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湖北省,农艺。
大豆花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传之,李智,王敏,周洪利,樊志明[1](2019)在《利用MAS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C7抗性鉴定及分子育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是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主要的一种流行株系,基于对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来选育抗病品种需求,为发掘一种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SC7的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应用于一线育种。由大豆公共遗传图谱上挑选的引物筛选比对24个自然群体材料,确定其引物BARCSOYSSR_02_0631抗病(包括中感)检出符合率为64.3%,感病符合率为100%,即检测正确率为79.2%,而且经过室内辅助选择育种鉴定到了一批能进入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抗花叶病毒病SC7的新品系阜Y31和阜豆169等,通过该标记对大豆品系抗花叶病毒SC7的相关位点进行早期子代选择鉴定,该辅助检测方法不仅绕开了试验站实验条件的限制而且避免了传统方法接种鉴定花叶病毒的传播,减少了随后的育种工作量和育种周期,利用MAS技术可快速筛选出抗病高产的大豆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武小霞,张清秀,李淑萍,潘校成,陈庆山[2](2019)在《大豆抗花叶病毒病QTL定位及其对花叶病毒病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病是造成黑龙江省大豆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挖掘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抵抗病害和保证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导入系群体(CSSLs)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 N1株系,基于bin map采用ICIM方法分析抗病相关基因QTL定位。获得分布在4号染色体上的3个QTL,分别为q-SMV-1、q-SMV-2和q-SMV-3,基因注释得到25个候选基因,其中Glyma.04G093800属于SUMO特异蛋白酶家族,具有去SUMO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韩昕君,李志辉,傅豪,靳巧玲,高杉[3](2019)在《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系对花叶病毒的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MV)是引起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降低的一种主要病毒,其分布比较广泛,发病率高,尚无特效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治。培育抗病新品种是目前防治SMV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解我国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系对花叶病毒的抗性现状,通过人工接种该地区流行的SMV株系SC3和SC7,对参加2015~2017黄淮海多点鉴定试验的287个新品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对SC3表现抗病或高抗的品系有158个,占参试品系总数的55.1%;对SC7表现抗病或高抗的品系有143个,占参试品系总数的49.8%;对SC3和SC7同时表现至少为抗的品系有118个,占参试品系总数的41.1%。鉴定出的高抗SMV大豆新品系有晋科3号、商豆161、菏豆23等。高抗SMV大豆新品系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抗SMV育种水平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曾华兰,何炼,叶鹏盛,蒋秋平,华丽霞[4](2019)在《四川省大豆品种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开展抗病培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提出了规程的适用范围、规范性文件引用、鉴定田块及鉴定网室选择、供试毒源制备、鉴定评价方法,将对规范大豆品种抗病评价、筛选抗病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李小宇,张春雨,张伟,苏前富,苏颖[5](2019)在《大豆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有效地检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本研究利用已制备的大豆花叶病毒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及其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ELISA条件为:检测材料抗原包被酶标板37℃1 h,检测抗体工作浓度125 ng/mL,孵育60 min,酶标抗体工作浓度100 ng/mL,孵育30 min;SMV CP蛋白最低检测限为3.23 ng/mL;该方法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3%,重复性良好;运用上述检测条件与RTPCR检测方法对田间样品进行随机检测,结果显示一致率高达94%。S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成功建立,为SMV快速检测试剂盒及试纸条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郑金焕,崔晓培,胡冬梅[6](2019)在《湖北省大豆区试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将我国SMV划分为SC1~SC22共22个株系。大豆对SMV存在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不同的抗性机制,抗侵染具有株系专化性,并且大豆SMV株系不断发生变异和进化。湖北省大豆区试根据参试品种对SC3和SC7接种鉴定结果一票否决,这个标准在执行大豆区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品种综合表现很好,田间根本没有感染SMV而接种鉴定结论是高感,有的品种田间SMV发病比较严重而接种鉴定结论是中抗或高抗,针对这一现象查阅了大量文献,综合各种因素,提出对湖北省大豆区试中SMV鉴定方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王静华,王凤敏,秦君,杨永庆,闫龙[7](2019)在《大豆品种对花叶病毒病株系SC3的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对大豆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室内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217份大豆资源对SC3的抗性,同时调查田间接种SC3后,SC3对不同抗病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大豆抗花叶病毒病抗病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抗性亲本。2012-2014年连续3年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C3,在温室鉴定217份大豆种质的病毒抗性,根据分析结果,随机选取不同抗病类型材料30份,其中抗病品种10份,中感品种10份,高感品种10份,于2013-2014年间在藁城堤上试验站进行田间接种鉴定,研究SC3对不同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217份大豆资源SC3的鉴定结果表明:第一类抗病品种,包括免疫品种4份,占1.84%;高抗品种2份,占0.92%;中抗品种35份,占16.13%;第二类中感品种,包括中感品种92份,占42.40%;第叁类高感品种,包括感病品种3份,占1.38%;高感品种81份,占37.33%。SC3对不同抗性品种的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影响不同。第一类抗性品种的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含量下降不显着;第二类中感品种的单株粒重、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含量下降不显着,其株高因品种差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第叁类高感品种的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含量下降显着。研究表明SC3对不同抗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对同种抗病类型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也不同。SC3对抗病品种和中感品种的多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显着,这两类品种适合作为育种材料进行抗性育种。(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东辉,朱春霞,丁帅[8](2019)在《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特点及抗病遗传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种植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大豆产业的发展,大豆花叶病毒的抗遗传育种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其对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对抗遗传育种的培育,以此来降低大豆花叶病毒的病发概率。基于此,本文针对大豆花叶病毒的病发特点以及抗遗传育种的培育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李小宇,张春雨,张伟,苏前富,苏颖[9](2018)在《大豆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有效地检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本研究利用已制备的大豆花叶病毒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ELISA各个参数,建立大豆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抗体的选择:对实验室制备保存的9株SMV CP蛋白单克隆抗体:3B8、2A8、6E7、6B10、4G12、2D3、2C1、5D2和1C2,进行间接ELISA基本程序检测,选择P/N值最高的为检测抗体。优化检测抗体工作浓度,设置8个梯度:1000ng/ml、500ng/ml、250ng/ml、125ng/ml、62.5ng/ml、31.25ng/ml、15.625ng/ml和7.813ng/ml,每个梯度3次重复,根据OD值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拐点为检测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优化酶标抗体工作浓度,设置8个梯度:200ng/ml、100ng/ml、50ng/ml、25ng/ml、12.5ng/ml、6.25ng/ml和3.125ng/ml,每个梯度3次重复,根据OD值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拐点为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优化检测材料抗原包被时间,设置5个梯度:37℃2h后4℃过夜、37℃1h后4℃过夜、4℃过夜、37℃1h和37℃2h,每个梯度3次重复,选择P/N最高值为抗原包被最佳时间。优化检测抗体和酶标抗体孵育时间,设置6个梯度:15min、30min、45min、1h、1h15min和1.5h,每个梯度3次重复,选择P/N最高值为检测抗体和酶标抗体最佳孵育时间。通过以上参数的优化,最终确定SMV间接ELISA最佳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最佳检测方法为检测抗原包被酶标板37℃1h,检测抗体选择4G12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125ng/ml,孵育lh,酶标抗体工作浓度100ng/ml,孵育30min。SMV CP蛋白最低检测限为4.98ng/ml。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3%,说明该方法重复性高。田间随机采集50份大豆叶片样品,分别使用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和RT-PCR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率高达94%。SMV间接ELISA最佳检测方法的建立,为SMV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为SMV快速检测试剂盒及试纸条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曾华兰,何炼,蒋秋平,华丽霞,叶鹏盛[10](2018)在《大豆新品种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人工摩擦接种法,对39个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对花叶病毒病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较好,但还有待于提高。在21个春大豆品种中,对SC3株系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有14个,占66.67%,对SC7株系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有10个,占47.62%;18个夏大豆品种中,对SC3株系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有10个,占55.56%,对SC7株系中抗及以上的有7个,占38.89%。其中,南610-1、贡夏8173-12等的抗性突出,达到抗花叶病毒病SC3株系。(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大豆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造成黑龙江省大豆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挖掘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抵抗病害和保证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导入系群体(CSSLs)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 N1株系,基于bin map采用ICIM方法分析抗病相关基因QTL定位。获得分布在4号染色体上的3个QTL,分别为q-SMV-1、q-SMV-2和q-SMV-3,基因注释得到25个候选基因,其中Glyma.04G093800属于SUMO特异蛋白酶家族,具有去SUMO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花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传之,李智,王敏,周洪利,樊志明.利用MAS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C7抗性鉴定及分子育种初探[J].大豆科技.2019
[2].武小霞,张清秀,李淑萍,潘校成,陈庆山.大豆抗花叶病毒病QTL定位及其对花叶病毒病的响应[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韩昕君,李志辉,傅豪,靳巧玲,高杉.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系对花叶病毒的抗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9
[4].曾华兰,何炼,叶鹏盛,蒋秋平,华丽霞.四川省大豆品种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J].四川农业科技.2019
[5].李小宇,张春雨,张伟,苏前富,苏颖.大豆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东北农业科学.2019
[6].郑金焕,崔晓培,胡冬梅.湖北省大豆区试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探讨[J].大豆科技.2019
[7].王静华,王凤敏,秦君,杨永庆,闫龙.大豆品种对花叶病毒病株系SC3的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8].张东辉,朱春霞,丁帅.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特点及抗病遗传育种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
[9].李小宇,张春雨,张伟,苏前富,苏颖.大豆花叶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曾华兰,何炼,蒋秋平,华丽霞,叶鹏盛.大豆新品种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