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物源分析及有利砂体发育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物源分析及有利砂体发育规律

论文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油气资源丰富。随着下古生界气田(靖边大气田)的发现,勘探原则由原来的“主探下古,兼探上古”转变为“立足上古,兼探下古”,陆续发现多个大气田。但针对于本溪组的勘探相对滞后,本溪组不整合沉积于马家沟组地层之上,地层厚度受古地貌控制作用较强。由于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及砂体空间展布特征不明确,在针对于本溪组有利砂体发育规律的研究上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研究区的物源分析及古地貌恢复,揭示研究区砂体分布特征,最后结合储集砂岩特征,进一步认识本溪组有利砂体发育规律,为本溪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本文结合野外露头、钻测井等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地球化学分析法、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的物源进行分析。通过对岩石薄片的观察,统计砂砾岩、砂岩岩屑组分及重矿物的含量,编制砂砾岩、岩屑及重矿物组合的区域分布图,初步判定物源供给主要来源于3个方向:北边、西南边及南边。通过对泥岩微量稀土元素及锆石稀土元素的含量测定,编制标准化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与北部的物源存在差异。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锆石的峰值年龄有3个:315Ma、1874Ma和2411Ma,南部锆石的峰值年龄有4个:443Ma、945Ma、1697Ma和2457Ma,南部样品中具有年龄年龄在500-1500Ma之间的锆石,北部样品中未见此年龄段锆石。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研究区的北部与南部本溪组样品的物源不属于同一物源,北部样品物源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南部样品有物源来自于南秦岭。研究区本溪组顶部广泛发育具填平补齐作用的煤层,结合研究区本溪组发育的实际情况,选择以地层厚度为核心的印模法进行本溪组沉积前的古地貌恢复。从古地貌恢复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古沟槽地区分布在榆林-子洲-志丹地区,研究区北部、西南部及南部也有古沟槽分布,表明研究区南部及北部有古河流的发育,与物源分析的结果吻合。从物源分析结果来看,物质从北边、西南边及南边输入,在研究区北部及南部形成三角洲砂体,中部属于混合物源沉积区,受潮汐作用影响,三角洲砂体被改造为条带状潮汐砂坝,特别是南部砂体,被改造的失去了原有形态。从古地貌恢复图中看,研究区从北至南古地貌特征为古高地-古沟槽-古高地,导致中部地区砂体厚度最大,联通性最好,往南北两侧砂体厚度逐渐变薄,联通性逐渐变差。基于对储集砂岩的岩石学、孔隙、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的研究,研究区的成岩相主要可分为6种:白云石、高岭石胶结-溶蚀次生孔相,方解石、伊利石、高岭石胶结-溶蚀次生孔相,石英、高岭石胶结-原生次生孔相,石英、伊利石、高岭石胶结-次生原生孔相,方解石、高岭石胶结-压实次生孔相和压实致密相,其中最有利于储集砂体发育的成岩相是白云石、高岭石胶结-溶蚀次生孔相和方解石、伊利石、高岭石胶结-溶蚀次生孔相。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刻画研究区有利砂体分布区,最有利区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榆林-子洲-志丹地区,该带砂体受潮汐改造较强,成熟度高,联通性较好,厚度大;其北侧神木-双山地区与南侧富县-宜川地区成岩条件略差于中部,为次级有利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沉积盆地物源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2.1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地层发育特征
  •     2.2.2 本溪组地层划分与特征
  • 第3章 物源分析
  •   3.1 砂岩与砾岩区域发育及物源分析
  •   3.2 砂岩岩屑组分及物源分析
  •     3.2.1 岩浆岩岩屑
  •     3.2.2 变质岩岩屑
  •   3.3 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   3.4 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     3.4.1 样品采集
  •     3.4.2 微量元素分析
  •     3.4.3 稀土元素分析
  •   3.5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物源示踪
  •     3.5.1 锆石定年测试方法
  •     3.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 第4章 古地貌恢复及砂体展布
  •   4.1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
  •   4.2 古地貌恢复结果
  •   4.3 砂体发育分布规律
  • 第5章 储层特征
  •   5.1 岩石学特征
  •     5.1.1 岩石类型
  •     5.1.2 岩石骨架组分
  •     5.1.3 填隙物特征
  •   5.2 孔隙特征
  •   5.3 物性特征
  •   5.4 成岩类型及特征
  • 第6章 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   6.1 物源体系对砂体的控制
  •   6.2 古地貌对砂体的控制
  •   6.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   6.4 有利砂体区分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高志东

    导师: 陈洪德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物源,古地貌,有利砂体区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 P618.13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071

    总页数: 81

    文件大小: 6680K

    下载量: 71

    相关论文文献

    • [1].邯峰矿区石炭系本溪组岩性组合规律研究[J]. 科技信息 2011(22)
    • [2].豫西偃龙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的结构特征[J]. 西部探矿工程 2018(10)
    • [3].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沉积物物源探讨及其构造意义[J]. 沉积学报 2019(05)
    • [4].禹州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镓的分布及控制因素[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7(04)
    • [5].周口店太平山地区本溪组沉积环境及意义[J]. 科技资讯 2011(14)
    • [6].沙墕一带本溪组岩相古地理与成矿关系的探讨[J]. 煤 2008(01)
    • [7].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潮汐-三角洲复合砂体沉积环境[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8].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气藏地质特征[J]. 云南化工 2018(09)
    • [9].叠后稀疏脉冲反演在煤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化技术 2015(11)
    • [10].龙东井田本溪组灰岩富水性评价[J]. 煤炭工程 2011(09)
    • [11].豫西偃师龙门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学特征及其原岩分析[J]. 地质论评 2016(05)
    • [12].浅谈交口县冯家港矿区铝土矿矿体地质特征[J]. 太原科技 2009(05)
    • [13].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石炭系本溪组储层特征[J]. 石化技术 2015(08)
    • [14].本溪组铁质泥岩钻探施工工艺在兖州矿区施工中的应用[J]. 煤矿现代化 2013(03)
    • [15].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J]. 科技视界 2013(07)
    • [16].山西本溪组铝土矿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探讨[J]. 西北地质 2011(04)
    • [17].汾西县南庄铝土矿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J]. 华北国土资源 2015(04)
    • [18].豫西偃师南部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条件[J]. 地质找矿论丛 2008(02)
    • [19].障壁坝砂体储层特征与成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本溪组为例[J]. 沉积学报 2019(02)
    • [20].延长东部本溪组沉积特征[J]. 地下水 2016(01)
    • [21].东山煤矿太原组、本溪组、峰峰组水力联系研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
    • [22].延安气田石炭系本溪组低渗储层压裂工艺优化[J]. 辽宁化工 2018(04)
    • [23].平泉地区本溪组和刘家沟组厘定[J]. 中国地质 2014(03)
    • [24].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鲕粒成因探讨[J]. 沉积学报 2013(03)
    • [25].秦皇岛石炭纪粪化石[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10)
    • [26].华北克拉通南缘石炭系本溪组铁-铝黏土矿物质来源:以河南三门峡大安铝黏土矿床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0(05)
    • [27].汾西县羊马坪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3(03)
    • [28].豫西偃龙地区铝土矿豆鲕成因分析[J]. 矿产与地质 2019(05)
    • [29].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本溪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13)
    • [30].延安气田X-1井本溪组压裂试气效果分析[J]. 辽宁化工 2019(07)

    标签:;  ;  ;  ;  ;  

    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物源分析及有利砂体发育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