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莪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莪术,产地加工,工艺研究,一体化
温莪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陈琪瑶,徐依依,刘艳菊,季德[1](2019)在《基于过程控制的温莪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及药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温莪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加工工艺,比较一体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生产的温莪术在镇痛、抗炎、抗血栓等主要药效上的等效性,为其一体化生产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选一体化加工工艺;分别以醋酸致小鼠疼痛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缘肿胀模型、角叉菜胶致小鼠尾血栓模型,研究两种饮片的镇痛、抗炎、抗血栓作用。结果:一体化最优工艺为:温莪术新鲜药材洗净,蒸制3~4 h,在50℃烘箱中干燥36~42 h,切3~5 mm厚片,在45℃烘箱中干燥6 h,并且在干燥过程中每小时翻动1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平均扭体次数、耳缘肿胀度、小鼠黑尾长/全尾长值均显着降低(P <0. 05或P <0. 01);与同剂量传统温莪术组比较,一体化温莪术组平均扭体次数、耳缘肿胀度、黑尾长/全尾长值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两种饮片均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抗血栓作用,且作用效果相近。温莪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产工艺具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8期)
顾薇,毛春芹,张季,李林,陆兔林[2](2018)在《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片姜黄、莪术、醋莪术均来自于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经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形成系列饮片,其中片姜黄为温郁金根茎生品,莪术为蒸煮品,醋莪术为醋制品,3味均为温性、辛味药材,具行气、破血之功效,主治症瘕。本文通过对片姜黄、莪术、醋莪术主治症瘕的方剂及成方制剂调研,再结合现有文献发现,随着加工炮制过程的进行,叁者活血化瘀功效呈现依次增强的趋势。由此可知,同一基源的饮片经过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后,其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功效均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意味着加工炮制可增强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8年07期)
袁玮,秦宇雯,陆兔林,季德,姜程曦[3](2018)在《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饮片的炮制工艺沿革及现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均为道地药材。温郁金炮制方法主要有炒制、酒制、醋制、蒸制;温莪术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醋制、蒸制;片姜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切制。目前,叁者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以莪术油、莪术二酮、榄香烯类和姜黄素类等物质为主,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温郁金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解热、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温莪术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病毒、抗炎、镇痛、抗血栓、提高免疫等作用;片姜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早孕、终止妊娠等作用。叁者均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功效。综述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炮制工艺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进展,为其炮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5期)
吴妹,滕院,郝钰泽,许晴,程海洲[4](2017)在《叁种方法提取海南产温莪术挥发油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不同提取方法温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优化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莪术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检测,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得出叁种提取方法的最佳工艺,不同方法提取的莪术挥发油外观性状和产率不同,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不大。研究得出,超声波提取法及索氏提取均可以作为一种莪术挥发油提取、质量控制及相关研究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7年24期)
张玉秀,黄娴,冯剑,卢丽兰,刘培卫[5](2018)在《GC-MS分析不同干燥程度温莪术根茎挥发油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干燥程度温莪术根茎挥发油得率和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不同阴干程度温莪术根茎的挥发油得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比较分析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上的异同。结果:(1)温莪术根茎在阴干过程中,挥发油得率呈现倒"V"字型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阴干30 d时为6.7μg·g-1;(2)温莪术根茎在阴干的前30 d,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组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后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显着下降;(3)莪术烯、别罗靳烯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在整个阴干过程中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4)β-榄香烯,γ-榄香烯和新莪术二酮等有效成分含量在阴干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合理的干燥处理对提高温莪术根茎挥发油得率及其化学成分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对温莪术根茎进行适宜的干燥处理。该研究为温莪术采后初加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培卫,黄娴,陈旭玉,张晖烽,张玉秀[6](2017)在《海南产温莪术的形态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植物解剖学和显微拍照等技术,分析海南产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对温州原种及海南产1代、2代温莪术的形态组织学比较发现,海南产温莪术与温州产温莪术的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性状和显微鉴别的要求;海南产2代温莪术的油细胞密度高于温州产温莪术。(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陈琪瑶[7](2017)在《温莪术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莪术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为常用中药。目前,莪术饮片的生产工艺是将莪术药材进行软化、切制而制得。药材是在产地由药农加工完成,饮片企业再行收购,在GMP生产车间进行炮制生产,制得莪术饮片。这种传统莪术饮片生产模式耗费时日长,过程复杂,有效成分可能损失较大。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以温莪术为原料药材,对莪术进行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技术研究,通过优选温莪术饮片一体化生产工艺,对比传统加工方法与一体化加工方法产品的品质,分析两者质量与药效的一致性,探讨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最终为大生产提供一体化生产技术参数。本论文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一体化生产工艺研究首先,优选产地加工方法。充分尊重传统加工方法和判断标准,以挥发油、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姜黄素的含量为指标,比较了温莪术的蒸制与煮制两种产地加工方法,结果显示,莪术醇含量蒸制较煮制高达50%以上,其他成分含量差异不大,综合考虑,本实验选择以蒸制法对其进行一体化技术研究。以相同的指标考察蒸制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蒸制时间对温莪术各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同,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挥发油及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确定以常压蒸制3~4 h(大小不同时间不同)为宜。其次,考察满足药材切制的干燥条件。以切片3~5 mm的难易程度和片型情况为指标,考察干燥时间和程度,结果表明:蒸制莪术,以50℃干燥36~42 h,干燥至含水量约为44%~50%时,较易切制,且片型较好。最后,优选饮片干燥工艺。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翻动频率为考察因素,以水分、挥发油、吉马酮和姜黄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加权评分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工艺为:莪术待干燥饮片,在45℃的烘箱中干燥6 h,并且在干燥过程中每小时翻动一次。综上,确定一体化工艺为:将莪术新鲜药材洗净,蒸制3~4 h,在50℃烘箱中干燥36~42 h,切3~5 mm厚片,在45℃的烘箱中干燥6 h,并且在干燥过程中每小时翻动一次。2.莪术传统加工与一体化加工法制备的饮片质量比较研究按照药典规定内容,并增加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对两种工艺生产饮片进行全面比较,结果显示:(1)两种饮片性状均符合药典规定,其中一体化饮片颜色偏浅,为黄绿色,传统饮片颜色偏深,为棕褐色;(2)检查项与鉴别项均符合药典规定;(3)一体化饮片挥发油和莪术醇含量较传统饮片低,分别低出7.22%、53.13%;浸出物、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和姜黄素含量均较传统饮片高,分别高出38.03%、35.98%、7.66%、54.99%、77.45%;除吉马酮含量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4)从HPLC图谱对比可知,一体化温莪术饮片与传统生产温莪术饮片成分种类并无差异,仅峰面积大小存在差异。3.两种工艺生产饮片药效学比较研究为探讨温莪术一体化加工方法的合理性,进一步对两种方法生产的饮片药效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小鼠醋酸致痛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缘肿胀模型、角叉菜胶致小鼠尾血栓模型,比较两种饮片镇痛、抗炎、抗血栓作用的药效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种温莪术饮片均具有显着的镇痛、抗炎、抗血栓作用,且作用无显着性差异。通过研究,确定了温莪术饮片一体化生产的工艺参数,与传统工艺比较,该方法更加省时、省力;比较研究表明,一体化饮片质量有所提高,且药效一致。认为莪术一体化生产具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30)
莫峥嵘,邢福佳,杨平,郑彩娟[8](2016)在《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及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及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海南温莪术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活性,并与浙江温莪术进行比较;以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为评价指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上优于浙江;海南温莪术挥发油抑菌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g/m L),提取1次,提取时间40 min.为海南温莪术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周晓雷,何文斐,闯绍闯,唐欣昀,姜程曦[9](2015)在《温莪术根际促生菌株的促生效应及土壤定殖》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38株温莪术根际菌的产铁载体、解磷、产IAA的能力和抑制致病菌的能力。这些菌株中25株菌分泌IAA的量可达到1 mg·L-1以上;23株菌铁载体产量达到10+;10株菌解磷能力在2 mg·L-1以上;有3株菌对4种植物致病菌都有抑制效果。经综合评价筛选出3株菌进行盆栽试验。WP0702产较高的铁载体,抑菌能力较强;WK0101铁载体、解磷、产IAA的能力均较高,但无抑菌能力;这2株菌株均明显促进温莪术的产量。试验数据证明具有抑制致病菌的能力、解磷和分泌适当浓度IAA的菌株都有作为生物有机肥的可能。用lux AB基因标记菌株WP0702,证明该菌株在不同土壤中可以持续存活。WP0702和WK0101具有作为温莪术生物肥料、克服连作障碍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姜武,吴志刚,陶正明,朱进洪[10](2015)在《温郁金温莪术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子吸收法和气相色谱对温州6个产地温郁金及温莪术药材随机抽样进行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各批次的温郁金药材重金属含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均未检测出禁用农药残留,合格率100%;温莪术药材总体情况良好,但其镉含量则普遍超过绿色中药材生产标准,应引起相关部门的监管重视。(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温莪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片姜黄、莪术、醋莪术均来自于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经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形成系列饮片,其中片姜黄为温郁金根茎生品,莪术为蒸煮品,醋莪术为醋制品,3味均为温性、辛味药材,具行气、破血之功效,主治症瘕。本文通过对片姜黄、莪术、醋莪术主治症瘕的方剂及成方制剂调研,再结合现有文献发现,随着加工炮制过程的进行,叁者活血化瘀功效呈现依次增强的趋势。由此可知,同一基源的饮片经过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后,其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功效均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意味着加工炮制可增强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莪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洁,陈琪瑶,徐依依,刘艳菊,季德.基于过程控制的温莪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及药效研究[J].中国药师.2019
[2].顾薇,毛春芹,张季,李林,陆兔林.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J].中成药.2018
[3].袁玮,秦宇雯,陆兔林,季德,姜程曦.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饮片的炮制工艺沿革及现代研究[J].中草药.2018
[4].吴妹,滕院,郝钰泽,许晴,程海洲.叁种方法提取海南产温莪术挥发油的比较研究[J].广州化工.2017
[5].张玉秀,黄娴,冯剑,卢丽兰,刘培卫.GC-MS分析不同干燥程度温莪术根茎挥发油的动态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6].刘培卫,黄娴,陈旭玉,张晖烽,张玉秀.海南产温莪术的形态组织学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7
[7].陈琪瑶.温莪术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8].莫峥嵘,邢福佳,杨平,郑彩娟.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及提取工艺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周晓雷,何文斐,闯绍闯,唐欣昀,姜程曦.温莪术根际促生菌株的促生效应及土壤定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
[10].姜武,吴志刚,陶正明,朱进洪.温郁金温莪术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