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商庆尧,王昕,王文彦,刘刚,刘嘉琦,邢泽宇,孔祥溢,冯轲昕,郭嫦媛,秦岭[1](2021)在《大数据时代乳腺癌精准诊疗模式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是计算机领域萌发的一个新概念,之后逐渐延伸至医学科学领域。在医学研究中,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数据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医学科学研究快速发展,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率。在肿瘤诊疗模式中,
金小岩,覃延翔,刘淑琼,吴畏[2](2021)在《3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本院收治的来自华南地区男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男性乳腺癌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来我院诊治的乳腺癌的男性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平均年龄55.87±2.22岁,超重、肥胖人数占比为41.9%,77.4%病理类型为浸润导管癌,90.3%激素受体表达阳性,治疗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并与内分泌治疗、放化疗综合应用,5年生存率为80.6%。结论就当前31例来自华南的男性乳腺患者而言,年纪较轻(中位年龄56岁)及肥胖可能是其临床特点。
游雪婷[3](2021)在《3514例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9年间变化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且发病率不断升高。然而近年来,未见有关于山东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探讨近年山东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及其年间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新发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为双侧乳腺癌、多灶性/多中心性、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神经、骨骼肌及皮肤侵袭情况、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及乳腺伴随疾病。信息来源于病例病案记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相对数及构成比描述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指标,率的年间变化采用曲线回归分析。结果9年间共纳入乳腺癌患者3514例,性别(男/女)比例为1.00:318.45,平均发病年龄为51岁,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高峰发病年龄为40~50岁,最高峰年龄段为45岁~50岁,9年间乳腺癌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和中位发病年龄均呈上升趋势(P= 0.021,P=0.024)。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05%,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5.07%。主要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其次为导管内癌。9年间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M 0期及Ⅰ期乳腺癌患者的年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9)。组织学Ⅱ级、Ⅱ~Ⅲ级和Ⅲ级的年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及HER-2阳性(HR阴性)型的年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P<0.001,P=0.032)。乳腺癌伴随乳腺增生病9年间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年间肿瘤累及脉管的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9年间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9年间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P=0.020),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患者比例无明显上升趋势。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无明显变化趋势。9年间Ⅰ期乳腺癌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P=0.025),ⅢC期乳腺癌患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P=0.028)。肿瘤侵犯皮肤9年间呈下降趋势(P=0.031)。9年间淋巴结转移呈下降趋势(P=0.038)。结论本研究阐明了 3514例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及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比例、病理类型、分子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伴随乳腺疾病等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2010-2018年9年间的变化趋势,可为山东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冉然,吴磊,王慧,张娟,马颖颖,周妍,杨谨[4](2021)在《男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男性乳腺癌非常少见,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由于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大部分的乳腺癌临床研究只纳入女性患者,这导致指导男性乳腺癌临床治疗的前瞻性数据非常有限。因此,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决策通常是由女性患者的数据中推断出来的。这种方法并不理想,尤其是考虑到男性和女性各自不同的激素环境。本文就男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庆华,周晓平,张清媛[5](2021)在《男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男性乳腺癌临床上少见,但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男性乳腺癌缺乏前瞻性临床研究,其治疗主要参照绝经后女性乳腺癌。但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更晚,确诊时临床分期更晚,预后更差,且生物学特性与女性也有一定差异。本文就男性乳腺癌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虎[6](2021)在《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收集并分析中国29家三甲医院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纳入2017至2019年全国29家三甲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26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和2017至2019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等。结果:综合29家医院26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0.34%,中位年龄为63(14~81)岁,30.97%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Ⅱ期为主(Ⅰ期23.13%、Ⅱ期39.93%、Ⅲ期13.06%、Ⅳ期1.87%)。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占比84.70%,组织学分级以Ⅱ级为主(Ⅰ级4.10%、Ⅱ级58.21%、Ⅲ级13.43%)。免疫组化提示:ER阳性占比92.16%、PR阳性占比88.06%,HER-2阳性占比7.84%。分子分型:Luminal A 16.04%、Luminal B(HER-2阴性)66.04%、Luminal B(HER-2阳性)6.34%、HER-2过表达型1.49%、三阴性4.85%。治疗方式:手术患者占比95.52%,56.72%患者接受术前或术后辅助化疗,17.16%患者行术后放疗,52.61%患者行术后内分泌治疗,33.33%的HER-2阳性患者行抗HER-2治疗。与所选9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对比,两组在发病年龄、T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阳性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手术方式、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抗HER-2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年龄较大,分期早,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手术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男性乳腺癌患者激素受体阳性比例高,可从辅助内分泌治疗获益,总体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目前男性乳腺癌统计资料较少、部分随访资料缺失,仍需规范化随访,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李伟萍[7](2021)在《辅助化疗在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男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而且罕见的疾病。大部分男性乳腺癌是激素受体(HR)阳性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目前临床上对辅助化疗在治疗男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益处尚未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辅助化疗在Ⅰ-Ⅲ期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假设部分男性乳腺癌患者可以安全地避免接受辅助化疗。研究方法我们选择美国的公共数据库即监测、流行病学和随访结果数据库(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database)的数据回顾性分析了从 2010 年到 2015年的男性乳腺癌患者。我们使用卡方检验来比较辅助化疗与非辅助化疗跟各临床因素的关系。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来平衡基线特征及缩小混杂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因素。Kaplan-Meier曲线用于评价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对生存预后的影响。主要终点是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是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breast cancer specific-survival,BCSS)。研究结果经PSM前,本研究共纳入1395例Ⅰ-Ⅲ期男性乳腺癌患者,其中567例接受了辅助化疗(化疗组),而828例未接受辅助化疗(非化疗组)。经过1:1的PSM匹配后,本研究最后共纳入51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化疗组257例(50%),非化疗组257例(50%)。纳入研究的患者,98.1%的患者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94.0%的患者为孕激素受体(PR)阳性,85.5%的患者为HER2阴性,92.4%的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化疗组与非化疗组间的OS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01),但两组之间的BCSS无统计学意义(p=0.128)。对于激素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肿瘤大小>2cm、淋巴结阳性(HR+、HER2-、T>2cm、LN+)的男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组的OS优于非化疗组(p<0.05)。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不管肿瘤的大小,化疗组和非化疗组的OS或BCSS均无差异(OS:p>0.05,BCSS:p>0.05)。与非化疗组相比,OS和BCSS在Ⅰ期(OS:p=0.100,BCSS:p=0.858)和ⅡA期患者中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OS:p>0.05,BCSS: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及生存分析结果均证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OS显着低于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OS,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表明辅助化疗可以提高Ⅱ B期和Ⅲ期男性乳腺癌患者的OS,但是对于Ⅰ期和ⅡA期男性乳腺癌患者,与未接受辅助化疗相比,辅助化疗似乎并不能改善OS或者BCSS,所以在不影响生存预后的前提下,为了避免造成过度治疗,我们认为Ⅰ期和Ⅱ A期男性乳腺癌患者可能可以免于辅助化疗。这可能给临床实践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郝帅[8](2020)在《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更精准的癌症诊断以及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成为了可能。然而,仍有许多患者最终对治疗产生了耐药性,在治疗后数年出现复发和转移,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预后。乳腺癌作为一类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基于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当前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为基础。上述治疗手段为数十年来乳腺癌导致的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以来,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重要的治疗选择,能够消除随着血液循环播散的肿瘤细胞(微转移),达到降级降期的目的。但是,即使完成了新辅助化疗或者接受了局部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微小残留病灶,而这是远处复发转移的关键原因。临床现有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如CEA、CA-153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段,均无法早期准确评估病情。肿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活检虽然作为目前临床病理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这种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 DNA)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ct DNA具有比传统蛋白质类癌症生物标志物更短的半衰期,并且能够克服传统病理活检的局限性,不受取样位置的限制,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异质性,全面反映肿瘤基因谱特征。另一方面,ct DNA能够实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这有助于快速反馈既定治疗是否有效,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近年来,随着新型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方法已经能够在实体肿瘤的标准治疗过程中得到应用,表明了其并不需要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标本而同样能够揭示癌症的全面信息。然而,ct DNA检测在评价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测早期复发中的价值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包含727基因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多时间节点的ct DNA检测和组织样本基因检测,旨在评估NAC前后ct DNA的突变特征,以及肿瘤组织突变特征,评估ct DNA作为预测NAC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同时,我们探讨了手术后6个月的ct DNA是否可预测乳腺癌复发进展。方法1.患者入组根据以下纳入及排除标准,前瞻性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诊治的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女性,无化疗禁忌;(2)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浸润性癌;(3)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4)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临床分期为ⅡB-Ⅲ期;(5)患者行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当出现不可耐受毒副作用或疾病进展并且医生认为不宜继续化疗的其他情况时中止治疗;(6)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可手术患者1个月内进行手术,手术方案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研究排除标准:(1)炎性乳腺癌;(2)哺乳期乳腺癌;(3)入院前已行肿块切除;(4)不能按既定方案完成化疗、手术;(5)合并远处转移的Ⅳ期乳腺癌;(6)男性乳腺癌。完整记录临床病理资料。本研究设置了3个时间节点,分别为新辅助化疗治疗前(C1时间节点)、手术切除肿瘤组织(T时间节点)和手术后6个月(C2时间节点)。我们在C1、C2节点收集患者的外周血,T节点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对所有血液样本的ct DNA和所有组织样本的组织DNA进行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包含727个基因的靶向序列分析。与此同时,广泛运用于临床上的癌症生物标志物包括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在相同的3个时间点被检测。本研究经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8(57))。研究方案符合美国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样本处理C1及C2时间节点10 ml外周血样本及T时间节点组织样本分别采用相关试剂盒进行游离DNA提取。首先于4°C 1600×g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然后4°C 16000×g离心15分钟。使用血浆和外周血细胞按照各自操作说明书提取游离DNA(cf DNA)和基因组DNA(g DNA)。根据标准流程提取肿瘤DNA(t DNA)。3.建库测序本研究中采用广州拓普基因公司设计的涵盖2.8 Mb区域的727基因大panel来捕获目标DNA片段。该技术对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s)及小插入/缺失(In Dels)的检测下线为≥0.50%,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的检测下限为≥3拷贝。cf DNA和t DNA均采用Kapa DNA文库制备试剂盒(Illumina,San Diego,USA),g DNA则采用Illumina Tru Seq文库制备试剂盒(Illumina,San Diego,USA)进行DNA文库制备。DNA文库与727个基因探针进行杂交,然后使用DNBSEQ-2000测序仪(华大基因,深圳,中国)进行DNA测序。原始测序数据按照默认参数进行数据筛选,为后续分析保留高质量的reads。使用Burrows-Wheeler Aligner(BWA-0.7.17-r1188)将过滤好的数据与人类基因组hg19进行比对,并采用Genome Analysis Toolkit(GATK 4.0.12.0)去除重复reads以及重新校准。生成的BAM文件用于后续调用分析。4.体细胞变异分析使用GATK(4.0.12.0)分析SNVs及In Dels,使用Haplotype Caller in GATK分析胚系变异。对于所有变异分析,与每个样本相匹配的g DNA均被用作对照,用来排除种系变异。从正常样本中生成一组正常数据(Panel of Normal,Po N)来改善变异分析结果。剔除在Po N、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或1000基因组项目数据库中发现的不可靠的体细胞突变,得到质量较高的SNVs及In Dels。最后使用Integrative Genomics Viewer对BAM文件进行手动检查。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被定义为每Mb体细胞突变数。5.拷贝数变异分析使用Varscan2对配对样本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简单来说,首先使用samtools mpileup程序对对照样本和肿瘤样本BAM文件进行mpileup,然后使用Copy Caller软件对mpileup结果进行鸟嘌呤-胞嘧啶校正。其次,采用圆形二值分割算法对不同拷贝数的区域进行分割。最后,结合候选CNVs片段得到CNVs。与体细胞变异分析一样,从正常样本中得到的CNV Po N来提高拷贝数变异分析准确性。6.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风险分析评估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确定C2时间点ct DNA样本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使用卡方检验来确定C1时间点血液中ct DNA水平与治疗效果相关性。以双侧检验P值<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次分析软件采用的是SPSS21.0软件和Graph Pad Prism 6软件。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从2018年1月开始,前瞻性收集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5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于我院行手术及后续治疗而排除研究,7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C1基线节点)血液样本未能提取合格的cf DNA而被排除在后续研究之外。最终纳入的31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8.2±7.0),Luminal A型9例(29.0%),luminal B型8例(25.8%),HER2过表达7例(22.6%),TNBC 7例(22.6%)。依据病理学MP评级,术后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达到p CR的共4例(12.9%),non-p CR患者共27例(87.1%)。癌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示,C1组中发现指标异常的有3例(P5C1,P16C1和P17C1),T组指标异常的有1例(P5T1),C2组指标异常的有1例(P5C2)。2.靶向测序质量控制C1,T,C2三个时间节点样本的平均测序捕获效率分别为72.89%(64.20%-78.72%),74.98%(59.72%-80.62%)和72.80%(67.53%-81.05%);C1,T,C2三个节点样本的有效靶向测序深度分别为1010.19X(633.1X-1650.01X),1071.61X(474.41X-1624.33X)和925.15X(625.15X-1383.41X)。3.靶向捕获测序和基因突变结果C1、T、C2组分别鉴定出159,271,70个体细胞突变。31例C1样本中,有30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96.8%),而在25例C2样本中,有12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48%)。研究发现年龄<50的患者基线状态具有更高水平的ct DNA(p≤0.05),而基线时ct DNA水平与TNM分期、分子分型、BMI、淋巴结状态、癌栓等未见明显相关(p>0.05)。分别在C1,T和C2组中鉴定出10、26、10个体细胞热点突变。在组织样本中,最常见的体细胞突变基因分别是PIK3CA(48.5%)、TP53(41.9%)和KMT2C(9.7%)。而在全部87个样本中,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分别为KMT2C(20.69%)、PIK3CA(18.39%)和TP53(18.39%)。我们还在31名乳腺癌患者中鉴定出了6个胚系突变(19.4%),涉及BRCA2、C HEK2和MUTYH基因,分别是BRCA2:c.5645C>A(P1),BRCA2:c.987_988ins A(P7),MUT YH:c.892-2A>G(P15),BRCA2:c.31del(P17),CHEK2:c.1651dup(P29)和BRCA2:c.3940_3941del(P31)。在所有的87个样本中有23个(26.44%)检测到基因拷贝数异常,其中82.61%(19/23)来自组织样本,其余4个(17.29%)来自外周血样本。4.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4.1基因突变与新辅助化疗p CR率的相关性4例(P3、P4、P8、P12)患者术后病理评估达到p CR(12.9%),non-p CR患者共有27例(77.1%)。无论是C1节点还是T节点,达到p CR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与nonp CR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故新辅助化疗前ct DNA及新辅助化疗后组织样本肿瘤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p CR率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组织和血液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PIK3CA、TP53、KMT2C与新辅助化疗p CR的相关性,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结果(p>0.05)。TMB和胚系突变与p CR之间的相关性同样未发现显着结果。4.2基因突变与新辅助化疗疗效(RECIST)的相关性我们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化疗后达到CR、PR者为有效,SD、PD为无效。新辅助化疗有效率64.5%(20/31),无效率35.5%(11/31)。无论是C1节点还是T节点,新辅助化疗后化疗有效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后化疗无效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故新辅助化疗前ct DNA及新辅助化疗后组织样本肿瘤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组织和血液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PIK3CA、TP53、KMT2C与新辅助化疗疗效(RECIST)的相关性,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结果(p>0.05)。TMB和胚系突变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同样未发现显着结果。5.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风险因素5.1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随访至今,7例患者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NAC后淋巴结阳性(≥4)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SD的患者短期内会发生复发或转移(P=0.012;P=0.036),而癌栓、年龄、分子类型、BMI等临床因素与复发时间无关(P>0.05)。因此,我们认为淋巴结状态和SD可以作为乳腺癌复发的预测因子。5.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复发进展的相关性生存分析(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C2节点的ct DNA KMT2C c.5053G>T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显着相关(P=0.0014)。ct DNA突变可作为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潜在预测指标。5.3传统肿瘤生物标志物与乳腺癌复发进展的相关性在7名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CA 15-3,CA 12-5和CEA结果中,仅1例复发的患者(P5)上述肿瘤标志物出现异常,而其余6例患者均为正常,这表明传统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无法满足乳腺癌早期复发转移检测的需要。结论我们证实了基于二代测序的ct DNA检测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可行性。C1、T、C2组分别鉴定出159,271,70个体细胞突变。31例C1基线样本中,有30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96.8%),而在25例C2样本中,有12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48%)。我们发现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分别为KMT2C(20.69%)、PIK3CA(18.39%)和TP53(18.39%)。KMT2C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尤其是TNBC患者。KM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提示ct DNA KMT2C c.5053G>T是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预测因子,但ct DNA与新辅助治疗疗效无关(P>0.05)。ct DNA的连续检测是传统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治疗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及时识别患者的病情进展,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王帅元[9](2020)在《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男性乳腺癌是男性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乳腺癌中不到1.0%,远远低于女性。与女性乳腺癌类似,近年来发现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由于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病例分散,难以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因此目前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多参考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指南进行。虽然男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患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男性乳腺癌也有许多自身特点。国外已报道过男性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性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临床特征上都与女性乳腺癌有一定差异,完全按照女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是不合理的,因此一直以来男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再加上男性患者对于自身罹患乳腺癌风险的认识不足,造成男性乳腺癌患者未能及时就诊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病情。现在国内外关于男性乳腺癌的研究多是病例报告形式的小样本研究,治疗效果差而研究较为不足。因此,临床上亟需对此进行大样本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大量资料表明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淋巴结转移及死亡率等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推测是饮食、环境等原因所造成。男性乳腺癌虽因罕见性缺乏相关的报道,但就河南省而言,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都与其他省份有不小的差异,情况更加复杂。因此立足于河南省的男性乳腺癌研究结果对本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可能更具价值。而目前着眼于河南省的男性乳腺癌相关资料相对匮乏。本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将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进行对比,探讨河南省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异同。并分析影响男性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因素,期望为河南省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河南省男性乳腺癌患者106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98例。同时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建立的乳腺癌病例库中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河南省女性乳腺癌患者1060例,与男性乳腺癌对比,探讨河南省男、女性乳腺癌患者在临床特征上的异同。运用PSM的方法按1:2的比例将男性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组成配对资料,匹配条件为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和治疗信息基本一致,使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患者除性别外的临床病理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男性乳腺癌患者和匹配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得到总生存时间,从而比较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的生存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 23.0(IBM Corp.)对98例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并进行风险比(HR)的计算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1166例,其中106例男性患者,1060例女性患者。PSM之前用于比较男、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不比较两者的生存差异。运用PSM按1:2的比例将106例男性乳腺癌与212例女性乳腺癌匹配之后,使两者除性别外的临床病理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比较两者生存差异。匹配之前男性患者的年龄分布于2993岁之间,中位诊断年龄67岁;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596岁之间,中位诊断年龄为59岁。就河南省内而言,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相比,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大(P<0.001);浸润性导管癌所占比重高(P<0.001);肿瘤最大直径25cm之间者更常见(P<0.001);肿瘤TNM分期Ⅲ期、IV期者比女性多(P=0.040);ER、PR阳性表达者较多(P=0.001,P=0.014);Her-2阳性表达者比例低(P=0.001);Luminal型所占的比例较大,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所占的比例较小(P<0.001);组织学分级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96)。匹配之后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范围119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女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范围32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9个月;男、女性乳腺癌患者调整混杂因素后预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49)。对106例男性乳腺癌患者中98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ER、分子分型、手术和化疗是影响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预后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NM分期、分子分型和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1、与女性乳腺癌相比,河南省内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大,晚期患者较多,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最大直径在25cm之间者较女性常见,ER、PR阳性率高,Her-2阴性表达更常见,Luminal型比重较女性大,组织学分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混杂因素去除后,预后与女性一样。2、年龄、TNM分期、分子分型和化疗是河南省内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3、男性乳腺癌在临床特征上与女性存在差异,不应完全参考女性乳腺癌治疗方法。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复查是提高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吴素贞[10](2020)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常被患者忽视。因为有关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患者上,所以目前临床上男性乳腺癌的治疗仍然参照女性乳腺癌的标准。而男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与女性相比差异较大,因此,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男性乳腺癌的相关认识和进一步的临床决策。目前,男性乳腺癌患者没有标准的诊治指南,对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本文总结了在本院收治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信息,并与同期的女性患者比较,分析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提高对男性乳腺癌的进一步认识。研究内容:本研究首先对收集的127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和同期配对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了其发病年龄、家族史、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免疫组化标志物情况,以及是否行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并且分析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0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27例男性乳腺癌和同期的2105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一位男性乳腺癌患者与两位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配对分析,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发病年龄、家族史、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表现、治疗情况等)。本文将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专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基于Kaplan-Meier曲线的生存分析,从而用于男性乳腺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利用多变量的Cox风险模型确定影响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检验水准为a=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配对分析发现,男性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女性的中位年龄为54岁。男性患者的确诊年龄≥50岁为多见,肿块大多为2~5cm,组织学分级大多为Ⅱ级,浸润型导管癌为主要的病理类型,未见小叶癌,临床分期以II期为主,ER和PR高表达,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比例较低。男性和女性的10年DFS分别为74.0%、76.4%,10年OS分别为81.9%、89.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ER、PR、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内分泌治疗(P<0.05)是影响男性乳腺癌DFS和OS的预后因素,经多因素分析显示,ER状态、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P<0.05)是影响男性乳腺癌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服用他莫昔芬患者的无病生存要显着优于芳香化酶抑制剂患者。结论:1.男性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晚。ER、PR高表达,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多见;2.男性乳腺癌的预后与女性相比较差。ER、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是影响男性乳腺癌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3.内分泌治疗能使男性乳腺癌患者受益明显,临床治疗药物推荐他莫昔芬。
二、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时代乳腺癌精准诊疗模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数据技术在乳腺癌诊疗模式中的应用 |
1.1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 |
1.2 基因相关检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 |
1.3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 |
1.3.1 以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抗HER2治疗 |
1.3.2 帕妥珠单抗新辅助化疗 |
1.3.3 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 |
2 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家族史与遗传学 |
2.4 内分泌或生殖因素 |
2.5 外源性激素 |
2.6 体育锻炼和肥胖 |
2.7 二甲双胍和糖尿病 |
2.8 乳腺密度 |
2.9 酒精 |
2.1 0 电离辐射 |
2.11乳腺良性病变 |
2.12其他 |
2.12.1双膦酸盐 |
2.12.2饮食 |
3 影像组学与乳腺癌 |
3.1 乳房X线检查 |
3.2 MRI检查 |
4 乳腺癌诊疗模式的大数据构建 |
4.1 大数据的采集 |
4.2 数据应用共享与安全 |
(2)3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面 |
3.2 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特点 |
3.3 治疗 |
3.4 预后 |
4 结论 |
(3)3514例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9年间变化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男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BC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 |
2 MBC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3 MBC的病理学特征 |
3.1 组织病理学特征 |
3.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4 MBC的治疗 |
4.1 早期MBC的治疗 |
4.1.1 外科手术 |
4.1.2 辅助放疗 |
4.1.3 全身治疗 |
①内分泌治疗: |
②化疗: |
③靶向治疗: |
4.2 晚期MBC的治疗 |
4.2.1 内分泌治疗 |
4.2.2 CDK4/6 抑制剂 |
4.2.3 化疗 |
4.2.4 靶向治疗 |
4.2.5 PARP抑制剂 |
5 基因检测 |
6 MBC的预后 |
7 总结和展望 |
(5)男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险因素 |
1.1 遗传与突变 |
1.2 激素因素 |
1.3 其他 |
2 临床特点 |
3 筛查与诊断 |
4 治疗 |
4.1 早期男性乳腺癌的治疗 |
4.1.1 手术 |
4.1.2 化疗 |
4.1.3 放疗 |
4.1.4 内分泌治疗 |
4.2 转移性男性乳腺癌的治疗 |
4.2.1 内分泌治疗与化疗 |
4.2.2 靶向及免疫治疗 |
5 预后因素 |
6 结语 |
(6)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方法与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辅助化疗在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SEER数据库 |
2. 研究人群 |
3. 患者的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评价 |
结果 |
1. 研究人群的临床基本特征和病理学特点 |
2. 化疗组与非化疗组和各临床因素及病例特征的关系 |
3. 生存分析 |
4. 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回归比例风险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
2.3 外周血及组织学样本采集和保存 |
2.4 组织标本和血浆游离DNA的提取和二代测序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2 靶向测序质量控制 |
3.3 靶向捕获测序和基因图谱 |
3.4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
3.5 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风险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其他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1例伴垂体泌乳素瘤的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治疗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匹配条件 |
1.1.3 入组条件 |
1.1.4 排除条件 |
1.1.5 分类标准 |
1.1.6 随访 |
1.2 结果 |
1.2.1 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 |
1.2.2 生存分析 |
1.2.3 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时代乳腺癌精准诊疗模式现状研究[J]. 商庆尧,王昕,王文彦,刘刚,刘嘉琦,邢泽宇,孔祥溢,冯轲昕,郭嫦媛,秦岭. 中国医刊, 2021(11)
- [2]3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J]. 金小岩,覃延翔,刘淑琼,吴畏.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1(05)
- [3]3514例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9年间变化状况分析[D]. 游雪婷. 山东大学, 2021(09)
- [4]男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 冉然,吴磊,王慧,张娟,马颖颖,周妍,杨谨. 现代肿瘤医学, 2021(08)
- [5]男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 李庆华,周晓平,张清媛. 现代肿瘤医学, 2021(08)
- [6]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D]. 王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辅助化疗在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D]. 李伟萍.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D]. 郝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D]. 王帅元.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预后分析[D]. 吴素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