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威克菲尔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菲尔德,威克,牧师,角色,索菲亚,焦虑,德斯。
威克菲尔德论文文献综述
尹丹[1](2019)在《从理性到情感——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道德判断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道德判断和感性道德判断孰轻孰重,一直是哲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影响18世纪欧洲思想界的英国哲学家沙夫茨伯里推崇以情感判断为主的感性道德观。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哥尔徳斯密与沙夫茨伯里持相同观点,他通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立体呈现了感性道德判断比理性道德判断更可靠,为当时处于社会动荡、思想迷茫的人们指出了道德出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3期)
任晓雯,木叶[2](2017)在《商兑录(叁) 他在死亡之后归来——关于霍桑的《威克菲尔德》》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叶:我是大学毕业前后读到《威克菲尔德》的,充满了一种湮没感。这种触动就跟读到博尔赫斯关于"麦克白"的名句一样:"我杀死了我的君主,为了让莎士比亚构思他的悲剧。"后来我还为此做了一件有些疯狂的事。如今回想起来,当初直接震撼自己的可能是小说中人物的"失踪""归来"以及"狡黠的微笑"。任晓雯:谢谢推荐《威克菲尔德》。我以前只读过《红字》和霍桑的其他若干短篇。没想到这部作品曾激起你的猛烈情感,甚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霍桑,黄建人[3](2017)在《威克菲尔德》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为时多年。这种事就这么抽象地讲讲,倒并不少见,而且不考虑其特殊情况,就不能横加指责,斥为胡闹或荒唐。话虽如此,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陈晨[4](2016)在《《威克菲尔德》——孤独和异化的悲剧灵魂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学者对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的《红字》等长篇小说的研究数不胜数,与之相比,学界对其33篇短篇小说的关注则远为不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2期)
郭思琦[5](2015)在《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乡村角色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利弗·哥尔德斯密(Oliver Goldsmith,1728-1774)是英国十八世纪中后期伤感主义的代表作家,被同时代的人称为“英国的歌德”。其作品《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6)更是被誉为伤感田园小说中的经典。小说以牧师普里木罗斯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讲述了他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在乡绅桑恩希尔爵士的明帮暗助下绝处逢生的经过,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英国乡村的现状以及英国乡村人民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和精神困境。目前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从讽刺写作手法、父权制主题以及不可靠叙述视角等方面来分析,本文试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思考小说中人物角色在社会变迁中的焦虑,剖析转型时期英国乡村人民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角色”作为角色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社会的变革发展若与人们内心的期待相错位、矛盾,社会成员就会感到不适应或不协调,从而引起潜在的紧张心理,形成角色焦虑。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的时期,人们内心的欲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尤其体现在受到工业革命影响冲击的乡村地区,集中反映在乡村人民的生活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哥尔德斯密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乡村角色焦虑,并结合哥尔德斯密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来挖掘小说中乡村角色焦虑产生的根源及意义。全文共分为叁章,以小说中叁种角色焦虑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个体焦虑所影射的集体焦虑。第一章论述进步乡村知识分子的能力焦虑。由于受到社会制度和固有观念的压制,平民知识分子普里木罗斯无法有效施展与自我知识相匹配的能力。作为牧师没能推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婚姻观,作为父亲又无力捍卫女儿追求真正幸福的权利,对于自己的力不从心而深感焦虑。第二章分析新兴乡村绅士的精神焦虑。乡绅桑恩希尔有权有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作为爵士,他不满足于上流社会寻欢作乐的生活,渴望寻求生活的意义。作为法官,他是一定程度上的特权阶级,又在是否利用职权协助亲属逃脱法律的制裁与秉持良知力求公正的徘徊中受到角色焦虑的煎熬。第叁章讨论新型乡村妇女的爱情焦虑。乡下女子索菲娅思想独立,有自己的追求。作为女儿,出生于传统家庭的她由于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而不得不妥协于母亲金钱至上的婚恋观。拥有爱慕的对象,却因社会环境和保守制度的影响,犹豫不决失去本可以获得幸福的机会,在妥协与反抗这两种心理的交织中焦虑不已。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哥尔德斯密小说中乡村形象的焦虑实际上是十八世纪英国乡村集体角色焦虑的缩影。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受传统的社会规约和父权制观念影响,人物角色的自我追求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和释放,因而作者对英国乡村人民追求自我价值观和自我幸福感所遇到的困难表示忧虑,同时也对人物内心深处渴望自我向上发展的愿望和执着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表示赞同和支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6-06)
郭思琦[6](2015)在《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角色焦虑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的英国动乱与变革并存,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时代。奥利弗·哥尔德斯密通过《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写出了人物角色在这种社会变化中的挣扎与必然。其笔下人物在互动中的焦虑与转换不仅显示了转型时期的英国人民普遍面临的精神上的困惑,也从侧面反映作者对社会道德、价值观以及人性的质疑和思考,同时表达了自身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乐观憧憬以及对爱和真善美的追求。(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3期)
杨莎[7](2014)在《《威克菲尔德牧师传》中的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威克菲尔德牧师传》是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内容十分的简单,简单的出乎意料,而在这种简单的手法上,作者却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可敬可悲又具有隐忍力的威克菲尔德,一个是具有天使般形象的索菲亚。(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12期)
黄秀敏[8](2012)在《《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与《圣经》的对位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作家奥利弗·哥尔斯密的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与《圣经·约伯记》构成对位关系,小说的整体框架采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循环模式,资产阶级的代表威廉·桑希尔聚基督教的"神人化"倾向和世俗的"人神化"倾向于一体,是小说中隐喻的上帝。《圣经》的故事和人物作为原型,决定了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人物塑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12期)
逯艳[9](2005)在《天使般的形象——评《威克菲尔德牧师传》中的索菲娅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男权主义是十八世纪中后期主要社会特征,是否拥有“女性气质”是当时衡量一个中产阶级女性是“天使”还是“恶妇”的重要标志。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笔下的索菲娅,是这一时期“女性气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她“天使”般的女性形象为当时社会的男士们所倾倒。(本文来源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陈亮[10](2003)在《威克菲尔德“系统殖民论”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9世纪不列颠最自成体系的思想家”,爱德华·吉本·威克菲尔德(Edward Gibbon Wakefield)于19世纪20年代末首次提出了“系统殖民”(Systematic Colonization)理论。1849年,威克菲尔德出版了他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殖民的艺术》(A View of the Art of Colonization)。 面对工业革命后期英国资本与人口“过剩”的国内现实和殖民地(尤指澳大利亚)劳动力与资本匮乏的现状,威克菲尔德主张应以统一的“足够价格”出售殖民地的土地,并以出售土地的收入资助英国的自由移民前往殖民地。按照威克菲尔德的设想,由于“足够价格”的限制,自由移民在有能力购买土地之前将不得不为资本所有者工作若干年以积累资本。这种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殖民地劳动力极度缺乏的现状,它同时也将会为殖民地吸引更多的资本,从而使殖民地达到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叁者之间的平衡。威克菲尔德将其以上述核心主张为代表的殖民理论称之为“系统殖民论”。 针对国内学术界对“系统殖民论”尚无深入研究的现状,本文对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进行了较为综合的考察。在简要介绍了威克菲尔德的生平、着作及国内外对“系统殖民论”的研究情况后,本文第二章考察了“系统殖民论”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主要包括:英国国内由于工业革命的推进而造成的资本与人口的“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澳大利亚因为采用罪犯流放制和土地授予制而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牧场主对殖民地土地的大量非法占用等现象。在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的同时又促进殖民地的发展,这正是“系统殖民论”的出发点。 第叁章分析了从重商主义末期向自由贸易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英国殖民理论的转化,并从威克菲尔德的理论中找寻出他的殖民主张的理论来源。我试图说明,在继承和发扬亚当·斯密的“解放殖民地”理论的同时,威克菲尔德还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强烈影响。在承认资本主义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威克菲尔德将殖民视为解决国内人口和资本的“过剩”、贫穷、犯罪、经济萧条等问题的出路。 论文第四章是对“系统殖民论”的理论内容的专门介绍与分析,其中也包括了对威克菲尔德的代表作《殖民的艺术》的介绍。另外,本章对“系统殖民论”的核心——“足够价格”也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对“系统殖民论”的实践的考察。这首先是对威克菲尔德的一项具体的殖民计划(南澳大利亚殖民区的设立)的考察,与此同时,这一章还着重探讨了“系统殖民论”对澳大利亚早期土地改革的影响以及该理论对英国移民政策的影响。经过对“系统殖民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我认为,虽然他个人的殖民计划并没有获得很大成功,但是他与其他早期殖民者的开拓性事业为澳大利亚从罪犯殖民地向公民殖民地的转变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总之,本论文在介绍分析威克菲尔德理论的内容的同时,揭示了该理论产生的现实原因和理论来源。与此同时,通过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考察,本文也说明了“系统殖民论”影响了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这突出表现在这一时期英国移民的数量的增长和澳大利亚早期的土地改革等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5-01)
威克菲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叶:我是大学毕业前后读到《威克菲尔德》的,充满了一种湮没感。这种触动就跟读到博尔赫斯关于"麦克白"的名句一样:"我杀死了我的君主,为了让莎士比亚构思他的悲剧。"后来我还为此做了一件有些疯狂的事。如今回想起来,当初直接震撼自己的可能是小说中人物的"失踪""归来"以及"狡黠的微笑"。任晓雯:谢谢推荐《威克菲尔德》。我以前只读过《红字》和霍桑的其他若干短篇。没想到这部作品曾激起你的猛烈情感,甚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威克菲尔德论文参考文献
[1].尹丹.从理性到情感——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道德判断转换[J].名作欣赏.2019
[2].任晓雯,木叶.商兑录(叁)他在死亡之后归来——关于霍桑的《威克菲尔德》[J].青年文学.2017
[3].霍桑,黄建人.威克菲尔德[J].青年文学.2017
[4].陈晨.《威克菲尔德》——孤独和异化的悲剧灵魂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6
[5].郭思琦.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乡村角色焦虑[D].湘潭大学.2015
[6].郭思琦.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角色焦虑与转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7].杨莎.《威克菲尔德牧师传》中的人物形象[J].作家.2014
[8].黄秀敏.《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与《圣经》的对位模式研究[J].名作欣赏.2012
[9].逯艳.天使般的形象——评《威克菲尔德牧师传》中的索菲娅形象[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10].陈亮.威克菲尔德“系统殖民论”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