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意调查报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青年报》,民意调查报道,传播效果
民意调查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郭阳阳[1](2018)在《《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民意调查报道研究(2013-2017)》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实”一直被视为民意调查报道的生命,而报道文本则是受众接近“真实”的重要载体。报道文本在报刊上的最终呈现离不开新闻工作者有意识地对材料进行组织构建,而这份加工背后则蕴含着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和思想,体现着整个报刊的风貌。研究报道文本其实就是在探究新闻工作者加工的智慧,而这份智慧也转化为报道优点影响着报道的传播效果,促进其长久发展。《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民意调查报道起步时间早,在民意调查报道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从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语篇这叁个角度入手,以报道文本为基础,探究《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民意调查报道的优点和局限,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报道的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19)
李盛[2](2015)在《民意调查报道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意调查报道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处在报刊对公共领域积极重构的阶段。报纸民调报道兴起的初衷是,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上,公开报道公众较为一致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为政府决策、政策改进提供参考,许多中央及地方媒体纷纷开设了民意调查报道的专版或栏目。国内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争议,但笔者认为,讨论公共领域在中国是否存在并无实际意义,不可否认“中国狭小的公共领域空间在政治经济全方位转型的过程中正在勃然成长”。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宪政改革等的推进,网络环境下公民意识的不断勃发和成长,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意义。民意调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广泛人群民意调查而形成,可以说是在民主时代,反映民意的最佳方式。本文认为民意调查报道关注民生,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为广大公众提供了意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使普通百姓有了表达的空间和渠道,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对话,增进社会了解,促使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思考,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意调查报道促进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沟通,有利于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矛盾,培养了公众对公共事务、国家社会发展关注、关心的意识,增强了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的能力,为政府优化决策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众意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民意调查报道、公共领域等相关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并详细论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是强化公民意识,培养公共精神,二是促成各阶层对话,增进社会了解,叁是反应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四是推动公众议程向政府议程的转换,五是进一步发挥媒体职能,引领社会;在第二部分的论述中,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作为目标研究媒体,《中国青年报》的民意调查版自开办以来20年的时间里,关注公众所思所想,反映民心民意,启迪公众智慧,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公共空间,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意识的强化。以该报《青年调查》版上的民意调查报道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选取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叁个年份中的91篇报道,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全面分析该报民意调查报道在讨论公共议题,建构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打通各平台提供广阔空间,设置公开讨论的议题,观点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拥有广泛的参与者,呈现多元观点的交锋,形成较为统一的共识等;第叁部分主要阐述民意调查报道建构公共领域的困境:讨论话题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公共领域不成熟,公众素养有待提升,议题影响力有限等,并在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角色;媒体要强化角色意识,有力推进;公众要强化参与意识,承担责任。(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5-05-28)
何瑜[3](2015)在《《新京报》民意调查性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来源于生活,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抓住普通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更贴近民意,反映民生,才是新闻致胜的关键。因此,民调新闻应运而生,也越来越受到各大媒体机构的青睐,尤其是对纸媒来说,民调新闻让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能够占有一席之位。纵观我国民意调查性新闻的整体框架,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加上专家学者的观点点评,形成了现在民意调查性新闻的整体报道模式。追溯到民调新闻的起源,其属于舶来品,直到90年代初才传入到中国,经过叁个时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民调新闻在国内的各大媒体中逐渐的活跃了起来。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民意调查性新闻大致有两种报道形式:第一种方式是媒体进行自主的选题策划和实施调查动作,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展开报道,在这里作为调查的主体可以是专业的调查机构也可以是媒体本身。第二种方法那就是在原有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媒体选取有意义的调查结果进行解读分析。两者虽然不同,但都属于民意调查性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那么如何写好民意调查性新闻,其又是怎样让纸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本文通过选取一年中《新京报》民意调查新闻的43个研究样本,从民调新闻的内容选取、写作手法、调查方式以及舆论引导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加深对国内民调新闻的了解并给予一定的建议参考。同时也对目前民意调查性新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策略给予了一定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5-02-12)
金莹,李阳[4](2014)在《浅析民意调查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为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意调查报道在西方由来已久。中国的民意调查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以受众调查的形式出现,《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就是较早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新闻写作的媒体之一。本文选取《中青报》青年调查版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该报的民意调查和由调查转化而来的报道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为报媒制作民意调查报道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4年05期)
张鹏杰[5](2013)在《民意调查报道的问题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意调查报道在媒体上蔚然成风,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与事实不符、与常识相悖的情况。本文从媒体实践、理论价值和哲学基础叁个层次上对民意调查报道进行反思,指出调查过程与方法失范、对新闻客观性理解偏狭、实证主义哲学的魅影是实践中出现偏差的根源所在。(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3年06期)
冯诚[6](2011)在《探索数字民意—我国民意调查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政治民主、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意调查报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本文以民意调查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和现状做了深入、全面的梳理和剖析。对于我国民意调查报道兴起的背景和条件,本文从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发展、新闻改革、传播学引入、受众需求和民意调查机构发展六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结合最近10年的新形势新特点,对我国民意调查报道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认为1984年至1993年为萌芽阶段,民意调查报道数量较少且管控严格:1993年至2002年为发展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没有达到繁荣;2002至今为新发展阶段,媒体主导民意调查报道减少,而被动发布其他机构调查结果增多,综合来看并没有比前一个时期有突破性进展。现状研究方面,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近期各类媒体的民意调查报道文本进行解读,发现我国媒体对民意调查报道重视程度不足,报道随机性较强。从报道类型看,媒体主导调查仅占不到两成;从调查发起机构性质看,政府背景类超过六成;从调查的研究方法看,专业性稍显不足。对于媒体主导型民意调查报道,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大河报》和《东方早报》为案例,对叁种典型模式做了详细分析和评价。对于非媒体主导民意调查报道,本文从梳理政府背景类、学术机构类、商业机构类叁类调查机构特点和信息发布模式入手,研究其报道。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针对媒体主导民意调查报道,建议媒体要建立合理的民意调查报道模式,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社会科学素养,报道形式上要提高可读性。针对民意调查机构向媒体发布信息,建议减少政府背景调查机构的自我评价式报道,专业机构应尝试和媒体合作,共同扩大影响力。针对研究方法,建议慎重使用网络调查法,在报道中需通过呈现研究方法以体现专业性。(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4-25)
张宸[7](2009)在《国内民意调查报道的问题与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民意调查(也称民意测验)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人们在某个特定时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预见价值,因而受到媒体青睐。就国内民意调查报道的现状看,这一报道形式还尚未成熟,媒体滥用民意调查的现象时常出现,不仅歪曲了民意,也误导了公众。那么,当前国内媒体民意调查报道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遵循什么报道规范?(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09年03期)
江婷[8](2007)在《试析报纸民意调查报道的现状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意调查报道始于西方。中国的民意调查报道,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受众调查,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新闻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一个新的“新闻增长点”。《中国青年报》是国内最早一批尝试民调报道的媒体之一。1993年该报成立社会调查中心,专门就公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民意调查。1995年,该报创办《调查·观察》专刊,登载民调报道,连续叁年成为该报读者阅读率最高的版面之一。今天,该报民调报道的操作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报纸民调报道的正确走向。同时,该报的民意调查报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报纸民调报道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选取了《中国青年报》2006年第叁季度的民调报道,并与2005年同时段的民调报道相比较,分析该报民调报道的鲜明特色及其风格,观察报道的变化走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本文还试着提出一些并不成熟的报道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22)
张自力,樊猛[9](2006)在《质疑民意调查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的传播环境包括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媒体报道内容的数字化倾向,有关“民意调查报道”的大量涌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参考消息》为目标媒体,研究发现:“民意调查报道”日益受到媒体的关注;报道议题以国际议题为主;报道方式上普遍关注调查结果,即相关统计数字的呈现,营造“用数字说话”的效果;报道中,对“调查者”“调查方法”“抽样方法”“样本大小”等调查要素的呈现普遍不重视;在“调查方法”的选择上,网上调查比例较高,可能带来调查结果科学性、可信度较差的负效应。建议媒体在报道中尽可能全面地呈现民意调查的相关要素,帮助受众理性看待媒体报道中的民意调查数字。(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杨洸,彭泰权[10](2006)在《受众对民意调查新闻可信度的认知研究——你相信媒体上的调查报道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媒体上调查报道的日渐增多,本研究通过实验法检测了受众对媒体上的调查报道的可信度认知。研究发现,受众对民意调查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认知与诸多因素相关。首先是受众对新闻来源可信度的认知,即在微观层面上,具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提供的是否是实证的民意调查结果。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受众来说,传达了民意调查结果的新闻报道是具有较高可信度的,无论是否提及具体的调查要素。受众判断新闻的可信度,与新闻来源有高度的相关.其次,媒体上的调查新闻报道提及的结论大多与大众的预存立场相一致,所以加强了受众对新闻可信度的认知。即在宏观层面上,新闻媒介的选择性报道原则加强了受众对新闻可信度的认知。(本文来源于《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期刊2006-08-01)
民意调查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意调查报道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处在报刊对公共领域积极重构的阶段。报纸民调报道兴起的初衷是,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上,公开报道公众较为一致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为政府决策、政策改进提供参考,许多中央及地方媒体纷纷开设了民意调查报道的专版或栏目。国内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争议,但笔者认为,讨论公共领域在中国是否存在并无实际意义,不可否认“中国狭小的公共领域空间在政治经济全方位转型的过程中正在勃然成长”。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宪政改革等的推进,网络环境下公民意识的不断勃发和成长,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意义。民意调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广泛人群民意调查而形成,可以说是在民主时代,反映民意的最佳方式。本文认为民意调查报道关注民生,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为广大公众提供了意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使普通百姓有了表达的空间和渠道,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对话,增进社会了解,促使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思考,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意调查报道促进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沟通,有利于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矛盾,培养了公众对公共事务、国家社会发展关注、关心的意识,增强了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的能力,为政府优化决策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众意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民意调查报道、公共领域等相关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并详细论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是强化公民意识,培养公共精神,二是促成各阶层对话,增进社会了解,叁是反应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四是推动公众议程向政府议程的转换,五是进一步发挥媒体职能,引领社会;在第二部分的论述中,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作为目标研究媒体,《中国青年报》的民意调查版自开办以来20年的时间里,关注公众所思所想,反映民心民意,启迪公众智慧,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公共空间,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意识的强化。以该报《青年调查》版上的民意调查报道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选取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叁个年份中的91篇报道,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全面分析该报民意调查报道在讨论公共议题,建构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打通各平台提供广阔空间,设置公开讨论的议题,观点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拥有广泛的参与者,呈现多元观点的交锋,形成较为统一的共识等;第叁部分主要阐述民意调查报道建构公共领域的困境:讨论话题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公共领域不成熟,公众素养有待提升,议题影响力有限等,并在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角色;媒体要强化角色意识,有力推进;公众要强化参与意识,承担责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意调查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1].郭阳阳.《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民意调查报道研究(2013-2017)[D].黑龙江大学.2018
[2].李盛.民意调查报道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D].湖北大学.2015
[3].何瑜.《新京报》民意调查性报道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
[4].金莹,李阳.浅析民意调查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为案例[J].新闻知识.2014
[5].张鹏杰.民意调查报道的问题与反思[J].传媒观察.2013
[6].冯诚.探索数字民意—我国民意调查报道研究[D].复旦大学.2011
[7].张宸.国内民意调查报道的问题与规范[J].中国.2009
[8].江婷.试析报纸民意调查报道的现状和发展[D].浙江大学.2007
[9].张自力,樊猛.质疑民意调查报道[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杨洸,彭泰权.受众对民意调查新闻可信度的认知研究——你相信媒体上的调查报道吗?[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