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温度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温度场,温度,源热泵,换热器,缩尺,数值。
土壤温度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斯佳[1](2019)在《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软件FEFLOW对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求解。为了确定埋管群换热器对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给出地埋管群换热器的简化假设以及传热模型。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初始温度对换热器换热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初始温度对地埋管群换热器换热性能以及周围土壤温度场均有一定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地埋管群换热器与周围土壤换热,有利于地下热量(冷量)的扩散,有利于缓解换热器周围冷热量堆积问题。(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岳丛俊[2](2019)在《高速公路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联合供暖系统来解决土壤温度场平衡问题,设计了土壤温度场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层温度监测和动态能耗监测,可以实现土壤温度场、土壤热量变化及太阳能补热量等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功能,能够为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热不平衡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张山,张兵兵,梁若冰[3](2019)在《渗流对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及换热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源热泵长期运行时土壤热失衡导致热泵效率降低的问题,探究地下水渗流(以下简称渗流)以及热泵周期性运行对周围土壤温度场与热泵效率的影响。建立长宽均为40 m,深度为140 m的土壤区域,在土壤区域中打9个120 m深的钻孔,钻孔中心间距为5 m,且按照3×3的方阵排布,在钻孔中埋入深度为120 m的双U型地埋管。基于Feflow数值模拟软件的叁维瞬态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通过土壤热响应实验验证,确定Feflow软件仿真模拟得出的结果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存在渗流、存在渗流、改变渗流速度(1×10~(-4)m/s、2. 4×10~(-6)m/s、2. 1×10~(-7)m/s)以及改变渗流层厚度(5 m、10 m、15 m)对地源热泵在供暖工况下120 d连续运行带来的影响,分析地源热泵系统按照1 a中供暖运行120 d,间歇90 d,制冷运行90 d,再间歇60 d的周期性运行模式,运行10 a后对地下土壤温度场以及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渗流且渗流速度大于1×10-7m/s数量级时有利于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相对于无渗流条件,渗流层位于38~42 m且渗流速度为2. 4×10~(-6)m/s时,供暖工况下连续运行120 d后的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提高54%;渗流速度对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影响明显,渗流速度越大,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越多;渗流速度不变时,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随着渗流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渗流层厚度每增加5 m,在供暖工况连续运行120 d后,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增加2 W/m;周期性运行模式下,有渗流与无渗流条件下土壤均没有明显的冷、热量积累,但有渗流条件更利于提高地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文末附有有渗流与无渗流工况下土壤温度场动态展示的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07期)
林罡,商永滨,杨立雷,赵大庆,肖述琴[4](2018)在《埋地液态CO_2管道沿线土壤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埋地液态CO_2管道沿线土壤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季节及管道输量、埋深、起点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土壤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埋地液态CO_2管道在其周围形成环状温度场,内层温度较低,外层温度较高;随着输送里程的增加,低温温度层的温度逐渐升高;管道周围土壤等温线在冬季表现为上疏下密,夏季表现为上密下疏;管道埋深越大,起点温度越低,管道周围低温层越厚,而远离管道的温度层受影响较小;CO_2输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随输送距离的增加,可对管道周围的低温层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石油工程建设》期刊2018年04期)
王松庆,李昳瞳[5](2018)在《低温余热蓄热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土壤温度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低温余热技术与地源热泵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低温余热蓄热型地源热泵系统。通过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低温余热蓄热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温度场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一年后,土壤平均温度上升了0.32℃,有效解决了地源热泵在北方地区应用时土壤全年蓄释热总量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为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0期)
王丽慧,张嫄,吴喜平,刘俊[6](2018)在《地铁隧道围岩土壤温度场与蓄热特性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CHAMPS-BES软件对实验台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两者偏差较小;进一步通过软件模拟了上海地区实际地铁隧道围岩土壤的传热情况,对比发现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稳定以后热库厚度在25m左右、热库峰值稳定在25.7℃左右、热库峰值位置距壁面2.2 m;最后分析研究了土体热库蓄放热量演化特性,为后续解决远期运行区间隧道温升过高的问题服务。(本文来源于《上海节能》期刊2018年03期)
鲍恩财,张勇,曹晏飞,王昭,张欣[7](2018)在《不同材质传热风道性能及蓄热土壤温度场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道在园艺设施中应用较为广泛,通常作为土壤及墙体热量传递的载体。该文搭建了风道传热试验台,以聚氯乙烯管道(polyvinyl chloride pipe,PVC)、镀锌铁皮管道(galvanized iron pipe,GI)及钢筋网外缠绕土工布管道(steel mesh skeleton-geotextile composite pipe,SFG)3种管材作为传热风道,以土壤为蓄热体进行试验,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蓄热土壤温度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FG的传热效果最好,测试期间的换热量达到299.44 kJ,约是GI的4倍、PVC的3倍;SFG进、出口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有效蓄热范围均远大于240 mm,PVC与GI的有效蓄热范围相似;通过CFD所建立的3个传热风道计算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4%,模拟发现蓄热土壤截面温度从进风口到出风口具有一定的"坡降"。因此,SFG的传热效果明显优于PVC与GI,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于洋,谭峰,廉琦,韩国鑫,辛元明[8](2017)在《基于ANSYS的浅层土壤温度场特征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层安装温度传感器采集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地区的浅层土壤温度值,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地下1 m内土层进行相应的模拟分析,探究地下浅层土壤温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土壤深度为70100 cm范围内的温度变化趋向比较相近,整年白天的地表最高温度在7月,最低在12月,3—5月、7—9月的地表温度变化趋向均高于地下浅层土壤温度,土温整体是呈地表向地下逐渐降落的趋向;整年黑天的最高地表温度在7月,最低在12月,4—5月、7月的地表温度变化趋向均大于地下浅层土壤温度,土温随深度的增加呈地表向地下逐渐增高-降低-增高的趋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35期)
尹航[9](2017)在《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及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源热泵系统目前在我国已有叁十多年的研究与应用,人们对地源热泵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地源热泵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在天津,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热制冷的示范工程已多达叁十多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地源热泵工程的运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通过对此类工程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土壤的热输入与热输出不平衡,操作不规范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调整输入土壤的冷量和热量,扩大布井孔间距等。根据上述这些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天津市宝坻区一处地源热泵工程为例,在地埋孔施工前进行了现场热响应试验,确定了土壤的热物性、单孔延米换热量和井间距等重要参数,利用Gambit和Fluent软件建立了埋管换热器传热的数学模型,针对工程设计的地埋管几何结构参数和热响应试验参数,模拟了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的温度分布,理论分析了地埋孔的合理布井间距;后期通过对测试孔地下温度变化的观测和系统运行时冬季和夏季的运行观测,确认该系统地下温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布井间距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得出实际运行时的换热量变化和运行周期内的运行效果,分析得出该系统合理的运行操作方法。为今后其它地源热泵工程的系统运行提出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朱前[10](2017)在《埋地热力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多采用埋地管道输送。在管道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优化管道建设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热油输送工艺,需要掌握管道运行过程中管内油品温降和其周围温度场变化情况。本文在建立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基础上,考虑到了管道周围土壤横向和纵向的温度变化情况,建立了土壤温度场叁维运算模型,使土壤温度场的模拟更接近实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热油管道调研和理论的论述,建立埋地热油管道非稳态时的物理模型,通过Gambit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而后通过Fluent软件模拟管道埋深,管道半径、原油流速对其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利用Tecplot软件对模拟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温度场分布图,计算出管道沿线的原油温降及管道工作的安全停输时间。通过对计算结果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对管内油品温度变化有很大影响,在优化管道建设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输送工艺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在研究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同时,还进行了热力管热扩散性能应用性实验研究,利用融雪实验装置,得出了融雪时间及融雪负荷等相关实验数据,这对开展热力熔融系统方面的应用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为:(1)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埋深条件下的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叁维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管道埋地越深,散热量越少,且停输时间越长。(2)数值模拟输送不同温度原油时,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油温越高,管道水平方向热力影响范围越大,温降就越快,允许停输时间越大。(3)对不同出站流速进行数值模拟。管道内原油流速越大,热油管道向周围散发的热量也就越少,热油管道内的原油温降也就越低,允许停输时间越长。(4)对热力管热扩散进行实验研究,在不同工况参数下研究对融雪时间的影响,计算出融雪负荷,对研究在积雪条件下埋地管道运行状况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7-11-25)
土壤温度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联合供暖系统来解决土壤温度场平衡问题,设计了土壤温度场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层温度监测和动态能耗监测,可以实现土壤温度场、土壤热量变化及太阳能补热量等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功能,能够为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热不平衡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温度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斯佳.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9
[2].岳丛俊.高速公路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监测系统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19
[3].张山,张兵兵,梁若冰.渗流对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及换热量的影响[J].煤气与热力.2019
[4].林罡,商永滨,杨立雷,赵大庆,肖述琴.埋地液态CO_2管道沿线土壤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18
[5].王松庆,李昳瞳.低温余热蓄热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土壤温度场特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8
[6].王丽慧,张嫄,吴喜平,刘俊.地铁隧道围岩土壤温度场与蓄热特性的模拟研究[J].上海节能.2018
[7].鲍恩财,张勇,曹晏飞,王昭,张欣.不同材质传热风道性能及蓄热土壤温度场CFD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于洋,谭峰,廉琦,韩国鑫,辛元明.基于ANSYS的浅层土壤温度场特征模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
[9].尹航.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及案例[D].天津大学.2017
[10].朱前.埋地热力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