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膨大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薯,薯块膨大中期,栽培措施,产量
膨大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权宝全,吕瑞洲,王贵江,任杰成[1](2019)在《薯块膨大中期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薯块膨大中期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研究了甘薯中后期翻蔓、提蔓、喷施多效唑、喷施缩节胺、摘除枝条等措施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作处理)相比,提蔓和喷施多效唑、缩节胺能有效控制旺长,叶面积指数降低,但中后期光合势并未降低,地上部干重降低,块根干重增加,单株薯数增加,分别增产11.28%、16.15%和8.27%,其中喷施多效唑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曹婧,吉茹,何冉,李俊达,王明珊[2](2018)在《不同生育期喷施禾稼春(含ALA肥料)对凤丹果实发育及膨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年生凤丹植株为试材,在初花期、盛花期、坐果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禾稼春"(含ALA肥料),研究其对凤丹果实生长及膨大的影响,以筛选出促进凤丹果实膨大、增加其结实率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坐果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禾稼春均可提高比叶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其中以低浓度(5000倍液)效果最好;盛花期、坐果期喷施禾稼春稀释5000倍液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效果好,且显着促进果实直径增加、蓇葖果膨大。同时,盛花期喷施明显降低果实的败育率。(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周美琪,李帅,叶子弘,张雅芬,俞晓平[3](2018)在《菰ZlWRKY72转录因子克隆及其在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侵染菰(Zizania latifolia)植株后能够诱导其茎部发生形态转变,但其肉质茎膨大发育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克隆获得菰WRKY转录因子72(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72,ZlWRKY72)(Gen Bank登录号:MG365889)的全长序列,其基因序列全长为2 831 bp,含有1个内含子。c DNA全长为1 085 bp,ORF编码框为738 bp,编码245个氨基酸,具有1个典型WRKYGQK结构域和1个Cys2.His2锌指结构,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ZlWRKY72与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OsWRKY72同源性最高。通过qRT-PCR技术检测ZlWRKY72基因在其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表达,表明ZlWRKY72在菰植株组织生长旺盛的部位表达量较高,分蘖期叶片表达量显着高于茎部(P<0.05),但孕茭起始后茎部表达量显着高于叶片(P<0.05)。茎部ZlWRKY72表达变化与菰黑粉菌菌丝侵染增殖相关,孕茭起始后正常茭白茎部表达量高于灰茭(P<0.05),并在随后的膨大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逐渐降低,差异显着(P<0.05)。雄茭茎部表达量高于正常茭白,茭白茎部菰黑粉菌菌丝大量侵染增殖后ZlWRKY72表达下调。本研究初步阐明了ZlWRKY72在菰肉质茎膨大发育中的表达响应,探讨了其在菰黑粉菌侵染诱导的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调节作用,为菰孕茭膨大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周美琪[4](2018)在《茭白PIN1基因克隆及其在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调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茭白孕茭是由菰黑粉菌侵染植株后诱导茎部器官形态发育变化的结果,膨大后植株茎部顶端生长优势受到显着抑制。PIN1是IAA极性运输的输出载体,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参与了植物胚胎发育、维管组织发育、细胞大小、向性运动、花器官发育等重要调控。本研究克隆获得双季茭白“浙茭7号”IAA极性运输相关基因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的全长序列,明确其在茭白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表达模式,阐明了IAA及TIBA对茎部PIN1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结合茎部菰黑粉菌菌丝生长分布动态,探讨了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表达与茭白茎部发育及孕茭表型的关系;基于菰黑粉菌体外培养及田间孕茭生产的比较分析,明确了IAA及TIBA对菰黑粉菌菌丝体外融合生长及茭白田间生产的调节作用,探讨了基于IAA极性运输调节促进茭白孕茭的可能机制。此外,构建了茭白Zl-PIN1过表达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茭白基因功能验证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一、茭白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全长克隆克隆获得茭白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全长序列,均具有植物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1特有的Mem_trans结构域。Zl-PIN1基因组全长为2408 bp,cDNA全长为1 770 bp,编码589个氨基酸,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与粳稻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6%;Zl-PIN1b基因组全长为2024bp,cDNA全长为1 563 bp,编码526个氨基酸,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与野生稻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7%;Zl-PIN1c基因组全长为2421 bp,cDNA全长为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与野生稻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进化树分析表明:Zl-PIN1与Zl-PIN1c可聚为一类,与Zl-PIN1b距离较远,可能与预测的蛋白跨膜螺旋区结构不同相关。二、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在茭白茎部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分析3种孕茭表型间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与茭白茎部器官的形态转变相关:膨大初期的正常茭白与灰茭茎部中3个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雄茭(P<0.05);雄茭茎部发育前中期(5叶期与8叶期)3个基因的表达变化没有显着差异,但在茎部伸长发育后(正常茭白膨大初期)表达显着升高(P<0.05),表明Zl-PIN1、Zl-PIN1b及Zl-PIN1c可能参与了茭白茎部拔节发育相关的顶端生长调节。膨大茎部Zl-PIN1与Zl-PIN1c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并与Zl-PIN1b表达模式差异显着:正常茭白茎部膨大发育期间Zl-PIN1与Zl-PIN1c表达量逐渐升高,并在茎部膨大发育到10 cm时表达量最高,随后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而Zl-PIN1b基因在茎部发育中表达量逐渐降低,膨大发育10 cm时显着升高,随后显着下降(P<0.05),可能与膨大茎部的伸长相关。灰茭茎部3个基因表达模式与正常茭白存在差异:茎部发育期间Zl-PIN1与Zl-PIN1c表达量逐渐升高,膨大后期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茭白(P<0.05);而Zl-PIN1b基因逐渐降低,膨大10 cm时灰茭茎部基本不表达,可能与正常茭白与灰茭茎部菰黑粉菌侵染及生长分布状态的显着差异相关。茭白茎部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表达受IAA及TIBA诱导调节,剂量效应显着:IAA处理可以显着诱导雄茭茎部Zl-PIN1及Zl-PIN1b基因上调表达(P<0.05),但对Zl-PIN1c基因的诱导表达不显着;IAA处理后正常茭白茎部3个基因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此外,高浓度TIBA处理后正常茭白茎部中3个基因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但低剂量抑制效果不显着。正常茭白茎部Zl-PIN1、Zl-PIN1b及Zl-PIN1c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与其茎部菰黑粉菌菌丝生长调节相关。茎部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正常茭白植株发育期间,茎部菰黑粉菌菌丝生长及分布逐渐增强;高浓度TIBA处理后,8叶期茭白茎部中大量增殖分布的菰黑粉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叁、生长激素对菰黑粉菌体外培养及菌丝生长的影响菰黑粉菌菌株的体外融合菌丝生长分析发现:IAA能够促进菰黑粉菌菌丝生长,T型和MT型菌株间的促进效果基本一致,与IAA处理浓度成正相关;低浓度TIBA可以促进菰黑粉菌菌丝生长,而高浓度TIBA能够抑制菰黑粉菌菌丝生长,菰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培养干重量的显着降低(P<0.05)。T与MT型菌株间对TIBA处理的耐受能力存在差异:10μM的TIBA处理后,T型与MT型菌株干重均未受到显着影响,但T型菌株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MT型菌株菌丝生长促进效果较好,MT型菌丝生长对TIBA的耐受力较强;50μM的TIBA处理后,T型与MT型菰黑粉菌均无法形成融合菌丝,MT型菌株干重显着减少(P<0.05),而T型菌株干重变化不显着,T型菌株单倍体生长对TIBA的耐受力较强。此外,6-BA能促进T型菰黑粉菌菌丝生长,并与浓度呈正相关,与IAA处理结果类似;低浓度6-BA(1-5μM)处理能够促进MT型菰黑粉菌融合菌丝生长,而高浓度6-BA可以抑制融合菌丝的生长,与TIBA处理结果类似。四、生长激素对茭白田间孕茭生产的调节分析生长激素处理能够有效调节茭白田间孕茭生产的采收周期及产量。孕茭起始时外源IAA喷施能够延迟茭白采收,采收盛期延迟约9-12天,但对茭白产量影响不明显;TIBA能够促使茭白采收盛期提前,产量增加集中在采收前期;而6-BA处理可以增加茭白采收中期的产量。茭白经济学性状调查发现:IAA处理能够减少茭白有效分蘖数,而TIBA和6-BA处理能够显着提高茭白的有效分蘖数(P<0.05),田间增产效果明显;外源激素处理对壳茭重、净茭重及茭肉长和粗等性状影响不显着。田间植物学性状分析表明:IAA有助于促进茭白株高、叶长和叶宽的生长,而TIBA和6-BA对茭白株高增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结合生长激素对菰黑粉菌体外培养的影响分析,TIBA可能通过影响茎部菰黑粉菌菌丝生长及IAA极性运输,调节茭白茎部膨大起始后的生长发育,促进茭白植株营养物质在植株顶端生长及茎部膨大发育中的有效分配。五、Zl-PIN1过表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构建了Zl-PIN1的过表达遗传转化载体pFGC-Egfp-Zl-PIN1,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苗端生长点转化法转化野茭植株,PCR筛选鉴定获得10株转基因阳性植株,基于GFP荧光信号显微镜观察发现,Zl-PIN1蛋白定位在维管束周围细胞的细胞膜底部,与已报道的OsPIN1定位一致,初步确定获得茭白Zl-PIN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转化率约为3.7%。(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期刊2018-06-01)
董艳,陈磊,张亚红[5](2017)在《4种膨大剂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主栽葡萄品种红地球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用河南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氯吡脲、上海通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苄氨基嘌呤、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葡提粒丰、陕西大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葡丰灵4种膨大剂对葡萄进行不同浓度梯度处理,测定葡萄果穗生长发育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最适合宁夏地区红地球施用的膨大剂为葡提粒丰,浓度为5.7 m L/kg处理时的隶属函数值相对最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7期)
李丹,赵慧,肖连祥,谢辉辉,石岩[6](2017)在《胎儿脊髓腰骶膨大发育宫内及标本MRI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据不同孕周胎儿标本与宫内胎儿MR扫描图像,确定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及腰骶膨大最大横断面积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筛选29例17~39孕周脊椎发育正常的胎儿标本行3.0T MRI脊椎扫描,随机选取142例19~39孕周健康胎儿行宫内胎儿腰椎MRI扫描。扫描序列为T2W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轴位扫描。测得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及腰骶膨大与椎管面积之比。结果胎儿标本及宫内胎儿脊髓腰膨大及相应层面椎管前后径及左右径线随孕周呈线性增长关系。脊髓圆锥末端在21孕周及之前,位于L3腰椎以下水平,22~30孕周其变化范围最大,位于L1~L4水平,第31~40孕周位于L1~L2水平。结论宫内胎儿与标本MRI对照研究,能更科学的获取胎儿脊椎发育的参考值并描述其生长曲线。(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Yun,WU,Yi-ping,XIA,Jia-ping,ZHANG,Fang,DU,Lin,ZHANG[7](2016)在《低浓度腐殖酸处理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百合离体小鳞茎膨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鳞茎发育问题研究是缩短百合育种周期、加快百合种球产业化生产的关键,而碳水化合物代谢则是影响小鳞茎发育的重要因子。离体快繁技术因更高效的繁殖速率及易控的环境条件,是鳞茎发育问题研究的替代途径,但目前有关离体条件下鳞茎发育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腐殖酸处理东方百合‘索邦’,研究其对于鳞茎膨大的影响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路径。创新点:本研究首次采用安全无残留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腐殖酸处理,并探讨了其对百合离体鳞茎发育的有效影响及内在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生理生化机制。方法:以构建的离体模式体系下形成的百合单芽,接种至含不同浓度腐殖酸(0、0.2、2.0和20.0 mg/L)的培养基上,每隔15天取样一次,测定株高等7个形态指标;同时,取鳞茎测定主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蔗糖、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关键淀粉合成酶(AGPase、SSS和GBSS)活性。结论:随腐殖酸处理浓度升高,相对鳞茎重量下降,从而打破库–源平衡,低浓度腐殖酸(0.2 mg/L)处理效果最佳,鳞茎重量为468 mg(为对照的2.9倍),鳞茎直径达11.68 mm。具体来说,低浓度腐殖酸处理可促进根系发育,并在发育早期大幅促进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并通过加速蔗糖/淀粉利用及转换延缓了碳饥饿出现时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6年11期)
董金叶[8](2016)在《孕中晚期胎儿颈膨大发育的磁共振研究及颈椎超声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孕中晚期胎儿颈髓长度与胎龄关系MRI研究及颈椎长度MRI与超声对比测量目的利用3.0T高场磁共振测量孕中晚期正常胎儿标本颈髓长度随孕周的变化规律;对比观察孕正常宫内胎儿颈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长度与磁共振所测长度一致性。材料和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全部研究对象行3D-T2WI和T2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叁维重建,在冠状位上根据脊神经根位置确定颈髓上下界,在正中矢状位上沿颈髓自然生理走行测量颈髓长度,绘制颈髓长度随孕周变化的相关曲线,计算相关方程式,并比较性别间统计学差异。利用3.0T磁共振测量29~36周胎儿颈椎长度及宫内胎儿颈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长度测量,在正中矢状位上,测量C1椎体上缘至T1椎体上缘之间的距离为颈椎长度,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测量的一致性;结果颈髓长度与孕周呈线性相关关系,随孕周增加而颈髓长度增加,其相应的方程式为:颈髓长度(cm)=0.12孕周+0.11,R2=0.92,P<0.05,颈髓长度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高场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测量29~36孕周胎儿颈椎长度准确性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场磁共振对显示孕中晚期胎儿标本颈髓结构及脊神经走行具有较大优势,颈髓长度测量准确,颈髓长度与孕周相关性高,颈髓长度可作为评估产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参数,从而补充正常胎儿脊髓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及数据库,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初步测定了高场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测量29~36孕周胎儿颈椎长度间具有一致性,探讨进一步大样本对比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 16~42周胎儿脊髓颈膨大发育的标本MRI分析目的利用3. OT MRI观察正常胎儿标本脊髓颈膨大长度、最大横断面及其相对位置关系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44例16~42孕周正常胎儿标本,对所有研究对象行3. OT 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3D-T2WI和T2WI-SPC,对所得图像进行叁维重建,测量及观察以下参数:①颈膨大长度:以第四对颈神经根、第一对胸神经根确定颈膨大上下界,正中矢状位测量其长度;②颈膨大最大横断面面积:选取C4-T1脊神经区间内各椎体中心及椎间盘中心水平分别测量颈膨大横断面面积,从中选取最大面积,绘制最大横断面面积与孕周的相关曲线;③颈膨大最大横断面与椎体的相对位置关系;④比较性别间差异。结果①颈膨大长度随孕周呈线性增加,与孕周的相关方程为:颈膨大长度(cm)=0.08×孕周-0.06,R2=0.91,P<0.05;②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积随孕周呈线性增加,与孕周的相关方程为:最大横断面积(cm2)=0.01×孕周-0.12,R2=0.91,P<0.05;③颈膨大最大横断面与椎体相对位置关系:16~28孕周胎儿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约位于C5/6椎间盘中心水平,29~42孕周胎儿颈膨大横断面约位于C5~C5/6中心水平,此位置随孕周增加而逐渐轻度上移;④颈膨大长度及最大横断面面积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场磁共振可准确反映胎儿颈膨大长度、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积及相对位置与孕周变化的规律,从而补充正常胎儿脊髓、颈膨大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及数据库,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可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12)
董金叶,林祥涛,曹金凤,吴勇,赵慧[9](2016)在《16~42周胎儿脊髓颈膨大发育的MRI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3.0T MRI观察正常胎儿标本脊髓颈膨大最大横断面及其相对位置关系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44例16~42孕周胎儿标本,行3D-T2WI和T2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叁维重建,观察及测量以下参数:1颈膨大最大横断面面积:选取C4-T1脊神经区间内各椎体中心及椎间盘中心水平分别测量颈膨大横断面面积,选取最大面积,绘制最大横断面面积随孕周变化的生长曲线;2颈膨大最大横断面与椎体的相对位置关系;3比较性别间差异。结果 1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积随孕周呈线性增加,与孕周的相关方程分别为:最大横断面积(cm2)=0.01×孕周-0.12,R2=0.91,P<0.05;2颈膨大最大横断面与椎体相对位置关系:16~28孕周胎儿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约位于C5/6椎间盘中心水平,29~42孕周胎儿颈膨大横断面约位于C5~C5/6中心水平,此位置随孕周增加而逐渐轻度上移;3颈膨大最大横断面面积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场磁共振可准确反映胎儿颈膨大最大横断面积及相对位置与孕周变化的规律,建立了正常胎儿脊髓颈膨大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图谱及数据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王燕[10](2015)在《黄瓜动蛋白参与果实发育早期细胞分裂和细胞膨大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因其高产高效成为露地和保护地主栽蔬菜之一。近年来,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成为育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黄瓜是鲜食和加工均可的蔬菜,采收一般在果实发育早期。因此,早期的细胞快速分裂和膨大对于果实产量是至关重要的。关于果实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果实的成熟机制和采后生理,对于果实早期发育机理,特别是细胞快速分裂和膨大期的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对黄瓜转录组数据分析中发现,在果实发育早期(8Day)细胞快速膨大过程中,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在果实早期发育中表达量上调。微管蛋白是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骨架蛋白之一,细胞内有很多微管结合蛋白,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于微管,并影响微管的结构特性,从而调节微管的功能。动蛋白(Kinesin)是一类依赖于微管的马达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的运输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在苹果早期发育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在细胞快速分裂中起重要作用,而也有研究表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CDKA能够通过磷酸化下游的Kinesin来调控细胞分裂。因此推测,Kinesin很可能参与果实早期细胞快速分裂等过程。因此,关于动蛋白在黄瓜果实细胞分裂和细胞膨大过程中的作用,调控果实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都值得深入探讨。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了黄瓜中的Kinesin基因家族,比较了不同基因型黄瓜在果实发育早期动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推测至少有8个候选动蛋白参与了此过程。对Cs KF1、Cs KF2、Cs KF3进行了功能方面的研究和细胞定位。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对‘9930’果实发育早期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变化进行了研究。果实长度和果径在开花第3天到第5天出现指数级增长,果实硬度从第3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发育早期的果实在开花第0—3天细胞数量增长率大约为200%,此后增加趋于平缓;果实横切面细胞面积在开花第0—5天增长不到2倍,而开花第5—16天时细胞面积增大了接近30倍。这些结果也揭示出了开花第3—5天是‘9930’黄瓜果实发育早期细胞从快速分裂向快速膨大的过渡时期。(2)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搜索黄瓜基因组的蛋白质库,共得到47个含有马达区(moter domain)保守结构域的动蛋白。对47个黄瓜动蛋白在‘9930’14个不同组织中进行了半定量表达分析,发现不同的动蛋白在黄瓜的根、茎、叶、果实等不同组织中表达量有明显差异,某些动蛋白在果实中的表达量明显较其他组织高。对47个黄瓜动蛋白在‘9930’果实发育早期的12个不同时间做了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有12个动蛋白在果实发育早期有明显上调表达,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对这些数据进一步做了层次聚类分析,选出8个在果实发育早期特异表达的Kinesin基因。(3)对筛选出的8个Kinesin基因,在4个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发育早期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发现其中5个动蛋白基因在4个品种上均表现出开花前3天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并达到峰值,有2个动蛋白基因在4个品种中开花5天后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并达到峰值。推测其中Cs KF2、Cs KF3、Cs KF4、Cs KF5和Cs KF6可能与细胞快速分裂相关,Cs KF1和Cs KF7可能与细胞膨大相关。(4)在黄瓜中克隆了Cs KF1、Cs KF2和Cs KF3共3个Kinesin基因并重点分析了基因结构等特性。在原核系统中诱导表达并纯化了His-Cs KF1-M、His-Cs KF2-M马达区蛋白,对His-Cs KF1-M和His-Cs KF2-M进行ATPase活性和微管结合特性分析:His-Cs KF1-M是依赖于ATPase活性结合到微管上的;His-Cs KF2-M具有独特的生化特性,ATPase活性可以被微管激活,但是不依赖于微管的存在与否,并且无论外源核苷酸是否存在都与微管发生共沉淀。(5)对非马达区重组蛋白His-Cs KF1-N、His-Cs KF2-C、His-Cs KF3-C在原核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与纯化,得到多克隆抗体anti-KF1-N、anti-KF2-C和anti-KF3-C。抗体anti-KF1-N可以在黄瓜根、叶片、芽、开花5天的果实中识别与预测Cs KF1大小相近的约80 k Da的条带;抗体anti-KF2-C可以在黄瓜叶片、芽、开花0天的果实中识别与预测Cs KF2大小相近的约125 k Da的条带;抗体anti-KF3-C在黄瓜根、茎、雄花、雌花、开花2天的果实中识别与预测Cs KF3大小相近的约110 k Da的条带。(6)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利用特异的抗体对Cs KF1、Cs KF2和Cs KF3在黄瓜果实进行亚细胞定位。Cs KF1定位于开花5天果实的细胞质膜上;Cs KF2绿色荧光信号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上,进一步对胞质总蛋白、叶绿体总蛋白、叶绿体膜蛋白、基质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发现Cs KF2在叶绿体上,在叶绿体膜、基质上均有分布;对Cs KF3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发现其主要分布于成膜体的中间区域上。(7)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适用于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的RNA干扰载体Cs KF1-RNAi、Cs KF2-RNAi和Cs KF3-RNAi,基因过表达载体Cs KF1-OE、Cs KF2-OE和Cs KF3-OE。(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膨大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五年生凤丹植株为试材,在初花期、盛花期、坐果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禾稼春"(含ALA肥料),研究其对凤丹果实生长及膨大的影响,以筛选出促进凤丹果实膨大、增加其结实率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坐果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禾稼春均可提高比叶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其中以低浓度(5000倍液)效果最好;盛花期、坐果期喷施禾稼春稀释5000倍液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效果好,且显着促进果实直径增加、蓇葖果膨大。同时,盛花期喷施明显降低果实的败育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膨大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权宝全,吕瑞洲,王贵江,任杰成.薯块膨大中期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2].曹婧,吉茹,何冉,李俊达,王明珊.不同生育期喷施禾稼春(含ALA肥料)对凤丹果实发育及膨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8
[3].周美琪,李帅,叶子弘,张雅芬,俞晓平.菰ZlWRKY72转录因子克隆及其在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4].周美琪.茭白PIN1基因克隆及其在茎部膨大发育中的调节分析[D].中国计量大学.2018
[5].董艳,陈磊,张亚红.4种膨大剂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
[6].李丹,赵慧,肖连祥,谢辉辉,石岩.胎儿脊髓腰骶膨大发育宫内及标本MRI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
[7].Yun,WU,Yi-ping,XIA,Jia-ping,ZHANG,Fang,DU,Lin,ZHANG.低浓度腐殖酸处理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百合离体小鳞茎膨大(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6
[8].董金叶.孕中晚期胎儿颈膨大发育的磁共振研究及颈椎超声对比观察[D].山东大学.2016
[9].董金叶,林祥涛,曹金凤,吴勇,赵慧.16~42周胎儿脊髓颈膨大发育的MRI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10].王燕.黄瓜动蛋白参与果实发育早期细胞分裂和细胞膨大过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