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苄基异喹啉生物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喹啉,生物碱,活性,药理,细胞,炎症,微生物。
苄基异喹啉生物碱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张剑,葛海霞[1](2019)在《黄连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源途径及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连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临床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黄连的主要药效成分为小檗碱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BIAs)。但面对中药资源日渐匮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一问题,亟需解决。目前,新兴的合成生物学在对天然产物合成中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结构复杂的BIAs的合成。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黄连中BIAs的生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在BIAs合成中的应用进展,希望从生物层面对BIAs的合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以后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手段获取小檗碱等BIAs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徐涛,刘吉华[2](2017)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微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广泛分布于木兰科、防己科、番荔枝科、罂粟科、芸香科、樟科、小檗科等植物中,具有抗肿瘤、镇痛、止咳、降压、抗菌、抗炎、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理活性,吗啡、罗通定、可待因、青藤碱、罂粟碱等多种药物已应用于临床。鉴于其广泛的临床应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修饰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转化由于效率高、手性及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反应过程绿色环保等特点,在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结构修饰中的应用,为更深入的研究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7年06期)
刘金凤,黄鹏,唐昭山,曾建国[3](2017)在《博落回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长产生多种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许多还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但是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较低,而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可以为次生代谢产物提供新的药源途径。本文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特别是博落回属植物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以及国内外研究中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在酵母中异源表达生产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结合博落回研究进展对未来博落回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7年10期)
李丹,蒋建勤[4](2017)在《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BA)药理活性广泛,药理学研究已经证实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心血管保护、抗菌、肌肉松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另外,抗埃博拉病毒等新活性的发现也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进一步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总结近十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BA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09期)
郑良超[5](2017)在《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胶质细胞是一种驻留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同时也是神经炎症进程中关键的调控效应器。正常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发挥清除代谢产物以及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当中枢神经系统遭受刺激时,如外伤、炎症,小胶质细胞可因此被活化。近年来研究证实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β,致使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可引起或参与神经炎症的产生。本文考察12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异莲心碱、蝙蝠葛碱、莲心碱、防己诺林碱、异粉防己碱、甲基莲心碱、粉防己碱、轮环藤碱、异粒枝碱、左旋箭毒碱、小檗胺和千金藤素)抑制脂多糖(LPS)引发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并从NF-κB信号通路方面进行机制探索。首先,采用MTT法考察12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与LPS共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排除生物碱毒性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12种生物碱(0.1-10μM)对LPS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显着影响。其次,采用Griess法对12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抑制LPS活化的小鼠小胶质细胞NO释放作用进行检测,并计算其IC50值。结果表明,12种生物碱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NO。经构效分析初步发现:(1)头尾相连的结构增加了分子的扭曲度,利于与受体结合,有助于增强活性;(2)1位的手性碳原子构型造成的分子空间构型和构象对活性产生较大影响;(3)苯环上的酚羟基可能会减小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12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对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IL-6、IL-1β以及TNF-α水平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均能够明显抑制LPS激活小胶质细胞中IL-6、IL-1β以及TNF-α的释放增高。为探讨12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作用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法考察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莲心碱3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对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考察3种生物碱对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核因子-κB抑制性蛋白(IκBα)的磷酸化及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生物碱均能够不同程度抑制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iNOS蛋白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IκBα的磷酸化和降解。综上所述,12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可降低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NO释放,抑制IL-6、IL-1β以及TNF-α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神经炎症作用。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和莲心碱可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和降解,进一步减少i NOS的蛋白表达,降低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NO释放水平,抑制炎症因子(IL-6、IL-1β以及TNF-α)释放。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可能对过度刺激小胶质细胞关联的中枢神经炎症疾病具有潜在的防治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刘金凤,黄鹏,卿志星,柳亦松,唐其[6](2016)在《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BIAs)是一类具有重要研究及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该类生物碱主要来自于植物。但是BIAs在植物中的含量低、且大部分含有BIAs的植物具有生长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采集困难和难以大规模种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解析BIAs生物合成途径并利用植物与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提高BIAs的含量与开辟新药源。本研究将从BIAs类型与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代谢工程几个方面对BIAs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利于BIAs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08期)
张艳,彭玉勃,陈效忠,张宁,刘海洋[7](2016)在《北豆根根茎中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北豆根根茎中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NMR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北豆根根茎中分离得到7个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新四川轮环藤因(1),华东唐松草碱(2),盾叶轮环藤碱(3),高芳香花桂林碱(4),四川轮环藤宁碱(5),四川轮环藤因(6)和裂环异粉防己碱(7)。化合物1~3和5具有较好的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增殖的活性,IC50值分别为0.58、0.73、0.90、1.66μmol·L~(-1)。结论:化合物1~7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6年08期)
孟雪莲,李超,王姝,陈长兰[8](2016)在《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一类构型多样、且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生物碱,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对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进行分类总结,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赵娜,高峰,刘彬,朴贤美[9](2015)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苄基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方法综述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结果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学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且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其药理作用便于更深入地了解该类化合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前景,为该领域药物开发提供思路和启示。(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田野[10](2013)在《五个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与BCRP的相互作用以及CYP3A5对其代谢激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一类结构中含有两个苄基基团以及四氢异喹啉基团的生物碱,许多含有这类生物碱的植物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传统药材。本文选择了5个结构类似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分别是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异莲心碱、蝙蝠葛碱和汉防已碱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应用建立的高表达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的LLC-PKl/BCRP细胞模型,研究这些生物碱与BCRP的相互作用,探究BCRP对它们的体内处置过程及药理活性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应用建立的WI-38/3A5细胞模型,研究CYP3A5对这些生物碱的代谢激活作用和在肺毒性中所起的作用,阐明这类生物碱产生肺毒性的机理。1. LLC-PK1/BCRP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为建立高表达BCRP的细胞模型,应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质粒pcDNA3.1(+)-BCRP转入LLC-PK1细胞。细胞经G418筛选后,采用细胞群体倍增试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以体外细胞毒试验,检测转基因细胞模型对米托蒽醌和阿霉素的耐药指数;用荧光倒置显微镜,检测其对荧光染料Hoechst33342的外排作用;并以GF120918为BCRP抑制剂,观察抑制剂对BCRP外排荧光染料的逆转作用。结果表明,LLC-PK1/BCRP细胞高表达BCRP蛋白;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较亲本细胞略有延长;对米托葸醌和阿霉素的耐药指数分别增加至51.92倍和6.09倍;对荧光染料Hoechst33342的外排作用明显增强,且可被抑制剂GF120918逆转。因此高表达BCRP的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BCRP细胞构建成功,可作为进一步研究BCRP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模型。2.五个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与BCRP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应用构建的LLC-PK1/BCRP细胞模型研究BCRP与5个生物碱的相互作用特性。体外研究结果可以提示BCRP在生物碱的体内处置过程中和药理活性的发挥中的潜在影响。我们通过MTT试验测定了5个生物碱对LLC-PK1和LLC-PK1/BCRP细胞的毒性,为后续实验的浓度设计提供依据;进行细胞积聚实验和双向转运实验来检验这5个生物碱是否为BCRP的底物。实验结果表明,这5个生物碱透过生物膜的能力并不强,除甲基莲心碱在最高浓度下(30μmol/L)的Papp值在5×10-6cm/s左右外,其余几个生物碱的Papp值均小于3.5×10-6cm/s。莲心碱是BCRP的底物,在双向转运实验中,低浓度下(10μmol/L),它的净外排比为2.87;但是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莲心碱的净外排比有所下降,提示BCRP对莲心碱的转运存在饱和现象;细胞积聚实验也显示莲心碱在LLC-PK1/BCRP细胞内的积聚量显着少于LLC-PK1细胞。蝙蝠葛碱是BCRP的弱底物,双向转运实验的净外排比在1.6左右,并且在LLC-PK1/BCRP细胞内的积聚量略少于LLC-PK1细胞。而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和汉防已碱均不是BCRP的底物。为在蛋白分子水平上揭示BCRP与这5个生物碱的相互作用情况,找出参与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进行了分子对接计算。计算结果显示,莲心碱与482位精氨酸残基和490位苏氨酸残基可各形成一条氢键;蝙蝠葛碱与BCRP有疏水相互作用。由此可知,BCRP可外排莲心碱和蝙蝠葛碱,对它们的药理活性和体内处置过程可能存在影响。3. CYP3A5在五个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代谢激活中的作用前期在动物上进行的组织分布研究表明,这5个生物碱在肺内的分布浓度均较高;蝙蝠葛碱和汉防已碱大剂量腹腔注射给药时可产生严重的肺毒性。可能是由于前期进行的关于甲基莲心碱、异莲心碱和莲心碱的研究给药剂量均较低,它们的肺毒性还未见报道。文献推测蝙蝠葛碱与汉防已碱的肺毒性与CYP3A酶介导的代谢激活相关,由于在肺内表达的CYP3A亚族的酶为CYP3A5,因此,为研究CYP3A5在蝙蝠葛碱等的肺毒性中所起的作用,建立了WI-38/3A5细胞模型。通过MTT、MTS和LDH试验,发现5个生物碱在WI-38/3A5细胞上的毒性均强于WI-38/Vector细胞,其中汉防已碱的毒性最强。通过检测细胞内ROS水平、GSH水平和细胞凋亡情况,发现CYP3A5在细胞内表达水平的升高,使汉防已碱对细胞的毒性增强。实验结果显示,转染CYP3A5基因的WI-38细胞加入汉防已碱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更低,胞内ROS水平更高,GSH水平更低,细胞凋亡的情况更严重。这说明,CYP3A5参与了汉防已碱的代谢激活,是汉防已碱引起肺毒性的原因之一。由于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同蝙蝠葛碱和汉防已碱类似,分子结构中都含有对亚甲基苯酚基团,并且CYP3A5酶表达水平的升高也使得这3个生物碱的毒性增强,因此推测CYP3A5也可介导这3个生物碱的代谢激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苄基异喹啉生物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广泛分布于木兰科、防己科、番荔枝科、罂粟科、芸香科、樟科、小檗科等植物中,具有抗肿瘤、镇痛、止咳、降压、抗菌、抗炎、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理活性,吗啡、罗通定、可待因、青藤碱、罂粟碱等多种药物已应用于临床。鉴于其广泛的临床应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修饰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转化由于效率高、手性及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反应过程绿色环保等特点,在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在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结构修饰中的应用,为更深入的研究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提供一定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苄基异喹啉生物碱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张剑,葛海霞.黄连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源途径及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9
[2].徐涛,刘吉华.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微生物转化[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
[3].刘金凤,黄鹏,唐昭山,曾建国.博落回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17
[4].李丹,蒋建勤.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7
[5].郑良超.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7
[6].刘金凤,黄鹏,卿志星,柳亦松,唐其.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7].张艳,彭玉勃,陈效忠,张宁,刘海洋.北豆根根茎中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6
[8].孟雪莲,李超,王姝,陈长兰.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赵娜,高峰,刘彬,朴贤美.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
[10].田野.五个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与BCRP的相互作用以及CYP3A5对其代谢激活作用[D].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