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成:明朝南北榜案新探论文

闫成:明朝南北榜案新探论文

摘 要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了南北榜案,事件经过已可基本还原。通过分析,论证这次事件不是科场舞弊案件,而是一次由明太祖发动的政治事件。其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科举考试中出现的南北失衡问题,以维护政治格局的平衡,避免遗留国家动荡的祸根,最终成为明朝科举制度改革的开端,以宏观视角分析明太祖发动这一事件的政治原因,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明朝 明太祖 南北榜 科举

科举制度自隋朝起作为统治集团主要的选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存在了一千多年。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了一起科举案件,史称“南北榜案”或“春夏榜案”。本文从经济发展角度入手,追溯了南北方长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南北榜发生的推动;对表面现象进行了辩证,论证其并非科场舞弊案;以宏观视角分析明太祖发动这一事件的政治原因,即维持官员制度、维护政治平衡、铲除统治障碍。这一事件在科举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南北榜案事件始末

丁丑会试,主考官是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此次考试录取了以宋琮为首的福建、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考生52人。明太祖朱元璋于同年三月亲自主持廷试进行了策问考查,发榜时陈安第一名,“以福建陈安为状元,应天(今南京)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刘仕谔为探花”[1]172。此次考试的录取榜被称为南榜或春榜。

干式变压器接近负荷中心,往往被装设到户内。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特别是长时间或过负荷工作后,由于自身壳体密封较好或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变压器产生的大量热量无法迅速散出,使变压器温度急剧升高,加速绝缘老化甚至可能使变压器受到损坏,严重时导致上级供电系统全停。为了保证变压器在运行时绕组及铁芯温度保持正常,温升在合理范围,需要对某些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变压器进行冷却系统改造,保证变压器的工作温度在其工作范围内。本文介绍了变压器的冷却系统现状及其温度高的原因,并对变压器冷却系统方式做了进一步探讨,阐述我厂在干式变压器冷却方式改造中的成功案例及效果。

看似正常的取士流程,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2]1697,问题在于录取的这些考生都是南方籍贯,其中没有一个人来自北方,尽管两宋以来的科举考试中试者多为南方人,像这样北方士子全部落第的情况却是前所未有。北方士子无法接受这种现实,以此为由,认为南方籍贯的主考官刘三吾等人科场舞弊,偏袒南方士子,有偏私其乡的嫌疑。

北方士子越闹越大,明太祖听闻此事,非常生气,“帝怒所取之偏”[3]1697,任命张信等12人复查试卷,陈安也参加在内。这次复查试卷的结果没有什么变化,张信、刘三吾等官员维持原榜不变,认为北方士子的试卷不如南方士子的,甚至北方士子的试卷还屡有犯忌讳现象出现。随后,北方士子又有言论,称刘三吾等人故意挑出北方士子错漏较多的试卷呈送复查,欺君罔上。明太祖天威震怒,屠刀大举,“悉诛信蹈及信、安等,戍三吾于边”[4]1697,一并处死张信、白信蹈、陈安等人,刘三吾因为年迈免死,被贬戍边。史载:“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追附三吾胡蓝之党。御殿亲试,得韩克忠、王恕、焦胜等世称为南北榜,克忠等三人为修撰编修行人,司副进士,陈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安与第三士谔安置卫赦回授官卒杀之会试,第一琮秤御史,明年,试寄监下第举人中试者415人次,其等第除教授教谕训导不中者87人为州吏目。”[5]355不久后,明太祖亲自组织阅卷,在北方士子的试卷中挑选文理优长者,录取任伯安等61人,于同年六月再次进行廷试,发榜“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6]1697,所录全部为北方士子,事件遂告终结。这次的录取榜则被称为北榜或夏榜。

二、南北榜案事件性质

第一,南强北弱的状况由来已久。会试阅卷过程中出现的考试结果南优北劣现象,后文将重点分析,是不同社会环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会试出现中试者南多北少的现象并不稀奇。

(1)深一含粉细砂压缩层(B5):处于该层组顶部,由细砂及粉细砂层组成,底板埋深80~100 m,厚度10~20 m,一般呈中密~密实状态。

Lely 与 Festo 共同开发的机电解决方案没有软件就无法工作。Festo总部系统解决方案部门的应用软件团队参与其中,为全自动挤奶机器人开发了运动软件。应用软件团队创建的软件模块不仅适用于满足客户项目的特定要求,而且还可用于其他项目。用功能模块、库或范例程序实现了应用软件。Lely和 Festo之间的合作还将继续,通过状态监控和预防维护,大幅度减少服务成本,打造全新的“未来农场”。

第三,刘三吾的性格气节也决定了他不会舞弊。指责刘三吾偏私其乡或者收受贿赂之类的行为,在各史料中都没有直接明确的记载。反而评价刘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7]3942,奸诈狡猾的人不会获得这样的评价。刘三吾洪武十八年(1385)效力明太祖,到南北榜案发生时已经85岁高龄,如此豁达正直的大儒被任命为主考官,主持这次科举,唯有尽心竭力地为中央政府选拔人才,让世人都看见自己的眼光,才是最好的利益选择。年至耄耋的老人,没有理由培植自己的门生党羽图谋结党营私。

第四,明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也阻止了考场舞弊的发生。自隋朝科举制度创始,到洪武三十年,存在近八百年,从最开始的萌芽阶段发展至此时,为维护考试公平而陆续增添的诸多制度,已近乎完善。“糊名”、“誊录”制度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而且明朝对科举答卷也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不允许考生自序家门;作答使用的墨汁、誊录使用的朱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考生在试卷上做手脚再勾结考官舞弊的发生。即使张信等人复查试卷也许可以看到考生姓名,但一致维持原榜是坚持以才学取士的公平原则,无论明太祖有何用意,考官坚持这一原则阅卷取士都是无可厚非的。

此外,明太祖也十分欣赏他。太子朱标死后,在立储问题上,明太祖询问刘三吾意见,刘三吾即进言“皇孙世嫡承统,礼也”[8]3942,被明太祖采纳。如此自我约束的人格、获得大臣百姓的信任、受到皇帝的倚重,刘三吾从主观上就不会舞弊或者偏袒某些考生,北方士子全部落第,绝非故意而为之。

由此可得出一致结论:南榜尽取南人应属于必然发生事件中的偶然,这一偶然在明太祖主观裁决下,演变成为看似科场舞弊,实则有深层次原因的政治事件。

第五,南榜所选拔出的南方士子确实不是趋炎附势之辈。宋琮克己奉公,不攀权贵,“乡人杨士奇辈显贵,琮无所攀援”[9]3942。南北榜案事件之后,南方士子也没有全部废黜,“尹昌隆授修撰,后改监察御史;芮善为侍书;黄淮授中书舍人;黄宗载授行人等”[10]。从中能够看出这并不是处理科场舞弊案的方式。当然,这不能说明北榜所录之人才能低下,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刘三吾在阅卷取士过程中没有舞弊。

三、南北榜案发生原因

南榜考生的遭遇,论及原因,当属一种政治手段,其目的有如下几点。

北方社会不断遭受破坏,且得不到休养和恢复,流失的人口很难得到补充。辽、金等政权,在自己统治疆域内部都进行过经济的恢复,虽有一定效果,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济问题无法妥善解决,文化教育事业自然也得不到发展,北方儒学逐渐衰落下去,文化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明朝建立,明太祖定都南京,国家的重心仍在南方,对全国学校教育都很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北方儒学虽有整顿、复兴的举措,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北方社会几百年来形成的社会状况。据《明朝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1]所记载,从洪武初年至三十年之间所录取进士,籍贯一直以江浙为代表的南方士子偏多,南方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受利巨大。南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逐步走向繁荣。大量迁入南方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伴随而来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使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南方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农、工、商各业不断发展,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明显的成就。在长时间的稳定环境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向前发展,国家逐渐富裕强盛。最终完成经济重心转移的南宋,凭借南方社会的强大生产力造就了经济的繁荣,充分展现了南方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一直以来,理论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及角色定位的研究持续不断。因条件所限,对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概括以下4种观点:

经济发达并伴随科技进步,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书籍的保存与印制更为普遍,随南迁浪潮而来的学者大儒如鱼得水,纷纷著书立说,游学讲学之风盛行,使得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极为浓厚,文化底蕴不断积累和增强。北方人在战乱中寻求活命吃饱的时候,南方士子却可以舞文弄墨,吟诗填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南北方人不同的气质性格,南方士子机灵细腻,尤其擅长文辞,和质朴厚重的北方士子相比,在科举考试中可凭借这一长处独占鳌头,这是在许多方面合力的结果下促成的南强局面。

从物理模型来看影响边坡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坡脚倾角较大引起自重下滑分力增大,摩擦力减小,即高度越大、边坡越陡,其稳定性越低,造成岩质边坡滑坡;片状岩质边坡之间水流下渗,水对岩质边坡起到润滑作用导致摩擦系数降低,尤其是层与层之间为粘土或者砂土胶结物时,粘结力会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摩擦力,增加边坡的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

2.借题发挥的政治手段。将整个事件分开来看,最终明太祖流放刘三吾,处死白信蹈、张信等人是因为试卷复查之后仍然维持原榜不变。那就可以推断出明太祖原本希望复查试卷后改换录取考生,但是预期目标没有实现,明太祖不得不采取下一步措施,换掉这些人,重新录取。再之前,明太祖下令复查试卷的原因就该是本案发生的政治原因。“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12]1697,从中可以看出,南榜录取的都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表示强烈不满,明太祖感到生气,气的是“所取之偏”。这里的“偏”应当指偏南方地区,和北方士子指责的偏私其乡不同,因为南榜所录的士子都参加了同年三月举行的廷试,还是由明太祖亲自主持的。皇帝不会偏私哪个籍贯,所以他不会承认自己主持的廷试是科场舞弊。而录取之后公布的结果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明太祖对南北失衡的状况感到担忧,希望录取一些北方士子。

明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且以程文为去留,南方士子在考试中依靠其自身优点,在考试中的发挥一般会超过北方士子,而北方士子的厚重感在试卷中体现得就未免模糊了。所以,刘三吾等考官的审阅,张信等人的复查,单纯从试卷的内容和文辞着眼,南方士子中试多是正常现象。而南北榜案中南榜尽取南方士子,只是南方士子人数高峰的体现,应属巧合。这一巧合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长期影响、塑造了南北方人民的气质和性格,最终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南强北弱的社会状况。

1.南强北弱的社会状况。北方战乱与南方安定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经过长期影响使南北方形成地域差异,从根源上导致北方整体落后于南方,北方士子才会在会试中全部落第,最终导致南北榜案发生。自晚唐藩镇割据开始,战火持续燃烧,且五代、辽、西夏、两宋、金、元时期的战争大多爆发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基础因此遭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无法有序进行,现有资源不能开发利用,人口大量减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更是急剧减少。

第一,如果尽取南方士子则无法维持南北更调的用人制度。依照明朝规制,南方籍官员在北方任职,北方籍官员在南方任职,定期轮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官员腐败,与地方势力沆瀣一气等行为。丁丑会试全部录取南方士子,新一批官员都是南方籍贯,不便进行更调,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一制度就无法维系了。明太祖无法容忍腐败横行的官场,因此必须从选官角度采取措施,以维护官场清正廉明,实现反腐防腐的目的。

第二,尽取南方士子势必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回顾之前的科举,虽然一直是南方士子占多数,但大体能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确保国家机器平稳运行。这次会试尽取南方士子,复查以后仍然维持南榜不仅让北方士子无法接受,对政治局面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南方籍官员势力愈大,势必会形成势力倾轧北方籍官员。北方籍官员本就数量少,这样一来更会萌生一种危机感,从而降低北方地区在国家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南北方地域出现重大矛盾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团结,甚至出现分裂的危机。国家安定是向前发展的前提,将维护政治平稳运行同牺牲张信等大臣及一届考生的利益权衡起来,明太祖选择维护政治平衡也是意料之中。

第二,主考官刘三吾偏私其乡的罪名并不成立。刘三吾究竟有没有舞弊行为,这才是定论本案性质的关键所在。北方籍考生说刘三吾偏私其乡,究竟有没有偏私,可以从涉事人员籍贯来判断。刘三吾是湖南茶陵人,中试者之中宋琮是江西籍、陈安是福建籍、尹昌隆是江西籍、刘仕谔是浙江籍。这几位可以说是此次南榜中的代表人物,不仅不和刘三吾同乡,甚至省都不同,其余考生的籍贯更是遍布南方各省。如此说来,北方士子所说的偏私其乡范围包括了整个南方,刘三吾偏私偏到整个南方,实在说不过去。此即本案的最大破绽,这样拙陋的理由竟然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线,足可说明不论北方士子以什么理由攻讦刘三吾,明太祖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只是本案爆发的一个借口罢了。

第三,制造南北榜案是明太祖为接班人铲除障碍的继续。明太祖一生披荆斩棘,开创了大明王朝,在统治逐渐稳定后将屠刀指向功臣宿将。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明太祖斩杀大量功臣,并存在滥杀无辜现象。由此能看出明太祖为了达成自己所谓的政治目的,不会顾及人命,到南北榜案,依据向来的处事习惯,这次也不会例外。会试南榜取士太偏,若不进行处理,南人骄横,北人怨戾。假以时年,这一代人会不会做不利于明朝统治的事,已不是70岁的明太祖能够制止的了,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明太祖选定皇孙朱允炆接班后,不顾自己的疲乏,不遗余力地铲除统治障碍,就是为了明朝能够长治久安。因此,明太祖不惜制造冤案,错杀无辜,正是铲除接班障碍的继续。

3.本不存在的笼络人心。在此辨明一点,明太祖制造南北榜案事件的原因,不应该包括笼络北方士子。明太祖制造南北榜案是为了巩固明朝统治,这一点无可争辩,统治者实施的大多措施都有此意义,关键在于强调笼络北方士子实在多此一举。

其一,有学者认为“南北榜事件是朱元璋笼络北方士人的一种策略”[13],以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明初文人多不仕”[14]773为根据,指出明太祖在位期间没有完全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北方士子不愿做官,明朝统治根基不稳定,人心不合,因此才需要笼络,北榜才会尽取北方籍考生,以加强统治。但从赵翼这句记载看,明初并没有说明是哪一段时间,文人不仕也不能说明北方士子不愿做官,南方士子愿意做官。既然多不仕,那就是都不愿意做官,这时才应该有笼络人心的手段。每个新朝代建立之初都会有不少人自称前朝遗老,退隐不仕,以示自己的忠于故国,报效皇恩,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自己的身价。这些有才学、有威望的人大多也上了年纪,到了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案,即使他们还在人世,多半也应到耄耋之年,这么多年都没能笼络过来,此时再有什么举措,也不会奏效。除去这些老人,年轻一代人主要的生活成长经历都在洪武年间,一直都接受明王朝的教化,这代人学有所成之后不做官没有更好的选择。

罗恬突然感觉一种异样的恐惧包围了她。罗恬等了三天,却始终没有赵炎的消息。直到第四天清晨,警察敲开了她家的门:“赵炎在吗?”

其二,从北方士子在南榜发布后的态度也能看出他们心系哪端。南榜一出,北方士子全部落第,一片哗然,除了伤心与失望,还有极大的不满。明太祖处理事件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对他们的安抚,而没有达到笼络的程度。北方士子敢于在没有证据只有嫌疑的条件下公然指责考官刘三吾等人舞弊,证明他们对科举仍有信心,只是希望皇帝能查明案情,从而增加自己进入仕途的机会。北方士子对南榜的不满情绪越高,就表明对科举越重视,表明自己越想做官。如果他们早已失望,面对南榜应该打点行李各自回乡,作鸟兽散,私下抱怨种种不公。后来,张信等人复查试卷后维持原榜不变,北方士子再一次群起围攻,指责刘三吾等人故意用粗劣的试卷欺瞒皇帝,这就不仅仅是重视科举,希望做官了,还满怀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坚持认为以公平原则评卷北方士子能够中试。虽然他们的才学、文辞的确不如南方士子,但最后目的达到了,北榜全部录取北方士子。

其三,北元残余势力不构成威胁,不足以使笼络北方士子成为动机。元朝统治者是草原游牧民族,败退中原之后没有被完全消灭,演变成一股北元势力威胁着明朝的边境。明太祖一直采取武力手段严厉打击,致使北元势力不断衰弱,徐达、李文忠等老一辈战将先后陨落,后起之秀蓝玉登上讨伐北元的战场,几次大败北元军队,使其受到重创,短期无力再战,“其部属皆奔散,元裔日微”[15]145。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死于谋反大案,这位差点消灭了北元的将军被杀,对于北元来讲应该是个好消息。可是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南北榜案发生,北元也没有卷土重来。这证明北方边疆的战火基本熄灭,北方地区较为安定,明太祖长期推行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政策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会上,VIAVI介绍了其400GE/200GE/50GE 高速以太网、PAM-4、SPN(分组切片网络)、OAM、 OTUCn、Flex-O(灵活OTN网络)及Flex-E(灵活以太网)等相关关键技术,就下一代高速生态系统和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高速传输市场趋势、技术挑战分享见解,并对测试技术演进以及相关标准的更新进行详细的阐释。此外,VIAV全面地展示了面向5G各细分领域的最新测试解决方案以及这些解决方案将如何助力下一代高效网络新构架。

综上所述,洪武三十年(1397)南北榜案,基于科举考试中必然是南方士子中试者多于北方士子,且出现了北方士子全部落第的偶然现象,导致事件爆发,根本不是科场舞弊案。明太祖用政治手段在这一事件上借题发挥,立足长远,维护了官员制度和政治的平稳运行,也是为接班人铲除统治障碍的继续,并不存在笼络北方士子这种动机。这种方式被一直沿用至清朝。

参考文献

[1]吕毖.明朝小史[M].扬州:广陵书社,2010.

[2][3][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查继佐.罪惟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9]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马育秀.洪武三十年春夏榜辨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

[11]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靳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试论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J].天津师院学报,1982(3).

[14]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A New Probe into the Case of the North and South List in the Ming Dynasty

Yan Cheng,Lv Jiawei

Abstract In the 30th year of Ming Taizu Hongwu(1397),the case of the North and South List occurred,and the incident was basically restored.Through the analysis,it is proved that this incident is not a fraud case,but a political event initiated by Ming Taizu.Its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at time,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e political pattern and avoid the potential cause of national instability.Finally,it become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of imperial exam ination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itical reasons of Ming Taizu's launching this incident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and makes a discussion about it.

Keyword Ming Dynasty;Ming Taizu;North and South List;imperial 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K248.1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5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国史)规划项目支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闫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标签:;  ;  ;  ;  ;  ;  ;  ;  ;  ;  ;  ;  ;  ;  

闫成:明朝南北榜案新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