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党课”建设顺应新媒体时代特点,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型传播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高校打造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微党课”有利于促进高校宣传舆论工作,秉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力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关键词:微党课;新媒体;高校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围绕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大根本问题”,高校党校建设不断加强,高校党课成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师生党员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传统党课往往存在课堂内容老化空洞、 授课方式单一、师生互动缺乏、受制于上课地点、时间限制等问题,在新媒体浪潮席卷下的当今校园,如何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好党课、讲好中国故事,也需因时而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微党课”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
1 “微党课”的概念
“微党课”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微党课”的“微”应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有“微型”“袖珍”之意,相对于传统党课动辄一两个小时,内容相对宏大而言,“微党课”时长通常在5~10min,往往以一个小概念、一个事例、一个人物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给人以启迪和共鸣;第二层,与“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联系紧密,相对于传统党课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地点、听课群体而言,“微党课”往往通过微信、 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学习,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模糊老师和学生的身份界限,人人都可成为党课的主讲人,人人都可成为党课的观众。
2 利用微党课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优势
2.1 教学内容以小见大
高校传统党课一般由好几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题党课构成,一节主题党课时长在60~120min 不等,教学内容丰富、理论体系扎实,但由于授课时间较长,授课内容相对宏观,理论知识所占篇幅较重,对大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同时,一堂传统党课面向的学生人数较多,同学们的知识构成、理论水平各不相同,课堂教学无法兼顾所有同学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而微党课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10min 左右的教学时间里,微党课往往突出一个小知识点,将传统课程内容分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把党章党规党纪同身边人身边事结合在一起,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同大学生专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结合在一起,内容突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点击相关微党课进行学习,将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同大学生自身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更易引发同学们的共鸣。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在农业灌溉中采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提升,更是满足了现代农业对灌溉的需求[2]。
2.2 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传统党课形式相对单一,多为理论讲解、观看纪录片、学习文件等,同学们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微党课”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讲授的视频资料,也可以以Flash、PPT 的形式展现配以旁白解说,节奏紧凑,内容突出某个理论或时政知识点,不拖沓、不冗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微党课”为在线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形式,更符合当前“碎片化时代”的学习模式。
2.3 课堂载体两微一端
4.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特效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发展思路,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其中,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具体而言:一是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规划农业产业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以示范带为支撑骨架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农业品牌,带动贫困村脱贫、贫困户致富。二是建成“寻味武隆”O2O体验馆、电商运营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完善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了“寻味武隆”“大巷口”“凤来谷”“赵佳人”等电商品牌,带动贫困户增收和就业率的提高。
根据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02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最高,达7.88 亿,占比98.3%,;从我国网民的年龄段分布看,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从网民的职业分布看,学生群体比例最大,为24.8%;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86.9%、64.7%,种种数据显示大学生已成为“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的主要用户。
互联网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纷繁复杂,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汇集地,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素质、 较强学习能力的同时,心理上又处于独立思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被社会思潮所影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至关重要。高校创新党课教育模式,促进高校传统媒体同新媒体融合发展,对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导向,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比而言,新媒体倡导传播者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微党课”的授课教师更加“草根化”,打破专业、学历、资历的限制,让更多普通教师党员甚至学生党员参与其中,主讲人可以是一个团队,发挥各自所长,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讲授内容更“接地气”,将深奥难懂的体系化理论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传播的精神食粮。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微党课”学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分享、留言等形式与课程设计者、其他观众及时交流,有利于课程设计者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结构;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平等性、民主化倾向使教与学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模糊化,大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微党课”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在设计和制作“微党课”的过程中,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双向互动
高校传统党课的授课教师一般由高校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或思政课教师构成,他们往往理论水平较高,讲授技巧丰富,但授课内容受到个人经历、所学专业的限制,由于常年上同一门课程,授课内容相对固定,不易出新,导致课堂内容与新时代脱节,加之授课教师与同学们年龄上的差距容易产生思维代沟,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的单向传输,“传帮带”作用并不显著。
试验所用材料为潍县萝卜种子,由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提供。试验于 2016年在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进行。
3 “微党课”参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高校宣传舆论工作,秉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017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提出,要“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党员教育平台”。“微党课”的出现创新了党课的传播载体,除了可以面对面直播,还可以通过网页、手机APP、微信、微博等平台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扩大了党课知识传播的覆盖面,普通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党课知识,有助于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了解入党流程,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2 有利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通过互联网滋生蔓延,而当前中国网民的主体正是以“90 后”“00 后”的大学生群体为主,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红利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没有经历过中国社会大的历史变革,没有体会过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没有感受过改革开放初时的艰难探索,但他们日后将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历经百年编织起来的中国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补好精神上的“钙”,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像盐溶于水中一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就业创业各个方面,将理论说教转化为青年学子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优秀的“微党课”作品通过讲述一个个富有时代特点的中国故事,向同学们传递穿越时空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坚韧不屈、顽强奋斗的品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积聚向上能量,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有利于加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微党课”作为一种新型党建模式,有助于高校党建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现阶段不少高校党组织都开通了以“微党课”为主体内容的党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创新党建工作服务载体,高校党务工作者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从以往“从上往下的灌输式党课”逐渐变为“平等交流的对话式学习”,切实做到真懂真信,保证了学习质量、提升了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推动党建工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微党课” 作为互联网浪潮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内容以小见大、形式不拘一格、效果寓教于乐,在今后高校党建工作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应看到微党课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传统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实际是党课教育形式的革新,微党课不应脱离传统党课,而应相互汲取营养,相互借鉴经验,共同助力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依据《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应该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进行,具体到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应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其中又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高林远.对高校德育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5):5-1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4-05/28/content_2689492.htm.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05(b)-0020-02
作者简介:谭觅(1989,11-),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石晶莹(1991,9-),女,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讯邮箱:shijngying@swu.edu.cn。
标签:党课论文; 高校论文; 大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内容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的建设论文; 党的基层工作论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14期论文; 西南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