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左弯待转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左转短车道
左弯待转区论文文献综述
姚荣涵,许向辉,张文松,郑刘杰,郭伟伟[1](2018)在《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对车辆排放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左弯待转区对信号交叉口车辆排放的影响,以左弯待转区长度和左转短车道长度为重要参数、以相位有效绿灯时间为决策变量,建立最小化车辆延误和交通排放的孤立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以大连市五一路/西南路交叉口为例,参考现状方案通过调整相位相序、增设左弯待转区、增设左转短车道获得5种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在优化配时方案的前提下,能使车辆延误和排放减少的有效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增设左转短车道、调整相位相序、增设左弯待转区;对于相同的相位相序和渠化方案,只增设左弯待转区使车辆排放最少增加0.7%、停车次数最少增长14.8%、车均延误最少上升2.1%。研究表明,增设左转短车道比增设左弯待转区能更有效地减少延误和排放。(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8年05期)
许向辉[2](2018)在《左弯待转区对信号配时与交通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城市拥堵,交叉口增设左弯待转区已成为各大城市争相采用的方法,但是,增设左弯待转区不可避免的会增加车辆停车次数,影响交叉口处车辆排放情况。探究左弯待转区的设置原理,找到最优配时方法,分析交叉口增设左弯待转区的优劣,判断交叉口是否有必要设置左弯待转区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本论文依据车辆排队理论分析了增设左弯待转区给交叉口左转车辆停车、延误等带来的影响,在考虑短车道的基础上,对设置左弯待转区的临界条件进行了分析。以车均延误和车辆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新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基于机动车比功率计算排放量,量化分析交叉口是否适合增设左弯待转区。首先论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左弯待转区及车辆排放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目标及内容。其次结合左转车辆排队理论,分析了左弯待转区设置的临界条件。然后通过获取左弯待转区处车辆的运行工况,建立了考虑车辆新的优化配时模型优化模型。最后以大连市五一路-西南路交叉口为例,分析不同流量下增设左弯待转区后的车辆的排放、延误、停车次数等性能指标;以数据案例分析左弯待转区对坡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分析不同坡度下,交叉口有无增设左弯待转区时车辆各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用于设置左弯待转区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优化;设置左弯待转区不仅导致停车次数和延误增加而且导致交通排放增加;左弯待转区对坡度变化敏感,交通排放会随坡度增加而提高。因此,建议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判断交叉口处有无增设左弯待转区的必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5)
沈家军,王群,曹志铭[3](2016)在《基于微观特性的左弯待转区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左弯待转区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划分了左转车道类型及左转车辆排队形态,分析了待转空间增大带来的左转车辆通行能力增量,计算了绿灯间隔时间的增加导致左转车辆通行量的降低值以及排队条件的改善造成直行车辆通行量的增加值,建立了交叉口通行能力综合计算模型。通过具体算例得出在左弯待转区和左转拓宽车道不同长度以及左转车辆不同加速度条件下通行能力增量。结果表明:左转车辆通行能力增量随着待转区长度的增加和左转车辆加速度的增加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分别符合线性函数关系和对数函数关系。当左转拓宽车道长度增加时,其对直行车辆通行能力的影响逐步变小。研究成果可为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陈亦新,贺玉龙,孙小端,马小龙[4](2015)在《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对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左弯待转区的设置可提高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以实际的左弯待转区左转车道车流调查数据及无左弯待转区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为基础,通过提取左弯待转区左转车道排队车辆从起步到驶离交叉口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特征规律,建立了左弯待转区左转车道实际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左转相位绿灯亮起后,静止时排队的车辆逐次起步,车辆加速度随时间呈起伏式线性变化;左弯待转区可较显着地提高左转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所提高比例与左转相位配时及左弯待转区长度有关;所调查的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提高了左转车道通行能力10%~20%。(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陈怡帆[5](2015)在《城市信号控制交叉口左弯待转区设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城市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基于几何临界条件和流量临界条件的左弯待转区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5年05期)
章国鹏[6](2015)在《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已经在中国许多城市逐渐推广使用。这种交通设计允许左转车辆在本向直行相位时进入交叉口内等待,直到后置左转相位再驶离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设置能有效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减少排队车辆溢出左转车道的概率。但是关于左弯待转区运行的安全性至今仍未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在左弯待转区这种特定的交通组织方式下左转车流具有的交通特性,再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展开左弯待转区的安全分析。在比较交通冲突严重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time to collision (TTC)和post-encroachment time (PET)的特点后,本文选用PET值作为指标并将交通冲突分为潜在冲突、轻微冲突与严重冲突。论文研究了各种类型交通冲突的发生机理,对比分析有/无左弯待转区下,交叉口内冲突类型分布的差异性,还建立了ordered probit模型来探索与左转冲突相关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计算影响因素对各种等级冲突的边际效应值。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无左弯待转区交叉口,左弯待转区交叉口PET值普遍较大,交通运营更为安全,其中左转与对向直行冲突数量与严重程度都明显降低。但是左弯待转区交叉口内的合流冲突比例却明显提高。根据模型回归,左转交通量、车辆是否在待转区外行驶、是否闯红灯、是否存在追尾冲突以及二次冲突等因素显着加剧左弯待转区交通冲突的严重性。论文最后提出左弯待转区安全设置的条件与方法。本文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完善现有的左弯待转区设计与管理,提高左弯待转区交叉口运营安全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颖宏,郑增强,陈智[7](2015)在《左弯待转区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左转车流量较多且路口区域较大的交叉口,一般通过设置左待转区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但待转区的设置会引起机动车的二次停车,造成通行效率低、油耗增加、污染加重。本文主要研究左转车进入待转区的时间,使首辆机动车自驶入待转区到驶出该区域能够实现连续、无二次停车,减少交叉口延误及其带来的污染排放。通过在VISSIM仿真验证,表明无论在高峰、平峰还是低峰,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都是可行有效的,为改善交通信号配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S1期)
吴广惠,孟娜,雷阳[8](2014)在《道路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左弯待转区的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和减少延误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左弯待转区的叁种设置形式,对每一种方式从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设计两方面分别介绍了交通组织方法,并讨论了如何通过信号控制清空待转区、提高待转区车辆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将为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信号配时及交通运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期刊2014年03期)
王殿海,李丽丽,陈永恒[9](2009)在《机动车左弯待转区设置的临界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左弯待转区的设置依据,分析了交叉口的几何形状,给出了设置左弯待转区的几何临界条件;利用累计曲线和交通波理论建立了左转车排队位置模型,如果交叉口的渠化方案和信号配时方案保持不变,应用排队位置模型可以得出在排队长度约束下的临界流量和极限流量;如果左转车的到达率一定时间段是稳定不变的,可以得到设置左弯待转区的左转相位最短绿灯时间和最长红灯时间。研究成果可为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9年11期)
,郭志民[10](2008)在《渤海大街交通更加顺畅有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郭志民) 最近从渤海大街经过的司机和行人发现,这条街上的7处交通信号灯“变灯”的顺序一致了,而十字路口的机动车左弯待转区则增多了。 从市交警支队获悉,为使我市最宽最长的主要街路渤海大街(本文来源于《营口日报》期刊2008-06-03)
左弯待转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缓解城市拥堵,交叉口增设左弯待转区已成为各大城市争相采用的方法,但是,增设左弯待转区不可避免的会增加车辆停车次数,影响交叉口处车辆排放情况。探究左弯待转区的设置原理,找到最优配时方法,分析交叉口增设左弯待转区的优劣,判断交叉口是否有必要设置左弯待转区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本论文依据车辆排队理论分析了增设左弯待转区给交叉口左转车辆停车、延误等带来的影响,在考虑短车道的基础上,对设置左弯待转区的临界条件进行了分析。以车均延误和车辆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新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基于机动车比功率计算排放量,量化分析交叉口是否适合增设左弯待转区。首先论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左弯待转区及车辆排放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目标及内容。其次结合左转车辆排队理论,分析了左弯待转区设置的临界条件。然后通过获取左弯待转区处车辆的运行工况,建立了考虑车辆新的优化配时模型优化模型。最后以大连市五一路-西南路交叉口为例,分析不同流量下增设左弯待转区后的车辆的排放、延误、停车次数等性能指标;以数据案例分析左弯待转区对坡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分析不同坡度下,交叉口有无增设左弯待转区时车辆各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用于设置左弯待转区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优化;设置左弯待转区不仅导致停车次数和延误增加而且导致交通排放增加;左弯待转区对坡度变化敏感,交通排放会随坡度增加而提高。因此,建议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判断交叉口处有无增设左弯待转区的必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左弯待转区论文参考文献
[1].姚荣涵,许向辉,张文松,郑刘杰,郭伟伟.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对车辆排放的影响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
[2].许向辉.左弯待转区对信号配时与交通排放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沈家军,王群,曹志铭.基于微观特性的左弯待转区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陈亦新,贺玉龙,孙小端,马小龙.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对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陈怡帆.城市信号控制交叉口左弯待转区设置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
[6].章国鹏.信号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安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李颖宏,郑增强,陈智.左弯待转区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的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吴广惠,孟娜,雷阳.道路交叉口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方式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
[9].王殿海,李丽丽,陈永恒.机动车左弯待转区设置的临界条件[J].公路交通科技.2009
[10].,郭志民.渤海大街交通更加顺畅有序[N].营口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