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亲本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杂种优势,转录组测序
亲本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谢瑞,张启发,刘云鹤,聂琼[1](2018)在《不同类型烟草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烟草品种VA116、巴斯玛以及它们的杂种一代VA116×巴斯玛为研究材料,通过高通量Illumina Hiseq~(TM)测序,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烟草重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形成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3个转录本中约有1/3的基因处于不表达状态,中、低度表达基因比例较高,约占53%,高度表达基因最少;杂交组合与其母本间找到差异表达基因406个,其中,上调基因334个,下调基因72个;与父本巴斯玛间找到1 932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1 360个,下调基因572个;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富集最显着的20条GO terms中有75%注释到生物学过程,20%与分子功能有关,仅5%富集到细胞组分;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通路中,如卟啉与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光合生物固碳;旺长期杂种一代在株高、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大小等性状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推测亲、子代间的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烟草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3期)
王硕硕,巩彪,陈媛媛,荆鑫,刘鑫[2](2017)在《不同类型甜瓜亲本及其F_1代果实挥发性物质成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薄皮甜瓜("马泡",杂交父本)、厚皮网纹甜瓜(杂交母本)和二者杂交的F1代果实为试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成熟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网纹厚皮甜瓜、野生甜瓜和F1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分别为50、70、79种,3个不同类型甜瓜的果实中共检测出12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58种酯类、10种醇类、4种醛类、12种烯类和36种其它物质;3个类型甜瓜的果实中共同含有的挥发性物质有23种。3个类型甜瓜的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均为酯类物质,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F1代挥发性物质最为丰富,表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具有超亲优势的潜力,该结果为研究甜瓜挥发性物质代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23期)
周向阳,赵亮,狄佳春,陈旭升[3](2016)在《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抗虫亲本的Bt基因类型鉴定与染色体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抗虫亲本YL02-1的Bt抗虫基因类型,抗虫性状遗传方式以及B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置,首先利用特异引物对抗虫亲本YL02-1的Bt基因来源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其扩增条带符合国产Bt抗虫基因引物设计的特征片段长度456 bp。而后以抗虫亲本YL02-1与非抗虫海岛棉种质系海7124杂交配组获得F_1,F_1自交获得F_2分离群体。对F_2分离群体的分析结果显示,Bt抗虫基因符合3∶1理论分离比例。进一步利用F2中含有Bt和不含Bt基因的棉株DNA构建近等基因混合池,以覆盖棉花26对染色体的234对核心引物检测混合池,共获得38对SSR多态性引物。将获得的多态性引物检测F_2分离群体基因型,发现分子标记NAU2579与目的基因连锁。已知分子标记NAU2579位于棉花第20染色体,对该分子标记上、下50 cM之内的其他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共获得17个与Bt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目的基因位于分子标记Gh564和NAU3813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8 cM和12.2 cM。由此,将亲本YL02-1中的Bt抗虫基因定位于棉花第20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李存龙,罗龙,陶永宏,杨芬,韦永贵[4](2011)在《香型软米不同生态类型间F_1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型软米水稻资源品质优异,了解其不同生态类型间F1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对有针对性选择转育新的优质杂交水稻亲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来自5个不同地方香型软米晚稻品种资源作母本和自育稳定的6个香型软米保持系进行杂交配组,对其F1杂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除结实率外,其余性状更多表现为正向显性或优势。②组合性状差异最大是单株产量,其余比较大的性状是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总粒数;杂种F1总粒数的平均优势最大,千粒重最低。③穗总粒数、剑叶长、剑叶宽的性状值显着高于高亲值,结实率显着低于低值亲本,虽然千粒重性状值比高亲值高,而单株产量和有效穗比高亲值低,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④杂种F1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有效穗和全生育期与母本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总粒数和剑叶宽与父本呈极显着正相关。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如何趋利避害利用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转育优质杂交水稻亲本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汤述翥,张宏根,孔宪旺,万林生,朱正斌[5](2010)在《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粳稻产量性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于晖[6](2010)在《利用GISH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鉴定20个百合杂交F_1的代亲本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着名的切花之一。百合属植物一般为二倍体(2n=2x=24),都是由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0对近端部(或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虽然我国是世界百合的分布中心,拥有大量的百合野生种,因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我国百合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多样性逐年降低。而且,由于我国在百合育种方面非常薄弱,国内商业性栽培种球主要依赖于进口。因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速新品种选育是我国百合产业工作的重点。杂交育种可以整合二个亲本的优良特性,提高花卉的生长势、抗逆性等,是创造百合新型种质、培育商业品种的重要手段。百合杂交育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育种周期长,从种子播种到开花要经历3-4年时间。二是百合杂交育种普遍存在不亲和性的问题,不仅受精困难,而且受精后很难获得种子,这是百合杂交育种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正确选择亲本并予以合理组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本文的鉴定材料20个杂交F,代的性状优良,遗传背景为亚洲百合杂种系、东方百合杂种系和麝香百合杂种系的杂交后代,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只能来源于亚洲百合杂种系(A基因组)、东方百合杂种系(O基因组)、麝香百合杂种系(L基因组)、但亲本类型未知的20个百合杂种F1代株系进行亲本类型的判断。得到的结果如下:(1)百合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mg/L,最适蔗糖浓度为30g/L,在这种情况下百合生根良好,根尖壮且数量多,适合进行原位杂交。(2)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A、O、L叁个基因组是可以区分开来的;20个杂种F1代全部为二倍体,其中有14个F1代株系只具有A基因组,说明它们的亲本类型均为亚洲百合杂种系;有6个F1代株系只具有L基因组,说明它们的亲本类型均为麝香百合杂种系,这20个杂种株系全部来自种内杂交。待测株系中没有东方百合杂种系的后代。(3)SRA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6个引物组合共产生727个扩增带,其中多态性带76个。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45个扩增带,包括5个多态性带。每对引物组合产生多态性带的比例为11.1%,表明20份品种遗传背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SRAP带型整理汇总得到的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为20个杂种F1代中有14个F1代株系亲本来自亚洲百合杂种系,6个F1代株系亲本来自麝香百合杂种系,没有来自东方百合杂种系的后代。(4)研究在百合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染色体水平上和分子标记角度对百合品种进行亲本类型的鉴定。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两种检测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同时使用这二种检测方法可以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为以后培育优良百合材料选择杂交亲本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5-25)
赵明富,吴春珠,黄珊,方珊茹,郑建华[7](2008)在《不同类型水稻亲本的抽穗期遗传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5个籼稻、2个粳稻和1个爪哇稻共8个亲本按半双列杂交配制28个组合,研究分析了亲本及组合抽穗期的特性及遗传关系,发现抽穗期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叁种类型:明显的显性早熟、部分迟熟显性和超显性迟熟,这些遗传表现可能分别是显性早熟基因、迟熟基因和不等位的抽穗期迟熟基因或感光基因互作而引起的。在杂交稻育种上,通过选择适宜亲本不仅可以培育早熟杂交稻组合,而且可以避免杂交稻组合抽穗期超亲问题,特别是籼粳亚种间组合抽穗期超亲问题。(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许旭明,梁康迳,张受刚,韦新宇,柯蓓[8](2008)在《籼粳分化类型对水稻亲本及杂交组合茎秆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7个来源广泛的籼稻、粳稻亲本和37个不同阶段育成的这些亲本的衍生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籼粳分化类型水稻品种的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以12个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恢复系与8个叁系或两系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成一套包括亲本和F_12个世代的遗传材料,研究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亲本对所配制杂交水稻组合的茎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品(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钟蕾,陈小荣,胡华金,王秋虎,郑兴汶[9](2007)在《杂交稻亲本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对播期反应的基因型差异与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对23个杂交水稻亲本不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指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的全部12个指标均存在极显着的基因型间差异,且这些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23个基因型综合平均值不同播期间颖花分化数、一次枝梗退化数、二次枝梗退化数、一次枝梗退化率、二次枝梗退化率、一次枝梗形成数、二次枝梗形成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等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其变幅分别为215.48~235.75、0.57~0.96、10.90~15.33、3.96%~6.47%、19.79%~27.23%、12.32~12.93、41.01~44.94、204.20~225.13;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退化数、颖花退化率等指标未检测出显着差异;相对于一次枝梗和颖花的退化而言,二次枝梗退化存在更为显着的基因型和播期差异,23个基因型二次枝梗退化数平均值变幅为5.33~23.78,极差为0.33~15.33;根据二次枝梗退化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不同播期下的平均值、极差和变异系数,可初步将23个基因型对播期的反应划分为极敏感型、敏感型和钝感型。(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张战,赵一洲,路洪彪,倪善君,刘研[10](2007)在《水稻不同类型亲本杂种F_2产量性状表现及遗传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盐粳68/密阳50、盐粳68/盐粳34、盐粳68/一目惚3个不同类型水稻杂交组合F2群体产量性状表现及遗传参数估算,分析了水稻不同类型亲本杂种后代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表现及其遗传参数因亲本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F2群体产量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力较高、遗传进度也较大,因而有广泛的选择潜力。(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07年02期)
亲本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野生薄皮甜瓜("马泡",杂交父本)、厚皮网纹甜瓜(杂交母本)和二者杂交的F1代果实为试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成熟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网纹厚皮甜瓜、野生甜瓜和F1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分别为50、70、79种,3个不同类型甜瓜的果实中共检测出12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58种酯类、10种醇类、4种醛类、12种烯类和36种其它物质;3个类型甜瓜的果实中共同含有的挥发性物质有23种。3个类型甜瓜的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均为酯类物质,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F1代挥发性物质最为丰富,表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具有超亲优势的潜力,该结果为研究甜瓜挥发性物质代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本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谢瑞,张启发,刘云鹤,聂琼.不同类型烟草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转录组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王硕硕,巩彪,陈媛媛,荆鑫,刘鑫.不同类型甜瓜亲本及其F_1代果实挥发性物质成分的比较[J].北方园艺.2017
[3].周向阳,赵亮,狄佳春,陈旭升.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抗虫亲本的Bt基因类型鉴定与染色体定位[J].江苏农业学报.2016
[4].李存龙,罗龙,陶永宏,杨芬,韦永贵.香型软米不同生态类型间F_1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关系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
[5].汤述翥,张宏根,孔宪旺,万林生,朱正斌.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粳稻产量性状比较[J].中国水稻科学.2010
[6].于晖.利用GISH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鉴定20个百合杂交F_1的代亲本类型[D].西南大学.2010
[7].赵明富,吴春珠,黄珊,方珊茹,郑建华.不同类型水稻亲本的抽穗期遗传关系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8
[8].许旭明,梁康迳,张受刚,韦新宇,柯蓓.籼粳分化类型对水稻亲本及杂交组合茎秆性状的影响[C].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9].钟蕾,陈小荣,胡华金,王秋虎,郑兴汶.杂交稻亲本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对播期反应的基因型差异与类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
[10].张战,赵一洲,路洪彪,倪善君,刘研.水稻不同类型亲本杂种F_2产量性状表现及遗传参数分析[J].北方水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