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逸周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书,史记,文献,底本,特征,谥号,古文字。
逸周书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波[1](2019)在《从《逸周书》叁《训》以察“丑”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之叁《训》者,即《度训》《命训》《常训》叁篇,传世本《逸周书》开卷即此。其内容的重要性与地位的特殊性,学者多有所论。王连龙《〈逸周书〉研究》称:"叁《训》居《逸周书》之首,述治政之法,开为王者立言之宗,主领全书之旨。"~([1])"训"为周人典籍的重要文体,《汉书·艺文志》载《周训》十四篇,而文献多有綫索可寻。如《尚(本文来源于《出土文献》期刊2019年02期)
张海波[2](2019)在《《逸周书》“叁训”成书年代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清华简《命训》的问世为《逸周书·命训》等"叁训"的成书年代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下限,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其成书年代上限的思考。从内容来看,《逸周书》"叁训"皆涉及对"丑(耻)"的论述,阐述如何教民知耻,体现明"耻"对于教民、治国的重要意义,是较为成熟的耻辱观。结合耻辱观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可知,"叁训"中耻辱观涉及的教化对象是平民,其以刑明耻、礼法并用的特点与《管子》"齐法家"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同时受心性学说影响,与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理论较为一致。故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其成书年代的上限当在战国前期。(本文来源于《史志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张劲锋[3](2019)在《《逸周书》中“以数为纪”与“周公训典”的累积汇集》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中"以数为纪"的篇章,与《尚书·洪范》同属于《洪范》类文献。《洪范》类文献中以数为纪特征与数类知识的形成,源自西周巫祝、瞽史对数字"成变化而行鬼神"的崇拜认知与"数典""工典"的职业传统,而《逸周书》中的《洪范》类文献,是祝史所传商周训典的遗存。其中主名为周公的《洪范》类文献的集中出现,体现了东周知识阶层对"周公训典"的汇集整理。如果说《周官》的形成,表现的是对宗周礼制的逆构与对未来国家在制度层面上的设计,那么"周公训典"的汇集,则是以《洪范》为模板,在理论或精神层面对未来天下秩序的构想。(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1期)
章宁[4](2018)在《《逸周书》“吕他命伐越戏方”考——兼论“■方”的兴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世俘》有"吕他命伐越戏方"句。孔晁注:"吕他,将也,越、戏、方,纣叁邑也。"卢文弨引惠栋曰:"吕他,南宫氏也。'越戏方'一作'反虎方',见《南宫中鼎铭》。"~((1))而后诸家以此为基础,对这句多有引申讨论,争论的焦点即惠栋所指:其一,吕他的身份。其二,"越戏方"当作何解?对这两个问题,本文谨具材料,试申说之。一惠栋说之检讨诸家众说,多由卢文弨引惠栋说引申而来。故对惠说作一检讨,很有必要。惠说要旨有二,其一,吕他为南宫氏。其二,"越戏方"当为"反虎方"。证据为《南宫中鼎铭》。这两点皆有问题,顾颉刚先生准确指出症结所在:"南宫与吕如何为一氏,越戏方与虎方如何为一国,惠氏均未说明。"~((2))(本文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期刊2018年00期)
章宁[5](2018)在《《逸周书·史记解》成篇时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史记解》与《六韬·周志廿八国》存在明确版本关系。二者同源异流,今本早于写本。除篇首、篇末外的28条,为文献主体部分。可以第9条为界,分为前后二部(第7条属后)。其文献生成存在"前部——后部史事——后部警句——篇首——写本篇末"的次第,主体形成应在战国,其馀部分为流传中的附益,不可据以断代。《史记解》的性质既不是最早的"以史为鉴"的文献,也不是典型的"志"类文献,应是战国纂集的述古资料汇编。(本文来源于《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1期)
郑邦宏[6](2018)在《试论今本《逸周书·祭公》底本的地域来源——以出土简帛字形为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出土文献保留文字本初的书写面貌,为出土古书类文献底本地域问题的探讨提供更多的原始信息。相对于出土文献,传世古书经辗转传抄,原始信息所剩寥寥。通过简帛材料与古书对读,梳理古文字字形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和可能发生的形近讹误轨迹,可以作为探讨古书底本地域来源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以此思路为线索,判断今本《逸周书·祭公》的底本应来自楚地。(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8年03期)
李昭阳[7](2018)在《利用出土文献审视清代学者校勘古书之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虽有孔晁作注解,但其中包含了较多“天”、“道”、杀伐、军事的内容,与儒家所倡导的“仁”、“礼”等内容格格不入,故清代之前几乎不为学者所重视,甚至斥为伪书,导致文本错)丛杂,善本稀见。流行给《逸周书》作校注是从清代朴学的发展而开始的,有卢文弨、潘振、陈逢衡、王念孙、王引之、丁宗洛、唐大沛、朱右曾、俞樾、于鬯、刘师培(民国)等人,他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给古书作校勘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清代学者们的校勘正确与否在以前我们是无从得知的。随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逐步出版,其中与《逸周书》有关的篇目得以面世,我们有幸亲眼目睹先秦《逸周书》部分篇目原貌,这就给我们审视清代学者校勘《逸周书》的得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在全面汇总清人校勘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得失作出准确评价。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包含相关概念的界定、介绍清代学者对于《逸周书》校勘的成果及当代学者研究的研究情况。简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范围、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根据清华简保存的《逸周书》篇目汇总清代学者校勘《逸周书》相关篇目之得,再按“)”、“脱”、“衍”、“倒”进行分类,分别列出图、表以便通览。第叁部分为根据清华简保存的《逸周书》篇目汇总清代学者校勘《逸周书》相关篇目之失,再按“)”、“脱”、“衍”、“倒”进行分类,分别列出图、表以便通览。第四部分为清代学者校勘得失的具体分析,包括个人得失的表格、个人得失比例、重要清代学者得失比例排名表及个人擅长校勘的领域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俊楠[8](2018)在《《逸周书》形容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但由于源流不清、文本脱佚严重等问题,长久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晋孔晁为其作注后,直到清卢文弨、王念孙、朱右曾等才陆续对此书进行整理、注释,《逸周书》的价值渐为人知。虽然近叁十年来,《逸周书》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其形容词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很大空间可供探索。本文在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从语义、语法等角度对《逸周书》形容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以期探究《逸周书》形容词的概貌和特点。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通过对《逸周书》的书名由来、成书时代、具体内容、版本流传以及研究现状的介绍,梳理《逸周书》的基本情况及研究历史;其次,简单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意义和价值;最后,介绍汉语形容词的基本情况和本文判断形容词的标准。第二章和第叁章将《逸周书》形容词分为了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个大类进行研究。性质形容词又可分为描述人的品行性格能力的形容词和其他普通性质形容词,其中人的品行性格有好有坏,因此可以将描述人的品行性格能力的形容词分为更小的类。而状态形容词也可细分为表示速度、时间、数量、形体、颜色、年龄、人的情绪状态及其他普通状态形容词等几类。实际上,在这些意义类属下,有些形容词还可以构成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每个形容词在《逸周书》中作句法成分的能力、形态变化、连用、活用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其在传世文献中产生和常用的时间,以期对《逸周书》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形容词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第四章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在第二章和第叁章对每个形容词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作句法成分的能力、形态变化和词类活用现象叁个方面总结了《逸周书》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发现《逸周书》中大部分形容词作句法成分的能力较强,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其次是宾语,也可作定语、状语、主语,但极少用作补语;词形变化方式较为全面,但并不丰富。单音节形容词占絶对优势,复音节形容词未得到充分发展,没有复合式形容词;活用现象不多,主要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其次,将《逸周书》中的形容词与《孟子》《荀子》等文献中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作句法成分的能力方面《逸周书》和《孟子》《荀子》等文献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説明《逸周书》形容词已经基本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语法功能。在词形变化方面,从复音节形容词的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其结构方式的多样性来看,《逸周书》复音节形容词未得到充分发展,《孟子》《荀子》虽然仍以单音节形容词为主,但复音节形容词也获得了很大发展。最后,在对全部形容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逸周书》中不同篇目的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于是统计了各篇所使用的形容词产生于不同时代的数量和比例,判断出各篇目的成书时代,再将本文的结论与其他讨论《逸周书》各篇目成书时代的意见进行对比,从而为《逸周书》各篇目成书时代的判定提供更多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李薇[9](2018)在《基于词汇史的《逸周书》叁篇之传世及出土本撰成时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逸周书》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代学者对该书的研究或侧重字词校释,或注重史实考证,或围绕源流考辨、编1整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关于《逸周书》的撰成时代问题,现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学界认为该书的整体撰成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然而,作为一部汇编性质的文献,《逸周书》内容繁芜,各篇非一时一人所作,对于书中各篇撰成时代的具体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学者多是从历史、思想等角度进行考证,从词汇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只涉及个别词语,没有遍布全篇的证据,因而,所得结论说服力稍有不足。近几十年,出土简牍中陆续发现了先秦古书的内容,尤其在清华简《皇门》《祭公之顾命》《芮良夫毖》这叁种见于《逸周书》的文献出土以来,《逸周书》各篇的研究迎来新的机遇。本文从词汇史角度对清华简之《逸周书》叁篇,即《皇门》《祭公》《芮良夫》的撰成时代进行考辨。同时,运用二重证据法,注重不同版本的对比,深入考察《皇门》《祭公》《芮良夫》的词汇面貌,通过查阅古籍及检索电子语料库,收集词语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梳理,确定词语的首见时代。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每篇首见词语时代分布情况,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综合考证《皇门》《祭公》《芮良夫》的撰成时代。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逸周书》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述,介绍《皇门》《祭公》《芮良夫》叁篇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交代在撰成时代考证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四章,即论文的主体。这一部分将《皇门》《祭公》《芮良夫》传世本和出土本中首见于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的词语、词义详细地进行梳理与研究,制作词语首见时代情况分布表,分析各个时期所占比例,再综合前人意见,分别考证《皇门》《祭公》《芮良夫》的撰成时代。第叁部分为结语。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结论的总结和方法的反思。经过本文的论证,认为《皇门》篇传世本与出土本的撰成时代不晚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有一定的增改。《祭公》篇传世本与出土本的撰成时代不晚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有所增改,改动幅度较小。相较于传世本,《祭公》出土本保留了更多西周时期的原貌。《芮良夫》篇传世本与出土本的撰成时代不晚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有所增改,改动幅度较大。此外,结语部分还辩证地分析了利用词汇考证古书成书年代这种方法,以及在考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附录为两个表格,附录一主要对《皇门》《祭公》《芮良夫》传世本与出土本所涉及的词语、词义与其他义项进行历时梳理,附录二是本文所引青铜器铭文的相关信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郭殿忱[10](2018)在《从《逸周书·谥法》看战国赵君谥号的承传》一文中研究指出依"叁家分晋"为战国之始,赵国自襄子迄幽缪王迁共历十二君,各有谥号。今从《逸周书·谥法》看其承传,多美谥而少恶谥,于其中的武灵王之美恶合谥,历来多有歧见。今梳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得出一己之见,芹献学界。期盼读者方家教示。(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逸周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清华简《命训》的问世为《逸周书·命训》等"叁训"的成书年代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下限,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其成书年代上限的思考。从内容来看,《逸周书》"叁训"皆涉及对"丑(耻)"的论述,阐述如何教民知耻,体现明"耻"对于教民、治国的重要意义,是较为成熟的耻辱观。结合耻辱观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可知,"叁训"中耻辱观涉及的教化对象是平民,其以刑明耻、礼法并用的特点与《管子》"齐法家"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同时受心性学说影响,与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理论较为一致。故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其成书年代的上限当在战国前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逸周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一波.从《逸周书》叁《训》以察“丑”义[J].出土文献.2019
[2].张海波.《逸周书》“叁训”成书年代考辨[J].史志学刊.2019
[3].张劲锋.《逸周书》中“以数为纪”与“周公训典”的累积汇集[J].学术交流.2019
[4].章宁.《逸周书》“吕他命伐越戏方”考——兼论“■方”的兴革[J].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8
[5].章宁.《逸周书·史记解》成篇时代考[J].经学文献研究集刊.2018
[6].郑邦宏.试论今本《逸周书·祭公》底本的地域来源——以出土简帛字形为据[J].文献.2018
[7].李昭阳.利用出土文献审视清代学者校勘古书之得失[D].吉林大学.2018
[8].李俊楠.《逸周书》形容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李薇.基于词汇史的《逸周书》叁篇之传世及出土本撰成时代考[D].西南大学.2018
[10].郭殿忱.从《逸周书·谥法》看战国赵君谥号的承传[J].邯郸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