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蒜头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蒜头,神经,植物,基因,真菌,广南,林业厅。
蒜头果论文文献综述
刘祥义,叶志恒,胡翔飞,徐娟,骆荣君[1](2019)在《蒜头果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及水蒸气蒸馏方法分别提取新鲜蒜头果果皮中的挥发性成分,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百分含量。从水蒸气蒸馏中分别鉴定出9种成分,分别占总量的96.62%和99.80%,这些成分主要是为苯甲醛、α-羟基-苯乙腈、苯甲醇、4-羟甲基苯甲酸甲酯和2-羟基-丙烷腈等成分。结果表明,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得到的挥发油得率(为1.23%)较水蒸气蒸馏方法 (为0.92%)高,所鉴定出来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占总量的比例较水蒸气蒸馏方法高,因此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更适用于蒜头果果皮精油的提取。(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李勇鹏,景跃波,卯吉华,李荣波,李孙玲[2](2019)在《蒜头果半寄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蒜头果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濒危保护植物,因其种仁油脂中富含神经酸而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但人工种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于2016年12月对云南省广南县天然分布区蒜头果的根系进行了调查,发现其根部具有特殊的瘤状结构,依形态特征观察判定该结构为吸器,蒜头果是一种根部半寄生植物。进一步通过对寄生结构的切片观察和配置寄主植物的共培养盆栽试验,证实了蒜头果的半寄生特性。盆栽试验发现蒜头果幼苗在无寄主植物伴生的条件下也能存活,但能与多种寄主植物形成寄生关系,对寄主种类选择的专一性不强。蒜头果自身的根系间会互相形成很多吸器,具有明显的自寄生现象。因寄主植物的不同,蒜头果在寄主植物根系上形成的吸器和自寄生吸器的数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自寄生吸器所占比例及苗木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表明蒜头果对寄主植物有较明显的偏好性。蒜头果幼苗与吊兰表现出紧密的寄生关系,无论是吸器数量还是苗木生物量指标都显着优于其他各处理,在蒜头果人工种植中吊兰作为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解决目前蒜头果人工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问题,促进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繁育及利用。(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云琴,陈中华,原晓龙,王毅[3](2019)在《蒜头果中3-酮酯酰-CoA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蒜头果3-酮酯酰-CoA还原基因,命名为MoKCR1,GenBank登录号为:KX421278。序列分析显示MoKCR1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全长为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属于KCR家族。序列比对分析显示MoKCR1具有KCR蛋白所具有的NADH结合结构域[G(X)3GXG(X)3A(X)3A(X)2G]和裂解有关的关键结构域[Y(X)3K],蒜头果KCR与木薯(Manihot esculenta) KCR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82.81%。与已知超长链KCR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o KCR1与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oKCR1在蒜头果果实膨大期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最终揭示蒜头果神经酸生物合成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4期)
王立祥[4](2019)在《广南县引资6亿元开发蒜头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年来,广南县充分发挥蒜头果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招商引资开发。目前,已经引进云南贝木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亿元开发蒜头果。7月5日,云南贝木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南蒜头果产业集群园区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据了解,(本文来源于《云南经济日报》期刊2019-07-24)
李洪果,李武志,邓硕坤,潘启龙,蔡道雄[5](2019)在《蒜头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 Chun et S. Lee ex S. Lee)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极小种群稀有濒危植物,仅桂、滇少数县市有分布,其作为木本油料树种开发应用价值极高。文中对当前蒜头果的资源分布及数量、开发利用价值、育苗及造林情况和濒危原因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分析,并从资源保存和育种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研究思路,以期为蒜头果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7期)
王冰[6](2019)在《云南广南:蒜头果产业集群发展“钱景”可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粒生长在滇东南山旮旯里的小果子,即将成长为大产业。7月5日,云南广南县蒜头果产业集群园区落土奠基。这意味着,广南蒜头果产业从过去的“小打小闹”迈步集群化发展。蒜头果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零星分布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全世界野生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产经新闻》期刊2019-07-09)
王一凡,粟桂娇,李伟光,赖芳,于唱[7](2019)在《蒜头果内生真菌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蒜头果内生真菌以神经酸结晶母液为培养基质,通过发酵能够获得富含神经酸的微生物油脂。神经酸结晶母液中含有的脂肪酸主要有硬脂酸、油酸、花生酸、芥酸和神经酸,为了跟踪监测微生物油脂中这5种脂肪酸的变化,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同时定量测定这5种脂肪酸组分的分析方法。采用Rtx-Wax@柱(30 m×0.25 mm,0.25μm),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180℃,保留1 min,以5℃/min升至240℃,保留9min。结果表明,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花生酸甲酯、芥酸甲酯和神经酸甲酯分别在0.24~9.57、0.50~9.95、0.20~24.75、0.24~8.00 mg/mL和0.10~11.08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0%、98.31%、102.24%、104.38%和98.6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3%、3.13%、1.51%、3.37%和1.66%。该法适用于测定蒜头果内生真菌发酵产微生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一凡[8](2019)在《蒜头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神经酸油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蒜头果是广西及云南特色林产资源,其蒜头果油中富含的神经酸为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药理活性,经济价值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本文在建立5种混合脂肪酸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利用从蒜头果枝、叶及果实中分离的内生真菌对神经酸结晶母液进行了发酵产富含神经酸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结果如下:1.神经酸结晶母液含有的脂肪酸主要有硬脂酸、油酸、花生酸、芥酸和神经酸。为了跟踪监测蒜头果内生真菌发酵神经酸结晶母液产微生物油脂中这5种脂肪酸的变化,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同时定量测定这5种脂肪酸组分的分析方法。采用Rtx-Wax@柱(30 m×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180℃,保留1 min,以5 ℃/min升至240℃,保留9 min。结果显示该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神经酸结晶母液发酵过程监控及后续工艺优化的测定。2.采用组织贴片和研磨涂布平板培养法对蒜头果健康的枝、叶、果肉、果壳及果仁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分离得到内生真菌58株。58株菌株的菌丝体经苏丹黑-B染色后镜检观察油脂粒着色情况初筛得到产油脂含量较高的菌株19株。初筛菌株经摇瓶液体培养,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微生物油脂中神经酸等脂肪酸的含量,复筛得到2株能发酵产富含神经酸油脂的目的菌株STGR-6和STGK-3。内生真菌STGR-6经鉴定为奥氏青霉菌(Penicillium olsonii),STGK-3经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3.重点考察了奥氏青霉菌STGR-6发酵产富含神经酸微生物油脂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培养基配方等对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培养基为改良马丁培养基,装液量为40mL/250mL叁角瓶,加入神经酸结晶母液浓度为3.75 g/L,在pH为7.5,30℃摇床培养5 d,摇床转速为200 r/min。在该条件下,其菌体生物量达28.5 g/L,干菌体中神经酸含量55.29 mg/g。在枝叶培养基和果仁培养基添加油酸及芥酸的混合底物发酵培养时,有一定量的神经酸在菌体内形成。以单一脂肪酸油酸或芥酸为底物时,发酵后菌体内未检测到神经酸。以油酸、神经酸混合溶液为底物时,发酵后油脂中神经酸的量未增加。以芥酸、神经酸的乙醇溶液为底物时,底物芥酸含量大于50%菌体生长受到抑制,小于50%菌体生长良好但神经酸被作为营养物质被消耗。4.选择适宜的条件分别对内生真菌STGR-6、STGK-3进行扩大培养,采用索氏抽提法获得微生物油脂。发酵放大实验中,STGK-3生物量达8.31 g/L,油脂含量为44.85%,较初筛油脂含量提高23.43%,油脂中神经酸含量为20.34%,神经酸产率83.43%。奥氏青霉菌STGR-6生物量达13.69 g/L,油脂含量为23.97%,较初筛油脂含量提高6.72%,油脂中神经酸含量为26.67%,神经酸产率87.95%。分别对两种微生物油脂进行气-质分析,其油脂主要成分为油酸、芥酸及神经酸。(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菖莉,陈福,徐德兵,杨华斌,贾代顺[9](2019)在《广南县发展蒜头果的意义、优势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省极小种群和国家珍贵用材树种,加上果油神经酸含量达46%,主要生长在石漠化区,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价值,2018年毛油价格达65万元/t,统筹发展好蒜头果产业,对推进石漠化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促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析了广南县蒜头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并对产业发展提几点建议,希望对产业发展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07期)
李云琴,陈中华,原晓龙,王毅[10](2019)在《蒜头果中3-酮酯酰-CoA合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采用RT-PCR方法获得蒜头果3-酮酯酰-CoA合酶(KCS)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MoKCS1,GenBank登录号为MK210592。序列分析显示MoKCS1基因cDNA全长为1 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属于KCS家族。序列比对分析显示Mo KCS1拥有KCS家族特有的3个功能保守结构域,与榴莲(Durio zibethinus) KCS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80. 66%;与已知超长链KCS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oKCS1独立形成一个分支。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oKCS1在蒜头果果实膨大期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叶中几乎不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3期)
蒜头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蒜头果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濒危保护植物,因其种仁油脂中富含神经酸而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但人工种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于2016年12月对云南省广南县天然分布区蒜头果的根系进行了调查,发现其根部具有特殊的瘤状结构,依形态特征观察判定该结构为吸器,蒜头果是一种根部半寄生植物。进一步通过对寄生结构的切片观察和配置寄主植物的共培养盆栽试验,证实了蒜头果的半寄生特性。盆栽试验发现蒜头果幼苗在无寄主植物伴生的条件下也能存活,但能与多种寄主植物形成寄生关系,对寄主种类选择的专一性不强。蒜头果自身的根系间会互相形成很多吸器,具有明显的自寄生现象。因寄主植物的不同,蒜头果在寄主植物根系上形成的吸器和自寄生吸器的数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自寄生吸器所占比例及苗木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表明蒜头果对寄主植物有较明显的偏好性。蒜头果幼苗与吊兰表现出紧密的寄生关系,无论是吸器数量还是苗木生物量指标都显着优于其他各处理,在蒜头果人工种植中吊兰作为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解决目前蒜头果人工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问题,促进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繁育及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蒜头果论文参考文献
[1].刘祥义,叶志恒,胡翔飞,徐娟,骆荣君.蒜头果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云南化工.2019
[2].李勇鹏,景跃波,卯吉华,李荣波,李孙玲.蒜头果半寄生特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9
[3].李云琴,陈中华,原晓龙,王毅.蒜头果中3-酮酯酰-CoA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王立祥.广南县引资6亿元开发蒜头果[N].云南经济日报.2019
[5].李洪果,李武志,邓硕坤,潘启龙,蔡道雄.蒜头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现状[J].林业科技通讯.2019
[6].王冰.云南广南:蒜头果产业集群发展“钱景”可期[N].中国产经新闻.2019
[7].王一凡,粟桂娇,李伟光,赖芳,于唱.蒜头果内生真菌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分析[J].食品科技.2019
[8].王一凡.蒜头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神经酸油脂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9].王菖莉,陈福,徐德兵,杨华斌,贾代顺.广南县发展蒜头果的意义、优势及建议[J].现代园艺.2019
[10].李云琴,陈中华,原晓龙,王毅.蒜头果中3-酮酯酰-CoA合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中国油脂.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