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论文和设计-李景辉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感应器本体包括第一竖向体、第一横向体、第二竖向体、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第一竖向体与第一横向体形成上轮缘槽,第二横向体与第三竖向体形成下轮缘槽;感应器本体上设若干导磁片;感应器本体有本体流道和出水孔;出水孔的出水方向向感应器本体的右后方倾斜;第一竖向体与第一汇流排连接,第一汇流排内部有第一流道,与本体流道连通;第一汇流排设第一进水口;第三竖向体与第二汇流排连接,第二汇流排内部有第二流道,与本体流道连通;第二汇流排设第二进水口;感应器本体上方上轮缘辅助水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轮缘车轮表面淬火的连续加热冷却,双轮缘根部均达到一定硬化层深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器本体,所述感应器本体包括第一竖向体、第一横向体、第二竖向体、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所述第一竖向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向体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横向体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竖向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二横向体的左端与所述第三竖向体的上端相连;则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比于所述第一竖向体和第三竖向体向右侧凸出,所述第一竖向体与所述第一横向体形成上轮缘槽,所述第二横向体与所述第三竖向体形成下轮缘槽;所述感应器本体上设置有若干导磁片;所述导磁片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卡合在所述感应器本体上;所述第一竖向体和第一横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上轮缘槽,所述第二竖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右侧,所述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下轮缘槽;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内部具有本体流道;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出水孔的出水方向向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右后方倾斜;所述第一竖向体的上端与第一汇流排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内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三竖向体的下端与第二汇流排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排内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汇流排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感应器本体的上方设置有上轮缘辅助水管,该上轮缘辅助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上轮缘槽的上方;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上设置有固定件。

设计方案

1.一种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器本体,所述感应器本体包括第一竖向体、第一横向体、第二竖向体、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

所述第一竖向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向体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横向体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竖向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二横向体的左端与所述第三竖向体的上端相连;则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比于所述第一竖向体和第三竖向体向右侧凸出,所述第一竖向体与所述第一横向体形成上轮缘槽,所述第二横向体与所述第三竖向体形成下轮缘槽;

所述感应器本体上设置有若干导磁片;所述导磁片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卡合在所述感应器本体上;所述第一竖向体和第一横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上轮缘槽,所述第二竖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右侧,所述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下轮缘槽;

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内部具有本体流道;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出水孔的出水方向向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右后方倾斜;

所述第一竖向体的上端与第一汇流排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内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

所述第三竖向体的下端与第二汇流排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排内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汇流排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水口;

所述感应器本体的上方设置有上轮缘辅助水管,该上轮缘辅助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上轮缘槽的上方;

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上设置有固定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体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接处的外侧为圆角,所述第二竖向体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相接处的外侧为圆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体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的排布密度及所述第二竖向体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的排布密度均比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其它部位的导磁片的排布密度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片为矽钢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体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之间由第一绝缘件间隔开;

所述第二竖向体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之间由第二绝缘件间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为电木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缘辅助水管的出水口在水平方向向下倾斜30°-50°。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

背景技术

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在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工艺中,在轮缘的根部要求有一定深度的硬化层。但是在现有的技术中,由于感应器的后磁场不集中,淬火后的轮缘根部硬度很低,达不到要求,有时轮缘的根部甚至感应不到热形。因此导致双轮缘车轮的性能无法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轮缘车轮的轮缘根部在热处理工艺中硬度不够或感应不到热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包括感应器本体,所述感应器本体包括第一竖向体、第一横向体、第二竖向体、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

所述第一竖向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向体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横向体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竖向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二横向体的左端与所述第三竖向体的上端相连;则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比于所述第一竖向体和第三竖向体向右侧凸出,所述第一竖向体与所述第一横向体形成上轮缘槽,所述第二横向体与所述第三竖向体形成下轮缘槽;

所述感应器本体上设置有若干导磁片;所述导磁片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卡合在所述感应器本体上;所述第一竖向体和第一横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上轮缘槽,所述第二竖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右侧,所述第二横向体和第三竖向体处的导磁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下轮缘槽;

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内部具有本体流道;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出水孔的出水方向向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右后方倾斜;

所述第一竖向体的上端与第一汇流排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内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

所述第三竖向体的下端与第二汇流排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排内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汇流排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水口;

所述感应器本体的上方设置有上轮缘辅助水管,该上轮缘辅助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上轮缘槽的上方;

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上设置有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体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接处的外侧为圆角,所述第二竖向体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相接处的外侧为圆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体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的排布密度及所述第二竖向体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的排布密度均比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其它部位的导磁片的排布密度大。

进一步地,所述导磁片为矽钢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体与所述第二竖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之间由第一绝缘件间隔开;

所述第二竖向体与所述第二横向体相接处的导磁片之间由第二绝缘件间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为电木片。

进一步地,所述上轮缘辅助水管的出水口在水平方向向下倾斜30°-5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实施例使得轮缘根部的磁场集中,热形均匀,有可靠的热形深度;冷却过程中,感应器本体和上轮缘辅助水管同时提供冷却水;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轮缘车轮表面淬火的连续加热冷却,双轮缘根部均达到一定硬化层深度,满足技术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实施例不含导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磁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第一竖向体;2、第一横向体;3、第二竖向体;4、第二横向体;5、第三竖向体;6、上轮缘槽;7、下轮缘槽;8、导磁片;9、开口;10、圆角;11、第一汇流排;12、第一进水口;13、第二汇流排;14、第二进水口;15、上轮缘辅助水管;16、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包括感应器本体,所述感应器本体包括第一竖向体1、第一横向体2、第二竖向体3、第二横向体4和第三竖向体5。

所述第一竖向体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向体2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横向体2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向体3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竖向体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向体4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二横向体4的左端与所述第三竖向体5的上端相连;则所述第二竖向体3相比于所述第一竖向体1和第三竖向体5向右侧凸出,所述第一竖向体1与所述第一横向体2形成上轮缘槽6,所述第二横向体4与所述第三竖向体5形成下轮缘槽7。

所述感应器本体上设置有若干导磁片8;这里,所述导磁片8为矽钢片,所述导磁片8具有开口9,所述开口9卡合在所述感应器本体上;所述第一竖向体1和第一横向体2处的导磁片8的开口9朝向所述上轮缘槽6,所述第二竖向体3处的导磁片8的开口9朝向右侧,所述第二横向体4和第三竖向体5处的导磁片8的开口9朝向所述下轮缘槽7。这里,所述第一横向体2与所述第二竖向体3相接处的外侧为圆角10,所述第二竖向体3与所述第二横向体4相接处的外侧为圆角10。所述第一横向体2与所述第二竖向体3相接处的导磁片8的排布密度及所述第二竖向体3与所述第二横向体4相接处的导磁片8的排布密度均比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其它部位的导磁片8的排布密度大。为了使得轮缘根部的热形均匀,所述第一横向体2与所述第二竖向体3相接处的导磁片8之间由第一绝缘件(图中未视出)间隔开,所述第二竖向体3与所述第二横向体4相接处的导磁片8之间由第二绝缘件(图中未视出)间隔开,通过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来调整导磁片8间的距离,以调整热形均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为电木片。

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内部具有本体流道;所述感应器本体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出水孔的出水方向向所述感应器本体的右后方倾斜;则当本实施例工作时,出水孔喷水,对本实施例加热过的部位进行冷却淬火。

所述第一竖向体1的上端与第一汇流排11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11内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汇流排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12;所述第三竖向体5的下端与第二汇流排13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排13内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本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汇流排1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水口14。本实施例中,感应器本体、第一汇流排11和第二汇流排13都采用铜质件。

所述感应器本体的上方设置有上轮缘辅助水管15,该上轮缘辅助水管15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上轮缘槽6的上方;所述上轮缘辅助水管15的出水口在水平方向向下倾斜40°,通常倾斜在30°-50°都可以,方便出水能够喷洒到车轮的上轮缘上。在应用中,上轮缘辅助水管15可以固定在第一汇流排11上,也可以用其他专门的支撑设备进行支撑,只要保证上轮缘辅助水管15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上轮缘槽6的上方,在工作时能够向车轮的上轮缘进行喷水冷却即可。

所述第一汇流排11和所述第二汇流排13上设置有固定件16,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以便将本实施例固定。

本实施例工作时,车轮的上轮缘位于上轮缘槽6内,下轮缘位于下轮缘槽7内,第二竖向体3与车轮的踏面相对;第一汇流排11和第二汇流排13与淬火变压器连接获得供电,则感应器本体得电工作,导磁片8将磁场汇聚向车轮侧,使得车轮感应生热;车轮转动,本实施例对车轮外周各部位逐渐加热,第一进水口12和第二进水口14进水,从出水孔喷出,喷出的水向本实施例的右后方喷出,即喷向刚刚加热过的车轮位置,对车轮进行冷却淬火;同时,上轮缘辅助水管15向车轮喷水,继续冷却防止反热。在工作时,本实施例不动,车轮自转,具体的转动的驱动结构在现有的技术中是可以实现,这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实现了双轮缘车轮表面淬火的连续加热冷却,双轮缘根部均达到一定硬化层深度,满足技术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3214.2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1(大连)

授权编号:CN209508315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C21D 1/10

专利分类号:C21D1/10;C21D1/667;C21D9/34

范畴分类:25B;

申请人:大连热处理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大连热处理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6043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科达路890号

发明人:李景辉;于连波

第一发明人:李景辉

当前权利人:大连热处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田怡春

代理机构:1141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双轮缘车轮中频淬火感应器论文和设计-李景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