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光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量子,光子,过程,光学,矩阵,相位,特性。
多光子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袁海鸣[1](2018)在《对称性破缺诱导的多光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光子非线性过程在光学领域及其相关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非线性多光子过程不仅可以产生压缩效应,反聚束效应等非经典效应,而且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可以用来实现量子逻辑门、产生量子纠缠态等。由于光子与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因此实现多光子非线性过程需要很强的光场输入,在弱光场情况下(尤其是单光子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人们提出了多个实现弱场条件下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方案,比如,借助电磁感应透明实现双光子吸收;利用原子间的里德堡相互作用来实现高阶非线性等等;最近,日本的Nori研究组提出了一个通过叁波混频和四波混频的方法实现超导电路量子电动力学(superconducting circuit QED)体系中的多光子过程的方案。近年来,超导电路QED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平台。与一般的腔QED系统相比,超导电路QED系统有着一些明显的优点,如容易实现光场与量子比特间的可调节的超强相互作用和拥有对称性破缺势能等。正是基于超导电路QED体系的这样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几个实现多光子非线性过程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提出了实现单模光场与量子比特简并双光子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我们所采取的近似保真度在98.5%以上;2提出了实现频率为ω_1和ω_2的双模光场与量子比特非简并的双模双光子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我们所采取的近似保真度在98.8%以上;3研究了单个量子比特与两个共振腔相互作用的情况,并考虑了两个共振腔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产生的非简并双光子非线性过程的理论方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我们所采取的近似的保真度在99.55%以上;4研究了频率为ω_1和ω_2的双模光场与量子比特相互作用,提出了实现叁光子非线性过程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格,董浩,孙聆东,严纯华[2](2016)在《808nm激光激发下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多光子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强穿透性的近红外光可以转化成高能量的紫外或可见光。因此上转换发光体系可以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产生紫外光,从而发生分子构型的顺反异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过程。我们通过叁氟乙酸盐前驱体热分解法合成尺寸~25 nm的Na Gd F_4:Tm~(3+)/Yb~(3+)@Na YF_4:Nd~(3+)/Yb~(3+)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壳层中掺杂Nd~(3+)、Yb~(3+)实现Tm~(3+)在808 nm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发光除可见光区外在紫外区产生五光子和四光子的发射(345 nm,362 nm对应~1I_6→~3F_4,~1D_2→~3H_6辐射跃迁过程)。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160 w/cm2的激发功率密度下,该体系的发光强度较已报导文章中Na Gd F_4:Nd~(3+)/Yb~(3+)/Tm~(3+)@Na YF_4:Nd~(3+)(20%)上转换纳米颗粒[1]增强约150倍。在808 nm激光激发下,该体系可使偶氮发生顺反异构。该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有望进一步应用于生物体内药物释放、生物传感等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八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期刊2016-07-01)
雷文琴[3](2016)在《非绝热近似下的多光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些物理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或时间尺度上有很大差异的情况。针对这类系统中所要讨论的问题,研究者对该系统的低能量部分采取了一种近似而有效的描述方法,绝热消除法就是量子光学中对此类问题所普遍采用的标准方法。但是,量子光学中的热消除法往往要求系统的有效哈密顿量具有厄米性、非相关态比较稳定等条件。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系统,人们采用了一些非绝热消除法,如马尔科夫近似法、奇异扰动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简要简介了研究多光子过程的两种方法:绝热消除法与非绝热消除法;接着讨论了与外场耦合的Λ型三能级原子系统多光子过程的精确解法,再介绍了奇异扰动法的主要思路与过程,然后详尽地推导了一个具有Λ型三能级的原子系统中线性、非厄米有效哈密顿量的二级与四级哈密顿量;接下来利用该三能级系统的二级与四级哈密顿量,计算了原子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粒子布居数随时间的演化,并将用奇异扰动法计算的结果与精确解进行了比较,发现利用奇异扰动法计算的结果与精确解具有很好的近似程度;论文还将奇异扰动法推广到两个Λ型三能级的全同性原子系统,计算了原子处于基态和靶态的粒子布居数随时间的演化,并将结果与马尔科夫近似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近似程度。(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罗岸,刘小娟,彭朝晖,刘明伟,贾春霞[4](2016)在《逻辑门操控腔内多光子过程中原子最大相干性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初始处于最大纠缠态的两全同二能级原子,将其中一个注入单模真空态腔场中发生多光子共振相互作用,而将腔外原子及腔场视为腔内原子的环境,研究通过操作腔外原子实现腔内原子最大相干性恢复调控.考察对腔外原子作Hadamard门操作及基态测量前后两种情况下,腔内原子约化密度矩阵非对角元时间演化曲线.结果表明:对腔外原子操作前,腔内原子总是处于混合态或经典态,相干性不能恢复;对腔外原子操作后,腔内原子密度矩阵非对角元呈现周期性演化,最大相干性可周期性恢复,而且最大相干性恢复周期随光子数目k增大而变小.通过利用腔场与原子之间的共振相互作用和原子之间的纠缠,可实现腔内原子相干性恢复远程控制,与单光之过程相比,多光子过程更有利于原子相干性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罗岸,刘小娟[5](2016)在《操作腔外原子比特控制腔内多光子过程中原子比特熵压缩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初始处于Bell态的两原子比特,将其中一个注入真空态腔中发生多光子共振相互作用情况.运用量子信息熵理论,研究对腔外原子比特施逻辑门操作及基态测量前后,腔内原子比特的熵压缩性质.结果表明,操作腔外原子比特前,腔内原子比特不产生熵压缩现象;对腔外原子比特施Hadamard(H)门和H类门操作后,在k=3光子过程中,腔内原子比特产生周期为π/(3!)~1/2熵压缩现象,可制备最佳熵压缩态;在k>3的多光子过程中,随着光子数增加,熵压缩因子E(Sx)产生高频振荡,一般熵压缩频繁出现,最佳熵压缩产生次数明显增加,有利于噪声环境下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实验实现.(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冯川[6](2013)在《多光子过程中Glauber-Lachs态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非经典迭加场的构建,使量子光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贴近了实际情况,使得对更加实际的、复杂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效应的研究成为现实。Glauber-Lachs态就是一个构造出的量子场态,是相干态和热场之间的中间量子态,它表示相干场和热场的迭加场,因而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利用全量子理论,研究了多光子过程中原子与Glauber-Lachs态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效应。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量子纠缠及其度量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熵压缩理论。第二章讨论了相干平均光子数、热平均光子数、原子初态和跃迁光子数对多光子J-C模型中混合态原子与Glauber-Lachs态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的纠缠度是相干平均光子数、热平均光子数的非单调函数;随着跃迁光子数的增加,系统的纠缠度的振荡频率明显增加,系统的平均纠缠度有减小趋势;原子初态虽然趋于基态和趋于激发态的程度相同,但对系统的平均纠缠度的影响不同;原子初态的混合程度越大,跃迁光子数对系统的平均纠缠度的破坏作用越明显。第叁章讨论了相干平均光子数、热平均光子数和跃迁光子数对伴随多光子跃迁时与Glauber-Lachs态相互作用的两个原子间的纠缠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纠缠度是相干平均光子数的非单调函数;随着热平均光子数和跃迁光子数的增加,纠缠度有减小的趋势;伴随双光子跃迁时,纠缠度随时间的演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第四章讨论了相干平均光子数、热平均光子数、跃迁光子数、原子初态对多光子J-C模型中与Glauber-Lachs态相互作用的混合态原子的信息熵压缩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子信息熵X分量没有熵压缩性质;相干平均光子数取值适当时,原子信息熵Y分量呈现熵压缩效应;热平均光子数、跃迁光子数会破坏原子信息熵Y分量的熵压缩;原子初态对原子信息熵Y分量能否呈现熵压缩效应没有决定性作用;伴随双光子跃迁时,原子的熵压缩因子的时间演化曲线呈现周期性变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7)
张冬霞,萨楚尔夫,牧其尔[7](2011)在《多光子过程中相位退相干时两原子布居数反转》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量子理论的方法,研究了存在相位退相干时多光子T—C模型中两个二能级原子与二项式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两原子的布居数反转.讨论了相位退相干系数、二项式光场系数、最大光子数、跃迁光子数对原子布居数反转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位退相干减少了原子布居数反转的振幅、破坏了原子的量子特性.改变跃迁光子数,可以改变原子间布居数反转演化周期及演化强度.当二项式光场的最大光子数增大时,原子布居差的崩塌-回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相位退相干因子不变时,二项式光场从相干态过渡到数态过程中,原子布居的振荡频率由大变小,周期性的崩塌与回复现象逐渐消失.(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张冬霞,萨楚尔夫,牧其尔[8](2011)在《相位退相干对多光子过程中两原子纠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量子理论及部分转置矩阵负本征值的方法,研究了存在相位退相干时多光子T-C模型中两个二能级原子与数态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两原子的纠缠演化特性。讨论了相位退相干系数、原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系数、跃迁光子数对原子间纠缠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位退相干因子并不能完全破坏两原子间的相干性,而是衰减了原子间纠缠度的振荡幅度。随着偶极相互作用系数的增大和跃迁光子数的增多,两原子最终处于纠缠度值较稳定的纠缠态;两纠缠原子相干性越好,两原子越容易达到纠缠度值较大且稳定的纠缠态。(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张冬霞[9](2011)在《相位退相干下多光子过程中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纠缠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纠缠作为量子世界区别经典世界的基本特征,在量子远程通讯等领域中是特别重要的通信资源.探究存在相位退相干现象时如何得到相干性较好的纠缠态,一直是人们期待解决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光场与两个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量子纠缠特性.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阐述了量子纠缠的基本理论以及光场的非经典效应;介绍了相位退相干和二项式光场等概念.(2)讨论了相位退相干系数γ对纠缠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相位退相干因子并不能完全破坏两原子间的相干性,而是衰减了原子间纠缠度的振荡幅度,使两原子最终处于纠缠度值较稳定的纠缠态.(3)利用全量子理论,讨论了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系数对两原子间纠缠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适当的相位退相干因子作用时,偶极相互作用系数越大,两原子的相干性越好,从而在短时间内两原子达到纠缠度值较高,且稳定的纠缠态.(4)讨论了跃迁光子数对纠缠度的影响.从结果可得出:选取适当参数时,改变跃迁光子数,可以改变原子间纠缠的演化周期及纠缠的强弱、避免退纠缠现象的出现.(5)利用全量子理论及部分转置矩阵负本征值的方法,研究了存在相位退相干时多光子T-C模型中两个二能级原子与二项式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两原子的纠缠演化特性。讨论了二项式光场的最大光子数M、二项式光场系数77、相位退相干系数γ、跃迁光子数m对原子间纠缠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3)
刘小娟,刘一曼,周并举[10](2010)在《原子与双模相干强场依赖强度耦合多光子过程中纠缠量度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依赖强度耦合双模多光子过程Jaynes-Cummings模型的有效哈密顿量.在强场条件下,分别用量子约化熵和量子相对熵研究了上述模型中原子与场之间的纠缠以及双模相干场的模间纠缠演化.研究表明,这两类纠缠演化均与原子跃迁时吸收(或发射)的光子数k密切相关.同时,还揭示了双光子过程(k=1)和多光子过程(k≥2)中不同的纠缠特性.讨论了纠缠态的制备,制备了与时间无关的原子-场的Einstein-Podolsky-Rosen态和双模相干场的模间纠缠态.(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多光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强穿透性的近红外光可以转化成高能量的紫外或可见光。因此上转换发光体系可以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产生紫外光,从而发生分子构型的顺反异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过程。我们通过叁氟乙酸盐前驱体热分解法合成尺寸~25 nm的Na Gd F_4:Tm~(3+)/Yb~(3+)@Na YF_4:Nd~(3+)/Yb~(3+)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壳层中掺杂Nd~(3+)、Yb~(3+)实现Tm~(3+)在808 nm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发光除可见光区外在紫外区产生五光子和四光子的发射(345 nm,362 nm对应~1I_6→~3F_4,~1D_2→~3H_6辐射跃迁过程)。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160 w/cm2的激发功率密度下,该体系的发光强度较已报导文章中Na Gd F_4:Nd~(3+)/Yb~(3+)/Tm~(3+)@Na YF_4:Nd~(3+)(20%)上转换纳米颗粒[1]增强约150倍。在808 nm激光激发下,该体系可使偶氮发生顺反异构。该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有望进一步应用于生物体内药物释放、生物传感等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光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袁海鸣.对称性破缺诱导的多光子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张格,董浩,孙聆东,严纯华.808nm激光激发下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多光子过程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八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2016
[3].雷文琴.非绝热近似下的多光子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罗岸,刘小娟,彭朝晖,刘明伟,贾春霞.逻辑门操控腔内多光子过程中原子最大相干性恢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
[5].罗岸,刘小娟.操作腔外原子比特控制腔内多光子过程中原子比特熵压缩性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冯川.多光子过程中Glauber-Lachs态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特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7].张冬霞,萨楚尔夫,牧其尔.多光子过程中相位退相干时两原子布居数反转[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1
[8].张冬霞,萨楚尔夫,牧其尔.相位退相干对多光子过程中两原子纠缠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11
[9].张冬霞.相位退相干下多光子过程中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纠缠特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0].刘小娟,刘一曼,周并举.原子与双模相干强场依赖强度耦合多光子过程中纠缠量度与制备[J].物理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