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边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慎丹[1](2021)在《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优先发展方向。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促使农产品电商发展速度加快,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电商代表的是个人或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方式。由于各地区的农产品资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导致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程度也不同。目前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农产品电商集中发展现象,并且随着企业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会吸引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聚集在该地区,从而形成农产品电商集聚现象,进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增强该地区的发展潜力,使得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但局限于传统流通方式的限制,出现了传统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等现象,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年,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速度加快,且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地市的发展并不均衡。基于此,本文以农产品电商为研究对象,以东北地区36个地市为研究区域,对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空间分布格局、集聚演化规律、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关系,以及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1)基于阿里巴巴平台中的数据信息,归纳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阶段,结合东北地区农产品网店数量、网店规模、商品销量、消费者评价等方面,对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行业地区集中度、区位熵指数等指标衡量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的集聚水平,同时采用超效率DEA方法与Malmquist指数方法刻画农产品电商集聚效率,并从集聚水平与集聚效率两方面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集聚演化规律。(3)基于系统耦合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商集聚—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从系统的角度探讨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4)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探讨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扩散现象,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并揭示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对政府政策提出建议,并为农产品电商经营者提供经验启示。通过以上研究,归纳总结出如下结论。第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基础与优良的农产品品牌,为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产品电商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与稳定期,但在农产品网店数量、网店规模、产品销量与服务质量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各地市农产品电商发展不平衡、网店经营管理水平低、农产品的电商化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第二,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的形成与演化受到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条件的双重影响。随着农产品电商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地区的经营效益不断攀升,集聚效率持续提高;失去竞争优势地区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地市之间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形成了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优势地区的农产品电商集聚程度增强,并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并且耦合关系不断增强,但没有完全形成协调发展状态,说明当前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矛盾。同时,东北地区各地市的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关系也相对较强,对于一些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地区,耦合协调关系却相对较弱。第四,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具有溢出效应,并且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空间作用关系。本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周边地区的农产品电商集聚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没有显着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对本地区的农产品电商集聚产生抑制作用。第五,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支持、产业结构与政府扶持都是影响二者发展的共同因素,对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自然资源禀赋与人力资本对农产品电商集聚没有显着影响,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电商集聚产生负向影响。基于此,论文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正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因地制宜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区域间协同合作;推进农产品的电商品牌建设,打造多元化电商模式;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商配套服务体系。同时也对农产品电商经营者提供经验启示,包括:学习掌握网络运营技术,提高网店管理水平;改善客户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以期扩大东北地区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业增收,加快农产品电商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陈国凌[2](2021)在《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则是投资。目前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譬如说我国国务院所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经明确提出,缩小城乡差距、增强我们国家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就业率、实现共同富裕等都与个体及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它们的繁荣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曾表明民间投资当前已经成为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我国就业率、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延边地区的经济与过去相比出现了较大的进步,而在此过程中民间投资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且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民间投资的发展也应不仅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还要寻求质量上的改变;同时,延边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力求民间投资高效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的阻碍。本文首先是对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然后对现阶段所处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通过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经济功能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撰写该文章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信息与成果进行搜集与整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民间投资概念与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选取延边地区2006年至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总量、比重、资金来源和投资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其中在民间投资的模式变化上主要对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新型投资模式即公私伙伴合作(PPP)投资模式情况的概述,并且,对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成就进行分析,包括民间投资对延边地区GDP、就业情况、经济结构、财政收入、市场化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贡献,发现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间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再次,从政府角度、市场角度和民间投资主体的角度来找出阻碍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选择发达的浙江省的民间投资出色发展经验为参照依托,采用浙江省2006年至2019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其民间投资发展,从而为探究延边地区的民间投资发展提供参考;最后,借鉴浙江省的成果,以延边区域民间投资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提出可以对其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针对性建议。
周宁[3](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先导作用,并与区域内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经济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运输业的合理、有效发展也可对区域内经济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适合当前区域经济体系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增长。所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交通运输业是维系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纽带。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中国34个省区内唯一与东盟国家兼具陆海两处交界的省区,作为国际大桥梁把中国与东盟国家联系在一起,并且占据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区位优势。2020年广西积极推进国家“交通强国”的战略方针,跃身“试点城市”。因此探究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响应国家顶层设计与规划方针,更有促于广西交通运输业带动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加速经济增长速度,发挥区域经济辐射作用。推进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广西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从而带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本文立足于广西交通运输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首先对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当下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并对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构建了理论基础。其次,对近二十年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概况进行数据梳理以及现状分析。接下来,以2000—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统计数据为依托,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对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分析和广西交通运输业及内部各部门和子系统对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就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依据弹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分别对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交通运输业及内部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存在不协调性,交通运输业严重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公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但公路的客运方面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微乎其微,反而近年来由于加快了城市间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的客运方面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性较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且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性问题业逐渐凸显。最后,针对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探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真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其交通运输业和经济增长协调、协同发展。
金技泰[4](2021)在《延边州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持续扩张,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升。2009年,国务院对我国旅游产业进行了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强调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人民群众满意度高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强化其在服务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为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延边州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收入情况。不仅如此,旅游业和其他行业存在紧密的关联性,通过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其他行业发展水平。因此,旅游业的积极发展已经成为提高延边州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利用旅游业的概念、特点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相关概念,以经济增长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研究指导,对延边州经济和旅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这其中包括经济增长率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固定资产变化、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的收入和规模以及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内容。并且,本文选择延边州旅游业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9年为样本周期,分别对其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包括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协整检验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来探究其变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延边州国内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入境旅游收入则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其次,本文比较分析了延边州与湘西州旅游业的发展,并从中发现了延边州与湘西州拥有相似的宏观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但两州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认知程度以及旅游开发模式存在差异。湘西州抛弃了原有的以张家界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着力打造各种人文旅游景区,并且各景区相对集中,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延边州主要依靠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旅游景区相对分散,在国内知名度较低且旅游项目单一,导致游客在延边州的逗留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延边州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低于湘西州。最后,通过分析结果找出了延边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定位不准,旅游收入不高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延边州旅游资源开发定位,丰富延边州旅游商品种类和开发新颖的旅游项目以及树立延边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龙思佳[5](2021)在《吉林省区域发展差距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发展差距己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以来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着提高,但与此同时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和发展隐患。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的问题,也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和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一级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着眼于一级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省域内区域发展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减小省域内区域的发展差距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东北经济区受限于曾经的重工业、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的惯性影响,互联网、生物医药、电子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协调发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数字智能以及相关的制度创新,势必成为影响东北未来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地处于东北亚腹地,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省份之一,虽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市的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地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显着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吉林省的宏观经济也展现出阶段性新特征。因此,基于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认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分析吉林省空间经济结构特征,寻求吉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必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吉林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在梳理文献时发现,大多学者研究了我国主要四个经济区的发展差距,却很少有学者按省域内划分的区域经济带来做研究,显然存在研究的局限。本文首先梳理了创新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数字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均衡(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相关文献,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其次,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强度,根据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吉林省经济-创新-金融-社会保障-数字智能为一体的综合评价系统。再次,通过对吉林省2000-2019年九个市州的经济发展、创新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数字智能共五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测度经济发展、创新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数字智能五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同时,通过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创新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数字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探究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最后,分别从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分析获得研究结果,从而探索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解决方案,为吉林省创新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数字经济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政策的完善提出适当的建议。
张晨瑶[6](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朴春姬[7](2020)在《基于村民满意度的延边州民俗村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民俗旅游作为一类新型的旅游项目,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不同旅游群体的追捧和青睐,民俗旅游的开发形式和内涵已经成为学术界、业内人士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延边作为少数民族朝鲜族聚居地,拥有着宝贵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充分开发利用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作为载体发展的民俗村旅游,不仅能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活动的内容,更能促进当地民俗村旅游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村民的生活。而民俗村内的村民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扮演着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关键角色,研究民俗村居民对民俗村旅游的满意度。进而分析延边州民俗村旅游的开发现状是一项十分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以村民为研究对象,围绕经济、文化、环境、政治四个因素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分析影响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最终分析村民对经济、文化、环境、政治四个因素满意度的结果。为了分析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支持水平的显着因素,本文通过SPSS22.0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逐步分析方法得到回归方程,并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村民对经济、文化、环境、政治四个维度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研究方法上引进“模式”概念,将15个民俗村旅游分为三类不同的经营模式,再根据15个民俗村的有效问卷个数和实际调研结果,在每一类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屯。最终选择和龙市金达莱民俗村、和龙市光东村、图们市水南村三个民俗村进行进一步的访谈。研究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以“政府+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下分别存在的利与弊。最后将以上研究过程中得知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保障合理的利益分配合理、加强村民的学习与培训、建立村民决策参与权制度等方面对延边州民俗村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高美燕[8](2020)在《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边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延边经济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维度出发,对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展开系统探讨。在产业结构演变方面,延边地区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总值大幅提升。一产发展趋势与吉林省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依然是延边地区支柱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现代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发展较吉林与全国水平滞后。从产业内部结构上来看:延边地区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林业与渔业虽有增长但增速缓慢;第二产业以木材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等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传统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在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测算中发现,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增加,结构失衡问题加重,产业结构虽然朝着高级化方向推进,但距离完善还存在很大差距。对此,本文提出延边地区应当优化三产比例,稳步第一、二产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张海南[9](2020)在《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资源禀赋状况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延边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文献和理论归纳了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旨在寻求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更为准确的关系。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检验了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延边自然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资源行业具有很多发展优势,是延边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和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延边的支柱产业。1985年至2017年延边经济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经济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优化,逐渐趋于合理,自2014年以来,延边经济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放缓现象。延边经济增长与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自然资源型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烟草制品业发展水平、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发展水平和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延边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发展水平、烟草制品业发展水平、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都存在着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这表明延边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发展水平、烟草制品业发展水平和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延边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发展水平、烟草制品业发展水平和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发展没有起到带动作用,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原因。延边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烟草制品业发展水平、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发展水平和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自然资源禀赋变量中,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再次是烟草制品业发展水平,最后是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发展水平。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避免延边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促进延边经济可持续平稳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提高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进行自然资源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格局;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能力。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对未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行业改革和发展以及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林相男[10](2020)在《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经济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物流产业在这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然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物流行业都在飞速的发展。物流产业因涉及到的交通基础设施等相关经济基础以及科技应用,其发展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当前的总体发展状况。目前,中国政府对物流产业的支持领先于世界各国,2016年至2020年的十三五期间,是中国物流产业黄金发展时期。总体上,中国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发展前景明朗的产业,考虑到市场和政策的推进,我国物流产业将快速发展。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地带,是东北亚地区的地理中心和区域经济、人口的交汇点,被誉为“东北亚金三角”。但是,目前延边州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算强,社会物流效率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本文探究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查找国内外对物流产业的研究文献,系统介绍了区域物流经济理论背景,阐述了延边州的经济及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延边州实际情况及区位商数等据分析,延边州物流产业自2010年起发展为优势产业,延边州物流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互促互利、相互依存。经济增长对物流产业有促进作用,而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明显。但是,缺乏政府管理部门政策扶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标准化不完善、物流管理人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根据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提出了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这些建议有:建立管理部门完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建设科学基础设施节约物流成本、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创新服务内容和质量及着重培养物流人才。
二、延边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边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农产品电商发展形势的研究 |
1.3.2 关于农产品电商运行模式的研究 |
1.3.3 关于农产品电商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
1.3.4 关于农产品电商空间格局与集聚现象的研究 |
1.3.5 关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1.3.6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农产品电商 |
2.1.3 农产品电商集聚 |
2.1.4 区域经济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2 集聚理论 |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2.4 系统耦合理论 |
2.2.5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
2.3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 |
2.3.1 农产品电商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2.3.2 区域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电商集聚的影响 |
2.3.3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
2.3.4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作用关系 |
2.3.5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概况 |
3.1 全国农产品电商总体概况 |
3.2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基础 |
3.3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阶段 |
3.4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 |
3.4.1 农产品网店产品经营情况 |
3.4.2 农产品网店产品销售情况 |
3.4.3 农产品网店服务评价情况 |
3.5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1 农产品电商区域发展不平衡 |
3.5.2 农产品网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
3.5.3 农产品的电商化品牌建设滞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水平与集聚效率测度 |
4.1 农产品电商集聚水平与集聚效率的关系分析 |
4.2 农产品电商集聚水平测度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水平分析 |
4.3 农产品电商集聚效率测度 |
4.3.1 研究方法 |
4.3.2 指标体系构建 |
4.3.3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效率的静态分析 |
4.3.4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效率的动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 |
5.1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 |
5.3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5.4 结果讨论 |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5.4.2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
6.1 研究假设 |
6.2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6.2.1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
6.2.2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
6.2.3 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
6.3 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
6.3.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6.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3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
6.3.4 农产品电商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
6.3.5 区域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电商集聚的影响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
7.2.1 政策建议 |
7.2.2 实践启示 |
7.3 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投资 |
2.1.2 政府投资 |
2.1.3 民间投资 |
2.2 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民间投资理论 |
2.2.1 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 |
2.2.2 后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 |
2.2.3 新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 |
2.2.4 新古典投资理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情况分析 |
3.1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 |
3.1.1 复兴发展阶段(1978年-1985年) |
3.1.2 低回发展阶段(1986年-1992年) |
3.1.3 稳定发展阶段(1993年-1998年) |
3.1.4 推广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
3.2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近况分析 |
3.2.1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总量分析 |
3.2.2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比重分析 |
3.2.3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融资来源分析 |
3.2.4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领域范畴分析 |
3.2.5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的模式变化分析 |
3.3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用分析 |
3.3.1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GDP方面的效用 |
3.3.2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就业方面的效用 |
3.3.3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效用 |
3.3.4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财政收入方面的效用 |
3.3.5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市场化进程方面的效用 |
3.3.6 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在人民生活方面的效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制约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的因素分析 |
4.1 政府层面 |
4.1.1 政府的观点看法保守 |
4.1.2 政府方面的扶持缺位 |
4.1.3 存在行政和政策性壁垒 |
4.2 市场层面 |
4.2.1 来自经济下行的压力 |
4.2.2 民间投资的融资路径有所闭塞 |
4.2.3 民间投资的市场体制存在破绽 |
4.3 民间投资主体自身层面 |
4.3.1 民间投资企业自身实力较弱 |
4.3.2 民间投资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
4.3.3 民间投资企业家综合素养亟待提升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民间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
5.1 浙江省的选择研究 |
5.2 浙江省民间投资的发展近况分析 |
5.2.1 浙江省民间投资发展取得的功绩分析 |
5.2.2 浙江省民间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分析 |
5.3 浙江省民间投资发展取得胜利成果的做法分析 |
5.3.1 浙江省民间投资的特色 |
5.3.2 浙江省民间投资成功经验的启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促进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革新民间投资的思想见解 |
6.1.1 更新提高观念认识 |
6.1.2 健全信用体系建设 |
6.1.3 树立政府服务意识 |
6.2 加持对民间投资的扶持力量 |
6.2.1 打破市场的束缚限制 |
6.2.2 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
6.2.3 大举推进PPP模式的运行 |
6.3 打造民间投资的和谐市场环境 |
6.3.1 降低政策性壁垒 |
6.3.2 培育产业集群 |
6.3.3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
6.4 增强民间投资主体的意识 |
6.4.1 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 |
6.4.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6.4.3 提高民间投资企业家的综合素养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范畴与理论基础 |
2.1 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及属性 |
2.1.1 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
2.1.2 交通运输业的多重属性 |
2.2 交通运输业基本属性对经济的作用 |
2.3 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 |
2.3.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
2.3.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
第三章 广西交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概况 |
3.1 广西经济增长现状 |
3.1.1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
3.1.2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
3.1.3 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
3.2 广西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
3.2.1 运输水平不断提高 |
3.2.2 交通投资力度不断加强 |
3.2.3 运输网络不断优化 |
第四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4.1 广西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 |
4.1.1 运输弹性理论 |
4.1.2 弹性公式 |
4.1.3 结果分析 |
4.2 广西交通运输业内部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介绍 |
4.2.2 相关因素的选取和说明 |
4.3 灰色关联度分析 |
4.3.1 交通运输业总体指标与经济增长关联度分析 |
4.3.2 交通运输业各部门对经济增长关联度分析 |
4.3.3 交通运输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分析 |
4.3.4 交通运输业各部门对于就业人数的关联度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加快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
5.2 交通运输业差别性发展 |
5.3 以交通运输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
5.4 推进交通运输体系的智能化导向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4)延边州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业的概念 |
2.1.2 旅游业的特点 |
2.1.3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旅游共生理论 |
第三章 延边州经济与旅游业现状 |
3.1 延边州经济现状 |
3.1.1 经济增长率变化 |
3.1.2 产业结构变化 |
3.1.3 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
3.2 延边州旅游业现状 |
3.2.1 旅游资源 |
3.2.2 旅游基础设施 |
3.2.3 旅游业的收入与规模 |
3.2.4 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四章 延边州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延边州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4.3 延边州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4.4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延边州与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
5.1 延边州与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的共同点 |
5.2 延边州与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的差异点 |
5.3 延边州与湘西州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 |
5.4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对延边州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
第六章 延边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延边州旅游资源开发定位不准 |
6.1.2 延边州的旅游收入较低 |
6.1.3 延边州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
6.2 对策建议 |
6.2.1 明确延边州旅游资源开发定位 |
6.2.2 丰富延边州旅游商品种类和开发新颖的旅游项目 |
6.2.3 树立延边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吉林省区域发展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2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与政策调控经验启示 |
第3章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发展概况 |
3.2 存在问题 |
3.3 原因分析 |
第4章 吉林省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量 |
4.1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2 区域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4.3 耦合协调度作用机制分析 |
第5章 吉林省区域发展的经济绩效实证研究 |
5.1 门限回归模型与指标数据 |
5.2 创新发展的经济绩效分析 |
5.3 金融发展的经济绩效分析 |
5.4 社会保障的经济绩效分析 |
5.5 数字智能的经济绩效分析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村民满意度的延边州民俗村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民俗村 |
2.1.2 民俗村旅游开发 |
2.1.3 满意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公共参与理论 |
第三章 延边州民俗村旅游发展概况 |
3.1 延边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
3.2 延边州民俗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 |
3.2.1 延边州民俗旅游资源 |
3.2.2 延边州民俗村旅游开发现状 |
第四章 民俗村村民对民俗村旅游满意度分析 |
4.1 村民对民俗村旅游满意度评价 |
4.1.1 影响村民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
4.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3 问卷信度与效度 |
4.1.4 样本介绍 |
4.1.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村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影响村民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影响因素与村民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3 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民俗村旅游发展现状 |
4.3.1 访谈研究方法与对象 |
4.3.2 访谈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扩大就业机会 |
5.2 加强村民的学习与培训,保障民俗文化代代相传 |
5.3 尊重村民对环境的需求,及时解决村民生活问题 |
5.4 建立村民决策参与制度,赋予民俗村旅游新活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 |
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 |
第三章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3.1 延边地区经济概况 |
3.2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第四章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 |
4.1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构建 |
4.2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测算 |
4.3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促进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
5.1 优化三次产业比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5.2 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
5.3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
5.4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优化现代服务质量 |
5.5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自然资源禀赋 |
2.1.2 资源诅咒 |
2.1.3 资源型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要素禀赋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3 生态经济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
第三章 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概况 |
3.1 延边自然资源禀赋现状 |
3.1.1 自然资源概况 |
3.1.2 土地资源及其产出 |
3.1.3 林业资源及其产出 |
3.2 延边经济发展概况 |
3.2.1 延边经济增长变化现状 |
3.2.2 延边产业结构变化现状 |
3.3 延边经济对各自然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分析 |
3.4 延边“资源诅咒”现象分析 |
第四章 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1 计量模型设定 |
4.1.2 变量选取 |
4.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实证检验与计量分析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VAR模型分析 |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4.2.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4.2.6 方差分解分析 |
4.3 实证检验结果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提高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进行自然资源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2 发挥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
5.3 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
5.4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物流经济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
2.1.1 物流产业的概念 |
2.1.2 物流产业的特点 |
2.1.3 物流产业相关数据界定 |
2.2 聚集理论 |
2.2.1 聚集经济 |
2.2.2 集群理论 |
2.3 增长极理论 |
2.4 区位商理论 |
第三章 延边州经济及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
3.1 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1.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
3.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3.2 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物流产业区位优势 |
3.2.2 物流产业运输结构 |
3.2.3 物流从业人员状况 |
3.2.4 邮政行业发展现状 |
3.3 物流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变化 |
第四章 延边州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延边州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 |
4.2 延边州物流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政府管理部门政策扶持 |
4.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4.2.3 物流标准化不完善 |
4.2.4 缺乏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 |
4.2.5 物流管理人力不足 |
第五章 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管理部门、完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
5.2 建设科学基础设施、节约物流成本 |
5.3 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 |
5.4 创新服务内容和质量 |
5.5 着重培养物流人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延边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农产品电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 慎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2]延边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研究[D]. 陈国凌. 延边大学, 2021
-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周宁. 延边大学, 2021
- [4]延边州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金技泰. 延边大学, 2021
- [5]吉林省区域发展差距研究[D]. 龙思佳. 吉林大学, 2021(01)
- [6]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7]基于村民满意度的延边州民俗村旅游开发研究[D]. 朴春姬. 延边大学, 2020(05)
- [8]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 高美燕. 延边大学, 2020(05)
- [9]延边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张海南. 延边大学, 2020(05)
- [10]延边州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D]. 林相男.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