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式本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形式,动画,电影,药物,结构,煤矿事故。
形式本体论文文献综述
樊宝英[1](2019)在《道—象—器:形式话语的本体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历史还原与理性审视,中国古代文论仍存在着一条重文、崇采、尚格、明法、辨体的形式话语脉络。其基本形态是建立在"一分为叁"思维模式之上的一种阐释范式,旨在以"道—象—器"为逻辑框架,以语言结构为中介,阐发文本意蕴,确定文学美以及为什么美。对古代形式话语的这种本体阐释,重在以文本为中心,彰显形式的中介功能,倡导理性的细密分析,追寻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从而为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美学智慧。(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3期)
宋方圆[2](2019)在《动画本体与新形式——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动画本体理论、电影学、动画实践、视觉传播等角度回顾动态图形设计这一概念的历史源起,梳理动态图形设计和动画本体、平面设计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论述动态图形设计的独特性以及这一形式所带来的美学新维度。(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马婧[3](2019)在《街舞本体形式玩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体论属于哲学概念,是探究事物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归纳总结其基本属性和特性。本文旨在从"街舞本体"作为探究的"入口"——由表及里地分析其形式。根据其特性总结出"斗""交流""编创"叁种形式。从文化视域下进行街舞本体溯源并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进行观点阐述。(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05期)
张伟[4](2018)在《形式建构·本体解构·话语重构:IP影像叙事叁要素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表达、叙事本体、叙事话语是IP影像叙事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叁要素,共同决定了IP影像叙事的表现张力、结构张力、意涵张力,而表象化的外在表现、抽象化的内部叙事架构、意象化的形而上话语权等则为IP影像叙事带来了渐进的升华表达。近年来,影视IP化已成为一种新常态,IP影像是相对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而言的一种全新类型。(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23期)
程波,伍俊[5](2018)在《从形式探索到幻觉形成:电影本体变革中的孙瑜早期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代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是堪比"国片复兴"与"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历史推动力。孙瑜在此期间的电影创作经历了这一转变的完整历程,作为一个在影戏传统的影响下创作,并以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故事为电影内容的作者式导演,一方面他积极吸收欧美叙事电影的经典技法,另一方面他对电影的表意形式、煽情效果的主动探索与运用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形式外观,而这种形式的复杂揭示出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正处于一种由曾经稳定的形式本体——默片,过渡到另一种形式本体——有声电影的中间阶段。(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陈树超[6](2018)在《教育动画研究:本体、形式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动画是动画片中非常明显的类型,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概念一直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本文旨在回答什么是(不是)教育动画的问题,即教育动画的本体问题。教育动画能够称其为教育动画,有叁个条件:第一,作品具有能被感受到的教育意图,即创作者具有明确的教育主体意识;第二,教育动画能够称其为教育动画,是因为人们对教育活动保有相对统一的观念,由于这种观念投射,教育动画的概念才能被普遍认可;第叁,教育动画具有相对稳定的、有别于其他动画类别的形式特征。创作者的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的观念与教育动画的形式互为因果,形成教育动画概念的基本结构。因此,教育动画概念的廓清是一个区分的工作,主要做的区分便是与艺术动画的区分。动画片的创作是以审美娱乐为目的,还是以教育为目的,在经验上很容易辨识出来。这一点和其他艺术形式非常不同,因为儿童是动画片最庞大的接受群体,他们的媒介建构作用致使创作者会有意识地通过动画片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中:由于施教意图的介入,动画叙事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故事环境,而是有所延宕和阻滞。而这种形式变化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是因为动画的意指叙事本性。作为图像叙事,其表意特征既不同于摄影影像、又不同于语言符号。图像进则可清晰晓畅,讲清楚现实世界的形貌与变化;退则可表意模糊,形成一个封闭的、虚构的故事世界。图像叙事介于语言和影像叙事之间,这恰为教育的介入提供了便利。并且,教育的观念是个现代观念,在前现代,教育和艺术往往不可分。儿童叙事艺术与教育、乃至教育和艺术“合——分——合”的历史变化更能使我们看到古老的人文教育传统在教育动画中的体现。这样,形式范畴中的“图与文”、“叙事与意指”,教育观念范畴中的“施教与引导”、“言传与身教”,历史范畴中的“教育与艺术”,以及认知范畴中的“自然与文化”、“特殊与一般”便可以联系起来展开思考,在教育动画的概念中发现稳定的同构关联和变化谱系。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对教育动画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其功能的发生机制等问题,使教育动画的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向的意义。这便是教育动画本体理论的基本架构。在很大程度上,艺术自律的观念使“审美无功利”走向其反面,背离了它的初衷。与此同时,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童年的消逝”正越来越成为每个人正在经验的现实,教育功利化和教育公平问题难以解决,自由、价值理性与童真一起,为我们的社会所放逐。对此,大众传媒、艺术生产与教育活动的从业者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在人文教育的领地里,艺术更能有效地对抗工具理性带给人的异化。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旨在将图像叙事的多元形态归还给动画片,破除一系列流俗观念,重申动画理论与创作的伦理责任。(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7)
朱佳,王向前,张宝隆,刘敏[7](2018)在《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煤矿事故本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煤矿事故知识管理混乱、联动不足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煤矿事故本体。首先分别构建以煤矿领域的主题词表和文本集为数据源的形式背景,并通过并迭置运算得到异构资源的形式背景,然后利用概念格构造工具将形式背景转换为概念格,最后从概念格中抽取概念、属性和实例组织成煤矿事故本体。利用煤矿事故本体对煤矿事故知识进行组织和形式化表示,可实现煤矿事故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为煤矿安全预警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8年05期)
段晓琳[8](2018)在《主体与本体:文学“向内转”的双重维度——兼谈新时期主体论与形式文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众说纷纭、争鸣迭起的方法年1985、观念年1986,1987年的文坛稍显沉寂,除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重提改革文学,以及对文体(尤其是小说文体)的讨论外,文坛较为重要的争鸣里,声势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广的是关于"向内转"的论争,其中又以《文艺报》的讨论最为集中。1987年6月20日,《文艺报》发表周崇坡的文章《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对鲁枢元于1986年10月18日发表于《文艺报》的(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唐晓波,伍星蓉[9](2017)在《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面向药物适应症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使用本体对医药信息进行组织和表示,不仅能够在语义的层面上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医药知识,而且能够实现领域知识的融合共享,推动医药领域的智能应用。当前对药物本体的构建主要借助规范化的医学术语系统,忽略了药物适应症自然文本中隐含的药物语义关联。因此提出一种面向药物适应症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方法/过程]以"抗肿瘤药物"为例,对265条药物信息进行处理;将适应症文本进行语义补全,使用二次分词和合并的方法抽取特征词;利用形式概念分析,以"药物—适应症"的关联构建形式背景并生成概念格,根据概念格的结构对药物关系进行描述;使用OWL语言对概念格转化而来的本体进行描述。[结果/结论]对构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检验,并以可视化方式展示和分析。实验表明该构建方法能够表示药物与适应症的语义关联。(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张秀松[10](2017)在《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优势互补 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良性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研究日新月异,人才辈出。他们中的一些翘楚——着名中年语言学家,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约请,编选出版了自选集。北京大学袁毓林先生应邀编选出版了他的自选集,即《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袁毓林卷》(以下简称《袁毓林卷》)。该书收录了袁先生自1994年(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周报》期刊2017-12-06)
形式本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动画本体理论、电影学、动画实践、视觉传播等角度回顾动态图形设计这一概念的历史源起,梳理动态图形设计和动画本体、平面设计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论述动态图形设计的独特性以及这一形式所带来的美学新维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式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1].樊宝英.道—象—器:形式话语的本体阐释[J].中国文学批评.2019
[2].宋方圆.动画本体与新形式——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范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
[3].马婧.街舞本体形式玩味[J].北方音乐.2019
[4].张伟.形式建构·本体解构·话语重构:IP影像叙事叁要素系统研究[J].电影评介.2018
[5].程波,伍俊.从形式探索到幻觉形成:电影本体变革中的孙瑜早期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陈树超.教育动画研究:本体、形式与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朱佳,王向前,张宝隆,刘敏.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煤矿事故本体构建[J].工矿自动化.2018
[8].段晓琳.主体与本体:文学“向内转”的双重维度——兼谈新时期主体论与形式文论的关系[J].当代作家评论.2018
[9].唐晓波,伍星蓉.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面向药物适应症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J].情报杂志.2017
[10].张秀松.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优势互补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良性互动[N].语言文字周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