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装配性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评价,神经网络,模糊,难度,操作,产品,模型。
可装配性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棚,付建林,丁国富[1](2017)在《面向转向架设计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转向架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在转向架的不同研发阶段对其可装配性提出一种按设计阶段进行逐级评价的方法,建立了转向架的叁级可装配性评价流程,分别为产品级、部件级和零件级可装配性评价。分析转向架设计阶段的各层级可装配性评价因素,建立层级间的关联关系。采用模糊函数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模糊函数或专家经验确定评价指标值,利用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结合因素权重、专家级别,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例评估了转向架轴箱部件的可装配性,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7年S1期)
李元源[2](2015)在《a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影响产品可装配性的叁类因素,包括装配单元、装配工艺和装配资源,归纳了评价可装配性的叁种指标:成本指标、技术指标和社会指标,利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产品的可装配性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5年09期)
马思群,李林峰,兆文忠,米小珍,周韶泽[3](2010)在《虚拟维修系统中复杂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虚拟维修系统中零件可装配性的评价,可以看成是一个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问题,文章认为评价时应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属性划分成不同的评价层次,再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来进行评价.为此,以模糊数学相关的知识,建立了协同设计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探索了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协同设计可装配性多级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用一个协同设计的模糊评价实例来说明了建立的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期刊2010-09-24)
徐兵,芮延年[4](2010)在《基于装配操作难度指标的零件级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品可装配性设计(DFA)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可装配性评价已经成为DFA中的重要一环。从装配的实际操作角度,列出零件装配的八个基本动作,分析影响零件基本动作的因素,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模型,形成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动作级评价和零件级评价的二级可装配性评价方法,最后应用构建的评价方法对CB齿轮泵可装配性进行评价实验。通过评价实验,证实了该评价方法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0年05期)
徐飞[5](2010)在《基于Web的产品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基于Web的产品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从静态、动态和整体叁个层次对子装配体的可装配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兼有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体系;开发了支持异地协同设计的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系统。最后通过某型号卫星太阳翼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以及叁层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0年02期)
徐兵,芮延年[6](201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概念级可装配性设计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自顶向下的现代设计思想,提出了产品设计概念级评价的可装配性设计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概念级可装配性设计的4大基本因素,运用神经网络构建了以相对操作难度为评价指标的DFA评价模型,并通过CB齿轮泵进行了实例评价。(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0年02期)
张刚,温海[7](2008)在《复杂结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分析提出影响复杂结构产品可装配性的6个主要因素,包括装配对象的质量和尺寸、装配特征的对称性、装配外力、装配精度、装配效率。在进行可装配性评价时,考虑到多因素模糊决策评价方法的适用性,采用列表法直接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进行评价因素的模糊集合确定时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来确定每个因素评价等级。实例给出了详细的评价过程。(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8年04期)
徐兵[8](2008)在《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其中,装配环节已经成为制约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产品可装配性设计(DFA)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可装配性评价已经成为DFA中的重要一环,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这也正是DFA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DFA评价技术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目前可装配性评价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生产现状,提出了“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课题,并确立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针对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产品可装配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广义健的装配关系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模型,形成了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最后应用构建的评价方法对CB齿轮泵可装配性进行了评价实验。通过评价实验,证实了本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本课题的研究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与评价实验基础。本论文主要创新点:⑴通过对国内外产品可配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的课题。⑵构建了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模型。⑶经过评价实验研究,证实了基于操作难度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周开俊,李东波[9](2006)在《基于熵权与模糊集的产品可装配性综合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产品的可装配性评价指标分成产品级、装配级和零件级3层;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利用指标评价值的变异程度来获取各评价指标的熵权,形成基于熵权与模糊集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产品的可装配性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不仅能给出最优评价结果,还能提供各评价指标的客观熵权,设计者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修改,从而达到提高零件、装配体直至整个产品可装配性的目标。最后以实例验证说明该方法是一个合理可行且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6年03期)
冯禹,刘春峰,宋红军[10](2000)在《面向可装配性评价的零件插装方向自动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零件插装方向是影响产品可装配性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自动化提取对于提高可装配性评价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机器人装配的可装配性评价的零件插装方向自动化提取方法 ,根据给定的产品装配序列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 ,运用几何推理技术判断产品零件间的装配关系 ,建立产品装配关系模型 ,并基于自由度分析导出零件插装方向。(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期刊2000年05期)
可装配性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总结了影响产品可装配性的叁类因素,包括装配单元、装配工艺和装配资源,归纳了评价可装配性的叁种指标:成本指标、技术指标和社会指标,利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产品的可装配性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装配性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何棚,付建林,丁国富.面向转向架设计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
[2].李元源.a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
[3].马思群,李林峰,兆文忠,米小珍,周韶泽.虚拟维修系统中复杂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C].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nWebBasedBusinessManagement.2010
[4].徐兵,芮延年.基于装配操作难度指标的零件级可装配性评价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10
[5].徐飞.基于Web的产品子装配体可装配性评价方法[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
[6].徐兵,芮延年.基于神经网络的概念级可装配性设计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0
[7].张刚,温海.复杂结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8].徐兵.基于操作难度指标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D].苏州大学.2008
[9].周开俊,李东波.基于熵权与模糊集的产品可装配性综合评价方法[J].机械设计.2006
[10].冯禹,刘春峰,宋红军.面向可装配性评价的零件插装方向自动提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