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氧化锌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锌,纳米,薄膜,疏水,磁控溅射,钛合金,噻唑。
纳米氧化锌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涵[1](2018)在《纳米氧化锌薄膜制备及其浸润性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浸润性作为固体表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质,对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材料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微观结构两个方面,而围绕浸润性的调控研究大多局限在单一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或者控制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如何利用二者协同配合实现对浸润性的调控,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另外,材料表面浸润性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外与外界环境的复杂程度也是密不可分,由于固体在空气中润湿现象被发现的较早、润湿机理较为简单,开展的研究也相对较多,而固体在复杂环境中由于不同相作用较为复杂,使得浸润调控过程相比在空气中要困难的多,因此在复杂环境有关浸润性调控研究相对较少。如何实现材料在复杂环境对浸润性的智能调控也是目前浸润性领域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先利用溶胶凝胶法与水热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出具有单一晶型且形貌规整的纳米氧化锌阵列膜,利用纳米ZnO的光致亲水特性以及暗藏回复过程,实现了在简单以及复杂环境中对浸润性的可逆调控。实验结果显示,在空气环境中,将制备的纳米氧化锌阵列膜在黑暗环境中放置7天其表面可以达到150°的超疏水浸润状态,经210 min紫外光照后发现表面羟基基团和水含量增加,同时表面呈现出超亲水浸润性状态,暗藏后仍能保持超疏水性的回复。随后用相同的方法在油相中也实现了浸润性从超疏水到超亲水的可逆调控。本文的第二部分利用模板法制备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纳米氧化锌复合膜,重点研究了材料表面微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外界条件改变对浸润性的影响,以及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对多种浸润状态的可逆调控。实验选用E-51型环氧树脂与纳米ZnO复合的方式制备出表面具有微米级阵列的复合膜,利用纳米ZnO的光致亲水特性、暗藏及加热回复过程实现了浸润性从超疏水到超亲水的可逆调控。在分析微结构动态变化时,研究了外力作用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形变浸润性的变化情况,利用表面微结构的改变实现了表面从超疏水到疏水的可逆调控,当复合膜表面结构发生倒伏时通过施加紫外光照和暗藏回复实现了浸润性从疏水到亲水的可逆变化,最终实现了多种浸润状态的可逆转换。(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洪伟[2](2016)在《溶胶—凝胶法纳米氧化锌薄膜导热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在环保和能源供应方面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未来社会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薄膜太阳能电池在进行光电转换的同时,内部组件也会积攒相对较多的热量,从而使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为了得到高传热性能的材料,有必要从其组件本身导热入手,研究制备工艺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本文从薄膜太阳能电池功能层——纳米氧化锌薄膜着手,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采用乙酸锌、单乙醇胺和乙二醇乙醚为原料,得到浓度分别0.1 mol/L、0.5 mol/L、1 mol/L和3 mol/L的前驱体溶液,并在玻璃纤维上运用浸渍提拉法得到氧化锌前驱体膜;在玻璃基底上运用旋转涂覆法得到了氧化锌的前驱体膜。在不同的退火温度中处理得到氧化锌薄膜,并测得生成的膜厚。利用瞬态电热技术测量了不同前驱体浓度、不同退火温度得到的氧化锌薄膜沿面内方向热扩散率并导出导热系数,其中前驱体浓度0.5 mol/L在100℃退火下、200℃退火下得到膜厚为39nm氧化锌薄膜,0.1 mol/L在100℃退火下到的膜厚为17nm氧化锌薄膜,对应的沿面内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4.69 W/(m·K),2.70 W/(m·K)和0.65W/(m·K)。实验结果表明在厚度17nm~39nm内,在较低的退火温度100℃~200℃下氧化锌薄膜的导热系数值明显小于氧化锌体材料的值,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膜厚增加而变大。采用改进的瞬态平面热源法研究了氧化锌薄膜垂直于面内方向的导热系数,并创新性采用“叁明治”模型,得到低温退火下100℃~300℃下不同膜厚与不同后处理温度的氧化锌薄膜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实验结论与瞬态电热技术得到的趋势相同。实验还发现延长退火时间氧化锌薄膜导热系数几乎不变。本文的研究能够给微电子器件,传感器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热管理和热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彭思博[3](2016)在《超疏水纳米氧化锌薄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凝血材料是可对生物器官和生物组织进行修复、替换、疾病诊断与治疗且同时不会引起凝血的一类新型生物材料,已在材料学界和生物医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兴趣。抗凝血材料的抗凝血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的表面性质(如成分、结构、形貌等),但目前材料的表面性能与凝血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是很清楚。鉴于具有超疏水性能的材料表面的自由能较低,对血液中某些成分的吸附能力变弱,有望能够获得更为优异的抗凝血性能。本论文研究了超疏水氧化锌纳米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将电沉积法与水热法相结合,在铜片表面成功制备了纳米氧化锌薄膜,利用SEM、XRD、EDS、XPS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设备对氧化锌薄膜的晶体结构、化学组分、表面润湿性等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血小板黏附实验与溶血率测试实验对纳米氧化锌薄膜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估。通过实验主要发现:(1)氧化锌薄膜制备过程中,前驱体浓度、电沉积温度、反应液浓度、水热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实验参数对薄膜的形成和表面微观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生长温度与反应时间的增加有利于纳米棒直径的增大。在前驱体浓度为10mmol/L,反应温度为90℃时更容易得到针尖状结构。(2)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具有各种微纳结构的氧化锌纳米锥薄膜来说,其表面润湿性与纳米锥的直径和间距的比值(d/l)密切相关。当d/l值为0.25~0.55时,接触角与Cassie模式的变化规律一致;当d/l值为0.55~0.65时转变为Wenzel模式。另外,我们还发现利用低表面能物质修饰薄膜后,接触角变化规律与Cassie模式一致;用PEG修饰薄膜后,接触角变化规律与Wenzel模式一致。(3)通过血小板黏附实验,发现具有亲水性能且接触角小于40°或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纳米氧化锌薄膜都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性能。利用聚乙二醇对薄膜表面进行修饰后,能够有效减少血小板的黏附。相对于薄膜表面自由能,薄膜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其抗凝血性能的影响更大。另外,纳米氧化锌薄膜在经过聚乙二醇修饰后,其溶血率均小于5%,展现了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6-11-01)
刘冠花,王金清,邱宜农[4](2016)在《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对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观察小鼠胚胎成纤维L-929细胞在含纳米氧化锌薄膜的钛合金析出液中的生长情况,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并计算出相对的细胞增殖率,进行细胞毒性评价。结果各组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细胞形态无异常,增值率>80%,细胞毒性等级为1级。结论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对细胞生长无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王佩[5](2015)在《氧化锌薄膜与纳米棒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ZnO是一种宽禁带(室温下为3.37 eV)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其波长处于近紫外范围,对可见光是透明的,氧化锌的激子束缚能约为60 meV。氧化锌能够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制备,可以用不同的基底来生长,既能用单晶衬底(如蓝宝石、Si等)来制备,又能用非晶衬底(如玻璃、塑料等)来制备。除过体单晶和薄膜,氧化锌的纳米构成非常丰富,因为纳米结构有比表面积大的特点,所以适用于传感器领域。此外,氧化锌的工艺简单、热稳定性高、体单晶易得等优点。因此,ZnO是新一代的光电半导体材料,目前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皆聚焦于此。本论文运用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分别制备了氧化锌纳米阵列和薄膜,涂层对ZnO进行Al掺杂、Ag/N双掺杂,并制备异质pn结。研讨、剖析了氧化锌纳米阵列和薄膜的制备工艺、生长机理及一些相干特性,大部分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应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基片上涂覆ZnO晶种膜层,对晶种生成质量的影响因素如Zn2+浓度、Zn源溶剂、涂覆次数、退火温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优化了二步法的晶种制备工艺。实验发现采用0.01M的乙酸锌乙醇溶液涂覆8到10次并在500℃下退火处理2h可以获得质量较好的ZnO晶种膜层。2、以上述晶种层作为生长基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溶液内尝试了ZnO纳米棒的恒温水浴生长,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CVD法制备ZnO薄膜,对ZnO阵列和薄膜的SEM图片做了初步探讨与分析。研究发现,以载玻片作衬底,水热法采用0.05M的生长溶液在95℃下恒温水浴生长4h到5h均可获得取向良好、分布密实、直径大小均匀的ZnO纳米棒及其一维阵列。CVD法采用0.005M晶种溶液,叁温区管式炉的温度为800℃-450℃-450℃生长1h,充入O2流量35sccm、Ar2流量10sccm时可获得颗粒尺寸均匀的ZnO纳米薄膜。3、涂层制备ZnO纳米薄膜,向其中掺杂Al、(Ag,N),在n-Si和p-Si上制备薄膜形成异质pn结,并测量它们的电阻值和I-V曲线。对电阻值进行测量,n型掺杂的材料导电性比未掺杂的材料有了明显的改善;对pn结进行电学性能测量,ZnO异质pn结出现了典型的整流曲线,相比而言,p-Si/ZnO:(Al)结比ZnO:(Ag,N)/n-Si结具有较好的电学性能;我们测定600℃退火温度下的pn结的整流曲线,比未退火的pn结有较好的电学性能,而最适宜的退火温度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5-29)
刘冠花,王金清,刘晓辉,邱宜农[6](2014)在《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制备及抗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医用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方法二水合醋酸锌溶于无水乙醇中,利用溶胶-凝胶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纳米氧化锌薄膜,并检测其抗菌性。结果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钛合金表面可成功制备纳米氧化锌薄膜,且薄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达到92.2.%和91.4%。结论通过在医用钛合金表面制备纳米氧化锌涂层,达到良好抗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32期)
陈雪娇[7](2014)在《纳米氧化锌薄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氧化锌薄膜是一种新型的宽禁带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激子结合能较高,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晶格和光电性能优异,在各类电子和短波光学器件方面应用广泛,因此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文章重在阐述其发光特性和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14年13期)
乔璐[8](2014)在《表面图形化纳米氧化锌薄膜的实验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纳米材料的深入研究及纳米颗粒制备工艺的日臻成熟,由于量子尺寸等效应,人们发现纳米ZnO与体相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显着的不同。本文主要制备表面图形化的纳米氧化锌薄膜,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测试及理论模拟。本文利用纳米球刻蚀技术,首先通过气-液自组装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粒径分别为350nm,500nm,600nm和1μm的单层的、大面积的聚苯乙烯胶体球掩膜板,在已制得的掩膜板上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沉积一层氧化锌薄膜,在450℃环境下高温烧结2h以去除聚苯乙烯胶体球,同时改善ZnO的结晶状态,获得不同粒径的表面图形化氧化锌阵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对样品的形貌及成份进行表征,表明所制得样品为有序分布具有一定生长取向的点状排列和圆环状氧化锌纳米阵列。XRD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阵列具有(100)、(101)、(110)取向。在室温下,通过吸收光谱仪测试样品在30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对于具有不同粒径二维纳米ZnO阵列的样品,随着所采用的聚苯乙烯胶体球粒径的减小,即氧化锌纳米阵列颗粒尺寸的减小,光吸收边出现了蓝移;随着镀膜时间增加,吸收边出现红移。通过荧光光谱测试,样品在紫外都有一个明显的发光峰,随着氧化锌纳米阵列颗粒尺寸的减小,发光峰发生明显的蓝移。此外,对表面图形化纳米氧化锌阵列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基于Mie散射理论和离散偶极子近似(DDA)的理论计算。利用基于Mie理论的MieCalc软件模拟了不同粒径的球形ZnO颗粒的消光特性。偶极子近似理论可计算任意形状和尺寸的粒子的吸收。目前,文献中报道用此理论计算各种形状的纳米金、银等金属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但是应用离散偶极子的近似理论计算纳米氧化锌颗粒的报道很少。本文我们应用此理论计算了叁角棱台形状的氧化锌光学消光特性,根据氧化锌薄膜介电常数和膜厚的变化进行消光特性的模拟,并解释了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张浩,王鑫,董洁雯,邵雪峰,马锡英[9](2013)在《铜掺杂纳米氧化锌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锌(ZnO)是一种新型稀磁半导体材料,有优良的磁学及光学性质,透明度高,常温发光性能优异。根据半导体掺杂原理,以氧化锌为原料,过渡金属元素铜为掺杂元素,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了铜掺杂纳米氧化锌薄膜。利用晶向显微镜观察ZnO∶Cu在衬底硅片上的表面形貌和生长情况,利用光致发光谱和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光发射和光吸收特性,研究了薄膜的伏安特性。发现铜掺杂对氧化锌薄膜的光吸收和光发射以及表面伏安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随铜掺杂含量的增加,光吸收强度明显增大,光发射峰更加丰富。适当掺杂量的情况下,电流明显增大,但掺杂量太大,会引入缺陷和晶界,反而会使漏电流增大。10%-20%掺杂量为比较理想的掺杂量。(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杨,李学红,彭成晓[10](2012)在《金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对不同形貌氧化锌薄膜发光性能的调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纳米棒状的氧化锌纳米结构薄膜和没有纳米棒的氧化锌薄膜,通过直流溅射在所制备的有纳米棒和没有纳米棒的氧化锌薄膜上淀积约3 nm厚的金纳米颗粒薄膜,研究了金纳米颗粒对不同表面形貌氧化锌薄膜的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金纳米颗粒的存在使具有纳米棒的氧化锌薄膜的紫外发射增强,但使来自缺陷的可见光发射受到很大的抑制。通过比较有纳米棒和没有纳米棒的氧化锌薄膜在镀金纳米颗粒前后的发光特性,发现金表面等离激元对氧化锌发光的调控取决于氧化锌的表面形貌,纳米棒的存在更有利于金纳米颗粒等离激元调控氧化锌的发光特性。(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纳米氧化锌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在环保和能源供应方面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未来社会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薄膜太阳能电池在进行光电转换的同时,内部组件也会积攒相对较多的热量,从而使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为了得到高传热性能的材料,有必要从其组件本身导热入手,研究制备工艺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本文从薄膜太阳能电池功能层——纳米氧化锌薄膜着手,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采用乙酸锌、单乙醇胺和乙二醇乙醚为原料,得到浓度分别0.1 mol/L、0.5 mol/L、1 mol/L和3 mol/L的前驱体溶液,并在玻璃纤维上运用浸渍提拉法得到氧化锌前驱体膜;在玻璃基底上运用旋转涂覆法得到了氧化锌的前驱体膜。在不同的退火温度中处理得到氧化锌薄膜,并测得生成的膜厚。利用瞬态电热技术测量了不同前驱体浓度、不同退火温度得到的氧化锌薄膜沿面内方向热扩散率并导出导热系数,其中前驱体浓度0.5 mol/L在100℃退火下、200℃退火下得到膜厚为39nm氧化锌薄膜,0.1 mol/L在100℃退火下到的膜厚为17nm氧化锌薄膜,对应的沿面内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4.69 W/(m·K),2.70 W/(m·K)和0.65W/(m·K)。实验结果表明在厚度17nm~39nm内,在较低的退火温度100℃~200℃下氧化锌薄膜的导热系数值明显小于氧化锌体材料的值,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膜厚增加而变大。采用改进的瞬态平面热源法研究了氧化锌薄膜垂直于面内方向的导热系数,并创新性采用“叁明治”模型,得到低温退火下100℃~300℃下不同膜厚与不同后处理温度的氧化锌薄膜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实验结论与瞬态电热技术得到的趋势相同。实验还发现延长退火时间氧化锌薄膜导热系数几乎不变。本文的研究能够给微电子器件,传感器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热管理和热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氧化锌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博涵.纳米氧化锌薄膜制备及其浸润性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王洪伟.溶胶—凝胶法纳米氧化锌薄膜导热性能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3].彭思博.超疏水纳米氧化锌薄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4].刘冠花,王金清,邱宜农.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
[5].王佩.氧化锌薄膜与纳米棒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长安大学.2015
[6].刘冠花,王金清,刘晓辉,邱宜农.钛合金表面纳米氧化锌薄膜制备及抗菌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
[7].陈雪娇.纳米氧化锌薄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J].硅谷.2014
[8].乔璐.表面图形化纳米氧化锌薄膜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9].张浩,王鑫,董洁雯,邵雪峰,马锡英.铜掺杂纳米氧化锌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张杨,李学红,彭成晓.金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对不同形貌氧化锌薄膜发光性能的调控(英文)[J].发光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