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外光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学,性能,多层,稳定性,激光,富勒,液相。
紫外光学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苗朝虹,杨云,魏忠磊,杨志华,阿不都吾甫?吐沙姑[1](2019)在《具有深紫外光学性能的含钡碱金属硅酸盐氟化物NaBa_3Si_2O_7F(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高温熔液法成功合成了新型硅酸盐氟化物NaBa_3-Si_2O_7F.它结晶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Cmcm(No.63).NaBa_3Si_2O_7F是已知的第一例含钡碱金属硅酸盐氟化物,它包含了[NaO_6]多面体、[BaO_8F]多面体和孤立的[Si_2O_7]二聚体.光学表征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宽的透过窗口和良好的荧光性质.为了确定该化合物的阴离子基团的配位环境及热稳定性,还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和热学行为分析,结果证明其结构中存在硅氧四面体且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为了更好地理解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索NaBa_3Si_2O_7F的结构新颖性,我们还对混合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硅酸盐氟化物的阴离子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孤立的[Si_2O_7]二聚体在上述体系中较为少见,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硅酸盐氟化物的结构化学.(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10期)
宁雪[2](2016)在《碳纳米材料的激光法制备及其紫外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有机荧光染料和半导体量子点相比,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荧光材料,具有稳定、耐光漂白、易制备,及低毒、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光电子器件、生物标记、成像、分析检测等众多领域具有应用。由于其独特而新颖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对其制备方法、性能、机理,以及应用拓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但目前所制得的碳点荧光多位于蓝色、绿色,及黄色等可见光区,且碳点荧光理论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简单一步法制备出具有紫外、深紫外发光性能的荧光碳纳米材料,并对其发光特点、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首先,以金属靶材、石墨粉为原料,通过液相激光辐照/烧蚀的简单一步法,快速、绿色的制备出纯净、水溶性好、稳定性好,具有紫外、深紫外发光性能的荧光碳点和荧光碳壳层纳米颗粒,且其发射峰不随激发波长的改变而改变。其次,通过改变激光波长、液相介质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在不同条件下制备出荧光碳点,结果表明,在激光通量为200 mJ/pulse,波长为523 nm的激光下制得的碳点尺寸较小;水介质中制得的碳点不具有荧光;氨水中制得的碳点荧光发生红移,位于425 nm的紫光区;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碳点尺寸减小,当颗粒尺寸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荧光蓝移,从370 nm的紫外区到达290 nm的深紫外区。根据实验分析,提出了该碳点紫外、深紫外发光的荧光机理。最后,通过在有机溶剂中,激光轰击不同金属靶材,制备出具有不同金属核心的碳壳层纳米颗粒。通过酸逐步刻蚀的方法,发现不同金属等离子体对碳壳层荧光增强效果不同,钒、铬、钛、铝四种金属对碳壳层荧光增强因子分别为2.58、4.85、3.79和3.85,并分析提出了金属核心与碳壳层荧光的表面增强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王振国,蔡询[3](2005)在《TiO_2复合金属多层膜的近紫外光学性能及其界面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备了透紫外隔热的Ti O2复合金属纳米多层膜,该膜系可以获得从近紫外到可见光波段高的透射率,同时实现了对红外的反射隔热效应.综合考虑贵金属Ag与Ti O2的界面湿润性与界面粗糙度对于光的散射效应,设计了可以提高多层膜热稳定性的超薄过渡层,研究表明在Ti O2与Ag膜之间加镀一层2~3nm的Ti层可以有效地提高多层膜的热稳定性.AES分析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Ti层发生了不完全氧化而Ag膜则保持金属态不被氧化.AFM观测表明过渡层改善了Ag膜的表面质量缓解了热处理过程中的结块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S1期)
于朝阳[4](2004)在《具有紫外光学性能的富勒烯功能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C_(60)是继金刚石、石墨之后发现的一种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球形叁维电子共轭结构,使得它在功能材料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C_(60)自身应用的局限性,从而促使近几年许多新的富勒烯衍生物被合成和表征出来,这些富勒烯衍生物有趣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有望构筑出有用的目标材料,从而在许多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本论文对C_(60)功能衍生物的紫外光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分为如下几部分: 一、分别以壳聚糖(CTS)、聚乙烯醇(PVA)、聚苯乙烯(PS)为基体,通过流延法制备了一系列含C_(60)及其衍生物的共混膜,并研究了这些共混膜的紫外滤光性能。结果表明,富勒烯胺(C_(60)乙醇胺,C_(60)乙二胺)/壳聚糖共混膜和C_(60)乙醇胺/聚乙烯醇共混膜具有优异的紫外光学性能。共混膜的透射光谱随着C_(60)衍生物含量的增加不段的向高波数移动,紫外滤光波长从200nm红移至400nm左右;而在其它共混膜中,紫外滤光波长随浓度增加而红移的现象不明显。我们还进一步考察了壳聚糖的分子量、脱乙酰度、羧甲基化以及交联作用对共混膜紫外滤光性能的影响。 二、研究了富勒烯胺及其复合体系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初步探讨了富勒烯胺/壳聚糖复合体系的紫外滤光机制。结果表明,C_(60)乙二胺/壳聚糖复合体系中,由于C_(60)乙二胺与壳聚糖分子间可能有电荷转移复合物(CTC)的形成,导致了光谱的红移。通过红外谱图分析可知,富勒烯衍生物分子与壳聚糖分子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而在C_(60)乙醇胺/壳聚糖复合体系中,光谱的红移可能是氢键作用的结果。 叁、我们研究了金属离子(或者纳米SiO_2)、C_(60)乙醇胺、壳聚糖叁元复合膜的紫外光学性能。研究表明:Cu(Ⅱ)、Fe(Ⅱ)或纳米SiO_2的引入能有效的改善共混膜的紫外光学性能。研究发现,在覆盖共混膜的情况下,聚丙烯抗紫外线老化的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乙醇胺改性的聚硅酸乙醋涂层。对涂层的物理戴蒸薰漱;滋;{结果表明:0.026%的C60而对涂层的机械性能则儿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6-03)
紫外光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有机荧光染料和半导体量子点相比,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荧光材料,具有稳定、耐光漂白、易制备,及低毒、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光电子器件、生物标记、成像、分析检测等众多领域具有应用。由于其独特而新颖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对其制备方法、性能、机理,以及应用拓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但目前所制得的碳点荧光多位于蓝色、绿色,及黄色等可见光区,且碳点荧光理论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简单一步法制备出具有紫外、深紫外发光性能的荧光碳纳米材料,并对其发光特点、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首先,以金属靶材、石墨粉为原料,通过液相激光辐照/烧蚀的简单一步法,快速、绿色的制备出纯净、水溶性好、稳定性好,具有紫外、深紫外发光性能的荧光碳点和荧光碳壳层纳米颗粒,且其发射峰不随激发波长的改变而改变。其次,通过改变激光波长、液相介质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在不同条件下制备出荧光碳点,结果表明,在激光通量为200 mJ/pulse,波长为523 nm的激光下制得的碳点尺寸较小;水介质中制得的碳点不具有荧光;氨水中制得的碳点荧光发生红移,位于425 nm的紫光区;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碳点尺寸减小,当颗粒尺寸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荧光蓝移,从370 nm的紫外区到达290 nm的深紫外区。根据实验分析,提出了该碳点紫外、深紫外发光的荧光机理。最后,通过在有机溶剂中,激光轰击不同金属靶材,制备出具有不同金属核心的碳壳层纳米颗粒。通过酸逐步刻蚀的方法,发现不同金属等离子体对碳壳层荧光增强效果不同,钒、铬、钛、铝四种金属对碳壳层荧光增强因子分别为2.58、4.85、3.79和3.85,并分析提出了金属核心与碳壳层荧光的表面增强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外光学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苗朝虹,杨云,魏忠磊,杨志华,阿不都吾甫?吐沙姑.具有深紫外光学性能的含钡碱金属硅酸盐氟化物NaBa_3Si_2O_7F(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2].宁雪.碳纳米材料的激光法制备及其紫外光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3].王振国,蔡询.TiO_2复合金属多层膜的近紫外光学性能及其界面稳定性[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于朝阳.具有紫外光学性能的富勒烯功能材料[D].武汉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