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①;侯艳艳①;梁云②;左小德①
(①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②广东金融学院,广州510521)
摘要:本文以广东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为背景,分析了产业转移的现状、困难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基础上,综合借鉴了前任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广东省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分析了双转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双转移政策;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15-02
0引言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必要模式和可持续化手段。随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而这种高能耗、高速度的发展模式不但会严重污染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还会加速损耗不可再生能源,如果能源消耗殆尽或者我们的地球已经污染的无法生活,我们人类将何去何从呢?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全新发展模式,是在地球目前危机重重的背景之下的自救措施。最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都有类似于低碳经济的描述,而这名词则最早见于英国在2003年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为了应对目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国际上连续几届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论对策,而低碳经济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广东省的问题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为严重。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发展主要是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以高能耗、高密集劳动为手段,造成了现在技术研发能力弱,资源消耗大的问题,目前广东经济发展已经遭遇瓶颈,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最大桎梏。为了迎合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呼唤,迎来广东经济的新生,广东提出了“双转移”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通过珠三角和广东其他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的优化组合,使得人力资源和自然能源能够达到最优的配置效果。产业转移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经济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办法。
1广东双转移政策下的的经济状况
1.1金融海啸影响下的广东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作为以外向型为主,并且以海外投资为主拉动经济,以高能耗、高密集劳动为手段的发展模式的它代表,广东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停工甚至倒闭,剩下的企业无一不是企业效益下降、生产效率降低。为了摆脱困境,也为了借此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广东省必须借助不少一些大型国外企业为了转移风险,寻找利润增长点的机会,将其引入到广东;同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技术力量薄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也需要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或进行产业升级,或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北部和两翼地区地区,从而推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
1.2珠三角地区差距比较大据广东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处统计: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约合5908美元,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82%,非农产业占9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珠三角人均GDP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差距由2000年2.8~3.8倍扩大到3.95~4.6倍,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拉大。因此,广东既要实施多极化战略,在东西北部打造一批发展极,以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又要积极寻求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的有效措施,防止发展极与周边地区差距扩大。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长期落后于珠三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少若干引领区域起飞的发展极,有些地区不仅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而且成为全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低谷区。通过实施“双转移”,把一些条件好的产业、地区培育成实力雄厚的增长点即发展极,可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实现优中、振东、拓西、扶北的新格局。
随着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延伸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珠三角产业呈现加速向周边“扇状转移”的趋势。紧邻珠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清远、河源、云浮等市县已迅速成为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热土。通过这样的辐射,带动了东西两翼的粤北山区的发展。
1.3双转移实施现状“双转移”是广东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战略举措,也为珠三角赢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可将其培育成面向世界、雄踞东南亚的新发展极,即全球高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和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中心,区域性金融、会展、航运、物流、贸易中心。
2广州双转移面临的机遇
2.1双转移为广州经济带来转机美国花旗集团执行董事、著名作家、战略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到访广东,其中提到当前广东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从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二是城乡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挑战。库恩的三个挑战归并到一点,就是广东30年来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进一步暴露。库恩称广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明智的选择。他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面临当前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广东必须化危机为机遇。
广东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需在博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广东把挑战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适时推出“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的劳动力转进产业园”,力图摆脱全球产业布局中的“低端”和“下游”,以顽强精神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今年1至6月份,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或降幅收窄,据统计,上半年生产总值达16538亿元,增长7.1%,已呈逐月上升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和15%。
2.2广州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东大手笔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广州开发区设立种子基金和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80亿元打造创新载体广州科学城。去年高新技术“双转移”为广东多年地区发展不平衡“破题”。
广东省政府已认定产业转移工业园,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比较优势,重点发展1-2个优势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凝聚产业发展力量和产业集聚效应。省政府在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中,择优重点扶持若干个管理好、主业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转移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使其成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一种旨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业转移模式,从2005年开始就逐渐在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推进,并初见成效。
3广州双转移存在问题
3.1产业园建设问题凸显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这也是当前广东省在“双转移”过程中加快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目的所在。
广东省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达70余个,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惠州和肇庆,共8个;粤西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云浮,共19个;粤东地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分布在汕头、揭阳、潮州、汕尾,共6个;粤北及山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梅州、河源,共37个。其中产业转移园最多的是梅州,共12个,其次是清远和韶关共9个,最少的是汕头和潮州各1个。在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经广东省认定的有26家。据测算,目前经广东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如果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年产值将达3000亿元之多,这接近于2005年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14个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产业转移园的建设,不仅对产业升级和转移起到承接和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起到平衡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产业转移园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规划不足、重复建设、资金缺口大、招商引资缓慢等。产业转移园要长足发展,需要重新规划,这可能要好几年的功夫,应该说是与产业转移进程并肩前行。当然,比起那些零星分布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广东省认定的26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情况要稍好一些。
产业转移园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首先取法宏观规划,主要表现为区位布局不合理和产业定位不明确。资金缺口也比较大,产业城解决自筹资金难度比较大。其次,续用地指标不足,政策的缺失,没有专门针对产业转移方的激励政策的出台。第三,缺少配套的政策,诸如:出口优惠,一地改造贴总等。最后,劳动力资源不足也是很大的问题。
3.2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2008年上半年,广东全省转移出外省劳动力14.3万人。同时,已经有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转移或将部分生产线或生产工序转移到梅州、河源、韶关等市。但就目前情况看,“双转移”要真正达到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还需要假以时日,并从现实出发,创新思路、尊重规律、优化路径、改善环境。目前,“双转移”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
受产业基础薄弱的影响,某些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效果还未能充显现,因为本地劳动力难以就地找到足够的合适的就业岗位。割裂式的产业转移影响产业基础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因为是企业各自为政、割裂式地实施产业转移,结果是在一个本来就不大的产业园,还是一些相互关联度非常低甚至没有关联的企业坐落其中,由此,在产业园区内的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零配件交易等都不能形成互补优势,也不能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直接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双转移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问题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就是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选择问题。因此,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早在1957年,日本经济与经济管理产业规划理论的泰斗筱原三代平在其《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一文中,就开始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后来发展为“筱原三基准”,即产业结构优化及演进的基准是:一是收入弹性基准。即要扶持高收入弹性的产业优先发展。二是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即要扶持高生产率上升率的产业优先发展。三是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的前、后关联度确定其社会生产循环中的重要程度。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否则,就会使整个产业生产的链条出现裂痕甚至断裂,影响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影响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成功。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既要受产业基础的约束,又受社会心理和劳动者个人选择的制约。因为劳动力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受产业发展的制约;反之,具有丰富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又可以支持和引领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推动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发展适应劳动力素质和需求的产业基础,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不但数量要充足,而且岗位性质要适宜。
4广州双转移未来的趋势
4.1加强产业园的建设为顺利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广东省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省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着力完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广东省委、省政府2008年5月出台的《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决定》提出,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15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每个园获得5亿元扶持资金。截至目前,已评选出3批次9个省示范园。据悉,全省第四批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评选工作已经启动,预计6月份再评选出3个省示范性园。今年下半年将启动第五批省示范园的评选,按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将于年底前结束全部15个省示范园评选工作,并有可能提前完成。政策上的保证讲促进更好的产业园的建设。
4.2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争取政策上更大的支持。积极发展与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教育合作随着广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些劳动密集的低中端制造企业会向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迁移,与之相配套的一些低中端制造企业也会落户于此,这些地区也会产生设计与制造人才的需求。因此,广东珠三角的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开展与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高职高专甚至中职院校的教育合作,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制造业发展必需的人才。
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是围绕如何将学习者培养成熟练的高技能生产第一线人才进行的,对学习者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较少。而广东转型将会促进广东服务社会化的大发展,会蕴涵诸多的创业机会,模具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
5结论
广东省推行双转移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是对双转移的背景,所存在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问题政策落实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别从产业园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本文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寻找具体的实例和数据进行分析。在将来,可以选取具体的实例,收集相当的数据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左小德.产业、人力资源双转移中的价值管理[J].价值工程,2009,(2):75-76.
[2]吴迎新."双转移”的效应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9,(1):22-24.
[3]肖顺发.抓住“双转移”的战略机遇问题[J].南方论刊,2009,(2):25-27.
[4]罗明忠.“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J].岭南学刊,2009,(2):19-22.
[5]樊凡.广东“双转移”战略评析[J].经济论坛,2009,(11):57-59.
[6]卢淳杰.双转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J].理论前沿,2009,(14):39-41.
[7]高金田,曹春兰.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