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沙氏住白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雌雄,昆虫,病原学,涂片,生活史,鸡舍,细胞核。
沙氏住白虫论文文献综述
葛亮[1](2001)在《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及流行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流行学和病理学进行考察,并且对媒介昆虫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以期为住白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福建省鸡感染的住白虫虫种经鉴定主要是沙氏住白虫(L.Sabrazesi),其配子体的寄生具有明显的特征,宿主细胞膨大呈纺锤形,两端有菱状突起,远端如丝。自然发病的雏鸡外周血液涂片中可见从裂殖子发育至成熟配子体的各阶段病原。鸡沙氏住白虫在宿主血液中的配子体具有日多夜少的周期性。对自然感染沙氏住白虫病鸡外周血液中的配子体作了一个月的观察,配子体总数基本保持不变,但游离的配子体逐渐增多。鸡感染沙氏住白虫后,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升高5—10倍。鸡沙氏住白虫的雄配子体在体外生理盐水中也能发尘“出丝现象”,在0.65%的生理盐水中,只需5分钟就可观察到“出丝现象”。进行了感染沙氏住白虫病的鸡血清对正常鸡的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考察,表明正常雏鸡感染住白虫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 2.在沙氏住白虫流行区,主要有后宽绳蚋和五条蚋存在,以后宽绳蚋比例最大,占91.78%,是本地的优势种。沙氏住白虫在媒介昆虫体内的有性生殖,共经历配子(雌配子、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卵囊和子孢子等五个阶段,其全程所需的发育时间约为96小时。 考察了后宽绳蚋的全日活动情况,早晨日出前后5—6时为活动的高峰期,8时后数量逐渐减少,从上午9时到午后16时,后宽绳蚋几乎停止活动,但到了日落前后的17时至18时30分之间,蚋的活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2000—2001年间对后宽绳蚋的季节动态作了考察,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全年均有后宽绳蚋活动,蚋的数量在5—7月份为最多,到了8月份,成蚋数量急剧下降,9月份以后数量又呈上升趋势,在10—11月间又有一个小高峰。蚋的数量和孳尘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3.沙氏住白虫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鸡食欲减少,精神萎顿,两足无力,翅膀下垂,鸡冠苍白,呈高度贫血,最终死亡。急性型2—4月童鸡死亡率较高,可高达60—80%,中鸡和大鸡发育受阻。鸡感染住白虫后,单核球、红 血球和白血球总数比正常鸡减少 50%。贫血现象见于肝、脾、肾、胰、肺、心 等内脏器官,剖检的特征性病变是:内脏器官肝、脾等肿大,全身性出血(全 身皮下出血,胸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肾、肺等内脏器官出血较 为严重;肾、肝、脾等脏器上有灰黄白色小结节,针尖或小米粒大小。在内脏 器官组织切片中观察到肝裂殖体、巨噬细胞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 4.福建省龙海、建匝、永安均有鸡沙氏住白虫病流行,感染率 56.25%一 83.35%,而且全年均可发生,平均感染率为 64.47%。每年 5—7月份感染率为 最高,达84.61%,10一门月份又是一个小高峰,感染率达74.29%。不同鸡龄 的鸡相比较,童鸡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较高,各个品种的鸡感染率差别不大。 对正常鸡和自然感染沙氏住白虫病的病鸡的血清蛋白进行分析,两者有明显的 差异,9.SKDa、30 KDKDa、38KDa这叁条带为病鸡所特有,而正常鸡所具有的 35KDa这一条带在病鸡中消失。 本文首次证明鸡沙氏住白虫的配于体在外周血液中也具有日多夜少的周期 性,这也是和媒介昆虫的活动规律相适应的。本文对沙氏住白虫的病理学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分别描述了临床症状、血象变化、肉眼剖检病变、显微镜 观察结果和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沙氏住白虫最特征的变化是在各个 器官组织内出现巨型裂殖体,这些裂殖体比肝裂殖体和巨噬细胞裂殖体都要大 得多,大小约为 202.50-87.50 11m,形态多样,多单个存在,也可成丛出现,这 就是大体剖检时所见针尖大或米粒大组成的灰黄白色结节。 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内脏器官部分血管管腔胶原纤维呈现 明显的增厚现象,PAS反应显示糖元类物质有所减少,但未见明显的蛋白质类物 质变化。在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多糖出配子 体、配于、动合子、卵囊、子抱子从无到有,含量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1-06-01)
陈信忠[2](1995)在《鸡沙氏住白虫配子体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感染鸣沙氏住白虫条件下,裂殖子在感染后第5天侵入内脏组织血细胞形成早期配子体。约两周后配子体发育成熟并在约第20天虫体密度达峰值.第60天开始虫体迅速衰减,到第90天虫体在外周血液中消失。通过计数说明了外周血液中配子体数量的消长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1995年05期)
洪凌仙,林宇光,陈信忠,蒋弘平[3](1991)在《福建南部鸟类住白虫区系和家鸡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我省闽南地区鸟类的住白虫种类区系和家鸡重要的沙氐住白虫发育史。共计调查4目、19科、19属28种1074只鸟类,其中有4目12科12属和16种计292只鸟类感染住白虫,平均阳性率27.2%.住白虫经形态学比较后鉴定有14种,其中5种为科学上未经报道的新种,有8种为我国新记录。实验和病区调查证明后宽绳蚋Simulium(G.) metatarsale Brunetti是鸡沙氏住白虫病原的自然传播媒介.蚋体内有性期孢子生殖经感染后96小时在胃内含物和唾腺内均可检得游离的子孢子.无性期裂体增殖在鸡的内脏器官组织内发育,其配子体发育则在鸡的血细胞内.潜隐期(present period)为5—9天.血液中的配子体数量高峰期是在感染后的第15-25天之间.(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1991年00期)
洪凌仙,陈信忠,林宇光,蒋弘平[4](1990)在《鸡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了鸡沙氏住白虫生活史及其全程发育。经人工实验和流行区调查证明,后宽绳蚋是该虫的自然传播媒介。孢子增殖在后宽绳蚋体内、经3—4天完成发育。无性裂殖体增殖在鸡的肝、肾、心、肺、脾、脑和肠等内脏器官组织细胞内进行,经4—9天完成发育,该裂殖体有二型,即肝裂殖体和巨噬细胞裂殖体。感染9—13天后,血细胞内的配子体发育成熟。感染后第15—25天末稍血液中出现虫体的高峰期。(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巫新华,李芝绶,杨四育[5](1989)在《鸡沙氏住白虫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1988年5~6月份,广州地区某鸡场饲养的AA种鸡群发生一种以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贫血、咯血、绿便、产蛋明显下降等临床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死亡数逐日增加。经现场调查,病理剖检,涂片镜检诊断为沙氏住白虫(L.sabraesi)病,现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广州某鸡场位于小山岗上,周围草木丛生,昆虫活动频繁。该场于1988年1月5日(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传染病》期刊1989年Z1期)
沈阳[6](1987)在《鸡沙氏住白虫病虫媒的初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寄生于鸡的住白虫我国大陆地区已知有两种,即卡氏和沙氏住白虫(L. Caulleryi & Sabrazesi),其中后者引起的鸡沙氏住白细胞虫病在我国的福建、云南、湖南和广东等省均已有报道,但该病的虫媒种属除林宇光等确定为斑蚋(Simulium SP.)外,其他报道均未有详细的调查结论。(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期刊1987年02期)
陈淑玉,林辉环[7](1983)在《沙氏住白虫配子体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氏住白虫的配子体是从病鸡外周血液采取,通过透射电镜研究其超微结构。这些配子体寄生在鸡的淋巴球和单核球,呈园形和长园形。雌性和雄性配子体都具有叁层明显的膜:外膜厚度为19.78nm,中膜18.99nm,内膜为25.59nm。雌雄配子体都含有细胞核、核仁、核酸糖小体、食物空泡、园形的嗜锇酸小体(仅寄生在淋巴球内)、轴丝、具有微管状嵴的线粒体和宿主的细胞核。雌性配子体的染色较雄性配子体深。雄性配子体的细胞核大而疏松。沙氏住白虫的长园形配子体的超微结构与鸭西门氏住白虫很相似,但沙氏住白虫的雌性配子体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脂类包含物。(本文来源于《华南农学院学报》期刊1983年04期)
危粹凡,谭绍才,胡志能[8](1983)在《贵州鸡体初见的沙氏住白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住白虫病亦称住白细胞原虫病或白血球孢子虫病,它通过蠓蚋类昆虫的叮咬将病原传给鸡体,病原在鸡体内寄生于内脏组织细胞和红细胞及白细胞内。该病在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日本、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在我国目前只见于福建和广东两省。在贵州省境内是初见的新禽病。由于该病对半大鸡呈现广泛感染,高度发病和大批死亡,给养鸡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近来我们调查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1983年03期)
林宇光,陈清泉,何玉成,严如柳,张财兴[9](1979)在《鸡沙氏住白虫病的流行学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福建各地鸡住白虫病的感染率、发病率与死亡率。福建鸡住白虫病原经形态比较后鉴定为沙氏住白虫(Leucocytozoon Sabrazesi Mathis& Leger),并对宿主血液中配子体的活动规律有详细观察。 本文还首次报告斑蜗是我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传播媒介,其自然感染率达38.18%。对于鸡住白虫种类季节感染和本病的防治等也作了简要讨论。(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79年03期)
沙氏住白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人工感染鸣沙氏住白虫条件下,裂殖子在感染后第5天侵入内脏组织血细胞形成早期配子体。约两周后配子体发育成熟并在约第20天虫体密度达峰值.第60天开始虫体迅速衰减,到第90天虫体在外周血液中消失。通过计数说明了外周血液中配子体数量的消长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氏住白虫论文参考文献
[1].葛亮.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及流行学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1
[2].陈信忠.鸡沙氏住白虫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1995
[3].洪凌仙,林宇光,陈信忠,蒋弘平.福建南部鸟类住白虫区系和家鸡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研究[J].武夷科学.1991
[4].洪凌仙,陈信忠,林宇光,蒋弘平.鸡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研究[J].动物学报.1990
[5].巫新华,李芝绶,杨四育.鸡沙氏住白虫的诊断[J].中国畜禽传染病.1989
[6].沈阳.鸡沙氏住白虫病虫媒的初步调查[J].畜牧兽医科技.1987
[7].陈淑玉,林辉环.沙氏住白虫配子体的超微结构[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
[8].危粹凡,谭绍才,胡志能.贵州鸡体初见的沙氏住白虫病[J].贵州农业科学.1983
[9].林宇光,陈清泉,何玉成,严如柳,张财兴.鸡沙氏住白虫病的流行学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