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光合论文_赵伟,徐铮,高大鹏,安振,高辉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光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速率,水稻,叶面积,漫灌,积温,丙酸。

群体光合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徐铮,高大鹏,安振,高辉远[1](2019)在《定向种植对夏玉米群体内光环境及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玉米群体内光环境,进一步提高玉米单株光合能力以获得高产,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种子定向入土方式,研究了定向有序种植条件下群体内光分布特征,以及单株玉米穗位叶花后光合性能,并借助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分析了与叶片光合性能有密切联系的光系统II(PSII)的性能特征.结果表明:叶片不同朝向显着改变夏玉米群体内穗位叶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朝南处理(S)平均比朝北处理(N)高271.8%.不同朝向的叶片对高光与弱光的利用能力差异显着,朝南处理饱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P_n)显着升高,表明其高光强利用能力显着提升;而朝北处理(N)表观量子效率(α)则随生育期推进显着增加,有利于叶片适应长期弱光环境.生育前期朝南处理PSII电子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显着提高,进而改善了PSII反应中心性能(PI_(ABS))和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Ψ_o),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转移效率(φ_(Eo))的提高增强了电子由PSII向光系统I(PSI)的传递性能.生育前期叶片性能呈现出朝南>朝东>朝西>朝北的趋势.但成熟末期朝南处理对强光的利用效率显着降低,朝北处理在生育后期表现出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表观量子效率显着升高,花后40 d P_n与PSⅡ性能均表现为朝北>朝西>朝东>朝南的趋势.总体上,朝南与朝东处理群体内光环境改善显着,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杜刚锋[2](2019)在《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疆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棉花生长,但新疆水资源短缺,传统栽培条件下,新疆棉花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膜下滴灌植棉技术的形成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进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前人针对膜下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明确了膜下滴灌棉花节水高产的机理,并发展膜下滴灌棉花栽培技术体系。然而针对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所引起水分分布变化,比较研究传统漫灌和膜下滴灌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影响的研究仍有欠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设置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处理,从棉花冠层结构变化及产量形成的角度,比较灌溉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物质生产力的影响,总结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差异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明确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下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差异,探讨进一步发挥膜下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潜力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两种灌溉方式:膜下滴灌(Drip irrigation)和传统漫灌(Flood irrigation),2个灌水量处理:3900 m~3·hm~(-2)和6000 m~3·hm~(-2),共4个处理(FI-3:将膜下滴灌水量进行传统漫灌,水量3900m~3·hm~(-2);FI-6:传统漫灌,水量6000 m~3·hm~(-2);DI-3:膜下滴灌,水量3900 m~3·hm~(-2);DI-6:将传统漫灌水量进行膜下滴灌,水量6000 m~3·hm~(-2))。通过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吸收率、群体光合生产力、生物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1)膜下滴灌棉花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且水分变化稳定,波动小;60 cm以下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对灌溉的响应逐渐降低;传统漫灌棉花在0-100cm土层水分波动较大,80-100土层土壤含水量对灌溉水有明显响应,水分供应不稳定,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棉株高度对两种灌溉方式响应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随灌水量增加,2年中传统漫灌棉株分别增加了6.68 cm和6.10 cm,而膜下滴灌棉花仅增加了1.74 cm和0.7 cm;棉花主茎节数和果枝数的变化与株高变化趋势相同,膜下滴灌棉花在灌水量增加到6000 m~3·hm~(-2)后,主茎节数和果枝数没有显着增加,而传统漫灌棉花的主茎节数和果枝数呈显着增加趋势。(2)随灌水量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现降低趋势,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棉花生育中后期植株叶铃配置合理,群体光合生产力高,有利于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转运和累积,有利于产量形成,单铃重较大。2年中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籽棉产量均最高,传统漫灌6000 m~3·hm~(-2)处理棉花产量次之,膜下滴灌棉花过量灌水量不利于产量形成,而传统漫灌棉花增产显着。(3)盛铃后期,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的棉花上部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2.5之间,中下部在1~1.5之间;同时,上部透光率良好,中下部光吸收量提高,叶面积垂直分布均匀,叶铃配置适宜,有利于光合产物生产。相同水量,在传统漫灌条件下棉花受旱,植株叶片脱落严重,虽然上部透光良好,但中下部叶面积不足,截获光能少,光合生产不足,产量低。传统漫灌棉花随灌水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快速上升,冠层上部叶片增多,整株叶面积指数显着上升,下部光损失得到改善,但生育后期中部叶片急剧脱落的情况仍没有改变,棉株整体的叶铃配置与光能分布比例匹配不佳,群体光合生产力不足,与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产量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结论】膜下滴灌相对于传统漫灌,土壤水分波动较小,向棉株供应的水分相对稳定,能够塑造适宜株高、多果枝、多主茎节数的优势株型,为生育后期优良的冠层结构奠定了基础。盛铃期开始,传统漫灌棉花各层叶面积指数低,光截获较少,群体光合生产力弱,同时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不足,造成干物质累积少,产量不高;膜下滴灌棉花上部有足够叶面积,整体光能吸收强,中下部光损失少,群体光合生产力强,并且各层结铃分布均匀,为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灌水量增加到6000m~3·hm~(-2),膜下滴灌棉花营养生长时间延长,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累积时间不足,收获期青铃比例仍较高,产量降低;传统漫灌棉花上部和下部叶面积增加,光截获能力得到改善,群体光合能力提高,上部结铃比例增加,增产显着。适宜膜下滴灌水量,易于塑造更优良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光合生产;盛铃期,源库比例合理,单株结铃数多,单铃重大,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有利于棉花高产。因此,新疆棉区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在保证中下部稳定结铃的同时,增加棉株冠层上部结铃量,并保留适宜叶面积。(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温健,陆鑫一,陈新军,余为[3](2019)在《基于海表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体栖息地热点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柔鱼是大洋洄游性头足类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经济价值,目前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在西北太平洋捕捞的主要对象。柔鱼属于短生命周期生物,其栖息地适宜性受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显着影响。本文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2006—2015年9—11月中国鱿钓捕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基于捕捞努力量和算术平均算法的柔鱼综合栖息地热点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在超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条件下的变动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基于SST和PAR的栖息地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热点海域;9—11月柔鱼各月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具有显着月间变化且逐渐减小;柔鱼产量、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随栖息地指数值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对比2007年强拉尼娜年份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研究发现,2007年柔鱼CPUE和栖息地适宜性显着高于2015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07年强拉尼娜现象导致柔鱼渔场内适宜的SST和PAR面积显着增加,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两者适宜面积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柔鱼CPUE降低。(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殷鉴,刘新英,张漫,李寒[4](2018)在《基于WSN与自制同化箱的单叶、群体光合速率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具有节点部署更密集,数据稳定性更高,功率转换更节能等优点,在农业领域中受到广泛应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代谢的基础,其优劣直接影响其果实的品质和质量,而群体光合不是单叶光合的简单迭加,单叶相比,植物的生产力与群体光合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农林生态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体光合测量方面,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研究方法的欠缺,开发的产品少且测量缓慢,精度不高,且采用肉眼人工读数方式记录数据,造成误差很大。在群体光合速率分析方面,只是单一比较了不同外界环境下的群体光合速率差异,并没有比较空气温湿度、光照和CO2浓度交互影响下的群体光合;在单叶光合与群体光合的差异方面也较少研究;【材料与方法】因此,本研究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同化箱和LI-6400XT相结合,开展日光温室番茄单叶,群体光合速率对比分析研究。在测量方面为获得更多的数据,选取易于改变测量环境的半封闭式同化箱测量方法,采用侧面开口,同时内部放置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测量同化箱内的气体温湿度、土壤温湿度、CO_2浓度、光强。将同化箱与LI-6400XT相结合,控制整个测量系统的循环流速以及获取整株番茄CO_2同化量。为获取整株番茄叶面积,采用网格与像素转换法,编程平台采用MATLAB。最后,将获取的数据代入半封闭式动态气室法计算公式,得到群体光合速率。为比较单叶、群体在日动态上的差别,同时采用LI-6400XT测量单叶光合速率;【结果与分析】由于群体光合测量过程繁琐,耗费时间长,精度不高,因此,本研究将温室环境因子与单叶光合速率相结合,建立了群体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在日动态上,群体光合午休现象持续时间更长,下降幅度更大,因此在高温条件下,群体光合比单叶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设计的群体光合速率测量系统气密性良好,通入2190μmol/mol的CO_2时,CO_2的浓度变化小于1μmol/mol。利用设计的系统得到了夏季群体光合速率,整套系统结构紧凑,易于操作,适合于长时间测量;测定方法合理、简单,适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的研究;【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利用WSN测得的环境因子信息加单叶光合速率建立的群体光合速率预测模型相关系数为0.9196,表明此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为群体光合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闫鹏,唐会会,许艳丽,董志强[5](2018)在《5-氨基乙酰丙酸对不同密度群体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增密是玉米高产栽培最重要的技术途径之一,但增密容易导致玉米群体冠层通透性变差,叶片光合效率降低,干物质生产量下降和倒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的增产潜力。因此,探讨在高密度玉米群体中,提高冠层叶片光合效率,改善干物质生产能力的新技术,对于充分发挥玉米高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以中单909为材料,于2016年至2017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对不同密度群体(45000株hm~(-2)、75000株hm~(-2)、105000株hm~(-2))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分析】ALA处理不同密度群体(45000株hm~(-2)、75000株hm~(-2))分别增产8.0%和15.4%;秃尖缩短33.3%-83.3%,105000株hm~(-2)密度穗粗增加2.4%,75000株hm~(-2)、105000株hm~(-2)密度下千粒重和收获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0%-8.2%和4.3%-31.3%,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5.3%-45.9%,105000株hm-2密度下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增加2.3%-176.1%,SPAD值大口期、花期、花后20天和花后40天分别增加1.2%-6.1%、0.2%-8.6%、0.8%和2.4%-2.5%,最大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高7.0%-22.7%、8.1%-150.9%、15.2%-31.4%和17.0%-29.9%;【结论】ALA处理具有改善大田玉米光合特性的效果,可作为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孔许,徐丽娜,詹俊辉,彭廷,张静[6](2018)在《水稻高群体光合速率品种筛选及其叶倾角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光合速率水稻品种(系)顶部3片叶片的叶倾角特征,筛选出群体光合速率高、叶片分布理想的65个常规粳稻种质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系)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及剑叶、顶二叶和顶叁叶叶倾角的差异。结果表明,65个常规粳稻品种(系)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可分为7大类群。各类群平均群体光合速率表现为第Ⅵ和Ⅳ类群水稻品种(系)群体光合速率最高,第Ⅱ类群水稻品种(系)群体光合速率最低;不同类群品种(系)剑叶、顶二叶和顶叁叶叶倾角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剑叶:Ⅴ>Ⅶ>Ⅲ>Ⅱ>Ⅵ>Ⅰ>Ⅳ,顶二叶:Ⅴ>Ⅲ>Ⅰ>Ⅱ>Ⅶ>Ⅳ>Ⅵ,顶叁叶:Ⅵ>Ⅶ>Ⅰ>Ⅳ>Ⅲ>Ⅴ>Ⅱ。在抽穗后5~10 d,第Ⅳ类群叶倾角大小表现为顶叁叶>剑叶>顶二叶,第Ⅵ类群为剑叶>顶叁叶>顶二叶;抽穗后10~21 d第Ⅳ类群叶倾角大小表现为剑叶>顶二叶>顶叁叶,第Ⅵ类群为顶叁叶>顶二叶>剑叶;抽穗后21~28 d第Ⅳ,Ⅵ类群叶倾角大小均表现为剑叶>顶叁叶>顶二叶。综合上述结果,筛选出第Ⅳ类群品种(系)香宝3号、R 8018和838-1,第Ⅵ类群品种(系)早丰9号、金世纪和泗稻9号6个品种(系)为株型合理和高群体光合速率品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志宏[7](2018)在《基于氮素效应的烤烟群体结构特征及光合生理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河南洛阳烟区生态环境为基础,从调控洛阳烤烟生长、品质的角度出发,分别以‘YUN87’、‘YU12’、‘QIN96’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不同施氮量的烤烟群体,测定烤烟的叶面积指数、活动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单叶重、叶质重、光合色素、叶绿体荧光参数、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等指标,研究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特征、烤烟群体叶片垂直分布特征以及烤烟群体叶片光合生理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烤烟移栽后活动积温的积累烤烟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曲线的偏度<0;同时随着氮素供应水平的提高,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当氮素供应水平相同时,最大叶面积指数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为‘QIN96’>‘YUN87’>‘YU12’;利用Curve Expert 1.40软件模拟并通过极限值法筛选,建立了相对叶面积指数与相对活动积温的归一化积温模型,并且认为有理函数模型y=(a+bx)/(1+cx+dx~2)的模拟效果较好,同时具有真实的生物学意义,参数a为0.0201、参数b为0.2785、参数c为3.3122、参数d为3.3019,R~2为0.9807~(**);通过采用2015年的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模型的准确度(k)都达到了0.958以上水平,精确度(R~2)都达到了0.950以上水平,模型的RMSE都比6.04%要小;参数a代表移栽时的烤烟叶面积指数,其对模型的影响极小,参数b、c、d在不同品种及施氮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试验处理的相对叶面积指数变化速率均呈现“N”型变化。通过深层发掘并且结合其他指标,得到了烤烟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平均作物生长率、平均净同化率等次级参数,均随氮素供应量的增加表现出增大趋势,可用来综合评判预测烤烟的生长发育过程。2.对烤烟群体叶片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会随着时间推移向中上部冠层转移,分层叶面积指数呈现中层大而下层和上层小的态势,分层叶面积指数会因为冠层高度、基因型以及施氮水平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不同。冠层高度增加时,茎叶夹角会增大,茎叶垂角则在N1、N2水平增大,在N3水平先减小后增大,施氮会使茎叶夹角及垂角均增大,叶片弯曲度与茎叶垂角的变化趋势相同。冠层高度增加时,烤烟群体透光率呈二次曲线变化,叶片的氮素含量、叶质重、单叶重均呈现增加趋势;而氮素供应量增加时,烤烟群体透光率会减小,叶片的氮素含量、叶质重、单叶重会增大;烤烟群体的透光率随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递减,叶片单叶重随叶片氮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叶片弯曲度随单叶重呈二次多项式曲线变化,各叶片特征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对烤烟的垂直分布产生作用。3.对烤烟群体叶片的光合生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期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整体呈降低趋势,在垂直分布上由上至下呈现减小趋势,施氮量增加会使叶片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增加,叶绿素的降解速率有所降低,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表现为‘QIN96’>‘YU12’>‘YUN87’,这可能与烟株高度存在一定关系;随冠层高度增加叶质重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逐渐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光合产物积累量增加致使烤烟叶面积、叶质重及单叶重增加,进而影响烤烟群体结构。成熟期烤烟叶片的P_n、G_s随时间推移呈减小趋势,而C_i、T_r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氮素供应水平加大时P_n也会随之变大,而G_s变化不够明显,C_i则会随之减小,T_r有极小的增幅;不同品种间以‘QIN96’的P_n最高,同时C_i及T_r最低,G_s在各品种间差异不够显着。成熟期烤烟叶片F_v/F_m、ΦPSⅡ、qP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而NPQ有所升高;施氮量的增加时,F_v/F_m、ΦPSⅡ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NPQ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qP变化幅度较小;F_v/F_m、ΦPSⅡ、qP在不同品种间均表现为‘QIN96’>‘YU12’>‘YUN87’,而NPQ则表现为‘YUN87’>‘YU12’>‘QIN96’。(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谭啸,段志鹏,李聂贵,孙玉童,戴凯文[8](2017)在《超声波处理对微囊藻群体光合活性和沉降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微囊藻群体在超声处理下光合活性变化及超声解除后的浮力恢复情况,可以为超声波控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处理后水柱中叶绿素a浓度的垂向分布比例和叶绿素荧光变化情况分析微囊藻群体在超声波处理下的光合活性变化和沉降过程.结果表明,适量的超声处理(35 kHz、0.0353 W/cm~3)能在避免破裂藻细胞的同时,显着抑制其光合活性;60 s的处理造成了45.5%的光合活性被抑制.然而,在适宜生长条件下,所有实验组藻细胞中受抑制的光合活性均在24 h内恢复至对照组的80%左右.此外,在上述超声条件下,5 s的超声处理能使水柱中叶绿素a浓度在短时间内(0.5 h)的去除率达79.5%.然而,当处理时间小于30 s时,大于90%的沉降藻细胞可在超声解除后的72 h内恢复浮力上浮;而当处理时间延长至60 s以后,藻细胞基本丧失了上浮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超声处理后微囊藻群体的粒径分布对藻细胞沉降及上浮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并且还发现微囊藻群体在超声处理时首先表现为藻细胞失去浮力下沉和光合系统受损,进而发生大群体振散.(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王一帆,柴强,于爱忠,赵财,冯福学[9](2017)在《不同根间作用与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群体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增密是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玉米间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各组分所占据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位发生了分离,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扩大,最终使间作体系内植株个体与种群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因此,研究不同强度地下与地上部的互作对间作群体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可为发掘密植条件下的间作优势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5-2016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科研教学基地(37°30′N,103°5′E)进行大田试验。【材料方法】小麦供试品种为永良4号,玉米为先玉335,试验采用叁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除两种作物分别单作外,间作时设根系不分隔(W/M,地上、地下完全互作)、300目尼龙网分隔(NW/M,地下部分互作)和0.12 mm塑料布分隔(PW/M,仅地上部互作)3种隔根方式,另外,玉米密度作为参试因子,设单作密度分别为10.5万株hm~(-2)(M1)和9万株hm~(-2)(M2),相应间作密度为5.25万株hm~(-2)和4.5万株hm~(-2),共3个单作处理和6个间作处理。【结果分析】小麦净光合速率(Pn)在灌浆期时达到最大,此时,单作小麦与不隔根时间作相比.Pn无显着差异,但较尼龙网和塑料布隔根分别增加34.4%和42.9%;小麦蜡熟期时,单作小麦Pn显着下降,较不隔根、尼龙网隔根和塑料布隔根分别降低75.1%、46.2%和10.2%。间作玉米Pn最大值出现在吐丝期,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较单作玉米分别高56.6%和24.4%,而单作玉米Pn最大值出现在抽雄期,灌浆后期单作玉米的Pn较间作显着降低,较不隔根、尼龙网隔根和塑料布隔根分别降低57.1%,49.9%和42.7%。吐丝期间作处理中地下部完全互作对Pn的贡献率为53.8%,密度增加对地下部贡献率影响无显着差异,根系交叉迭加对Pn的补偿效应为26.3%,密度增加使其降低15.5%,地下部水养分交流产生的补偿效应为22.1%,密度增加对地下部水分养分交流产生的补偿效应无显着影响。根间完全作用有利于密度正效应的发挥,与单作相比,地上、地下部完全作用时间作优势提高57.5%,密度增加使其间作优势增加8.7%;地下部互作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率为23.5%,根系交叉迭加对间作优势产生的补偿效应为8.6%,地下部水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3.7%。地上、地下部完全互作下混合籽粒产量相对于单作增幅最大,高、低密度下增幅分别达62.7%和52.7%;间作中地下部分对小麦、玉米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1.2%和25.1%,密度增加使其贡献率分别增加2.6%和6.7%。【结论】增加密度可显着增加间作优势和地下部贡献率,地上、地下完全作用时有利于间作小麦和玉米光合时间延长,净光合速率增加,从而促使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吴文革,习敏,许有尊,陈刚,周永进[10](2017)在《籼粳交组合甬优1540钵育机插超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群体光合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540为材料,对2个不同产量水平(高产与超高产)钵育机插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钵育机插方式下白湖、无为示范点产量分别为15.31、15.16 t·hm~(-2),达超高产水平;贵池示范点产量为13.21 t·hm~(-2),为高产水平。钵育机插杂交水稻的产量与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要实现15.0 t·hm~(-2)以上产量,有效穗数需突破27 0.0×10~4穗·hm~(-2),群体颖花量达到8.1×10~8朵·hm~(-2)以上。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移栽后分蘖早生快长,拔节期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较高;生育中后期作物生长速率大,光合物质积累能力较强,库源比高。综合而言,在增加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生育中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争取大穗,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实现钵育机插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期刊2017-08-17)

群体光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新疆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棉花生长,但新疆水资源短缺,传统栽培条件下,新疆棉花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膜下滴灌植棉技术的形成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进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前人针对膜下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明确了膜下滴灌棉花节水高产的机理,并发展膜下滴灌棉花栽培技术体系。然而针对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所引起水分分布变化,比较研究传统漫灌和膜下滴灌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影响的研究仍有欠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设置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处理,从棉花冠层结构变化及产量形成的角度,比较灌溉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物质生产力的影响,总结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差异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明确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下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差异,探讨进一步发挥膜下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潜力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两种灌溉方式:膜下滴灌(Drip irrigation)和传统漫灌(Flood irrigation),2个灌水量处理:3900 m~3·hm~(-2)和6000 m~3·hm~(-2),共4个处理(FI-3:将膜下滴灌水量进行传统漫灌,水量3900m~3·hm~(-2);FI-6:传统漫灌,水量6000 m~3·hm~(-2);DI-3:膜下滴灌,水量3900 m~3·hm~(-2);DI-6:将传统漫灌水量进行膜下滴灌,水量6000 m~3·hm~(-2))。通过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吸收率、群体光合生产力、生物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1)膜下滴灌棉花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且水分变化稳定,波动小;60 cm以下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对灌溉的响应逐渐降低;传统漫灌棉花在0-100cm土层水分波动较大,80-100土层土壤含水量对灌溉水有明显响应,水分供应不稳定,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棉株高度对两种灌溉方式响应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随灌水量增加,2年中传统漫灌棉株分别增加了6.68 cm和6.10 cm,而膜下滴灌棉花仅增加了1.74 cm和0.7 cm;棉花主茎节数和果枝数的变化与株高变化趋势相同,膜下滴灌棉花在灌水量增加到6000 m~3·hm~(-2)后,主茎节数和果枝数没有显着增加,而传统漫灌棉花的主茎节数和果枝数呈显着增加趋势。(2)随灌水量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现降低趋势,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棉花生育中后期植株叶铃配置合理,群体光合生产力高,有利于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转运和累积,有利于产量形成,单铃重较大。2年中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籽棉产量均最高,传统漫灌6000 m~3·hm~(-2)处理棉花产量次之,膜下滴灌棉花过量灌水量不利于产量形成,而传统漫灌棉花增产显着。(3)盛铃后期,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的棉花上部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2.5之间,中下部在1~1.5之间;同时,上部透光率良好,中下部光吸收量提高,叶面积垂直分布均匀,叶铃配置适宜,有利于光合产物生产。相同水量,在传统漫灌条件下棉花受旱,植株叶片脱落严重,虽然上部透光良好,但中下部叶面积不足,截获光能少,光合生产不足,产量低。传统漫灌棉花随灌水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快速上升,冠层上部叶片增多,整株叶面积指数显着上升,下部光损失得到改善,但生育后期中部叶片急剧脱落的情况仍没有改变,棉株整体的叶铃配置与光能分布比例匹配不佳,群体光合生产力不足,与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产量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结论】膜下滴灌相对于传统漫灌,土壤水分波动较小,向棉株供应的水分相对稳定,能够塑造适宜株高、多果枝、多主茎节数的优势株型,为生育后期优良的冠层结构奠定了基础。盛铃期开始,传统漫灌棉花各层叶面积指数低,光截获较少,群体光合生产力弱,同时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不足,造成干物质累积少,产量不高;膜下滴灌棉花上部有足够叶面积,整体光能吸收强,中下部光损失少,群体光合生产力强,并且各层结铃分布均匀,为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灌水量增加到6000m~3·hm~(-2),膜下滴灌棉花营养生长时间延长,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累积时间不足,收获期青铃比例仍较高,产量降低;传统漫灌棉花上部和下部叶面积增加,光截获能力得到改善,群体光合能力提高,上部结铃比例增加,增产显着。适宜膜下滴灌水量,易于塑造更优良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光合生产;盛铃期,源库比例合理,单株结铃数多,单铃重大,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有利于棉花高产。因此,新疆棉区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在保证中下部稳定结铃的同时,增加棉株冠层上部结铃量,并保留适宜叶面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光合论文参考文献

[1].赵伟,徐铮,高大鹏,安振,高辉远.定向种植对夏玉米群体内光环境及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杜刚锋.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9

[3].温健,陆鑫一,陈新军,余为.基于海表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体栖息地热点预测[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4].殷鉴,刘新英,张漫,李寒.基于WSN与自制同化箱的单叶、群体光合速率分析研究[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闫鹏,唐会会,许艳丽,董志强.5-氨基乙酰丙酸对不同密度群体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孔许,徐丽娜,詹俊辉,彭廷,张静.水稻高群体光合速率品种筛选及其叶倾角特征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7].刘志宏.基于氮素效应的烤烟群体结构特征及光合生理特性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8

[8].谭啸,段志鹏,李聂贵,孙玉童,戴凯文.超声波处理对微囊藻群体光合活性和沉降过程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7

[9].王一帆,柴强,于爱忠,赵财,冯福学.不同根间作用与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群体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10].吴文革,习敏,许有尊,陈刚,周永进.籼粳交组合甬优1540钵育机插超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群体光合特征[C].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2017

论文知识图

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氮素形态对玉米...群体光合作用测定原理示意图生态因子对马铃薯群体光合生产影...处理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CO2g h-...品种特征参数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的...甜菜群体光合速率的昼夜变化

标签:;  ;  ;  ;  ;  ;  ;  

群体光合论文_赵伟,徐铮,高大鹏,安振,高辉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