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修养论文_刘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性修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性,修养,儒家,茶文化,存心养性,孟子,大通。

心性修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晨[1](2019)在《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医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慎独的自律功夫,通过道德的践行修养功夫来实现成贤成圣的人生目标,这与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出发点,强调行医者的以患者为重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自律的要求是相通的。而在医学生医德的培育过程中,可以以"一课叁结合"来实现以儒家传统心性修养学说推动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即开设传统文化普及相关课程,将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思政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医学生医德教育第二课堂与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儒家心性修养学说和医学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永明[2](2019)在《道家心性修养与人文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性之学则是其中一项核心的内容,学界对儒、释、道叁家文化的心性之学均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较为具体的层面上,结合大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就道家道教的心性修养在人文教育中的价值略谈一些认识一、早期道家道教的(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9-08-22)

黄义华[3](2018)在《吴澄心性修养论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向,补之以朱熹"即物穷理"的为学功夫。在和会朱陆之学的基础上,吴澄提出了自己以"心事不离"为主要特征的心性修养说,从而克服了朱、陆两家在德性修养问题上的偏颇,弥补了两家在心性修养践履方面的不足。吴澄"心事不离"的理学心性论沟通朱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余飞[4](2018)在《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自今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对各个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世界也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研究表明,茶文化在唐宋能够达到顶峰,这不仅与人们的喜爱程度有关,更是与当时陶瓷业的发展、宗教(主要是佛教)、文学以及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还与茶文化影响人们的精神层面有关,例如人的心性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06期)

刘秀芬[5](2018)在《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心性修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和文人情趣逐渐融合,使之成为古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方式。唐朝是茶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煮茶法、制茶工艺进一步发展,饮茶方式更加讲究。到宋代,饮茶更成为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无论是在技艺手法还是精神境界都达到了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05期)

段青青[6](2018)在《以儒释道之心性修养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525名大专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16级护理525名大专生作为被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考查以儒释道之心性修养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发现,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着,而实验组在SCL-90的8个因子及总分上与实验前相比均有了显着改善。实验表明,与专题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以儒释道之心性修养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3期)

韩星[7](2017)在《儒家的心性修养与人格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中国社会因处于急剧变迁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也许是治本之举。孔子很少离开人专门讲心,颜子一派讲"心斋",后来不占儒家的主流地位。孟子则提出"四心"、立"本心"、"求其放心"、养心诸説,成为后儒心性学的源头。荀子以心为天君,为身形之主宰,重治气养心之术。《大学》讲"正心"。董仲舒提出了人心副天心的主张。宋明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早期儒家学者有关心性的理论,同时吸收佛教、道家的心性学説,把"心"分为道心、人心,强调心的主宰功能和作用。心的主宰作用不但是心性学説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格建树的关键。儒家心性之学追求内在的自我超越,强调心为主宰,体现在人格建树上主要是通过致诚尽性,下学上达,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成为圣人。(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陈明[8](2016)在《全真道心性修养的道德内涵及其养生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素有新道教之称的全真道,在追求"全真"过程中,其修养理论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价值,其养生核心是"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与前期道教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再追求肉体不死,而是追求"性命双修",即强调通过艰苦卓绝的伦理道德修养和静修实践方法来提升修道者的人格与精神境界,探索出一条精神健康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可以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娜,李菊,李玉芝[9](2015)在《孟子心性修养的实现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的心性修养方法分为存心养性和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主要指培养仁义礼智等德行,养浩然之气主要指培养浩然之气的意志力量。"养"的几个原则,即自得原则、近易原则、寡欲原则、择善原则、反求原则。物正以至国治天下平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理想终点,而正己、修身等自我完善是其基础和起点。(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5年29期)

兰宗荣[10](2014)在《杨时心性修养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心性修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性之学则是其中一项核心的内容,学界对儒、释、道叁家文化的心性之学均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较为具体的层面上,结合大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就道家道教的心性修养在人文教育中的价值略谈一些认识一、早期道家道教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性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晨.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医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

[2].刘永明.道家心性修养与人文教育[N].团结报.2019

[3].黄义华.吴澄心性修养论刍议[J].宜宾学院学报.2018

[4].余飞.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8

[5].刘秀芬.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心性修养研究[J].福建茶叶.2018

[6].段青青.以儒释道之心性修养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525名大专生的实验研究[J].智富时代.2018

[7].韩星.儒家的心性修养与人格构建[J].诸子学刊.2017

[8].陈明.全真道心性修养的道德内涵及其养生价值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

[9].李娜,李菊,李玉芝.孟子心性修养的实现途径[J].学园.2015

[10].兰宗荣.杨时心性修养思想探微[J].黄山学院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圣叁位一体》马萨乔15C壁画《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16C油...明刻戏曲版画遍重视心性修养的相...叁教交融势已成-北周影塑羽人(敦煌第297窟...》(南宋·李迪)全性保真的养生观

标签:;  ;  ;  ;  ;  ;  ;  

心性修养论文_刘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