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玮,路颖,于庆潭[1](2021)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战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未来战场上生物战暴发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现状,以分子生物学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微流体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及下一代测序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未来生物战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进行剖析,为我军对生物战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疫提供方法指导。

张东红[2](2021)在《新型可视化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HPV的建立与喉鳞癌组织中miRNAs表达谱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排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医学界普遍认为与吸烟、饮酒、病毒感染等因素密不可分,亦可能与遗传学方面的改变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出现障碍有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对黏膜及皮肤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尤其具备引发恶性转化潜质的高危亚型HPV对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致癌作用已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了高危亚型的HPV,如HPV-16和HPV-18等与喉癌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这些高危型病毒本身的E6/E7蛋白能够使正常细胞过度增生、分化并激活细胞内致癌相关因子,同时病毒本身DNA又能够与肿瘤细胞发生基因整合发挥致癌作用。虽然通过外科手术法、放化疗手段及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提高对喉癌患者的治愈率,但临床上总体的治疗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因此,提高早期HPV的诊断率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对预防和治疗喉癌至关重要。目前检测HPV的方法,如HC2法、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法等因对实验条件或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检测费用较昂贵或诊断周期过长,均不能够实现在基层医院普及或承担应对现场突发事件检测任务的能力,研发适用于临床上的简单、快速、高效的HPV诊断方法已迫在眉睫。此外,临床上普遍认为喉癌的不良预后通常与肿瘤晚期诊断、复发及转移密不可分,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高清内窥镜的普及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临床医生对喉癌的诊断率,然而传统的病理诊断方式仍不能科学的反映出肿瘤病变的生物学特性,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影响喉癌患者的分子表达差异谱对临床上寻找特异性的治疗靶点,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micro RNA(mi RNA)作为在转录后起调节作用的单链非编码调控RNA分子,行使多种生物学功能并能参与表观遗传调控过程。在一些疾病中,mi RNA的表达谱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尤其是在肿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 RNA的表达谱具有显着性差异。因此,进一步研究mi RNAs对探索喉癌的侵袭及转移机制、寻找新的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对实现喉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等温核酸扩增方法——多重交联螺旋扩增法(MCLSA),该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从喉癌临床样本中检测出HPV-16基因。同时本研究对辽宁地区的携带有HPV感染喉癌样本的mi RNAs进行测序和筛选,为进一步研究mi RNAs与喉癌的发生及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根据Bst聚合酶的特性和目前已经报道的等温扩增法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多重交联螺旋扩增法,针对HPV-16的E6/E7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方法的可视化验证。建立的MCLSA法需经过特异性引物条件优化、特异性、敏感性和检测极限的测定等相关指标的评价程序,而后使用临床上收集的喉癌样本DNA进行应用效果的验证评价。随后,利用商业化纳米胶体金试剂和FITC和biotin生物素标签制备出基于MCLSA的高特异性、敏感性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根据纳米胶体金法在快速检测技术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利用以上特点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高效地达到对喉癌样本中HPV-16 DNA检测的目的。同时,对伴随HPV感染的喉癌样本和癌旁组织中的mi RNA的基因谱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式对所有的mi RNA加以分析,对具有差异显着性表达的mi R-205-3p进行验证分析;利用RT-q PCR法对差异表达的mi R-205-3p进行验证分析,western-blot法验证ZEB1蛋白在转染后的TU21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CCK-8法、transwell小室试验等验证mi R-205-3p在喉癌TU212细胞增值、侵袭等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对MCLSA法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设计,其设计原理与LAMP方法相似,在MCLSA扩增过程中,扩增体系在优化条件下为62℃孵育45min是与SYBR Green I(SGI)染料混合后,阳性扩增产物呈亮绿色荧光,阴性扩增产物无明显变化。特异性试验表明,所建立的MCLSA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有效地将5株HPV-16毒株与其他病原微生物区分开来,且无交叉反应出现。在敏感性分析方面,MCLSA的检测限(Lo D)约为5.4×101copes/管,比LAMP和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高出10倍;对辽宁地区46例疑似HPV感染的喉癌样本进行检测,MCLSA和HC2试剂盒的阳性检出率为32.61%(15/46)。MCLSA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荧光定量PCR法(100%vs 93.33%)和LAMP法(100%vs 86.67%)。因此,本研究中开发的MCLSA技术是一种潜在有用的工具可用于Po C的HR-HPV筛查。随后,本研究基于纳米颗粒的横向流动生物传感器(LFB)和建立的MCLSA法结合开发出的MCLSA-LFB方法。利用FITC标记的DNA探针与基于纳米颗粒的LFB来检测HPV-16的E6/E7基因。经过扩增条件的优化,MCLSA的扩增产物基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相互作用而生成两条红色条带,阴性扩增则为一条反应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所建立的MCLSA-LFB检测方法对HPV-16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能将所有的HPV-16与其它病原微生物区分开来;在灵敏度方面,MCLSA-LFB法的检出限为6 copies/管,为荧光定量PCR法和LAMP法的10倍。此外,临床样本检测数据表明,MCLSA-LFB法的检测阳性率为32.61%(15/46)高于荧光定量PCR法(93.33%)和LAMP法(86.67%)。该方法程序包括样本DNA的处理(30min)、等温反应(20 min)和结果可视化(5 min),可在60分钟内完成。因此,建立的MCLSA-LFB法对于诊断临床样本中的HPV-16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对于HPVs检测的推广和应用。此外,通过mi RNA芯片筛选得到9298个差异表达的mi RNA,根据已知的和预测的mi RNA的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R软件包DESeq2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 RNA。经生物信息学比对后在喉癌组织中共有6个mi RNA表达显着上调,8个mi RNA表达显着下调。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喉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14个mi RNA进行分析。通过体外培养喉癌TU212细胞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法验证,mi R-205-3p能够显着上调ZEB1基因的表达而诱导EMT过程,加快肿瘤迁移和侵袭进程,mi R-205-3p可能作为喉癌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等温扩增技术MCLSA法,这种基于Bst聚合酶的新型可视化等温扩增技术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HPV-16的E6/E7基因,通过与已发表的LAMP和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MCLSA不仅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并且能够准确的鉴定出临床喉癌样本中的HPV-16基因。此外,将商业化纳米胶体金、生物素标签于MCLSA法结合制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同样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势,不仅能够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极限,同时便于储存的优点更加使MCLSA-LFB法具备了临床上筛查HPV提供新的检测试剂盒的可能。对伴随HPV感染的喉癌样本和癌旁组织进mi RNA表达谱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显着性差异表达的mi RNA,提示可在喉癌的发展过程中mi R-205-3p表达上调可能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通过影响EMT而促使喉癌的发展,但其具体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可欣[3](2020)在《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布鲁氏杆菌和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法是一种在等温条件下开展的核酸扩增方式,具有快速、便携、灵敏、特异等优势。本研究拟建立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在传统的LAMP技术的基础上对结果判定、反应体系和核酸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基于该方法建立了可视化的布鲁菌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体系,并尝试推广于感染原所在现场或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在本研究中,分别以细菌和病毒各一种为例,完成两部分实验研究。第一部分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直接检测患者和羊血液标本中布鲁菌技术的建立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应用于患者和传染源羊血液标本中布鲁氏杆菌的检测。方法:首先,针对布鲁氏菌Omp25保守基因序列设计LAMP扩增引物,通过梯度试验对LAMP体系进行优化。然后,分别培养布鲁菌牛、羊、猪属标准菌株和13种革兰氏阴性菌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收集2018年5月10日至2019年11月1日确诊为布鲁病患者血液样本104例,健康人群血液样本50例,收集河北、甘肃、内蒙古三地养殖场中疑似感染布鲁菌的羊血液标本共200例作为检测样本,应用煮沸法提取上述菌株及标本的DNA。用优化好的LAMP法分别检测阳性和阴性对照菌株,以验证其特异性;分别应用LAMP体系和Q-PCR法对经梯度稀释的布鲁菌株DNA(10-104 copies/μl)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敏感度。最后,分别应用RBPT法、LAMP法和PCR法对临床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应用LAMP法和PCR法对羊血标本进行检测,最后应用SPSS 21.0计算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Kappa值,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以验证LAMP法在不同标本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经LAMP体系优化后发现,LAMP体系中Mg SO4和甜菜碱的终浓度分别为8 m M和0.8 m M时扩增效率最高。LAMP特异性实验中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说明其特异性较好。LAMP对布鲁氏杆菌标准菌株的检测低限为10 copies/μl,比Q-PCR的检测低限高出一个数量级。LAMP技术应用在患者及羊血液标本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较好(分别为98.70%、100%;100%、100%),与BPAT法及PCR的检测结果统计学差异不明显(Kappa>0.7),且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LAMP技术的敏感度要优于PCR法,且对不同类型的标本检测时,其检测结果与其他方法无异,但鉴于LAMP法操作更为简单,操作风险更低的特点,因此认为LAMP法要更适合条件简陋的基层或现场检测。第二部分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直接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技术的建立目的:应用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可视化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52、58亚型,探索可视化LAMP技术在基层或基层医院的应用前景。方法:首先,收集经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鉴定为HPV16、18、52、58单亚型感染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各1例用于体系建立,收集2018年8月-2018年10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HPV感染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共452例用于标本检测。然后,分别根据HPV16、18、52、58亚型的E6、E7区域设计LAMP引物并通过梯度试验对LAMP体系进行优化。并应用模板互换实验验证特异性,通过检测梯度稀释后的模板分析其灵敏,通过在体系中加入钙黄绿素并将显色结果与电泳图对比以验证可视化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应用PCR技术对所有临床标本进行定性检测,对检测结果为HPV阳性的标本分别用LAMP及PCR法进行分型。将LAMP和PCR法的分型检测结果应用SPSS 21.0软件计算出kappa值,进行一致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优化实验建立了扩增效果更好的LAMP体系,经优化后特异性较好,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情况,对HPV16、18、52、58亚型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00、103、100、103 copies/μl(其中HPV16、52亚型检测限比普通PCR低一个数量级);加入钙黄绿素后产生的产物肉眼判定的效果和电泳结果相当。通过对临床样本检测得出,452例标本中有163例为HPV阳性标本,占比36.1%,其中LAMP法检测出34例HPV16阳性(22.1%),17例HPV58阳性(10.4%),18例HPV52阳性(11.0%)和6例HPV18阳性(3.7%),.LAMP与PCR的分型检测结果之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Kappa值=0.854,P>0.05),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LAMP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临床标本检测能力与PCR一致,但LAMP技术可检测未经纯化的HPV病毒,且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肉眼进行判定,操作过程更加简单,更适合条件简陋的基层或现场检测。

李慧芳[4](2019)在《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鸡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肉带来安全隐患,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了解鸡肉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于鸡肉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保障鸡肉的安全对鸡肉行业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蛋白inv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6.47×101CFU/m L,重复变异系数均为0.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检测,检出率为88.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为了建立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2.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6%1.3%。销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率为92.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3、为了建立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qr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5.04×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9%1.3%之间。销售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检测,检出率为72.3%,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4、为了建立鸡肉中肠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肠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设计引物,构建肠球菌单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3.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1.0%1.3%之间。销售鸡肉中肠球菌检测,检出率为11.9%,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5、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等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设计4种病原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对河北地区销售的鸡肉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多重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10CFU/mL,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1.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1%、92.1%、72.3%和11.9%。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检测。本文建立的多重定量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鸡肉中的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对鸡肉受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提早规避风险提升鸡肉安全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冬梅[5](2019)在《如何完善新形势下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分子生物学,英文为molecular 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与结构,以从生物大分子的角度重塑生命科学。生物大分子,尤其是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结构的研究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近些年来的发展,分子生物学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许多实体行业当中,本文将主要从微生物检测、农业、中医药领域分析分子生物学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朱灿灿[6](2019)在《病原体核酸一体化并行检测微流控芯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物种多样性、抗生素大规模使用等因素,导致各类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不断爆发,如非洲猪瘟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在临床医学方面,病原体感染是引发肝炎、结核、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具有检测目标单一、实验操作复杂、对环境及人员要求高等不足,难以满足病原体快速检测的需求。本论文针对多种病原体一体化快速并行检测难题,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多重巢式固相PCR扩增新方法,通过构建固相PCR-Array芯片和引入巢式PCR扩增方法,提高了检测通量和多重检测的特异性、灵敏度;结合微流控芯片技术,根据检测对象不同,研究芯片上病原体核酸快速富集与纯化方法,在一块芯片上完成细菌和病毒核酸提取,多重巢式固相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等过程,实现了多种病原体一体化、快速、并行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微流控固相PCR芯片研究及反应体系建立将微流控芯片与固相PCR技术相结合,通过探究不同固相引物浓度和紫外交联时间对固相PCR扩增效率的影响,制备了固相PCR-Array芯片,提高了检测通量。引入巢式PCR扩增方法,提出并建立了微流控芯片上多重巢式固相PCR扩增新方法,研究了不同游离上下游引物比值对巢式固相PCR扩增效率的影响。以4种病原体的质粒为测试样品,对多重巢式固相PCR-Array芯片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基因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多重巢式固相PCR-Array芯片最低检测限达10 copies/μL量级。该方法的建立为多种病原体快速并行检测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2)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设计及实验研究本部分在已建立的多重巢式固相PCR-Array芯片检测新方法基础之上,利用微流控芯片易于集成的优势,提出并设计了基于磁珠法核酸提取原理的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该芯片将细菌和病毒核酸提取、多重巢式固相PCR扩增及产物检测集成到一张芯片上。为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芯片内部采用U型管结构设计,使得腔体自然隔离,有利于试剂的时序性驱动。选择埃博拉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炭疽杆菌、布鲁氏菌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烈性病原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4种病原体的阳性质控品,并对其进行了精确定量,为一体化微流控芯片上烈性病原体检测实验开展提供了样品来源。以此为实验样品,对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提取细菌和病毒核酸的质量、灵敏度和重复性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提取细菌DNA的灵敏度为102 CFU/mL,提取病毒RNA的灵敏度为104copies/mL,重复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结果表明,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可实现4种烈性病原体的快速并行检测,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优势。(3)集成化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设计及实验研究设计了基于热裂解法核酸提取原理的集成化微流控芯片,将HPV病毒DNA快速提取、巢式固相PCR扩增及产物检测集成到一张芯片上。改进芯片上气动微阀设计,使其兼具试剂混合和存储功能,大大降低了芯片的复杂程度,缩小了芯片体积。以HPV16/HPV18/HPV31/HPV33/HPV58 5种高危型HPV基因分型阳性质控品为实验样品,对集成化芯片提取HPV DNA的性能以及检测各基因分型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最低可提取约为103 copies/mL HPV病毒;提取DNA浓度与初始HPV 阳性质控品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值为0.983,表明该芯片提取HPV病毒DNA重复性较好。开展了 20例临床女性宫颈拭子样品中HPV基因分型鉴定实验,同期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在国际先进仪器设备上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集成化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准确性达100%,可在1h内可完成5种基因分型的鉴定两者相比较而言,大大降低了试剂成本和检测时间。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不同病原体检测需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芯片集成了核酸提取、扩增与检测等实验环节,可实现多种病原体的高灵敏、高特异、快速和并行检测,为病原体感染性疾病传播、诊断和控制提供了一种通量高、功能集成、成本低廉和操作简便的核酸分析平台。

孙文龙,郭宏[7](2019)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病原微生物检验对于药品、食品以及其他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病原微生物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实践中具体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核酸探针技术以及基因芯片等。不同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实际检测中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了更好发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本文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病原微生物检验实践提供借鉴。

黄子达[8](2019)在《宽泛围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在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人工关节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PJI需要多次手术和长时间抗生素治疗,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及时、准确的微生物诊断是PJI治疗成功的关键。由于微生物在假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浮游菌量少、微生物培养困难以及采样使用抗生素等原因,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对病原微生物检出的阳性率低,且培养时间较长。临床常用的广谱的微生物分子诊断方法包括宽泛围PCR(BR-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可不依赖培养、快速检出PJI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这两种方法对关节液、假体周围组织及超声裂解液中病原微生物检出能力以及对PJI的诊断价值如何仍未明确。第一章宽泛围PCR方法对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诊断价值【目的】研究宽泛围PCR(BR-PCR)方法对人工关节感染(PJI)患者关节液、假体周围组织和超声裂解液标本中的病原菌检出能力和对PJ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人工关节翻修患者67例,分为PJI组和无菌性失败(AF)组。采样前均停用抗生素2周以上,每例患者均采集关节液、假体周围组织以及取出的假体的超声裂解液,所有标本类型均分别行微生物培养和BR-PCR,BRPCR扩增产物使用Sanger测序和BLAST比对。比较各种方法微生物检出结果的一致性和对PJI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纳入PJI组53例,AF组14例。所有标本中共培养出53株病原微生物,BR-PCR共检出47株细菌,BR-PCR未能检出多重微生物及真菌。超声裂解液培养、关节液PCR和超声裂解液PCR对PJI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0%、83.0%和84.9%,三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着高于关节液培养(69.8%)、假体周围组织培养(71.7%)以及假体周围组织PCR(34.0%)(P<0.05)。关节液培养、假体周围组织培养、超声裂解液培养、关节液PCR、假体周围组织PCR和超声裂解液PCR的诊断特异度则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BR-PCR方法检测关节液、超声裂解液诊断PJI的敏感性高,但未优于培养方法检测超声裂解液。而且BR-PCR方法会漏检真菌或多重感染标本中的细菌,且BR-PCR方法存在假阳性可能,需审慎解读检测结果。由于诊断敏感度低,假体周围组织标本不适合用于BR-PCR检测。第二章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在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第一部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关节液对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诊断价值【目的】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mNGS)对人工关节感染(PJI)患者关节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检出能力和对PJI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或清创手术的患者共70例,其中PJI组49例和无菌性失败(AF)组21例。同期纳入10例初次关节置换(PTJA)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组。采集关节液、假体周围组织和超声裂解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集关节液用于mNGS检测。分析mNGS检测结果,计算属水平相对丰度(RAG)的筛选阈值,比较mNGS检测结果与微生物培养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不同微生物检测方法对PJI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以细菌RAG>15%和真菌RAG>30%为mNGS结果的筛选阈值。39例培养阳性的PJI病例中,37例(94.9%)mNGS检测阳性,其中在种水平上完全一致的27例(73%)、在属水平上完全一致的32例(86.5%)、部分一致的4例(10.8%),完全不一致的1例(2.9%)。mNGS可从5例培养阳性PJI病例中检出未培养出的病原微生物。mNGS可从所有10例培养阴性的PJI病例中检出病原微生物。在6例培养阳性PJI和1例AF病例中,mNGS未能检出8种培养阳性的病原微生物。取材前2周内使用抗生素的病例中,mNGS检测阳性率为94.4%,显着高于关节液培养(20.7%,P<0.01)和综合培养结果(61.1%,P<0.05)。PTJA组所有10例病例的培养和mNGS检测结果均为阴性。mNGS方法诊断PJI的敏感度为95.9%,高于关节液培养(61.2%)和综合培养(7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S、关节液培养和综合培养方法对PJI的诊断特异度无显着性差别(P>0.05)。【结论】mNGS方法能够有效地检出PJI患者关节液中的病原微生物,特别是对于取样前接受抗生素治疗导致培养阴性的PJI病例,还可从培养阳性PJI病例中检出更多的病原微生物。mNGS有较高的PJI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培养方法的有效补充。第二部分宽泛围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对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价值的比较【目的】比较宽泛围PCR(BR-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方法对人工关节感染(PJI)关节液中的微生物检出的一致性以及对PJI的诊断价值,明确BR-PCR能否作为mNGS检测的验证方法。【方法】前瞻性纳入第二章第一部分患者,排除关节液量过少或PCR反应受抑制的患者,分为PJI组45例和无菌性失败(AF)组18例。关节液同时分别行mNGS和BR-PCR检测。比较mNGS方法和BR-PCR方法从关节液中检出微生物的一致性以及对PJI的诊断价值。【结果】以检测阳性为标准,BR-PCR方法与mNGS方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675)。2例mNGS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病例,BR-PCR仅检出1种病原菌;8例mNGS检测出病原菌但BR-PCR检测阴性,其中4例培养及mNGS均检出真菌;2例BR-PCR检出病原菌但mNGS检测阴性。36例mNGS与BR-PCR检测均阳性的病例中,BR-PCR鉴定至属水平17例,其中与mNGS一致的15例;BR-PCR鉴定至种水平18例,其中与mNGS一致的15例;BR-PCR鉴定失败1例。10例培养阴性的PJI标本中,mNGS均检出细菌,而BR-PCR漏检3例。BR-PCR方法检测关节液的敏感度为82.2%,低于mNGS方法(95.6%),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均为94.4%,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相对于BR-PCR方法,mNGS方法可从PJI关节液中检出更多的病原微生物。由于与mNGS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微生物检出阳性率均不够高,针对16S r RNA的BR-PCR方法不能作为验证关节液mNGS检测结果的常规方法。对于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PJI的病例,若有条件应优先选择mNGS作为分子诊断方法。第三部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检测超声裂解液对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诊断价值【目的】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mNGS)检测超声裂解液对人工关节感染(PJI)患者病原微生物的检出能力和对PJI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的35例患者,分为PJI组20例和无菌性松动(AF)组15例。采集关节液及取出假体的超声裂解液,分别行mNGS检测。同期纳入3例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关节液行超声裂解处理,作为阴性对照组。比较超声裂解液mNGS检测结果与关节液mNGS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对PJI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计算筛选阈值:关节液和超声裂解液的细菌属水平相对丰度(RAG)分别为15%和30%,真菌的RAG均为30%。13例培养阳性的PJI病例中,12例关节液mNGS阳性,其中7例与培养结果在种水平完全一致,1例在属水平一致;13例超声裂解液mNGS阳性,其中9例与培养结果在种水平完全一致,1例在属水平一致。7例培养阴性的PJI病例中,其中有6例关节液与超声裂解液mNGS均阳性,且在种水平一致;1例仅超声裂解液mNGS阳性。15例AF病例中,培养及关节液mNGS均阴性,仅1例超声裂解液mNGS阳性。3例阴性对照关节液、超声裂解液的培养及mNGS均为阴性结果。所有病例中,mNGS在超声裂解液中共检出24种病原菌,关节液中检出22种。超声裂解液mNGS的微生物reads数量、病原菌种水平严格比对reads数量明显高于关节液mNGS(P<0.001)。超声裂解液mNGS和关节液mNGS对PJI的诊断敏感度无明显差别(分别为90.0%和100.0%),但均显着高于关节液培养、组织培养和超声裂解液培养(分别为40.0%、60.0%和65.0%,P<0.05)。各种微生物检测方法特异度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使用mNGS检测人工关节翻修患者的超声裂解液可准确诊断PJI和检出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相比关节液,mNGS可从超声裂解液中检出更多的病原微生物及更高的reads数量。mNGS检测关节液已可满足大部分PJI病例的临床和病原诊断需要,部分疑难病例可采用mNGS检测超声裂解液。

崔玉娟[9](2017)在《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医学流行性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检测和诊断技术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环节,而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费时费力、灵敏度和准确度低且干扰因素多。近年来,一系列基于杂交、扩增和测序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不断涌现,既缩短了检测周期,降低了检测成本,又极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但还没有一种单一分子诊断技术可同时满足简便快速、高灵敏、高准确度、高通量和自动化等要求。各学科交叉、多方法联用等策略,有助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向更加简便快速、高通量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熊勋爵[10](2017)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某院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检测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临床资料,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聚合酶链反应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具特点。结论:在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可显着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在快速检测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并推广。

二、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战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战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技术优势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战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2.1 核酸探针技术
    2.2 PCR
    2.3 基因芯片技术
    2.4 微流体技术
    2.5 下一代测序技术
3 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比分析

(2)新型可视化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HPV的建立与喉鳞癌组织中miRNAs表达谱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新型可视化等温扩增技术的建立及对HPV E6/E7 基因检测的效果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临床样本、载体及标准株
        2.2 实验方法
        2.2.1 多重交联螺旋扩增法(MCLSA)的引物设计
        2.2.2 多重交联螺旋扩增法(MCLSA)的验证
        2.2.3 MCLSA法扩增体系的优化
        2.2.4 MCLSA法可靠性验证
        2.2.5 MCLSA法可视化验证
        2.2.6 MCLSA法的特异性分析
        2.2.7 MCLSA法的敏感性分析
        2.2.8 临床样本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MCLSA法的扩增原理
        3.2 MCLSA反应验证结果
        3.3 MCLSA反应的优化结果
        3.4 特异性实验结果
        3.5 敏感性实验结果
        3.6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多重交联螺旋扩增法结合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HPV-16 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FITC标记抗体的制备
        2.2.2 胶体金横向流动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2.2.3 携带探针的MCLSA引物设计
        2.2.4 样本DNA的提取
        2.2.5 MCLSA扩增体系的验证与优化
        2.2.6 MCLSA-LFB的敏感性试验
        2.2.7 MCLSA-LFB的特异性试验
        2.2.8 临床样本中HPV-16 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MCLSA-LFB的检测原理
        3.2 MCLSA反应体系的验证与优化
        3.3 MCLSA-LFB的特异性分析
        3.4 MCLSA-LFB的敏感性分析
        3.5 MCLSA-LFB法的时间优化结果
        3.6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HPV感染喉鳞癌组织中mi RNAs表达谱的差异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喉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2.2.2 miRNA基因芯片检测分析
        2.2.3 差异miRNA分析与靶基因预测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预测结果的验证
        2.2.5 miR-205-3p对喉癌TU212 细胞系增殖及迁移能力的研究
        2.2.6 miR-205-3p靶基因的表达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miRNA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 RT-qPCR对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的结果验证
        3.3 miR-205-3p对喉癌TU212 细胞系增殖及转移的作用研究
        3.4 miR-205-3p靶基因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喉癌与 HPV 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3)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布鲁氏杆菌和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直接检测患者和羊血液标本中布鲁菌技术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直接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技术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2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1.2.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危害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危害
        1.2.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的危害
        1.2.4 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基因芯片技术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6 生物传感技术
第2章 沙门氏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菌株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采样
        2.2.3 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特异性实验
        2.2.8 敏感性试验
        2.2.9 重复性实验
        2.2.10 组织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门氏菌引物设计及检测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2.3.3 定量PCR特异性
        2.3.4 敏感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荧光定量PCR应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菌株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采样
        3.2.3 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7 特异性实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实验
        3.2.10 组织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3.3.2 PCR引物特异性
        3.3.3 定量PCR特异性
        3.3.4 敏感性实验
        3.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3.4 荧光定量PCR应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奇异变形杆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菌株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采样
        4.2.3 DNA的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特异性实验
        4.2.8 敏感性试验
        4.2.9 重复性实验
        4.2.10 组织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奇异变形杆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4.3.2 PCR引物特异性
        4.3.3 定量PCR特异性
        4.3.4 敏感性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4.4 荧光定量PCR应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肠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菌株
    5.2 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采样
        5.2.3 DNA的提取
        5.2.4 PCR扩增
        5.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特异性实验
        5.2.8 敏感性试验
        5.2.9 重复性实验
        5.2.10 组织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肠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5.3.2 PCR引物特异性
        5.3.3 定量PCR特异性
        5.3.4 敏感性实验
        5.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5.4 荧光定量PCR应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多重定量PCR检测以及样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6.1 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2 方法
        6.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采样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
        6.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6.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7 特异性实验
        6.2.8 敏感性试验
        6.2.9 重复性实验
        6.2.10 组织样品检测
    6.3 4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6.3.1 4种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6.3.2 PCR引物特异性
        6.3.3 4种菌定量PCR特异性
        6.3.4敏感性实验
        6.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6.4 荧光定量PCR样品检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5)如何完善新形势下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发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1. 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2. 生物传感器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3. 基因芯片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二、分子生物学在农业的发展
三、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学领域的发展
    (一)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二)分子生物学在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
    (三)分子生物学在中药学方面的使用
    (四)培养高品质的品种,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

(6)病原体核酸一体化并行检测微流控芯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病原体检测技术
        1.2.1 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
        1.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2.3 病原体检测方法发展趋势
    1.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微流控芯片的概念及特点
        1.3.2 微流控芯片用于病原体基因检测
    1.4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第2章 微流控固相PCR芯片研究及反应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微流控固相PCR-Array芯片设计与制备
        2.2.3 探针固定条件
        2.2.4 多重巢式固相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相PCR-Array芯片制备
        2.3.2 多重巢式固相PCR扩增方法的建立
        2.3.3 多重巢式固相PCR扩增体系优化
        2.3.4 多重巢式固相PCR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设计与制作
        3.2.3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核酸提取性能评价
        3.2.4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检测四种烈性病原体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设计
        3.3.2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核酸提取效率评价
        3.3.3 一体化微流控核酸分析芯片检测四种烈性病原体阳性质控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设计及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设计与制作
        4.2.3 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检测HPV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设计及核酸提取性能评价
        4.3.2 微流控HPV基因分型芯片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价
        4.3.3 临床样品HPV基因分型检测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7)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势分析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2.1 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2.2 生物传感器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2.3基因芯片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2.4 核酸探针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3 结语

(8)宽泛围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在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宽泛围PCR方法对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诊断价值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章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在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
    前言
    第一部分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关节液对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诊断价值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宽泛围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对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价值的比较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检测超声裂解液对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诊断价值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典型病例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战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刘玮,路颖,于庆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23)
  • [2]新型可视化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HPV的建立与喉鳞癌组织中miRNAs表达谱的初步研究[D]. 张东红.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改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布鲁氏杆菌和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的应用[D]. 张可欣.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D]. 李慧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如何完善新形势下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 王冬梅. 区域治理, 2019(48)
  • [6]病原体核酸一体化并行检测微流控芯片研究[D]. 朱灿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 孙文龙,郭宏.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6)
  • [8]宽泛围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在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D]. 黄子达.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崔玉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10]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价值研究[J]. 熊勋爵.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06)

标签:;  ;  ;  ;  ;  

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