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5-2012)等相关标准对72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就诊的61例患者中,按病例定义认定为疑似病例者10人,可能病例10人,确诊病例25人,排除16人,主要症状为发热17.8%(8/45);腹痛91.1%(41/45);腹泻100%(45/45),腹泻次数最多11次/日;恶心46.7%(21/45);呕吐60.0%(27/45),头痛15.6%(7/45);头晕15.6%(7/45)。无危重症病例,所有现患病例经补液、抗菌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现已全部出院。结论:依据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食品卫生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认定本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087-01
2016年10月2日上午8:45新都区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到新都西桥医院电话报告,该院收治了20余例因在回龙湾酒楼进餐后出现不同程度腹痛、腹泻、呕吐等类似症状患者。接报后,区疾控中心值班领导,立即组织疫情流调、检验等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到达后,立即对新都西桥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核实处理。同时,立即向新都区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值班室进行了报告,并现场向区食安委工作人员进行了汇报。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样品采集新都区疾控中心流调组采集该涉事酒楼加工场所工用具、菜板涂抹样品及10月1日剩余食品样品25份,从业人员生物标本5份,就诊人员粪便和肛拭42份(由于涉事酒楼地处新都区和龙泉驿区交界,就餐人员部分到龙泉驿区医疗机构就诊,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龙泉驿区疾控中心采集了11份粪便和肛拭标本)。
1.1.2培养基与试剂增菌培养基、鉴定培养基和微量生化鉴定管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显色培养基购自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API生化鉴定条购自法国梅里埃股份有限公司。
1.2方法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的检测,分别依据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5-2012《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和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实验室检测:(1)培养特点:3%氯化钠碱性胨水呈均匀混浊生长,液体表面形成菌膜;弧菌显色平板可见粉紫色菌落,形态光滑、湿润且呈圆形,直径1~3mm,TCBS平板上可见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蓝绿色菌落,挑取可疑菌落接种3%氯化钠三糖铁斜面,结果可见斜面不变,底层变黄不产气、不产生硫化氢。(2)革兰染色及氧化酶:对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多形态、无芽胞革兰阴性菌;氧化酶试验呈阳性。(3)嗜盐性试验:在0%、3%、6%、8%、10%氯化钠胰胨水中分别接种纯培养的可疑菌落,结果可知,0%胨水不生长,3%~8%胨水生长良好,10%胨水生长微弱,加大浓度至11%后完全不生长。
2.结果
水产品宰杀间鱼内脏样品、4名厨师肛拭样品、25例就诊人员粪便或肛拭样品(含龙泉驿区疾控中心检出11例)检出了生化反应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见表。
就诊的61例患者中,按病例定义认定为疑似病例者10人,可能病例10人,确诊病例25人,排除16人,主要症状为发热17.8%(8/45);腹痛91.1%(41/45);腹泻100%(45/45),腹泻次数最多11次/日;恶心46.7%(21/45);呕吐60.0%(27/45),头痛15.6%(7/45);头晕15.6%(7/45)。无危重症病例,所有现患病例经补液、抗菌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现已全部出院。本次发病最短潜伏期9小时,最长潜伏期为19小时,平均潜伏期(几何均数)为14.2小时。
3.讨论
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报告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率一直较高,交叉污染是我国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因素。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次发病最短潜伏期9小时,最长潜伏期为19小时,平均潜伏期(几何均数)为14.2小时。通常副溶血性弧菌潜伏期为12~24h,范围可达4~30h;本次食物中毒的调查运用科学的现场流行病学手段,确定了危险食物,明确的污染来源及环节。患者发病后表现为腹泻、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表现完全一致,发病时间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说明此次发病为一餐暴露所致。在危险食物及病人样本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综上所述,防止食物中毒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后续工作中要加大副溶血性弧菌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海产品流通的监管,避免生熟海鲜产品交叉污染,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高敏国,张正东,.某市近10年副溶血性弧菌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校医,2016,26(11):824.
[2]沈梅云,张晴,廉靖贤.一起由外来务工人员自办喜宴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健康必读,2015,11(1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