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测量精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研究进展,未来研究
动态测量精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燕[1](2015)在《关于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动态测量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然而,因在动态测量精度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且起步较晚,使得当前动态测量精度理论尚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动态测量系统的不足,然后着重探讨了动态测量的进展,最后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5年16期)
刘芳芳,费业泰,蒋敏兰[2](2009)在《动态测量系统的精度损失均匀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系统精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动态测量系统的精度损失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动态误差分解与溯源的结果,建立了系统非均匀性分析的定量模型,给出各单元精度损失的不均匀性和不合理性;同时,按照系统等寿命设计原则,提出了动态系统均匀损失理论模型,用于指导系统进行均匀设计,使得系统内的各组成部分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失效或损坏,发挥生产资料的最大效率.这显然具有显着科学价值和实际经济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刘芳芳[3](2008)在《基于精度损失的动态测量系统均匀设计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量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精度提高的力量和源泉,仪器设备精度的提高又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研究手段。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精密工程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可靠地保证精度又实现低成本目标,显然过去采用提高精密工程组成系统装备精度的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采取低成本的现代精度保障理论与技术措施。同时,精度理论是指导产品设计、制造、测量的基本理论之一,充分发挥精度理论指导产品的设计制造是创优的基础和捷径,是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的手段。把精度理论应用到设计、制造、测量之中是科教兴国、科教兴企的具体举措,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测量系统,尤其是带有机械结构的测量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精度会有所损失,测量精度逐渐下降,而且系统内部各结构单元对系统总精度损失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为产品进行均匀一致性设计提供可依据的理论基础。不遵循均匀一致性设计的产品,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维修成本支出。而如果对产品采用均匀一致性设计,就可以做到使产品内的各组成部分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失效或损坏,发挥生产资料的最大效率。这显然具有显着科学价值和实际经济意义。本课题来源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精度损失的动态测量系统均匀设计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403590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5057)的部分内容。本课题涉及机械、光学、电子学、计量学和现代数学等领域,是跨学科的交叉前沿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深化和完善动态测量系统误差分解与溯源的理论研究。在原有全系统动态精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现代谱分析技术、神经网络理论和小波分析理论相结合等原有的几种误差分解与溯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实用性,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动态测量系统精度损失研究。对动态测量系统精度损失进行全面分析和精度损失的规律研究,建立了测量系统的精度损失趋势模型。同时对BP神经网络和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建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利用机械式动态测量系统建立了精度损失模型。为精度损失权函数的建立以及后继的均匀损失设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3)动态测量系统均匀设计理论研究。在精度损失建模的基础上,对动态测量系统各个组成单元精度损失进行了非均匀性分析,建立了各个单元的精度损失权以及系统整体精度损失的非均匀性损失程度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精度损失单位权的优化调整方法,并以总精度损失为控制指标,以等效寿命为目标,建立了系统内部各单元寿命相一致的均匀设计理论与方法。(4)动态测量实验系统研制。为了对动态精度损失分解与溯源理论与方法、动态精度损失建模预测模型、动态精度损失非均匀性分析以及均匀一致性设计理论加以实验验证,这里设计了一套机、光、电相结合的动态测量实验系统,以便对测量系统进行精度损失的实验研究,从而实现对上述理论的实验验证。基于精度损失的均匀设计理念可以为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方面展开实际研究,实现产品的精度均匀性设计,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为社会节约能源,实现生产资料的最佳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8-07-01)
费业泰,蒋敏兰,刘芳芳[4](2007)在《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研究进展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全系统动态测量精度理论、动态测量误差分离与修正技术、动态测量误差分解与溯源理论、动态测量精度损失诊断技术与溯源理论等进行了分析介绍,并指出它们在精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7年18期)
许桢英[5](2003)在《动态测量系统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测量技术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对测量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目前,动态测量已逐渐而成为现代测量的主流。由于动态测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如何提高其测量精度,一直是工程测量与仪器设计人员关注的重点,因而,对动态误差与精度理论的研究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更有效地提高动态测量的精度,就必须了解测量系统的内部各组成单元,掌握它们的动态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传输关系,将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追溯到其最根本的源头。因此,本文从以往研究误差理论方法的逆向出发,根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动态测量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测量误差分解与溯源及不确定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思想,即动态测量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均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上,首先在进行测量系统典型单元误差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误差分解与溯源的理论思想,并探讨了进行动态误差分解与溯源的方法,经过比较,确定了应用广义小波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然后,论述了精度损失诊断的理论与思想。在实践上,以两套实际的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际的动态测量误差进行了建模、分解与溯源,将系统的输出总误差追溯到各单项误差源——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所产生的误差;而后,以误差分解与溯源的结果为依据,分别对两套系统进行了精度损失诊断,并分析了系统中对总的精度损失影响最大的环节,此结果可为测量系统的设计者提供系统优化设计依据。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 研究了测量系统典型单元的动态测量误差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测量误差分解与溯源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所建立的动态测量系统传递链函数与误差“白化”或“准白化”模型,将测量总误差分解为与动态测量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误差以及外界干扰相对应的各项分误差,即各单项误差源,从而实现系统的误差溯源。对于实际进行误差分解与溯源的信号处理方法,在比较了谱分析方法与小波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之后,指出谱分析方法的分解结果不够理想,并最终确定用小波神经网络来进行实际测量系统的误差分解与溯源。 研究了动态精度损失诊断的机理,提出其理论与方法。根据建立的动态系统误差模型,以误差溯源结果为依据,用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求得系统各组成单元的精度损失规律,建立其精度损失时变模型,从而找出对测量系统的总精度损失影响较大的内部组成单元,为改进动态测量系统的设计、提高其测量精度提供依据。 为了有效地验证动态测量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理论,选用了两套较为简单的测量系统——压力传感系统与差动互感式位移传感实验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在理论上,首先分别建立两套系统的“准白化”模型H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与误差传递“准白化”模型,为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提供依据;在实践上,分别对此两套实验系统进行反复实验,运用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广义小波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验证了动态测量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及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的可逆性与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3-11-28)
陈晓怀,费业泰,黄强先[6](1999)在《全系统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的基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测量已成为现代测量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对动态测量系统的描述和评价仍沿用传统的静态测量理论,本文提出全系统动态测量精度理论新概念,并论述了传递链函数和全系统动态测量误差等基本问题,为深入研究这种新颖理论建立了必要基础(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1999年06期)
动态测量精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系统精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动态测量系统的精度损失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动态误差分解与溯源的结果,建立了系统非均匀性分析的定量模型,给出各单元精度损失的不均匀性和不合理性;同时,按照系统等寿命设计原则,提出了动态系统均匀损失理论模型,用于指导系统进行均匀设计,使得系统内的各组成部分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失效或损坏,发挥生产资料的最大效率.这显然具有显着科学价值和实际经济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测量精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燕.关于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J].江西建材.2015
[2].刘芳芳,费业泰,蒋敏兰.动态测量系统的精度损失均匀理论的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
[3].刘芳芳.基于精度损失的动态测量系统均匀设计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4].费业泰,蒋敏兰,刘芳芳.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研究进展与未来[J].中国机械工程.2007
[5].许桢英.动态测量系统误差溯源与精度损失诊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6].陈晓怀,费业泰,黄强先.全系统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的基本问题[J].制造业自动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