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不是一个漂亮的词

“生态”不是一个漂亮的词

一、“生态”不是漂亮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庭[1](2022)在《新时期我国水电开发的新课题》文中提出世界上所有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是大量地依靠水电。我国的水能资源储量世界第一,具有实现碳中和的天然优势。近年来,虽然我国水电的发展总体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布了"长江大保护"的指示之后,社会各界对此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如何科学、准确地理解首长的指示精神以及处理好"碳中和"与各种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可以说是我们水电面临的新课题。

卢晶玲[2](2021)在《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山歌对越交流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张群[3](2019)在《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文中指出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着名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伟大的作家,在2007年88岁高龄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莱辛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可谓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被誉为“文坛老祖母”。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圣经”,莱辛本人因此被誉为“英国的波伏娃”。莱辛一直忠于自己的内心进行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主题多样,内涵深邃,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和诗歌,数量众多、题材宏大。本文主要探讨莱辛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并以她的代表作The Golden Notebook为例,具体分析莱辛的译介与接受。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莱辛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概述并分析了国内外的莱辛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一部分介绍莱辛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历程并分析其原因:(一)20世纪五十年代的及时译介与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沉寂与政治环境;(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回归与文化语境;(四)新世纪以来的译介研究高潮与诺贝尔文学奖和赞助人。第二部分探究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共分为两个小部分:(一)20世纪莱辛在中国的接受;(二)新世纪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莱辛的接受情况也略有不同。本部分将分别从外国文学史教材、莱辛研究实绩、莱辛及其作品的网络评介三个方面切入,研究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第三部分为莱辛译介与接受的个案分析。笔者选取莱辛的代表作The Golden Notebook为例,详细分析两个中文译本——《女性的危机》和《金色笔记》,以此探究The Golden Notebook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结语部分对莱辛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与展望,并试图总结莱辛获奖的有利因素,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国门提供一些思路。

徐进[4](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麦华[5](2016)在《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缘自对当代背景下三个岭南建筑相关现象的思考:在全球一体化和地域性博弈背景下,当代岭南建筑存在地域特色相对缺失现象;在环境危机和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背景下,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存在片面化现象;在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岭南建筑创作存在非理性化现象。片面孤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与非理性的建筑创作都导致了当代岭南建筑特色的相对缺失。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建筑师在设计实践中采用了片面、孤立化的思维与策略方法。建筑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的人工物质系统。无论是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还是建筑创作问题,都需要以系统的思维及相应的科学方法,从整体性和动态演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以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为指导,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与建筑创作相结合,试图初步构建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寻求能够整体解决问题的设计策略,探索一条在全面兼顾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气候的技术性问题切入的、凸显岭南建筑地域特色的理性创作之路,为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添砖加瓦。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是提出问题部分,主要论述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相关研究基础,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其整体观刍议”与第3章“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探索”,是分析问题、理论探索部分,主要以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论述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基本要求与策略发展,提出了“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与建筑创作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第三部分包括第4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形态空间策略”、第5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生态环境策略”、第6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策略”以及第7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是解决问题部分,主要以分类研究的方法,结合丰富的具体案例实证,重点从建筑师创作实践应用的角度,深入研究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具体构成、影响因素、主要特点、适用情况及其在实践中的整体应用原则。

李保峰[6](2015)在《绿色建筑的新常态》文中提出历经约20年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从早年简单的拿来主义,到如今自觉的本土创新,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12年前,我曾与导师秦佑国教授合写过一篇题为《生态不是漂亮话》的小文(刊载于《新建筑》2003年第1期),文中结合当时社会上的诸多苗头,列举了政府官员、学者、建筑系学生、开发商及市民对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的理解,呼唤真实的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十几年过去,当时的有些预测已经铸成事实,有些问题反而愈演愈烈。在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之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中国绿色建筑之路。2012年,中国的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这一改变

潘峰[7](2015)在《践行“三严三实”应深入清理的20个“问题观念”》文中研究表明党员干部要践行好"三严三实",须在主观深处做文章、下工夫,依据时代要求和科学理论提升思维、更新观念。面对全面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新常态,在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观念",主要包括:改造主观世界是极"左";思想道德管不了管不好;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作风抓细了束缚手脚;党员干部要人性化;在一起工作讲缘分;小河没水大河干;在任多为大家办好事;服务就是管理;人脉关系是资本;干工作得罪人是傻子;当领导要多表扬少批评;对实事求是也要实事求是;干事不干事关键不出事;改革创新离不开打擦边球;做官做事要低调;看干部不能老盯小节;团结出干部;领导认可是硬道理;用人担当就是一把手担当。深入清理这些"问题观念",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进一步要求。

王一平[8](2012)在《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由建筑数字化现象的观察而发现“信息”的价值,由建筑绿色性目标的困惑而重视“依据”的获得,当偶然地知道有“循证医学”的概念之后,“循证设计”的命题是“自然地”发生的,作建筑师时“做有依据的设计”,作教师时“教理性的建筑学”,做研究时,“做严谨的现实观察和诚实的论文写作”,循证的思想中包含建筑学最基本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本文研究者的职业行为依据。建筑的“循证设计”,基于证据的设计(EBD, Evidence-based Design),一般可以表述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建筑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考虑到业主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本文中,将对“循证设计”的研究转化为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工具、目标与行为”诸问题的探讨,并拓展出一系列派生研究。循证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方法,数字建筑,使循证设计是可能的。数字建筑通过循证的行为等,对建筑学彻底引入理性的方法。第二章《数字建筑诸问题》,对建筑数字化问题进行深度观察,相关讨论了“数字工具”、“传统设计”、“整合方法”和“信息现象”等问题。重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其中有信息流变的发生,这是动态的或全景的信息时代建筑学之“设计-建造”全过程研究的观察方法之一循证设计有面向现实的目的,绿色建筑,使循证设计是需要的。绿色建筑不是单纯建筑学的问题,而具有某种社会性的意义。第三章《绿色建筑诸问题》,对建筑学科传统进行“非传统”辨识,其中包括对“建筑学”、“建筑物”、“建筑学理论”和“建筑史”的为绿色建筑的要求。理解“建筑逻辑”的宏大概念和建筑学系统的复杂性;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将带来建造逻辑的跃升,首先需要正本清源的工作。循证设计有一般道德的价值,循证设计,即由循证医学而派生。循证设计通过对证据的理性要求,影响到设计发生时的行为。第四章《循证设计诸问题》,实际上是对“建筑师”的研究,并在对医学的学习中,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引入了“预后”、“机能”、“最佳证据”等概念,探讨了“统计学”、“数据挖掘”和“反求工程”的建筑学应用价值,既是对证据意义的进一步解释,也是对循证设计本身发展的预见。循证设计具多重拓展的可能,循证设计,超出绿色建筑的局限。当代的建筑学已建立起环境控制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向,第五章《派生研究诸问题》,正是在循证的一般思维机制作用下,对“建筑物”和“建筑空间”的具体研究,分别提出“集成构造”和“识别无障碍”的命题;又基于医生、建筑师和教师的职业相似性,派生了“循证教育”的概念,由此注意到教育科学的存在,并作为建筑教育的依据。循证的思想,并由此而发展出的循证设计的行为,在数字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是研究者“回归基本原理”时的觉悟。

徐正丽[9](2011)在《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习得偏误类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强化词汇教学,淡化句法教学"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主流共识。惯用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精华部分之一,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惯用语使用面很广,无论在口头表达还是在书面表达中都可起到言简义丰、形象生动的作用。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惯用语的掌握情况可作为衡量他们汉语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书面材料的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习得偏误分为形式偏误、语义偏误、句法偏误和语用偏误四种类型。

马晋毅[10](2010)在《办公建筑“表皮”与“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办公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从古至今备受关注,占据了社会与其数量不成正比的资源配额,而且它也肩负着引领社会理性价值观的重任。但由于办公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筑,经常被业主或者建筑师冠以“标志”的头衔,所以更多的情况下,对建筑立面与造型的关注远远超越了建筑的其它方面,成为业主以及建筑师评价方案的先决条件,在2010年的国家两会上提出的绿色建筑的一个方面——“低碳”建筑上已能看出国家和人民都很关注绿色节能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针对这一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角度出发,探索建筑空间的节能设计的新模式、新策略。本研究在于将绿色建筑的概念深入到具体的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层面,同时结合经典实例的分析,总结出能用于办公建筑的可行的操作模式,以达到运用绿色生态理论以及策略节约能耗的目的。由于绿色建筑必须大量地加以建造,才能真正的起到改善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笔者期望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筑表皮与腔体协同设计的绿色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笔者力图通过一个设计模型构筑起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并提出表皮与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策略,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将建筑内外层的环境资源利用与建筑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本研究的出发点是源于对绿色生态的关注,研究采用的是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论不仅具有生态上的意义,同时也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

二、“生态”不是漂亮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不是漂亮话(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我国水电开发的新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电开发与长江大保护
    1.1 科学准确地理解长江大保护
    1.2 长江不搞大开发绝不是不开发水电
    1.3 清理整顿小水电并不是否定小水电
2 小水电的国际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1 水电开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重视小水电的生态作用是国际共识
    2.3 对小水电的偏见所导致的荒唐
    2.4 实现“碳中和”需要开发利用好小水电
    2.5 减排承诺的行动比表态更重要
3 “碳中和”与保护区生态红线
    3.1 建设在保护区内的小水电站不应该被拆除
    3.2 可再生能源资源与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划定严重冲突
    3.3 实现“碳中和”是最重要的生态保护
4 结 语

(3)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及原因探析
    (一)20 世纪五十年代的及时译介与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
    (二)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沉寂与政治环境
    (三)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回归与文化语境
    (四)新世纪以来的译介高潮与诺贝尔文学奖和赞助人
二、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
    (一)20 世纪莱辛在中国的接受
        1、20 世纪外国文学史中的莱辛述评
        2、20 世纪莱辛研究实绩
    (二)新世纪莱辛在中国的接受
        1、新世纪外国文学史中的莱辛述评
        2、新世纪莱辛研究实绩
        3、莱辛及其作品的网络评介
三、多丽丝·莱辛译介与接受的个案分析——以The Golden Notebook为例
    (一)两个中文译本:《女性的危机》和《金色笔记》
    (二)现身译者与隐身读者
    (三)The Golden Notebook在中国的接受
        1、外国文学史中的《金色笔记》
        2、《金色笔记》的研究成果
        3、《金色笔记》的网络评介
结语
参考文献
多丽丝·莱辛创作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域的界定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义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1 评价指标概况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4.1.3 时间范畴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4.2.1 自然环境
        4.2.2 历史沿革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7.1.1 项目概况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1.4 设计特点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7.2.1 项目概况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方法
        7.2.4 设计特点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3.6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对三个“片面化”现象的思考
        1.1.1 全球化和地域性背景下的当代岭南建筑
        1.1.2 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
        1.1.3 科技进步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
    1.2 研究对象与界定
        1.2.1 整体观思维的引入
        1.2.2 当代岭南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其整体观刍议
    2.1 建筑气候适应性解读
        2.1.1 狭义解读
        2.1.2 广义解读
    2.2 岭南气候分析
        2.2.1 岭南气候类型
        2.2.2 岭南气候要素
        2.2.3 岭南气候特征
    2.3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基本要求
        2.3.1 遮阳隔热要求
        2.3.2 通风散热要求
        2.3.3 环境降温要求
        2.3.4 防雨防潮防台风要求
    2.4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发展分析
        2.4.1 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可变性
        2.4.2 原始时期的“完全开放”策略
        2.4.3 传统时期的“外封闭内开放”策略
        2.4.4 现代时期的“选择性开放”策略
    2.5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整体观刍议
        2.5.1 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概念
        2.5.2 自然因素的整体性
        2.5.3 文化因素的协调性
        2.5.4 技术因素的适宜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探索
    3.1 基于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的当代因素分析
        3.1.1 自然因素的恶化
        3.1.2 文化因素的剧变
        3.1.3 技术因素的跃升
    3.2 时代背景下整体理性创作方法的复归
        3.2.1 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3.2.2 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3.2.3 理性创作方法复归
    3.3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3.3.1 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
        3.3.2 “两观三性”整体创作理论
        3.3.3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整体观
    3.4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的实践基础
        3.4.1 以形态空间为主导的实践
        3.4.2 以环境融合为主导的实践
        3.4.3 以技术支撑为主导的实践
    3.5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构成
        3.5.1 多样性的总体策略
        3.5.2 符合时代要求的局部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形态空间策略
    4.1 气候适应性与建筑形式
        4.1.1 当代建筑形式的发展趋势
        4.1.2 气候适应性与建筑形式
    4.2 适应气候的建筑群体布局策略
        4.2.1 城市化与高层化的影响
        4.2.2 朝向选择
        4.2.3 密集式布局
        4.2.4 分散式布局
        4.2.5 高低层混合布局
    4.3 适应气候的建筑体型策略
        4.3.1 风格多元化与新技术的影响
        4.3.2 小进深体型
        4.3.3 架空体型
        4.3.4 特异体型
    4.4 适应气候的建筑空间策略
        4.4.1 大型化与复合化的影响
        4.4.2 水平流动空间
        4.4.3 垂直流动空间
        4.4.4 复合流动空间
    4.5 适应气候的建筑界面策略
        4.5.1 审美观念与新材料的影响
        4.5.2 凹凸式界面
        4.5.3 构件式界面
        4.5.4 表皮式界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生态环境策略
    5.1 建筑气候适应性与生态环境
        5.1.1 岭南建筑的“绿文化”传统
        5.1.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当代建筑生态环境营造
        5.1.3 岭南建筑生态环境的气候应对作用
    5.2 适应气候的建筑外部生态环境策略
        5.2.1 外部生态环境的隔离与拓展
        5.2.2 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因借
        5.2.3 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因借
    5.3 适应气候的建筑地面生态环境策略
        5.3.1 建筑生态环境的多元化趋势
        5.3.2 室外生态环境
        5.3.3 架空层生态环境
        5.3.4 室内生态环境
    5.4 适应气候的建筑立体生态环境策略
        5.4.1 建筑生态环境的立体化要求
        5.4.2 空中花园生态环境
        5.4.3 垂直绿化生态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策略
    6.1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观
        6.1.1 建筑技术双刃剑
        6.1.2 基于整体观的的适度技术选择
    6.2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总体技术策略
        6.2.1 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总体技术策略
        6.2.2 低技术的被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
        6.2.3 高技术的主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
        6.2.4 中间技术的混合式气候适应性策略
    6.3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具体技术应用
        6.3.1 新型材料技术应用
        6.3.2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6.3.3 辅助设计技术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
    7.1 策略整体应用原则
        7.1.1 提倡整体设计思维——建筑自身的整体性
        7.1.2 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7.1.3 应用当代适宜技术——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
        7.1.4 注重策略综合运用——建筑系统的整体性
    7.2 策略整体应用实例分析
        7.2.1 偏重形式与环境策略的实例——深圳万科中心
        7.2.2 偏重形式与技术策略的实例——深圳建科大楼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界定
    1.4 研究概况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结语
    附-论文剖面
2 工具:数字建筑诸问题
    2.1 数字工具
    2.2 传统设计
    2.3 整合研究
    2.4 信息现象
    2.5 循证设计
    2.6 本章结语
3 目标:绿色建筑诸问题
    3.1 人工科学
    3.2 目标层级
    3.3 理论困顿
    3.4 历史疑惑
    3.5 循证设计
    3.6 本章结语
4 行为:循证设计诸问题
    4.1 循证医学
    4.2 预后问题
    4.3 机能问题
    4.4 最佳证据
    4.5 循证设计
    4.6 本章结语
5 拓展:派生研究诸问题
    5.1 建筑“集成构造”之概念研究
    5.2 环境“识别无障碍性”的问题框架与研究方法
    5.3 从“循证设计”到“循证教育”——兼论建筑教育问题
    5.4 本章结语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办公建筑“表皮”与“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问题域的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注释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2.1 有机整体关联原则
    2.2 高效节约化原则
    2.3 健康化原则
    2.4 建筑人性化原则
    2.5 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原则
    注释
第三章 办公建筑的主要空间类型和耗能方式
    3.1 办公建筑的空间逻辑
    3.2 办公建筑的平面形态以及能耗分析
    注释
第四章 建筑表皮与建筑腔体的生态设计分析
    4.1 表皮概念、生态表皮类型与能耗分析
    4.1 建筑表皮的概念
    4.2 生态表皮类型与实例分析
    4.3 建筑腔体概念与类型
        4.3.1 建筑腔体的概念
        4.3.2 建筑腔体的类型
    4.4 办公建筑中运用建筑腔体的生态设计的实例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办公建筑从表皮到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模式研究
    5.1 办公建筑绿色设计的实施层面
    5.2 建筑表皮与建筑腔体绿色协同设计的模式研究
    5.3 建筑表皮与建筑腔体绿色协同设计的应用研究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生态”不是漂亮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我国水电开发的新课题[J]. 张博庭. 水电与新能源, 2022(01)
  • [2]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山歌对越交流的价值与应用研究[D]. 卢晶玲. 广西大学, 2021
  • [3]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D]. 张群.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D]. 麦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绿色建筑的新常态[J]. 李保峰. 城市建筑, 2015(31)
  • [7]践行“三严三实”应深入清理的20个“问题观念”[J]. 潘峰. 理论探索, 2015(06)
  • [8]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D]. 王一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9]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习得偏误类型[J]. 徐正丽.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11)
  • [10]办公建筑“表皮”与“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模式研究[D]. 马晋毅.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生态”不是一个漂亮的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