低而后略有回升,不同菌种间有所差异,至发酵结束F6、F7、F3与F5分别降低了22.02%、28.38%、29.18%、26.79%,B5、B1 降低了17.15%、13.14%。6.以英红九号、福云六号鲜叶为对照,对F3、F5与B5不同天数发酵样进行多酚氧化酶酶活检测和Native-PAGE电泳,结果表明F3、F5与B5 三株微生物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分泌了不同于鲜叶的胞外多酚氧化酶。菌株多酚氧化酶活性与过程变化与茶叶中多酚类的氧化转化具有显着相关性:随着发酵的进行,F3、F5第5天酶活性很低,F3在第10天最大,F5在第15天达到最大,茶多酚、儿茶素总量、茶黄素、茶红素表现为含量减少,酯形儿茶素显着降低,简单儿茶素与GA在0-10天呈升高趋势,而后急剧减少;茶褐素显着增加。F3、F5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在茶叶发酵过程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有所区别。B5的PPO酶活也表现为先增加而后降低,第10天PPO酶活最大,但整体酶活较低,B5对多酚类化合物、儿茶素总量的影响较小,茶黄素显着降低,茶红素稍有降低,茶褐素增加略低于CK组。

吕海鹏[9](2013)在《普洱茶品质的仪器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洱茶独特的品质是晒青毛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且有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致使其化学成分比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等更为复杂,研究难度比较大。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关于普洱茶品质化学的研究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普洱茶。本论文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普洱茶中的香气成分、主要呈味成分、矿质元素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等生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PLS)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探寻普洱茶中对其香气和滋味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化学成分,并建立相关分析预测模型,进而开展普洱茶品质评价以及等级和产地差异分析;此外,结合感官审评结果,采用电子舌技术、电子鼻技术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对普洱茶品质进行分析,探索普洱茶品质的仪器鉴定方法。本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揭示普洱茶中的关键品质化学成分、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普洱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完善普洱茶品质仪器和化学鉴定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以1,2,4-三甲氧基苯为定位参考峰,选用26个特征性成分作为共有特征峰,构建了普洱茶的HS-SPME/GC-MS香气指纹图谱。3,4,5-三甲氧基-苯甲醛、2-乙基-丁酸-2-丙烯基酯、5-甲基-1,2,3-三甲氧基-苯、3,4-二甲氧基甲苯、柠檬醛和2-异丙基-4-甲基-己-2-烯-醛等是区分普洱茶产地的重要的理化指标,而醇类成分和杂氧化合物成分可以作为普洱茶等级区分的重要参考指标。橙花醇、橙花叔醇、3,4,5-三甲氧基-苯甲醛、亚甲基-丁酸-二甲酯、十六烷酸、3,4-二甲氧基-甲苯和5-甲基-1,2,3-三甲氧基-苯等香气成分等是决定普洱茶香气感官品质得分的重要的理化指标;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PLS回归,建立了基于10种品质相关成分的普洱茶香气品质评价模型。采用电子鼻技术能够区分不同香气感官品质得分的普洱茶样品,它们在主成分分析图上的分布在整体上呈现较好的规律性。2、普洱茶滋味成分研究:研究测定了普洱茶中与滋味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水平,包括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及其组成、黄酮类化合物总量、水浸出物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总量、茶色素含量、生物碱含量及其组成、有机酸含量及其组成等。皮尔逊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DL-C、GCG、儿茶素总量、酒石酸、柠檬酸和有机酸总等7种化学成分指标与普洱茶滋味感官品质得分的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性水平(p<0.05)或极显着性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J],儿茶素成分、游离氨基酸成分以及有机酸成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普洱茶的滋味品质: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PLS回归,建立了基于7种品质相关成分的普洱茶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此外,研究发现采用电子舌技术可以有效地将不同滋味品质得分的普洱茶加以区分,并能较好地区分不同茶厂生产的普洱茶样品;但对鉴别不同等级的普洱茶样品仍有困难。3、普洱茶矿质元素研究:研究测定了晒青毛茶和普洱茶中B、Ca、Fe、Al、K、Mg、 Mn、Mo、Na、P、S、Si、Zn、Ni、Co和Hg等1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研究发现其中10种矿质元素(Mn、Na、Zn、Ca、Fe、Al、K、Mg、Ni和Co)在普洱茶中的含量水平都要显着高于晒青毛茶(p<0.05);8种矿质元素(Ca、Fe、Al、K、Mg、S、Ni和Co)的含量水平在4个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品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除Ni、Hg外,不同级别普洱茶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测定了普洱茶中F、Pb、Cu、Cr、As以及Cd等6种风险元素的含量水平;研究发现除Cu外,其它5种风险元素的含量水平在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品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普洱茶紧压茶中Pb的含量一般要明显低于普洱茶散茶;普洱茶中氟的浸出率为45.8%,而其它5种风险元素的浸出率一般在30%左右。基于1个体重70Kg的人对上述风险元素进行安全性评价显示,每天饮用15g普洱茶或者每周饮用105g普洱茶,不会因这些风险元素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4、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普洱茶品质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中的应用:以普洱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茶褐素和水浸出物总量等化学成分以及普洱茶汤色、香气、叶底和滋味等感官审评得分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研究发现,所建模型中只有茶多酚总量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好,Rc和Rp均达到92%以上(分别为93.52%和92.24%),RMSEC和1RMSEP分别为0.591和0.627,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08,说明该模型具备较好的定量预测效果,可初步用于普洱茶中茶多酚总量的预测。5、普洱茶生理功能研究:普洱茶的总抗氧化活力、清除羟自由基总活力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活力等都显着低于晒青毛茶(p<0.05);且高、低两个等级的普洱茶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高通量筛选试验研究发现,普洱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PPARδ受体和FXR受体都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普洱茶的降脂功效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但普洱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PPARy受体和LXR受体的激活作用不明显。6、普洱茶品质评价的仪器鉴定比较:总体上,电子舌技术在普洱茶品质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电子鼻技术次之,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基本不适用于普洱茶的品质评价。

金裕范[10](2012)在《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洱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 var. assamiea (Masters) Kitmaura]为原料,经特殊后发酵下艺加工而成的我国特种茶,口感滑嫩,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抑菌、助消化、解毒等多种保健功效,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被公认为绿色保健食品饮料。普洱茶主产云南,在贵州、广西、福建、广东和海南也有分布,以云南的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为原产地。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兴旺,普洱茶的市场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不同产地、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普洱茶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普洱茶市场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本论文在对现有普洱茶产地和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等五个不同产地、同一储存年限(3年)、同一加工工艺(熟)的普洱茶,储存时间为1年和3年的同一产地(红河)、同一加工工艺(生)的普洱茶,及同一产地(红河)、同一储存年限(3年)的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比较研究了其总黄酮、总多糖、代表性活性组分等化学组成的差异,同时比较了其抗氧化、抗真菌、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的差异,以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储存年限及不同加工工艺对普洱茶质量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扩张,普洱茶的产地也向原产地周边延伸。目前,红河、西双版纳、大理、思茅、临沧等地均有大面积的普洱茶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普洱茶已远销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并已形成了吉幸、大益、六大茶山等多个知名品牌。但目前普洱茶市场存在以次充好、以新充旧、假冒名牌、蒙骗顾客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从理论角度阐明不同产地、不同储存年限及不同加工工艺对普洱茶质量的影响已迫在眉睫。2.选择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5个不同产地普洱茶,采用NaNO2-Al(NO3)3(?)去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咖啡因及(+)儿茶素含量,结果发现红河产普洱茶总多糖含量最低,为4.33%,而咖啡因和(+)儿茶素含量最高,分别为37.66 mg/g和0.49 mg/g;西双版纳产普洱茶总黄酮含量最高为5.94%;大理下关产普洱茶总多糖和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18%和15.12 mg/g;思茅产普洱茶总黄酮、咖啡因、没食子酸及(+)儿茶素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2.93%、24.76 mg/g、2.78 mg/g和0.49 mg/g;临沧产普洱茶各项指标含量均居中。采用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发现不同产地来源普洱茶存在一定差异,大理下关普洱茶>西双版纳普洱茶>临沧普洱茶>红河普洱茶>思茅普洱茶。采用MIC法比较抗真菌活性,发现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大理下关产普洱茶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谱较广,思茅和临沧产普洱茶几无抗真菌活性,而红河和西双版纳产普洱茶抗真菌活性居中。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小鼠高血脂模型,比较降血脂活性,发现其降血脂活性相当。虽然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多种药理活性基本相当,本论文认为红河、西双版纳、大理下关、思茅、临沧产3年熟普洱茶质量相当。3.选择红河产储存1年的生普洱茶与储存3年的生普洱茶,采用NaNO2-Al(NO3)3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咖啡因及(+)儿茶素含量,结果发现储存3年的普洱茶较储存1年的普洱茶除总黄酮含量显着升高外,总多糖、咖啡因和(+)几茶素含量均降低,而没食子酸含量两者相当。采用DPPH i去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发现储存1年的普洱茶DPPH清除能力比储存3年的普洱茶强。采用MIC法比较抗真菌活性,发现发现两者对白色念珠菌和烟草疫霉菌均无抑菌活性,对小麦赤霉菌的抑菌活性相当,对番茄灰霉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储存1年的普洱茶略强于储存3年的普洱茶。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小鼠高血脂模型,比较降血脂活性,发现两者降血脂活性无显着性差异,但储存3年的普洱茶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储存1年的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储存年限的延长,总黄酮含量升高,总多糖及咖啡因、(+)儿茶素等活性成分含量降低,也有部分成分如没食子酸含量变化不明显。由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其药理活性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储存年限的延长,抗氧化活性降低,而降血脂活性升高。4.选择红河产储存3年的生普洱茶与储存3年的熟普洱茶,采用NaNO2-Al(NO3)3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咖啡因及(+)儿茶素含量,结果发现熟普洱茶与生普洱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配比存在显着性差异,经渥堆发酵后,熟普洱茶与生普洱茶相比,总多糖与没食子酸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总黄酮与(+)儿茶素含量显着降低。采用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发现生普洱茶DPPH清除能力显着强于比熟普洱茶。采用MIC法比较抗真菌活性,发现熟普洱茶的抑菌活性和抑菌谱均强于生普洱茶。采用高脂饲料饲喂小鼠高血脂模型,比较降血脂活性,发现两者降血脂活性无显着性差异,但熟普洱茶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生普洱茶。5.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比较了5种不同产地来源、2种不同储存年限及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普洱茶红外吸收光谱的差异,发现不同来源普洱茶红外指纹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可通过特制区域和特制吸收的分析,判定普洱茶的产地、储存年限及加工工艺等信息,在普洱茶的质量监督方面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具体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采用产地调研和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获得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2)采用多种化学分析手段和多种药理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对不同产地、不同储存年限、不同加工工艺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系统评价了各因子对普洱茶质量的影响;(3)本论文的结果和数据,将为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

二、晒青毛茶、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晒青毛茶、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普洱古树生茶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古树普洱茶
    1.2 普洱茶的品质和功效
    1.3 普洱茶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1 红外光谱发展简史
    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2.5 FTIR光谱测试
第3章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3.1 红外光谱分析
        3.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1.2 原始光谱预处理和数据分析
        3.1.3 导数光谱
        3.1.4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3.2 分类方法
        3.2.1 主成分分析
        3.2.2 系统聚类分析
第4章 普洱古树生茶的三级红外光谱鉴别
    4.1 古树生茶的原始红外光谱分析
        4.1.1 不同产地古树生茶的光谱分析
        4.1.2 不同年份古树生茶的FTIR分析
    4.2 二阶导数光谱分析
        4.2.1 不同产地古树生茶的SD-IR分析
        4.2.2 不同年份普洱古树生茶的SD-IR分析
    4.3 二维相关(2D-IR)红外光谱分析
        4.3.1 不同产地古树生茶的2D-IR分析
        4.3.2 不同年份古树生茶的2D-IR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普洱古树生茶的分类方法
    5.1 主成分(PCA)分析
        5.1.1 不同产地的普洱古树生茶
        5.1.2 不同储存年份的普洱古树生茶
    5.2 系统聚类(HLC)分析
        5.2.1 不同产地的普洱古树生茶
        5.2.2 不同储存年份的普洱古树生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普洱茶预防和改善肥胖的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普洱茶研究进展
        1.1.1 普洱茶的定义及分类
        1.1.2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
        1.1.3 普洱茶的药理作用
        1.1.3.1 普洱茶的降脂减肥作用
        1.1.3.2 普洱茶的抗氧化作用
        1.1.3.3 普洱茶的降血糖活性
        1.1.3.4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1.1.3.5 抗高尿酸血症
        1.1.3.6 其他活性
    1.2 肥胖研究进展
        1.2.1 能量失衡和肥胖
        1.2.2 遗传因素和肥胖
        1.2.3 内分泌失调和肥胖
        1.2.4 肥胖的治疗
        1.2.4.1 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1.2.4.2 手术治疗
        1.2.4.3 药物疗法
    1.3 肠道菌群与肥胖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普洱茶化学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方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茶多酚测定
        2.3.3 茶多糖测定
        2.3.4 游离氨基酸测定
        2.3.5 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茶多酚含量
        2.4.2 茶多糖含量
        2.4.3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2.4.4 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的含量
    2.5 小结
第3章 普洱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改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动物饲养与分组
        3.3.2 小鼠解剖及组织收集
        3.3.3 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
        3.3.4 生化分析
        3.3.5 组织学分析
        3.3.6 免疫组化分析
        3.3.7 荧光定量PCR
        3.3.8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olt)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普洱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小鼠体重的影响
        3.4.2 普洱茶对HFD喂养的小鼠肝脏及脂肪重量的影响
        3.4.3 普洱茶对HFD喂养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3.4.4 普洱茶对HFD喂养小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3.4.5 普洱茶对肥胖小鼠肝脏氧化因子的影
        3.4.6 普洱茶对HFD喂养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3.4.7 普洱茶对肥胖小鼠肝脏及脂肪细胞的影响
        3.4.8 普洱茶对小鼠肝脏组织F4/80蛋白的影响
        3.4.9 普洱茶对肥胖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普洱茶水提取物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2 小鼠粪便收集
        4.3.3 小鼠粪便DNA的提取和扩增
        4.3.4 PCR产物纯化
        4.3.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3.6 测序数据的处理
        4.3.7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4.3.8 样本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4.3.9 多样本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4.4 结果与讨论
        4.4.1 OUT聚类结果
        4.4.2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4.4.3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4.4.4 普洱茶对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相对丰度的影响
        4.4.5 各组小鼠特征性菌群
        4.4.6 环境因子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液态发酵生产茶褐素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褐素简介
    1.2 茶褐素的生产
    1.3 影响普洱茶茶褐素形成的关键因素
    1.4 普洱茶茶褐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茶褐素优势菌株筛选及液态发酵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3 优势菌液态发酵的茶褐素化学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优势菌液态发酵的茶褐素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普洱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以及优势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
    1.1 普洱熟茶
    1.2 普洱茶基原植物
        1.2.1 普洱生茶及普洱茶鲜叶
        1.2.2 苦茶
        1.2.3 紫娟茶
        1.2.4 大理茶
2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及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2.1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
    2.2 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2.3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3 讨论与展望

(5)普洱茶渥堆中基于微生物作用的咖啡碱代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普洱茶的加工及主要特征化学成分
        1.1 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工艺
        1.2 普洱茶(熟茶)渥堆的影响因素
        1.3 普洱茶(熟茶)渥堆发酵中主要特征成分
    2 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2.1 茶叶中嘌呤生物碱的种类和功效
        2.2 茶树生理中嘌呤生物碱的代谢研究
        2.2.1 茶树生理中嘌呤碱的合成代谢
        2.2.2 茶树生理中嘌呤碱的分解代谢
    3 微生物对茶叶中咖啡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3.1 茶叶加工中的微生物
        3.2 自然渥堆发酵过程中咖啡碱含量变化
        3.3 单菌株茶叶发酵中咖啡碱的含量变化
        3.4 降解咖啡碱菌株的筛选结果与降解途径
    4 茶叶渥堆发酵中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4.1 渥堆中的相关酶与酶活性变化
        4.2 微生物次生代谢中与咖啡碱代谢相关的酶
    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普洱茶自然渥堆发酵中嘌呤碱与真菌数量研究
    1 普洱茶渥堆中咖啡碱等嘌呤碱和真菌数量变化
        1.1 材料和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普洱茶大生产过程中和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大生产普洱茶自然渥堆发酵取样
        1.2.2 咖啡碱、茶叶碱等嘌呤碱含量测定
        1.2.3 真菌数量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普洱茶自然渥堆发酵中咖啡碱含量变化
        1.3.2 普洱茶自然渥堆发酵中可可碱和茶叶碱含量变化
        1.3.3 普洱茶自然渥堆发酵中真菌数量变化
    2 小结
第三章 普洱茶渥堆中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1 普洱茶渥堆中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筛选
        1.1 材料和仪器
        1.1.1 主要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初筛
        1.2.2 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复筛
        1.2.3 筛选培养基中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1.2.4 可降解咖啡碱菌株在固态培养基中的验证
        1.3 结果与分析
        1.3.1 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初筛结果
        1.3.2 可降解咖啡碱菌株的复筛结果
        1.3.3 可降解咖啡碱菌株在固态培养基上存活状况
    2 普洱茶渥堆中优势菌的鉴定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优势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2 优势菌株的形态观察
        2.2.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优势菌株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2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菌落结构变化
    3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优势菌株对咖啡碱等嘌呤碱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3.2.2 优势菌株的茶叶固态发酵
        3.2.3 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等主要嘌呤碱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优势真菌对咖啡碱含量的影响
        3.3.2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优势真菌对可可碱含量的影响
        3.3.3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优势真菌对茶叶碱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聚多曲霉作用下的咖啡碱降解代谢途径分析
    1 底物液态培养中聚多曲霉作用下咖啡碱主要降解产物分析
        1.1 材料和仪器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1.2.2 液态培养
        1.2.3 条件优化
        1.2.4 液态培养中HPLC测定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底物试验中咖啡碱降解产物分析
        1.3.2 底物浓度、反应温度、pH值等因素对咖啡碱降解的影响
    2 聚多曲霉茶叶固态发酵中咖啡碱降解途径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2.2.2 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的茶叶固态发酵
        2.2.3 茶叶代谢物萃取
        2.2.4 上机检测
        2.2.5 数据处理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固态发酵中聚多曲霉作用下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2.3.2 固态发酵中聚多曲霉作用下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3.3 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作用下咖啡碱降解代谢途径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聚多曲霉降解咖啡碱相关酶分析
    1 聚多曲霉茶汤液态发酵中咖啡碱等嘌呤碱变化
        1.1 材料和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聚多曲霉茶汤液态发酵
        1.2.2 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含量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茶汤发酵中咖啡碱含量变化
        1.3.2 茶汤发酵中可可碱和茶叶碱含量变化
    2 聚多曲霉液态发酵中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聚多曲霉茶汤液态发酵
        2.2.2 样品收集与蛋白质提取
        2.2.3 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基本分析
        2.3.2 聚多曲霉液态发酵中GO蛋白质注释结果
        2.3.3 聚多曲霉液态发酵中COG蛋白质功能注释
        2.3.4 不同样品中肽链与蛋白质差异
        2.3.5 聚多曲霉茶汤液态发酵中蛋白质差异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3.6 聚多曲霉茶汤液态发酵中与主要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介

(6)普洱茶主要滋味物质分析及发酵过程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普洱茶概述
    1.2 普洱茶主要滋味物质
    1.3 茶多糖
        1.3.1 茶多糖的分析测定
        1.3.2 发酵过程中茶多糖的变化
    1.4 茶多酚
        1.4.1 茶多酚的分析测定
        1.4.2 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
    1.5 茶色素
        1.5.1 茶色素的分析测定
        1.5.2 发酵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浸提茶多糖
        2.2.2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2.2.3 酸沉淀脱色方法优化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普洱茶茶多糖含量测定
        2.2.6 普洱茶茶褐素的分析
        2.2.7 普洱茶游离酚的提取
        2.2.8 普洱茶可溶共轭酚的提取
        2.2.9 普洱茶结合酚的提取
        2.2.10 普洱茶茶多酚含量测定
    2.3 分析方法
        2.3.1 色差值及脱色率的测定
        2.3.2 茶色素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普洱茶茶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3.1.1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浸提茶多糖
        3.1.2 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3.1.3 酸沉淀脱色优化
        3.1.4 方法学考察
        3.1.5 普洱茶样品测定
        3.1.6 小结
    3.2 普洱茶茶褐素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3.2.1 茶褐素光谱学性质分析
        3.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标准曲线绘制
        3.2.3 普洱茶样品测定
        3.2.4 小结
    3.3 普洱茶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分析方法建立
        3.3.1 游离酚的分析
        3.3.2 可溶共轭酚的分析
        3.3.3 结合酚的分析
        3.3.4 3种茶中游离酚、可溶共轭酚及结合酚含量比较
        3.3.5 小结
    3.4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主要滋味物质含量变化
        3.4.1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糖含量变化
        3.4.2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变化
        3.4.3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色素含量变化
        3.4.4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 致谢

(7)真菌单菌株固态发酵茶叶及其产Teadenol化合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黑茶的概述
        1.1 黑茶的真菌研究进展
        1.2 黑茶发酵中真菌的功能
        1.3 黑茶的功效研究进展
    2、黑茶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2.1 高效液相-质谱 (HPLC-MS) 联用
        2.2 核磁共振技术(NMR)
    3、黑茶中Teadenol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4、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来源的真菌分离纯化及鉴定
    第一节 不同来源的真菌形态学鉴定
        1.材料
        1.1 茶样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不同来源的真菌分离培养
        2.2 不同来源真菌的传统鉴定
        3.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不同来源真菌的分子鉴定
        1.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方法
        2.1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DNA
        2.2 真菌DNA的PCR扩增条件
        2.3 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3.结果及分析
        4.不同来源真菌鉴定结果
        5.菌株保藏
第三章 固态发酵茶叶温度筛选、感官评审和理化分析
    第一节 真菌生长的温度筛选
        1.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方法
        3.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最适温度下固态发酵茶的筛选
        1、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方法
        3.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发酵茶叶的感官评审
        1.材料
        2.审评方法
        2.1 外形审评
        2.2 内质审评
        3.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发酵茶叶的理化分析
        1、材料
        1.1 茶叶
        1.2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水浸出物测定方法
        2.2 粗多糖测定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质谱数据对发酵茶含目标化合物Teadenol化合物定性分析
    1.单菌固态发酵茶产Teadenol的分析
        1.1 茶样品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1.3.2 水提物W的HPLC-MS数据采集方法(tea-W-hb)
        1.4 基于HPLC-MS质谱数据的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目标菌株固态发酵茶中产目标化合物Teadenol化合物分析及鉴定
    1、发酵茶产Teadenol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分离纯化目标菌株的Teadenol化合物方法
        1.4 发酵茶含Teadenol化合物的NMR鉴定
    2、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普洱茶不同发酵微生物的发酵功能及氧化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普洱茶概述
        1.1 普洱茶的保健功效
        1.2 普洱茶加工工艺
    2 普洱茶发酵过程微生物的研究
        2.1 普洱陈茶和普洱熟茶中的微生物种类
        2.2 微生物数量变化
    3 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研究现状
        3.1 渥堆发酵影响因素
        3.2 渥堆发酵研究现状
    4 普洱茶发酵过程理化成分及其变化
        4.1 茶多酚与儿茶素类
        4.2 茶色素类
        4.3 氨基酸与咖啡碱
        4.4 水浸出物与可溶性糖
        4.5 普洱茶发酵过程香气的变化
    5 微生物产生酶类与普洱茶品质关系
        5.1 微生物产酶及产酶规律
        5.2 产酶影响因素
        5.3 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
        5.4 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7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第二章 微生物分离、纯化、筛选与鉴定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普洱茶菌种的分离、纯化和筛选
        2.2.2 普洱茶菌种形态鉴定
        2.2.3 菌株分子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洱茶优势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筛选
        3.1.1 F6菌株形态分类鉴定
        3.1.2 F7菌株形态分类鉴定
        3.1.3 F3菌株形态分类鉴定
        3.1.4 F5菌株形态分类鉴定
        3.1.5 B5菌株形态分类鉴定
        3.1.6 B1菌株形态分类鉴定
        3.2 五种微生物的分子鉴定
        3.2.1 四种真菌的分子鉴定
        3.2.2 细菌分子鉴定
    4 结论
第三章 普洱茶渥堆发酵生化成分与品质关系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配制
        2.2.2 渥堆发酵样的制备
        2.2.3 普洱茶渥堆发酵样理化检测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微生物发酵对普洱茶茶多酚转化的影响
        3.2 不同微生物发酵对普洱茶茶色素的影响
        3.2.1 不同微生物发酵过程茶黄素的变化
        3.2.2 不同微生物发酵过程茶红素的变化
        3.2.3 不同微生物发酵过程茶褐素的变化
        3.3 不同微生物发酵对普洱茶黄酮类的影响
        3.4 不同普洱茶发酵对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普洱茶发酵对普洱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微生物发酵对普洱茶儿茶素总量及9种组分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微生物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料液比提取英九和福六鲜叶多酚氧化酶
        2.2.2 PPO氧化酶酶液制备、活性测定
        2.2.3 不同菌种发酵过程PPO酶活变化及同工酶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料液比对鲜叶PPO同工酶的影响
        3.2 不同菌株发酵过程PPO酶活变化及同工酶差异
        3.3 不同菌株发酵过程的PPO与相关生化成分的关系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普洱茶品质的仪器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普洱茶的定义和类型
        1.1.1 普洱茶的定义
        1.1.2 普洱茶产品的类型及其关系
    1.2 普洱茶的加工工艺
    1.3 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的化学成分
    1.4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
    1.5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在渥堆过程和自然陈化过程中的转化
        1.5.1 后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生物转化
        1.5.2 自然陈化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1.6 普洱茶未来的研究方向
    1.7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1.7.4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2.2.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2.4 GC-MS分析
        2.2.5 样品感官审评
        2.2.6 电子鼻子分析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普洱茶香气的HS-SPME/GC-MS指纹图谱研究
        2.3.2 不同产地和不同等级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的研究
        2.3.3 普洱茶香气品质与香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及其香气品质预测
        2.3.4 普洱茶香气品质的电子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洱茶滋味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普洱茶样品
        3.2.2 分析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普洱茶样品的滋味感官审评
        3.3.2 普洱茶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3.3.3 普洱茶样品的茶色素成分含量
        3.3.4 普洱茶样品的生物碱成分含量
        3.3.5 普洱茶样品的儿茶素成分含量
        3.3.6 普洱茶样品的有机酸成分含量
        3.3.7 普洱茶滋味品质得分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3.8 与普洱茶滋味品质得分显着相关的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3.3.9 PLS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对普洱茶滋味得分的评价效果
        3.3.10 普洱茶样品的电子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洱茶中的矿质元素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主要仪器以及主要试剂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主要矿质元素含量
        4.3.2 风险元素分析和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在普洱茶品质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普洱茶样品
        5.2.2 感官审评方法
        5.2.3 化学成分分析
        5.2.4 近红外光谱采集
        5.2.5 定量模型结果表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该批次普洱茶样品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审评得分
        5.3.2 波数选择和光谱预处理
        5.3.3 样品集划分
        5.3.4 定量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普洱茶的生理功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6.2.2 抗氧化活性分析
        6.2.3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6.2.4 降脂活性分析(高通量筛选试验)
        6.2.5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总抗氧化活性
        6.3.2 抑制羟自由基能力
        6.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6.3.4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比较
        6.3.5 普洱茶的降脂活性分析
    6.4 讨论
        6.4.1 普洱茶与晒青毛茶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6.4.2 普洱茶的降脂活性分析及可能的降脂成分
        6.4.3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7.1.2 普洱茶的滋味成分研究
        7.1.3 普洱茶中的矿质元素分析
        7.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普洱茶品质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7.1.5 普洱茶的生理功能研究
        7.1.6 普洱茶独特风味品质形成的可能的生物化学成分转化途径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与缩略语说明
附录B 图目录
附录C 表目录
作者简历

(10)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立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1.1 立题依据
        1.1.1 普洱茶的文化底蕴和保健功效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推崇
        1.1.2 不同产地影响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1.3 不同加工工艺影响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1.4 不同贮存年份影响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1.2.2 专题研究进展
        1.2.3 研究展望
2 论文总体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普洱茶的市场及供销情况调研
        2.2.2 不同产地、贮存年限及加工工艺的普洱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2.3 不同产地、贮存年限及加工工艺的普洱茶抗氧化功效的比较
        2.2.4 不同产地、贮存年限及加工工艺的普洱茶降血脂功效的比较
    2.3 研究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材料
        2.3.2 普洱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2.3.3 普洱茶总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3.4 普洱茶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3.5 普洱茶红外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
        2.3.6 普洱茶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2.3.7 普洱茶降血脂活性的测定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普洱茶市场初步调查
    3.1 普洱茶产地调查
        3.1.1 普洱茶的主要产区分布
        3.1.2 普洱茶的年产量
        3.1.3 普洱茶的产地质量管理
    3.2 普洱茶市场调查
        3.2.1 普洱茶市场的分布
        3.2.2 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历程
        3.2.3 普洱茶的知名品牌
    3.3 小结
        3.3.1 普洱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3.2 普洱茶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3.3.3 普洱茶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的工作
4 不同产地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
    4.1 不同产地普洱茶化学成分的比较
        4.1.1 不同产地普洱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4.1.2 不同产地普洱茶总多糖含量的比较
        4.1.3 不同产地普洱茶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4.1.4 不同产地普洱茶红外指纹图谱的比较
    4.2 不同产地普洱茶药理活性的比较
        4.2.1 不同产地普洱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4.2.2 不同产地普洱茶降血脂活性的比较
    4.3 小结
5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
    5.1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的比较
        5.1.1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5.1.2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总多糖含量的比较
        5.1.3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5.1.4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红外指纹图谱的比较
    5.2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药理活性的比较
        5.2.1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5.2.2 不同储存年限普洱茶降血脂活性的比较
    5.3 小结
6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
    6.1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化学成分的比较
        6.1.1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6.1.2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总多糖含量的比较
        6.1.3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6.1.4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红外指纹图谱的比较
    6.2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药理活性的比较
        6.2.1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6.2.2 不同加工工艺普洱茶降血脂活性的比较
    6.3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肝组织HE染色照片(×20)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晒青毛茶、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普洱古树生茶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D]. 李建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普洱茶预防和改善肥胖的相关机制[D]. 赵岩. 华侨大学, 2020(01)
  • [3]液态发酵生产茶褐素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田燕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普洱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以及优势微生物研究[J]. 李娜,张颖君,朱宏涛,王东,杨崇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6)
  • [5]普洱茶渥堆中基于微生物作用的咖啡碱代谢机理研究[D]. 周斌星.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3)
  • [6]普洱茶主要滋味物质分析及发酵过程变化研究[D]. 唐平.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7]真菌单菌株固态发酵茶叶及其产Teadenol化合物分析[D]. 粟清. 云南大学, 2018(01)
  • [8]普洱茶不同发酵微生物的发酵功能及氧化酶研究[D]. 孙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普洱茶品质的仪器鉴定研究[D]. 吕海鹏. 浙江大学, 2013(08)
  • [10]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D]. 金裕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晒干绿茶与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