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出气接管以及过滤器,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气管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出气接管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气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连接,另一端为进气口,所述出气接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管内部连通的回油孔,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过滤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油孔连通,所述过滤器用以过滤从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混合态制冷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安装方便且能够减少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内,提供制冷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出气接管以及过滤器,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气管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出气接管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气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连接,另一端为进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接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管内部连通的回油孔,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过滤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油孔连通。
设计方案
1.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出气接管以及过滤器,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气管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出气接管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气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连接,另一端为进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接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管内部连通的回油孔,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过滤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油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为安装平面,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接管呈“U”形,且所述出气接管的“U”形开口朝向所述壳体上设有出气管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包括定位筒以及滤网,所述定位筒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上并使所述回油孔收容于所述定位筒内,所述定位筒的另一端用以安装所述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筒远离所述滤网的一端的端面为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为平面并与所述安装平面互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筒与所述出气接管之间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筒远离所述滤网的一端设有凸部,所述凸部沿所述定位筒的径向凸伸,所述凸部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连接筒以及分别盖设于所述连接筒两端的端盖,两个所述端盖分别为第一端盖以及第二端盖,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安装于所述第一端盖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筒的轴线方向,所述出气接管的进气口相对高于所述进气管的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二端盖安装于所述定位槽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气液分离器是制冷机组的重要配件,位于压缩机的吸气端,起到分离进入压缩机的气液混合制冷剂,防止大量的液态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机内产生液击而损伤压缩机以及降低制冷效率。
现有的气液分离器一般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出气接管以及过滤器,进气管以及出气管安装于壳体上,出气接管收容于壳体内,出气接管上开设有定位孔,过滤器直接安装于定位孔内。气液混合态制冷剂、润滑油以及杂质从所述进气管进入壳体内,气态制冷剂经所述出气接管、出气管进入压缩机;液态制冷剂、润滑油以及杂质经所述过滤器过滤直接进入出气接管内,并经过所述出气管进入压缩机。而,上述的过滤器安装不方便;并且经过滤器过滤的润滑油中以及液态制冷剂中,还是会较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所述压缩机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安装方便、便于加工且能够减少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内的气液分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出气接管以及过滤器,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气管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出气接管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气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连接,另一端为进气口,所述出气接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管内部连通的回油孔,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过滤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油孔连通,所述过滤器用以过滤从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混合态制冷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为安装平面,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为安装平面,可以进一步便于所述过滤器的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接管呈“U”形,且所述出气接管的“U”形开口朝向所述壳体上设有出气管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包括定位筒以及滤网,所述定位筒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上并使所述回油孔收容于所述定位筒内,所述定位筒的另一端用以安装所述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筒远离所述滤网的一端的端面为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为平面并与所述安装平面互相贴合。
由于所述配合面为平面,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定位筒与所述安装平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过滤器的安装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筒与所述出气接管之间焊接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筒远离所述滤网的一端设有凸部,所述凸部沿所述定位筒的径向凸伸,所述凸部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上。
所述凸部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增大所述定位筒与所述安装平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定位筒的安装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连接筒以及分别盖设于所述连接筒两端的端盖,两个所述端盖分别为第一端盖以及第二端盖,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安装于所述第一端盖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连接筒的轴线方向,所述出气接管的进气口相对高于所述进气管的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二端盖安装于所述定位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设置安装槽以及回油孔,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使得所述过滤器的安装非常方便;其次,回油孔开设在出气接管上,从而可以省略在过滤器上开设回油孔,从而使得所述过滤器的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同时,所述回油孔具有节流作用,经所述过滤器过滤后的液态制冷剂及\/或润滑油,在所述回油孔的节流作用下进一步地雾化。从而,减少进入压缩机内的液态制冷剂量,提高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气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气接管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气接管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中,气液分离器100、壳体10、连接筒11、端盖12、第一端盖121、第二端盖122、进气管20、出气管30、出气接管40、进气口41、安装槽42、安装平面421、回油孔43、过滤器50、定位筒51、配合面511、凸部512、滤网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100,所述气液分离器100应用于制冷机系统,安装于压缩机的吸气端,用以分离进入压缩机内的气液混合制冷机,减少进入压缩机内的液态制冷剂的量。
具体地,所述气液分离器100包括壳体10、进气管20、出气管30、出气接管40以及过滤器50,所述进气管20以及所述出气管30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上并与所述壳体10内部连通,所述出气接管40安装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出气接管40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30连接,另一端为进气口41,所述出气接管40的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42,所述安装槽42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管40内部连通的回油孔43,所述过滤器50安装于所述安装槽42内,所述过滤器50的出口与所述回油孔43连通,所述过滤器50用以过滤从所述进气管20进入所述壳体10内的混合态制冷剂。在这里,所述混合态制冷剂里面至少含有液态制冷剂、润滑油以及杂质等,所述过滤器50用以过滤从所述进气管20进入所述壳体10内的混合态制冷剂的杂质。
可以理解的是,从所述进气管20进入所述壳体10内的混合态制冷剂部分雾化,气态制冷剂从所述进气口41经所述出气接管40、所述出气管30进入所述压缩机内,液态制冷剂、润滑油以及杂质经所述过滤器50过滤后,并在所述回油孔43的节流作用下进一步雾化。从而,减少进入压缩机内的液态制冷剂量,使得所述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就能够压缩更多的气态制冷剂,提高制冷效率。
所述壳体10包括连接筒11以及分别盖设于所述连接筒11两端的端盖12,两个所述端盖12分别为第一端盖121以及第二端盖122,所述进气管20以及出气管30安装于所述第一端盖121上。
优选地,所述端盖12与所述连接筒11之间分别固定并密封连接。
所述进气管20大致呈“L”形。所述出气管30大致呈“I”形,所述进气管20与所述出气管30互相平行地安装于所述第一端盖121上。
所述出气接管40大致呈“U”形,所述出气接管40的“U”形开口朝向所述壳体10上设有出气管30的一端,即所述出气接管40的“U”形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端盖121设置。
优选地,沿所连接筒11轴线方向,所述出气接管40的进气口41相对高于所述进气管20的出口。即,所述进气口41的高度相对高于所述进气管20出口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从所述进气管20进入所述混合态制冷剂,其中,气态制冷剂上往靠近所述第一端盖121的方向运动,从而,气态制冷剂从所述进气口41进入,经所述出气管30进入所述压缩机;液态制冷剂、润滑油以及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往靠近所述第二端盖122的方向运动,然后经所述过滤器50过滤,并在所述回油孔43的作用下进一步雾化后再进入压缩机内。
另外,将所述进气口41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进气管20出口的高度,可以避免从所述进气管20出口出来的混合态制冷剂从所述进气口41进入所述压缩机,对压缩机的性能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42的底面为安装平面421,所述过滤器50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421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安装平面42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便于所述过滤器50的安装。
优选地,所述安装槽42通过冲压成型工艺在所述出气接管40的外壁冲压成型。当然,可以理解是,所述安装槽42还可以通过其他工艺加工。例如,切削工艺,铸造工艺等。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42位于所述出气接管40远离其“U”形开口的一端。
所述回油孔43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回油孔43的孔径固定不变,所述回油孔43的孔径小于3.0mm,所述回油孔43具有节流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42也可以作为辨别的标识,以区分不同规格的过滤器。其次,回油孔43是开设在出气接管40上,从而可以省略在过滤器50上开设回油孔,使得所述过滤器50的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同时,由于所述回油孔43的孔径固定不变,以可以避免因错拿\/安装不同带回油孔孔径的过滤器而影响系统性能的问题。
如图3所示,所述过滤器50包括定位筒51以及滤网52,所述定位筒5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421上并使所述回油孔43收容于所述定位筒51内,所述定位筒51的另一端用以安装所述滤网52,所述滤网52用以过滤所述液态制冷剂和\/或润滑油中杂质,以避免杂质进入压缩机内,损坏压缩机。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筒51远离所述滤网52的一端的端面为配合面511,所述配合面511为平面,所述配合面511与所述安装平面421互相贴合。在这里,将所述配合面511设置为平面,能够增大所述定位筒51与所述安装平面42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过滤器50的安装更加牢固,同时安装更加方便。
优选地,所述定位筒51与所述出气接管4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连接、胶接等方式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筒51与所述出气接管40之间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定位筒51远离所述滤网52的一端设有凸部512,所述凸部512沿所述定位筒51的径向凸伸,所述凸部512与所述安装平面421上,以实现所述定位筒51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在这里,设置所述凸部512,能够进一步地增大所述定位筒51与所述安装平面42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定位筒51的安装更加牢固。
如图1所示,所述气液分离器100还包括安装板60,所述壳体10安装于所述安装板60上,所述安装板60用以与外部元件,例如安装架等结构配合,以安装所述气液分离器100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60上开设有定位槽61,所述第二端盖122安装于所述定位槽61内,从而实现所述壳体10的安装。
下面阐述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混合态制冷剂经所述进气管20进入所述壳体10内,其中液态制冷剂部分雾化,与气态制冷剂一起从所述出气接管40的进气口41进入压缩机内;其中,部分液态制冷剂、润滑剂以及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所述壳体10的底部,并在所述过滤器50的作用下被过滤,杂质留在所述壳体10,液态制冷剂以及润滑油经被过滤后,经所述回油孔43的节流进一步雾化,进入所述压缩机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5608.0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63565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F25B43/02
专利分类号:F25B43/02
范畴分类:35D;
申请人: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1835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盾安路
发明人:田鹏;姚海勇;陈永杰
第一发明人:田鹏
当前权利人: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聂智
代理机构:33250
代理机构编号: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