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能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相互作用,结构,函数,蝶形,包络,量比。
地震能量论文文献综述
沈超,钱德玲,张恒源[1](2019)在《SSI体系框筒结构高层建筑地震能量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体-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体系高层建筑结构地震能量响应,选用某框筒结构高层建筑研究模拟对象,结合动力相似Buckinghamπ定理和强度、刚度等效原则,设计了固定基础(FB, fix-based)和SSI两种体系振动台试验模型.研究了振动台试验原始数据预处理方法、多自由度体系能量方程以及试验模型上部结构参数矩阵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烈度模拟地震作用下,FB和SSI试验模型上部结构的动能、弹性应变能、阻尼耗能、滞回耗能以及土体耗能差异,分析了土体对上部结构动力特性和能量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地震波作用下,SSI体系上部结构各项能量响应均小于FB体系.土体阻尼耗能率随地震烈度的增大而减小.土体能够改变上部结构的动力特性和能量响应程度,但无法改变能量响应沿楼层高度的分布趋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德才,华贝,种迅,蒋庆,叶献国[2](2019)在《基于输入能量的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随机振动分析和人工合成地震动记录均需要将反应谱转换为功率谱,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对转换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为合理地确定强度包络函数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依据输入能量谱与傅里叶幅值谱的精确转换关系,建立了由非平稳地震动功率谱计算输入能量谱的方法,并分析了各参数取值对功率谱与能量谱的影响。以匹配设计谱的天然地震动记录样本的平均输入能量谱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与设计谱转换得到的输入能量谱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类场地设计谱转换为功率谱时,强度包络函数模型的各参数取值。通过人工合成地震动记录的输入能量谱分析,验证了各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沈超,钱德玲[3](2019)在《基于小波包能量的地基土对框筒结构地震损伤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地基土对高层框筒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固定基础体系和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两种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获得了两种试验模型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各楼层的加速度时程,以及地震前后白噪声扫频数据;首次从小波包能量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两种试验模型在不同工况作用下上部结构的能量分布、振动基频变化以及易损伤部位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刚性基础体系,地基土能够显着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和振动基频,改变结构的能量分布和易损部位;研究成果可为高层框筒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6期)
金丹[4](2019)在《基于时窗能量比的槽波地震散射成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窗能量比法对原始槽波记录进行特征变换,再对变换后的槽波记录提取共散射点道集,在共散射点道集的基础上使用基于等效偏移距的散射波成像方法进行成像。模拟槽波记录表明,经过特征变换后,槽波信号的分辨率得以提高,反射槽波相比变换前更容易识别,成像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异常构造所在的位置。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槽波记录结果表明:基于时窗能量比特征变换的散射槽波成像,能够对异常能量有更好的聚焦,反射槽波成像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7期)
潘树林,崔庆辉,秦子雨,闫柯[5](2019)在《基于多道信噪能量统计的微地震有效信号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地震监测中有效微地震信号的识别是关键步骤。常规的微地震有效信号识别方法基于单道长短时窗能量比,受噪音影响较大,对于信噪比较低的事件无法准确识别。利用多道记录数据之间的信号相关性好而信号与噪音相关性差的特点,通过记录道自相关求取总能量和相邻记录互相关求取信号能量,以有效信号能量所占比即含信能量比作为门槛值进行有效信号识别,信号识别过程中利用多道互相关对噪音进行了有效压制,提高了微地震信号识别的压噪能力,通过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师皓宇,马念杰,石建军,李楠,马骥[6](2019)在《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岩体能量释放模拟与地震成因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背景,基于岩体应变能基本理论,使用FLAC软件模拟地震能量源和能量释放形式,计算结果显示:在0.01 MPa水平应力增量作用下,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可释放的应变能约为3.24×10~(13) J;使得断层面之间发生滑移,克服断层面滑动摩擦所需消耗的能量约为2.10×10~(13) J;岩体在重力方向上产生位移,克服重力做功所消耗的能量约为1.14×10~(13) J。由此可推断:在一定区域内,应力触发释放能量值与克服断层面滑动摩擦和克服重力做功所消耗的能量之和大致相当;应变能可能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集中释放,形成地震效应。本次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周围岩体能量释放事件中,在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之间的局部区域集中释放的能量为7.67×10~(12) J,相当于一次M_S5.39地震发生所释放的能量。(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骥,赵志强,师皓宇,郭晓菲,乔建永[7](2019)在《基于蝶形破坏理论的地震能量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从何而来,一直以来都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考虑到两组地壳破裂带交叉部位强震频发的基本特点,基于蝶形破坏理论,构建以软弱异性体为中心的能量计算模型,提出了地震能量的计算方法。从软弱异性体围岩发生塑性破坏引发能量改变角度出发,数值模拟分析地震过程中有软弱异性体存在对地壳围岩能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自然地震触发的一般规律;以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含鲁甸ML6. 5级地震震中位置区域为地质背景,进一步对比分析有无软弱异性体条件下,地震震源能量与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部软弱异性体使其周围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围绕软弱异性体的应力集中;随着挤压与张拉构造应力的加剧,软弱异性体围岩出现蝶形破坏区,蝶形破坏区蝶叶周围岩体集中的大量弹性能,是地震能量主要来源;软弱异性体使其周围岩体能量积聚特征呈指数型变化,且在软弱异性体围岩蝶形塑性破坏演化过程中会形成蝶形能量集中区,标志着系统由稳态向非稳态能量集中的转变;地震发生时软弱异性体周围岩体塑性破坏范围与积聚能量所处的状态决定了地震发生级别的大小,在蝶形塑性破坏的剧烈扩展阶段,微小的应力扰动即可引发整个围岩能量系统的灾变,引发大级别的自然地震。(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曹健,陈景波[8](2019)在《移动线源的Green函数求解及辐射能量分析:高铁地震信号简化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人工主动源的勘探地震学中,往往采用固定位置和激发时间的点源数学模型来描述爆炸型震源或可控震源,因此就有了描述单点力源作用下的弹性全空间或半空间中弹性波传播的Green函数,成为了勘探地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如今,行进中的高速列车(高铁)是一种全新的主动源,其接近匀速的运行速度、确定的长度和荷载使其可以被重复利用.本文将行进中的高铁在数学上简化建模为一个移动线源来进行研究,给出了这一震源作用下的弹性半空间和全空间中Green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分别讨论了全空间中远场Green函数的频谱特征和空间辐射能量的方向性特点,以及半空间中Green函数与近场观测数据的对比结果,为高铁震源下的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振动信号的研究与利用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桂昊[9](2019)在《基于能量频率属性的城市道路隐伏病害地震快速探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城市道路地面塌陷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但现有的探测技术对于解决此类问题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加大对城市地下隐伏病害快速探测技术的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基于能量频率属性的城市道路隐伏病害地震快速探查,通过理论分析、正演模拟及现场试验探测,取得了如下认识:(1)地震波的能量衰减特性以及频散特性对地下空洞响应较为敏感,验证了利用地震波的频散特性与能量衰减特性在探查城市道路隐伏病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地震波的能量衰减特性对地下空洞尺寸与填充物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利用地震波的能量衰减特性探测效果较为理想。而对与地下空洞埋深的变化,探测效果并不理想。(3)地震波的频散特性对地下空洞尺寸与埋深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利用地震波的频散性探测效果较为理想。而对与地下空洞填充物的变化,探测效果并不理想。(4)地震波的能量衰减特性以及频散特性可以用于地下空洞异常区的探测,并且地震波频散特性整体上优于能量衰减特性,其特征更明显和易辨,是判别地下空洞的有效特征。(5)结合正演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了利用地震波的频散特性与能量衰减特性在探查城市道路隐伏病害探查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图30表2参考文献93(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王琪[10](2019)在《近断层地震下自复位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带有明显的高能量速度脉冲特性,这种特性会使结构震后出现较大的塑性残余变形,修复难度显着增加,甚至有些结构因无法修复而不得不拆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按照小震弹性方法进行设计,期望所设计的结构在设防地震或罕遇地震作用下进入弹塑性状态,但已有抗震设计方法无法保证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出现理想的破坏模式。因此,近断层地震下结构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密切关注。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能量平衡准则,通过引入了最大有效滞回耗能(MECE)的概念来考虑近断层地震动的瞬时能量输入,建立了自复位中心支撑钢框架(SC-CBSF)结构最大有效滞回耗能的简化计算表达式,提出了近断层地震下SC-CBSF结构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并通过弹塑性时程方法对SC-CBSF结构基于MECE谱的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SC-CBSF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层间剪力分布模式和理想屈服机构,建立了SC-CBSF结构主要构件的能量计算表达式,根据已有的MECE谱,结合能量平衡原则提出近断层地震下SC-CBSF结构基于MECE谱的抗震设计方法;(2)考虑目标延性系数、结构层数的影响,按MECE谱的抗震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5层(μ_t=2)、5层(μ_t=4)、10层(μ_t=2)、10层(μ_t=4)共计4个SC-CBSF算例,并对其进行了滞回性能分析,并评估了SC-CBSF算例的滞回性能和复位效果,验证了基于MECE谱的能量抗震方法设计SC-CBSF结构的可行性;(3)合理选择了4组共40条近场速度脉冲地震波,对4个SC-CBSF算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评估了SC-CBSF算例在近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分布、楼层位移、残余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及残余层间位移角,证实了基于MECE谱的能量抗震方法设计SC-CBSF结构的可靠性;(4)采用能力谱法对4个SC-CBSF算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进一步证实了基于MECE谱抗震设计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地震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随机振动分析和人工合成地震动记录均需要将反应谱转换为功率谱,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对转换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为合理地确定强度包络函数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依据输入能量谱与傅里叶幅值谱的精确转换关系,建立了由非平稳地震动功率谱计算输入能量谱的方法,并分析了各参数取值对功率谱与能量谱的影响。以匹配设计谱的天然地震动记录样本的平均输入能量谱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与设计谱转换得到的输入能量谱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类场地设计谱转换为功率谱时,强度包络函数模型的各参数取值。通过人工合成地震动记录的输入能量谱分析,验证了各参数取值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能量论文参考文献
[1].沈超,钱德玲,张恒源.SSI体系框筒结构高层建筑地震能量响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2].王德才,华贝,种迅,蒋庆,叶献国.基于输入能量的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沈超,钱德玲.基于小波包能量的地基土对框筒结构地震损伤影响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4].金丹.基于时窗能量比的槽波地震散射成像方法[J].煤矿安全.2019
[5].潘树林,崔庆辉,秦子雨,闫柯.基于多道信噪能量统计的微地震有效信号识别方法[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9
[6].师皓宇,马念杰,石建军,李楠,马骥.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岩体能量释放模拟与地震成因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J].地震学报.2019
[7].马骥,赵志强,师皓宇,郭晓菲,乔建永.基于蝶形破坏理论的地震能量来源[J].煤炭学报.2019
[8].曹健,陈景波.移动线源的Green函数求解及辐射能量分析:高铁地震信号简化建模[J].地球物理学报.2019
[9].桂昊.基于能量频率属性的城市道路隐伏病害地震快速探查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10].王琪.近断层地震下自复位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