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蛋白论文_董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凝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抗凝血,因子,血栓,栓塞,诱因,地中海。

抗凝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董蕾[1](2019)在《抗凝蛋白和凝血因子对妊娠期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妊娠后,尤其是在产褥期、妊娠后期,女性机体中各抗凝、凝血等方面的功能都会发生较大变化,使得VTE的总患病率较大[1]。该栓子容易脱落,造成各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阻塞,引起PE,抢救不及时会引起母亲与其新生儿死亡。为此,应及早对VTE做出诊断,以便采取防治措施。本文对80例VTE患者的凝血因子、抗凝蛋白活性进行了检测,观察其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1(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钰岚[2](2019)在《抗凝蛋白和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地中海贫血中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患者蛋白C抗凝途径相关蛋白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的变化,探讨分析抗凝途径相关蛋白和地贫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22例地贫患者与3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地贫组包括67例重型β地贫(β-TM)、22例中间型β地贫(β-TI)和33例中间型α地贫(α-T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抗原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PC和ATⅢ的活性水平;采用PT依赖的凝固法检测PS活性水平。结果(1)抗凝途径相关蛋白分析:地贫患者中PC、PS活性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分别有117(95.9%)例和93(76.2%)例。抗凝蛋白(PC、PS和ATⅢ)血浆活性水平在地贫亚组患者中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6)。β-TM、β-TI及α-TI组中PC和AT-Ⅲ的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均明显协同低于对照组(P<0.009)。其中,β-TM组PC活性显着低于α-TI(P=0.004)。β-TM组PS抗原(P=0.012)、α-TI组sEPCR抗原(P=0.008)均高于对照组。(2)血栓与内皮损伤标志物分析:TAT和ICAM-1在叁个地贫亚组中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脾切后ICAM-1升高更显着(P=0.010)。(3)脾切除因素分析:非脾切除组PC(P=0.001)和PS(P=0.015)活性均显着低于脾切除组;而sEPCR抗原浓度高于脾切除组(P<0.001)。脾切除组ICAM-1水平(P=0.010)与血小板计数(P<0.001)均高于非脾切除组。两组之间TAT未见统计学差异。(4)输血因素分析:输血依赖型地贫(TDT)患者PC抗原(P=0.004)与PC活性(P=0.002)均低于非输血依赖型地贫(NTDT)患者。TDT患者血清铁蛋白(P<0.001)、纤维蛋白原(P=0.008)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P=0.008)。两组中TAT与ICAM-1均未见统计学显着性差异。(5)相关性分析:抗凝活性和抗原浓度在PC和ATⅢ中均显示正相关。PC与PS的血浆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C活性与ATⅢ的抗原和活性均分别呈正相关。sEPCR血浆浓度与PS的抗原、TAT以及I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但与ATⅢ活性水平呈负相关。TAT抗原水平与PC活性呈负相关(r=-0.225,P=0.005),与sEPCR(r=0.462,P<0.001)、血清铁蛋白(r=0.229,P=0.011)水平呈正相关。ICAM-1与叁种抗凝蛋白PC(r=-0.350,P<0.001),PS(r=-0.283,P<0.001)和ATⅢ(r=-0.295,P<0.001)的活性均显示负相关,与sEPCR(r=0.167,P=0.038)、血清铁蛋白(r=0.227,P=0.012)水平显示正相关。血清铁蛋白与TAT(r=0.229,P=0.011)、ICAM-1(r=0.227,P=0.01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高凝状态与内皮细胞活化状态存在于地中海贫血(β-TM、β-TI和α-TI)患者并且呈现多因素性。抗凝蛋白的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的差异表明抗凝蛋白的变化不仅仅源于抗凝消耗。抗凝蛋白(PC、PS和ATⅢ)活性降低与sEPCR升高可能是地贫患者产生慢性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蕾,王培昌[3](2019)在《溶血和脂血对血浆中抗凝蛋白及纤溶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和脂血对血浆中抗凝蛋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抽取50例住院患者空腹静脉血各两管,无黄疸、脂血、溶血,即刻以3 000r/min离心10min,立即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作为对照组。然后每管分装3份,同时制备不同水平溶血和脂血标本,分别测定上述抗凝和纤溶指标,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程度溶血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溶血患者5种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组ATⅢ活性显着升高(P<0.05),PC活性显着降低(P<0.05),而PS活性、D-Dimer、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脂血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脂血患者5种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血组ATⅢ活性显着降低(P<0.05),PC和PS活性、D-Dimer、FDP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为保证抗凝蛋白活性和纤溶系统水平,应严格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王增智,赵秀清,李杰,高杨,张向峰[4](2018)在《汉族无诱因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天然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汉族无诱因肺血栓栓塞症(uPTE)患者中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3种天然抗凝蛋白(NA)活性缺陷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汉族uPTE患者265例,检测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活性并计算缺陷发生率。根据3种NA是否缺陷分为NA缺陷组和NA正常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 265例汉族uPTE患者3种NA缺陷总发生率为34.3%(91例),蛋白C和蛋白S复合缺陷(31例)、单纯蛋白S缺陷(28例)和单纯蛋白C缺陷(22例)居于发生率的前3位,总复合缺陷发生率为13.6%(36/265)。NA缺陷组年龄、肺血栓栓塞症初发年龄、临床出现呼吸困难比例小于/低于NA正常组[(55±13)岁比(64±11)岁、(50±14)岁比(63±12)岁、40.7%(37/91)比56.3%(98/174)],有静脉血栓家族史比例高于NA正常组[23.1%(21/91)比3.4%(6/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汉族uPTE患者中NA缺陷发生率高,携带NA缺陷的uPTE患者年龄和肺血栓栓塞症初发年龄较小、临床出现呼吸困难比例较低、有静脉血栓家族史比例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8年08期)

王增智,赵秀清,李杰,高杨,刘双[5](2018)在《无诱因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天然抗凝蛋白活性缺陷发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汉族无诱因肺血栓栓塞症(uPTE)患者和健康人群中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叁种天然抗凝蛋白(NA)活性缺陷的发生率。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分析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汉族uPTE患者265例和汉族健康对照人群68例,检测PC,PS和ATⅢ叁种NA的活性水平并计算活性缺陷的发生率。结果:265例汉族uPTE患者叁种NA缺陷的发生率为34.3%(91/265),PC和PS联合缺陷31例(11.7%)、单纯PC缺陷28例(10.6%)和单纯PC缺陷22例(8.3%)居于发生率的前叁位,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总发生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2例(2.9%,P<0.01)。结论:我国汉族uPTE患者中NA缺陷发生率高,性别间无差异,显着高于健康人群,对PTE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张雁冰,马静,杨旭,洪萍,王培昌[6](2018)在《餐后不同时间抗凝蛋白活性测定结果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餐后不同时间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检测其空腹、餐后2 h、餐后4 h ATⅢ、PC、PS水平,对测得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与空腹相比,餐后2 h、餐后4 h血浆ATⅢ、PC、PS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4 h叁种抗凝蛋白的活性比餐后2 h有所升高,但其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进食是ATⅢ、PC、PS活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要求空腹采集标本。(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秀丽[7](2017)在《抗凝蛋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国内部分实验室AT、PC和PS活性以及vWF抗原和活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较差,需要研究结果一致化的方法与评价标准,帮助实施质量改进。本课题对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结果的可比性进行了研究;对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研制的AT、PC和PS活性检测标准物质和vWF检测标准物质进行了评价和定值,并将标准物质试应用于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尝试探讨抗凝蛋白活性检测不同校准物的校准效果,为促进其检测结果一致化及实施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1.检测现状的全国性调查:通过问卷和质控物检测调查,收集并分析国内开展AT、PC和PS活性检测的相关信息,包括检测方式和标本量、所用仪器和与试剂、性能验证与定标、室内质控、参考区间设置等,明确检测现状和存在问题。2.抗凝蛋白活性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①检测系统性能验证:参照行业标准、国内外指南文件和厂家的要求,明确性能验证的方法和指标,对Sysmex CS-5100血凝仪AT、PC和PS活性检测的性能(包括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正确度和线性)进行验证。②主流检测系统间结果可比性研究究:依据EP9-A3对Sysmex、Stago和IL 3种检测系统AT、PC和PS活性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进行评价,探讨推进质量改进的方向。③标准物质的制备与评价:制备3个批号的标准物质,依据ISOGuide35《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和CLSIEP-30《参考物质定值和互通性评价指南》的要求,对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和互通性进行评价;依据ISO Guide35采用多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的方式,以NIBSC凝血标准品LOT4为溯源标准,使用3种检测系统(Sysmex、Stago和IL)对标准物质进行定值。④不同校准物校准效果评价:分别用厂家配套校准品、LOT4和自制高浓度水平标准物质对检测系统进行校准,比较不同校准条件下系统间检测结果可比性的变化情况,探讨使用标准物质改进系统间结果可比性的可能性。⑤标准物质室内质控试应用:将标准物质应用于室内质控,计算累积变异系数(CV),并与厂家配套质控品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室内质控应用效果。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①在前期均匀性评价良好的基础上,对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研制的vWF标准物质抗原和活性检测进行稳定性评价。②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对Stago和IL两种检测系统vWF抗原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进行分析;对标准物质的互通性进行评价:采用多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的方式,以NIBSC凝血标准品LOT4为溯源标准,使用Stago和IL两种检测系统对标准物质进行定值。结果:1.问卷和质控物检测调查:235家实验室回报了问卷,其中开展AT、PC和PS活性检测的实验室分别为194、63和50家。所用仪器和试剂以进口品牌为主(占96%以上),最常用的检测系统为Sysmex、Stago和IL仪器及其配套试剂,仪器和试剂配套率均在94%以上。对于AT、PC和PS活性检测,分别有30.4%、33.3%和34.0%实验室未对所用仪器进行性能验证,8.8%、7.9%和14.0%实验室未在更换试剂批号时进行定标,11.3%、17.5%和16.0%实验室未常规开展室内质控,34.9%、26.9%和21.4%实验室仅进行单个浓度水平的质控。分别有4.1%、1.6%和2.0%实验室按年龄分组设置AT、PC和PS活性参考区间,16.0%实验室按性别分组设置PS活性参考区间。质控物检测结果显示,正常水平质控物AT、PC和PS活性检测结果的CV范围分别为5.7%~12.9%、4.2%~7.7%和18.4%~33.1%;异常水平质控物的CV范围分别为13.3%~38.3%、6.1%~14.4%和31.5%~34.5%。使用不同评价标准的及格率存在差异,各项目应根据浓度水平分别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2.抗凝蛋白活性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①明确了 SysmexCS-5100血凝仪AT、PC和PS活性检测性能验证的方法和指标,其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和正确度验证均符合要求。②AT和PC活性检测在Sysmex、Stago和IL检测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较好(r2>0.95);PS活性检测IL-Stago两系统间、IL-Sysmex两系统间检测结果的r2>0.90,相关性可接受,Stago-Sysmex两系统间检测结果的r2<0.90,相关性略差。AT、PC和PS活性检测在Sysmex、Stago和IL叁种系统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分别可达到BV-TEa最低、BV-TEa最优和RCPA标准的要求。③3个批号抗凝蛋白活性标准物质(AT/PC/PS201701~201703)的均匀性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值均>0.05,表明均匀性良好;AT、PC和PS活性瓶间均匀性不确定度(ubb)分别为0.71%~1.27%、0.83%~1.20%和0.91%~3.74%。将标准物质置于-80℃条件下保存,在观察期8周内AT、PC和PS活性检测结果无趋势性变化,表明标准物质稳定性良好;其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ults)分别为1.06%~1.78%、1.57~2.97%和1.45%~7.32%。各批号标准物质在Sysmex、Stago和IL叁种检测系统间具有互通性。以5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均值为定值结果,定值过程不确定度(uchar)分别为 1.89%~2.38%、1.96%~3.13%和 1.88%~7.57%。AT201701~AT201703 批号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分别为:(92.5±4.8)%、(78.9±3.8)%和(33.4±5.1)%;PC201701~PC201703批号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分别为:(111.4±6.3)%、(85.3±6.4)%和(41.7±3.9)%;PS201701~PS201703批号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分别为:(98.9±15.1)%、(65.7±9.0)%和(31.2±3.8)%。④使用厂家配套校准品、LOT4和自制标准物质分别校准后,AT活性检测在Stago和Sysmex检测系统间的可比性分别达到BV-TEa最低、BV-TEa合适和BV-TEa合适水平,PC活性检测可比性均达到BV-TEa最优水平,PS活性检测可比性分别达到BV-TEa合适BV-TEa合适和RCPA的评价标准。⑤室内质控试应用结果显示,AT、PC和PS活性检测标准物质和相近浓度水平的商品质控物的检测结果CV分布范围分别为2.5~7.6%和3.0~8.3%、2.3~2.6%和2.0~4.0%、5.8~7.1%和5.9~9.6%;均小于厂家规定的批间不精密度。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①vWF:Ag的检测结果在26个月内无趋势性变化,vWF:A的检测结果在11个月内无趋势性变化,各批号的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ults)分别为0.70%~1.78%和2.16%~4.56%。②IL-Stago系统间的结果可比性可达到接受BV-TEa合适的要求。LOT4和各批号标准物质在IL和Stago系统间具有互通性。vWF201501~201505批号标准物质抗原检测的定值结果分别为(138±11)%、(89±4)%、(54±3)%、(21 ±2)%和(12±2)%。结论:1.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实验室在抗凝蛋白活性检测的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操作不规范;不同实验室间检测结果可比性较差,需通过制订相关技术要求、加强人员培训及开展全国室间质量评价等方式实施质量改进。2.①以SysmexCS-5100检测系统为代表,对性能验证方法和评价指标开展研究,性能验证方案可为制订相关技术要求和其他实验室开展性能验证提供参考。②AT和PC活性在Sysmex、Stago和IL系统的相关性较好,PS活性稍差;可比性可接受。③AT、PC和PS活性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在3种主流检测系统间具有互通性,并完成了5家实验室包含3种主流检测系统的联合定值。④凝血标准品LOT4和自制标准物质可用于校准,校准后系统间结果可比性可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⑤自制标准物质室内质控累积CV小于或接近与商品质控物CV,表明其可以应用于日常室内质控。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标准物质(抗原和活性)稳定性良好,在2个主流检测系统间具有互通性,并完成了 8家实验室的联合定值。IL-Stago系统间的结果可比性可达到接受BV-TEa合 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5-01)

邸平[8](2016)在《中国易栓人群抗凝蛋白缺陷与血栓形成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及脑梗患者PC、PS、AT活性水平,分析这叁种抗凝蛋白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分析中国人群静脉血栓患者的易栓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及脑梗患者共168例,分析其年龄分布,血栓形成部位,并分别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同时选择5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与病例组作对照。结果:四十到五十岁是静脉血栓和脑梗的集中高发年龄,占23.2%。下肢静脉是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最易受累部位,下肢静脉血栓在每个年龄所占比例均超过50%。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叁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脑梗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PC两项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T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组与脑梗患者组比较,叁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T、PS、PC叁种抗凝蛋白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易感因素;PS、PC两种抗凝蛋白也是脑梗的易感因素。在临床中,抗凝蛋白检测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其活性水平可以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及时可靠的有力依据。目的:探讨检测AT:A、AT:Ag、PS、PC、D-二聚体等凝血易栓指标对诊断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作为疾病组,再根据PS、PC水平将疾病组进一步分为单纯AT缺乏组(27例)、AT联合PS缺乏组(6例)、AT联合PC缺乏组(3例)和AT、PS、PC全缺乏组(6例);选择60例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AT:A及PC、PS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AT:Ag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T缺陷症组患者AT:A和AT:Ag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T:At=-11.68, P<0.01; AT:Agt=-6.118, P<0.01); AT联合PS、PC缺乏患者的PS、PC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 t=-9.397,p<0.01; PC t=-3.065,P<0.01);AT缺陷症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8,P<0.01)。结论:AT缺陷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对预防VTE的发生起到了预警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14)

汪清云[9](2016)在《血栓性疾病中抗凝蛋白的遗传变异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抗凝血酶基因变异与静脉血栓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抗凝血酶基因多态性(SERPINC1)与静脉血栓的关联及其致病的潜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和结果:随机选择60例年龄不大于65岁及无蛋白C、蛋白S缺乏的非急性期VTE患者,对其SERPINC1基因启动子区域、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重测序,在两位VTE患者基因组DNA中新发现了位于5'非翻译区的同一杂合突变c.-11G>A(rs483352843)。对该变异进行大样本(1760例病例 VS 2200例对照)的酶切分型分析显示,c.-11G>A突变显着增加携带者患静脉血栓的风险(0R=6.91; 95% CI:1.53-31.22;P=0.0035)。杂合突变携带者的抗凝血酶平均活性及抗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对照的78.4%(P<0.0001)及88.9%(P=0.0004)。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萤光素酶表达载体,分别转染HEK-293T和COS-7细胞,突变型表达载体在HEK-293T和COS-7细胞中表达的双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野生型的62.9%(P=0.006)和53.1%(P=0.004)。提取外周血细胞及上述两种培养细胞的总RNA做实时定量PCR显示,突变型mRNA表达量分别为野生型的35.8%(P=0.026)、57.1%(P=0.010)及52.8%(P=0.004)。凝胶迁移实验(EMSA)显示突变型探针与DNA结合蛋白的结合明显强于野生型探针。结论:SERPINC1基因5'非翻译区-11位的G碱基突变为A碱基后,突变后的DNA与转录抑制因子的结合显着增加,从而抑制了抗凝血酶基因的转录,使突变携带者体内抗凝血酶的量显着降低,导致携带者患VTE的风险显着增加。第二部分TFPI及ADTRP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雄激素依赖的TFPI调节蛋白(ADTRP)基因可能存在的变异与静脉血栓的关联。方法与结果:随机挑选176例年龄不超过65岁的无抗凝血酶、蛋白C及蛋白S缺乏的VTE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TFPI抗原浓度,以来自100例健康体检者的混合血浆作为参照,挑选出TFPI抗原浓度低于混合血浆TFPI抗原浓度50%的VTE患者48例。对这部分患者的TFPI, ADTRP基因重测序,分别发现了10种TFPI基因突变及11种ADTRP基因突变,其中位于ADTRP基因上c.154-18delT突变为首次报道。对TFPI c.662A>G (rs7586970)及ADTRP c.154-18delT突变进行大样本(901例病例vs 799例对照)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c.662A>G及c.154-18delT均不是VTE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0.85 (95% CI; 0.71-1.03; P= 0.106)及1.07(95% CI;0.998-1.14:P=0.058)。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TFPI基因上目前尚未发现增加携带者患VTE的风险的变异,而ADTRP上c.154-18delT多态性位点可能是VTE的危险因素,该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第叁部分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变异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目的:研究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基因(THBD)罕见突变在血栓性疾病中作用的可能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与结果:通过基因测序,在七位血栓性疾病患者的THBD基因中发现了7种新发突变:c.376G>T (p.Asp126Tyr), c.569C>G (p.Ser 190Trp), c.659T>G (p.Leu220X), c.1208G>A (p.Arg403Lys), c.1288G>A (p.Gly430Ser), c.*6_*23del和c.*23_*40del.其中c.376G>T和c.*6_*23del同时出现在一发病年龄为10岁的反复发作的深静脉血栓(VTE)患者,该患者在随访一年后死亡;无义突变c.659T>G在一55岁的女性心肌梗死(MI)患者及46岁的男性VTE患者中均被发现,其中该男性VTE患者在随访两年后死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显示这些突变携带者血浆游离TM抗原水平均比对照组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我们发现与野生型相比,有两个点突变显着降低了TM抗原的表达:Ser190Trp(71.2%±12.8%,P<0.05),p.Leu220X(20.1%±10.4%,P<0.01);通过激活的PC水平判断,与野生型比,四个点突变(c.569C>G.c.659T>G.c.1208G>A和c.1288G>A)均使TM的辅因子活性显着降低。对于c.*6_*23de1和c.*23_*40del两个18碱基缺失突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水平均较野生型减低。结论:THBD基因上这7种变异都是有害突变,增加了携带者患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蕾,王培昌[10](2015)在《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血浆中抗凝蛋白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血浆中抗凝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住院患者空腹静脉血20例,无黄疸、脂血、溶血,即刻以3 000r/min离心10min,上机测得的结果与在室温(20~25℃)、4℃和-20℃放置4h、12h、24h、7d、14d的血浆标本测得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下保存ATⅢ、PC活性24h内均无明显变化,仅PS活性明显降低,7d和14d时检测抗凝蛋白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在4℃放置7dATⅢ、PC活性有所降低,但与即时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S活性明显下降(P<0.05),14d时叁者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在-20℃保存14d甚至更长时间抗凝蛋白活性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为保证抗凝蛋白活性,血液标本应置于低温保存并尽快检测。(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17期)

抗凝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检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患者蛋白C抗凝途径相关蛋白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的变化,探讨分析抗凝途径相关蛋白和地贫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22例地贫患者与3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地贫组包括67例重型β地贫(β-TM)、22例中间型β地贫(β-TI)和33例中间型α地贫(α-T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抗原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PC和ATⅢ的活性水平;采用PT依赖的凝固法检测PS活性水平。结果(1)抗凝途径相关蛋白分析:地贫患者中PC、PS活性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分别有117(95.9%)例和93(76.2%)例。抗凝蛋白(PC、PS和ATⅢ)血浆活性水平在地贫亚组患者中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6)。β-TM、β-TI及α-TI组中PC和AT-Ⅲ的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均明显协同低于对照组(P<0.009)。其中,β-TM组PC活性显着低于α-TI(P=0.004)。β-TM组PS抗原(P=0.012)、α-TI组sEPCR抗原(P=0.008)均高于对照组。(2)血栓与内皮损伤标志物分析:TAT和ICAM-1在叁个地贫亚组中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脾切后ICAM-1升高更显着(P=0.010)。(3)脾切除因素分析:非脾切除组PC(P=0.001)和PS(P=0.015)活性均显着低于脾切除组;而sEPCR抗原浓度高于脾切除组(P<0.001)。脾切除组ICAM-1水平(P=0.010)与血小板计数(P<0.001)均高于非脾切除组。两组之间TAT未见统计学差异。(4)输血因素分析:输血依赖型地贫(TDT)患者PC抗原(P=0.004)与PC活性(P=0.002)均低于非输血依赖型地贫(NTDT)患者。TDT患者血清铁蛋白(P<0.001)、纤维蛋白原(P=0.008)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P=0.008)。两组中TAT与ICAM-1均未见统计学显着性差异。(5)相关性分析:抗凝活性和抗原浓度在PC和ATⅢ中均显示正相关。PC与PS的血浆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C活性与ATⅢ的抗原和活性均分别呈正相关。sEPCR血浆浓度与PS的抗原、TAT以及I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但与ATⅢ活性水平呈负相关。TAT抗原水平与PC活性呈负相关(r=-0.225,P=0.005),与sEPCR(r=0.462,P<0.001)、血清铁蛋白(r=0.229,P=0.011)水平呈正相关。ICAM-1与叁种抗凝蛋白PC(r=-0.350,P<0.001),PS(r=-0.283,P<0.001)和ATⅢ(r=-0.295,P<0.001)的活性均显示负相关,与sEPCR(r=0.167,P=0.038)、血清铁蛋白(r=0.227,P=0.012)水平显示正相关。血清铁蛋白与TAT(r=0.229,P=0.011)、ICAM-1(r=0.227,P=0.01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高凝状态与内皮细胞活化状态存在于地中海贫血(β-TM、β-TI和α-TI)患者并且呈现多因素性。抗凝蛋白的抗原浓度和活性水平的差异表明抗凝蛋白的变化不仅仅源于抗凝消耗。抗凝蛋白(PC、PS和ATⅢ)活性降低与sEPCR升高可能是地贫患者产生慢性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凝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董蕾.抗凝蛋白和凝血因子对妊娠期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2].黄钰岚.抗凝蛋白和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地中海贫血中的改变[D].广西医科大学.2019

[3].李蕾,王培昌.溶血和脂血对血浆中抗凝蛋白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4].王增智,赵秀清,李杰,高杨,张向峰.汉族无诱因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天然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2018

[5].王增智,赵秀清,李杰,高杨,刘双.无诱因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天然抗凝蛋白活性缺陷发生率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

[6].张雁冰,马静,杨旭,洪萍,王培昌.餐后不同时间抗凝蛋白活性测定结果的差异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7].刘秀丽.抗凝蛋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8].邸平.中国易栓人群抗凝蛋白缺陷与血栓形成易感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9].汪清云.血栓性疾病中抗凝蛋白的遗传变异及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10].李蕾,王培昌.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血浆中抗凝蛋白活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论文知识图

凝血途径部分文中常用凝血因子中英文...抗凝蛋白与磷脂酰胆碱结合薄层...抗凝蛋白不同温育时间对APTT的...抗凝蛋白不同温育时间对APTT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pH的影响抗凝蛋白相对分子量测定曲线

标签:;  ;  ;  ;  ;  ;  ;  

抗凝蛋白论文_董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