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慢性乙肝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探讨

40例慢性乙肝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探讨

朱红霞

(合肥市传染病医院230022)

【摘要】目的对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一共收集4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数据,将他们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均等各20例,保证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对照组仅给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并依照相关疗效标准,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分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良好,对照组患者与之相比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清学指标也更加的正常,虽然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却不如观察组更为有效。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上,观察组患者为25%,对照组为20%,虽然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与观察组对比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比单独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效果更为良好,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加大推广与实践力度。

【关键词】慢性乙肝拉米夫定干扰素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96-02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抗-Hbc、HBV-DNA、HbeAg以及HbsAg均呈阳性,ALT在正常范围上限2~8倍,胆红素在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以内,HBV-DNA定量5e2copies/mL以上,治疗前未接受过任何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并排除其他型肝炎,脂肪肝,酒精性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等疾病以及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以及干扰素使用禁忌的可能性。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数据,将他们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均等各20例,保证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分组后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9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38.25士4.26;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38.35士4.08。

1.2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给药方法为肌注,每次500单位,隔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干扰素治疗的同时,采用拉米夫定进行联合治疗,给药方法为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1次,干扰素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接受至少6个月的连续治疗,期间不停药、不改药。

1.3疗效标准

患者慢性乙肝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恢复正常,HBV-DNA、HbsAg呈阴性,并保持时间超过12个月,为治愈;慢性乙肝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基本恢复正常,病毒标志物无变化,为显效;慢性乙肝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肝功指标测量值相比接受治疗之前的值下降幅度超过50%,为有效;慢性乙肝的临床症状无改善,肝功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等于治愈率加显效率加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定量数据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分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良好,对照组患者与之相比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仅为8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n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2050%30%15%95%

对照组2025%30%30%85%

t////4.86

P////<0.05

从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V-DNA全部呈阴性,转阴率为100%,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HBV-DNA呈阴性的有18例,转阴率为90%。除HBV-DNA外,观察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与转阴率也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转阴率分别为85%与80%,对照组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转阴率分别为55%与50%。最后,观察组所有患者的ALT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复常率100%,而对照组仅有18例患者的ALT恢复正常,复常率90%。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上,观察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乙肝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肝病传染病,在全球的流传范围都非常广,我国患有慢性乙肝的人数也非常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慢性乙肝还会引起其他的肝部疾病,例如肝硬化、重型肝炎甚至是肝癌等等。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其主要的治疗原理都是清除乙肝病毒。干扰素与拉米夫定都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药物,但有报道显示,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更加良好。

干扰素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产生抗病毒蛋白而发挥抗病毒的作用,其抗乙肝病毒疗效确切,持久应答率可达到20%到40%,且用药疗程较为固定,病毒变异率低,但对于病毒载量高的患者有效率低。拉米夫定在肝细胞内转变为三磷酸化合物,抑制HBV反转录酶和聚合酶,阻止病毒DNA链的延伸,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拉米夫定能迅速降低HBV-DNA负荷,恢复T细胞反应,从而提高干扰素抗病毒的应答反应,提高HBeAg阴转率。两药联合应用可协同阻断乙肝病毒复制,提高抗乙肝病毒的疗效。通过本文的最终研究结果证明,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比单独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效果更为良好,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加大推广与实践力度。

参考文献

[1]丁宁玲,朱翔,王勇平.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47-48.

[2]丁继光.拉米夫定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应答[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6):91-93.

[3]连魁东.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05):104-105.

标签:;  ;  ;  

40例慢性乙肝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