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包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包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量,标度,主动,网络,误差,有效性,工具。

包延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任秀江,斯添浩,周建毅,谢向辉[1](2018)在《基于网络包延迟偏差的硬件动态拥塞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连网络已经成为提升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的技术瓶颈。对高性能互连网络中的拥塞控制进行研究,针对通信热点的形成过程,给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包延迟偏差的硬件动态拥塞控制机制CMDPD,利用网络包传输延迟偏差预判网络拥塞状态,控制端到端网络注入,避免拥塞形成。构建了模拟环境,在Fat-tree和Dragonfly两种网络结构下,对CMDPD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Fat-tree网络中CMDPD的吞吐率可提高5%~12%。(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恺,黄靖,李忠诚,王晓宏,毕经平[2](2006)在《基于高密度测量的Internet包延迟标度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测量间隔为10ms的Internet路径往返延迟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往返延迟呈现两类截然不同的特性:突发态特性和平稳态特性。通过DFA分析,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Internet路径往返延迟序列不具有单一的标度行为;剔除突发态数据后的往返延迟序列趋向于呈现长程相关特性,Hurst指数在0.55~0.8之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6年11期)

王恺,李忠诚,杨峰,吴起,毕经平[3](2006)在《包延迟测量中泊松采样低估效应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样是网络测量的基础,泊松采样是一种无偏的采样方法的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也使其在主动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用户流包性能测量已成为主动测量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泊松采样的无偏性仅针对网络状态,目前尚无研究工作研究其对于用户流的包性能的测量效果。利用真实的Internet流量数据进行了仿真试验,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该问题得到如下结论:泊松采样系统低估了用户流包延迟性能;低估程度不受泊松采样频率的影响且随着网络链路利用率的升高而下降。定性分析和解释了泊松采样测量用户流包延迟性能时的低估现象。(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王恺[4](2005)在《Internet包延迟行为分析和主动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nternet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极大成功,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人们对Internet网络行为的了解还很肤浅。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应用种类层出不穷,网络监控与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网络测量是网络监控和管理的基本手段,而通过网络测量了解网络行为,对于深刻理解网络运行规律,指导网络建设,合理配置网络资源,设计网络及应用协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Internet测量与行为分析中的叁个问题,即Internet往返延迟行为、主动测量采样技术和Internet自动协作式测量技术与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在高密度测量(测量间隔为10毫秒)的基础上发现小时间尺度下Internet往返延迟表现出规律的锯齿状突发态和平稳态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论文根据突发态往返延迟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相图的突发态数据分离算法,该算法可以剔除往返延迟测量数据中呈锯齿状的突发态数据。我们使用该算法对所有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研究了突发态往返延迟对原始往返延迟数据标度行为(Scaling behavior)的影响。论文使用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分析方法对Internet往返延迟标度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总体上看,Internet路径往返延迟不具有单一的标度行为;虽然突发态数据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往返延迟序列的标度行为,剔除突发态数据后,平稳态往返延迟可以很好的用长程相关模型进行刻画,Hurst指数在0.55和0.8之间。论文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2.论文对将主动测量用于用户流包延迟性能测量的问题进行了建模,并将该问题抽象为主动测量采样问题。在对该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论文利用离散时间ASTA(Arrivals See Time Averages)理论对主动测量采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只有在主动测量采样过程与包延迟过程不相关时,测量结果才能够无偏;在具有长程相关的网络流量中,由于流量强烈的突发特征和测量在时间上的均匀特征,主动测量目前最常使用的采样技术,即泊松采样和周期采样,会低估用户流包延迟性能。论文提出了“模拟主动测量试验”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Internet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并得到结论:主动测量误差程度不受采样频率的影响。随后论文利用Internet流量数据结合仿真试验的方法在更加广泛的网络环境配置中对主动测量应用于用户流包延迟性能测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除了验证了上述结论外,论文进一步得到结论:测量误差将随着链路利用率的增长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期刊2005-04-01)

吴起,毕经平,李忠诚[5](2003)在《包延迟测量中的数据有效性判定与误差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Internet上的包延迟特性对于Internet的行为研究来说是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该文对Internet中的包延迟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开发的延迟测量工具Posip。Posip采用Poisson采样方法进行延迟测量,避免了普通周期性测量带来的负面效应。另外Posip还采用超时等待方式避免了 Ping工具中的“应答包丢失”现象。同时,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测量数据有效性判定规则,并提出了一种延迟测量中线路误差的测量方法。使用上述方法在我国教育网和科研网上43条链路上进行了实际测量和验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3年06期)

毕经平,吴起,李忠诚[6](2002)在《Internet中的包延迟分布与包丢失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延迟的分布特征是Internet端到端行为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已在该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许多研究结论只适用于丢包率较小的情况。通过研究我国科技网和教育网上34条端到端路径上的延迟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1)包延迟的分布特征与丢包率存在一定的关系;(2)在丢包率较小的情况下,包延迟的分布多具有单峰性;但随着丢包率的增大,包延迟的分布不再具有单峰性,而是呈现出越来越分散的特点;(3)随着丢包率的增大,固有延迟的发生次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当丢包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固有延迟的发生次数就很少了。(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2年10期)

包延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测量间隔为10ms的Internet路径往返延迟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往返延迟呈现两类截然不同的特性:突发态特性和平稳态特性。通过DFA分析,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Internet路径往返延迟序列不具有单一的标度行为;剔除突发态数据后的往返延迟序列趋向于呈现长程相关特性,Hurst指数在0.55~0.8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延迟论文参考文献

[1].任秀江,斯添浩,周建毅,谢向辉.基于网络包延迟偏差的硬件动态拥塞控制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8

[2].王恺,黄靖,李忠诚,王晓宏,毕经平.基于高密度测量的Internet包延迟标度行为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6

[3].王恺,李忠诚,杨峰,吴起,毕经平.包延迟测量中泊松采样低估效应的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6

[4].王恺.Internet包延迟行为分析和主动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

[5].吴起,毕经平,李忠诚.包延迟测量中的数据有效性判定与误差估算[J].计算机工程.2003

[6].毕经平,吴起,李忠诚.Internet中的包延迟分布与包丢失关系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2

标签:;  ;  ;  ;  ;  ;  ;  

包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