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类论文_洪放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油烃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油,微生物,土壤,烷基化,青藏高原,石化,装置。

石油烃类论文文献综述

洪放[1](2019)在《用奋斗书写“石化人”风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化工二部的一座办公楼内,记者见到了安庆石化公司烃类衍生物首席技师龚荣庭。这位在石油化工一线奋战了30年的技师,曾获得“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石油化工工业对安全生(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19-11-12)

郭拉娣,文方,曾琪静,丁丽,李敏[2](2019)在《活化过硫酸钠原位修复浅层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钠为氧化剂,硫酸亚铁为活化剂,通过箱体实验,结合农业滴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浅层石油烃(TPH)污染土壤,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TPH、含水率、电导率、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钠对土壤中TPH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通过40d的原位修复处理,表层土和中层土中的TPH去除率分别达到44.6%、44.1%;修复过程中,表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则先上升后波动变化,表层土、中层土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TPH与含水率、电导率、pH间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桑义敏,艾贤军,马绍芳,王亚飞,朱玲[3](2019)在《基于超声波-微波耦合效应的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热脱附规律与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邻二甲苯为石油烃类污染物代表,以污染土壤质量的减少量以及冷凝液质量的增加量表征土壤污染物的平均脱附效率,研究了微波-超声波耦合热源处理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脱附规律。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功率恒定(800 W)情况下,增大微波功率(从200 W增到400 W),能显着提升装置内反应温度(从128.3℃增到270.1℃),显示了微波较强的热效应;在微波功率恒定(350 W)情况下,增大超声波功率(从600 W增到1 400 W),对装置升温效果影响不明显(从169.4℃增加到187.9℃),表明了超声波较弱的热效应。超声波/微波耦合热源修复壤土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土水比20∶1、超声波功率800 W、微波功率350 W、辐照10 min,相应的最高污染物平均脱附率为77.28%,处理效果优于单热源条件。对于不同的土壤粒径及有机质含量,不同类型土壤的平均脱附率排序为砂土(88.36%)>壤土(64.29%)>黏土(52.61%);综合考虑土壤介电损耗因子、土壤比热容、土壤通透性影响的结果,土水比最优值设为10∶1;综合考虑土壤颗粒单层吸附/多层吸附作用的结果,土壤污染物浓度最优值为8%(砂土)、4%(壤土、黏土)。(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4](2019)在《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糠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250~650℃)下限氧热解制备菌糠炭,通过分析菌糠及菌糠炭结构的差异,探究其对微生物、石油烃的吸附性能及固定化菌株苍白杆菌Q1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菌糠炭对微生物吸附效果提高,其中550℃菌糠炭吸附固定化量最高为1.582×10~(10) CFU/g,SEM扫面电镜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吸附在材料表面。高温炭对石油烃吸附较好,其中550℃菌糠炭对胶质、沥青质吸附率最高,分别为36.33%、25.59%;吸附效果均与孔结构、芳香性相关显着,其协同微生物对石油烃四组分总体降解效率高,均优于其他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菌糠炭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对微生物吸附-降解影响较明显,550℃菌糠炭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具有强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张一梦,郑泽旭,段继周[5](2019)在《海洋中石油烃类降解与微生物腐蚀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实践中,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设施(如海底输油管线和船舶燃料系统等)发生的腐蚀破坏案例常常涉及到油水环境,并与微生物腐蚀作用密切相关,而了解海洋含油环境中石油烃类的生物转换机制是了解微生物腐蚀的关键。阐述了海洋环境中降解石油烃类的主要微生物及其降解机制,其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特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即为接受电子,该过程将生物无法直接利用的化学能转换成可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即腺苷叁磷酸(ATP)。有氧条件下的烃类降解以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而在缺氧条件下可利用硝酸盐、铁离子、硫酸盐等作为电子受体。海洋环境中的石油烃类会促进腐蚀性硫化物的生成,因此油水环境下的微生物腐蚀机理以硫化物的腐蚀破坏为主。此外,烃类降解过程产生的琥珀酸等酸性中间代谢物也会加剧腐蚀的发生。但目前关于海洋油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出的功能性及其对钢铁设施的破坏机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组学研究技术将成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王宝山,温成成,孙秦川,赵峰德[6](2018)在《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冻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柴油、机油为典型的石油烃类污染物,原位人工模拟污染,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4个土样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维度的差异性,并识别了具有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功能的菌群。结果表明:4个土样中可变区的遗传物质,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产生有效的OTU 944个,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25门、56纲、115目、213科、315属。石油烃类污染可改变原有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4个土样中细菌的多样性为机油污染土样(SLO)>上层5 cm处未污染土样(TS)>中层20 cm处未污染土样(MS)>柴油污染土样(SDO),SLO(机油污染土样)多样性最高,其次为未污染土样(TS、MS),SDO(柴油污染土样)多样性最低;未污染土样(TS、MS)在垂直方向群落结构差异较小,分布基本一致,SDO、SLO与未污染土样群落结构相比差异较大,SDO、SLO样本间差异同样明显;识别出具有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功能的菌属包括Sulfuritalea属、红球菌属(Rhodococcus)、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Alkanindiges属、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放线菌属(Actinobacteria norank)等7种。研究结果揭示了石油烃类污染对高寒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在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胁迫作用下产生出具有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优势菌群,为该地区进行原位石油烃类污染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谢立峰[7](2018)在《CO_2-石油烃类物质体积膨胀系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温室气体CO_2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CO_2封存技术可分为地质、海洋、矿物封存等,其中地质封存是最有潜力的封存方式,CO_2地质封存场地中又以CO_2油气藏封存最具经济价值。准确的CO_2-石油烃类物质体积膨胀数据是高效开展CO_2埋存与驱油(CO_2CCS-EOR)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阐述CO_2-石油烃类物质体积膨胀作用对驱油的影响,以及CO_2-石油烃类物质体积膨胀系数的测定方法和相关的研究进展现状。(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程国东,于仲福,单吉华,张笑甜,赵光瑞[8](2018)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烃类防火材料及测试标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石油天然气行业防烃类火焰的材料和测试标准,结合海洋石油平台防火和陆上钢结构液化石油天然气处理模块的被动防火设计与建造经验对比,分析了烃类火焰材料测试标准池火和喷射火焰钢结构烃类火焰测试标准,详细阐述了池火火焰和喷射火焰温升曲线以及防火材料耐候性、抗震性等性能试验方法,为防火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涂层与防护》期刊2018年07期)

刘畅,何国鸿,梁晶晶[9](2018)在《新型后置反硝化处理石油烃类废水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型后置反硝化工艺中验证了石油烃类废水治理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究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后置反硝化工艺能够有效处理石油含烃类废水,稳定运行期COD,氨氮和烃类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85.2%,84.1%和86.3%。p H对COD和含烃类物质去除影响较大,而对氨氮去除影响小,并且p H=8是石油含烃类物质废水治理的最佳p H值。当p H值由6升高至8时,NO-3-N出水含量由1.9 mg/L下降至0.98mg/L,而胞内聚合物聚羟基烷酸酯(PHA)的含量却由4.85 mg/g升高至5.62 mg/g,PHA含量升高利用其在好氧和缺氧期分解产能用于反硝化。而过高p H不利于新型后置反硝化工艺烃类物质去除,脱氮和胞内聚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06期)

蒋寅,庄雪峰[10](2018)在《苯酚与α-甲基苯乙烯制备液态烃类石油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α-甲基苯乙烯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与苯酚进行烷基化反应,可制备一种液态烃类石油树脂。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投料比和催化剂用量对产品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8年06期)

石油烃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过硫酸钠为氧化剂,硫酸亚铁为活化剂,通过箱体实验,结合农业滴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浅层石油烃(TPH)污染土壤,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TPH、含水率、电导率、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钠对土壤中TPH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通过40d的原位修复处理,表层土和中层土中的TPH去除率分别达到44.6%、44.1%;修复过程中,表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则先上升后波动变化,表层土、中层土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TPH与含水率、电导率、pH间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油烃类论文参考文献

[1].洪放.用奋斗书写“石化人”风采[N].安徽日报.2019

[2].郭拉娣,文方,曾琪静,丁丽,李敏.活化过硫酸钠原位修复浅层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模拟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3].桑义敏,艾贤军,马绍芳,王亚飞,朱玲.基于超声波-微波耦合效应的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热脱附规律与参数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9

[4].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5].张一梦,郑泽旭,段继周.海洋中石油烃类降解与微生物腐蚀关系研究[J].表面技术.2019

[6].王宝山,温成成,孙秦川,赵峰德.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冻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8

[7].谢立峰.CO_2-石油烃类物质体积膨胀系数研究进展[J].轻工科技.2018

[8].程国东,于仲福,单吉华,张笑甜,赵光瑞.石油天然气工业烃类防火材料及测试标准分析[J].涂层与防护.2018

[9].刘畅,何国鸿,梁晶晶.新型后置反硝化处理石油烃类废水的可行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

[10].蒋寅,庄雪峰.苯酚与α-甲基苯乙烯制备液态烃类石油树脂[J].粘接.2018

论文知识图

虚拟组分seudo-Compo分法示...系统氮!磷营养盐总量变化趋势(左)NP...前后地下水石油类组分比率变化年期石油烃类运移浓度实测值与...一8a,b空裂隙:e,dEs;上亚段为石油年期石油烃类运移浓度预测值...

标签:;  ;  ;  ;  ;  ;  ;  

石油烃类论文_洪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