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论文摘要

固碳细菌是土壤碳循环重要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毛村岩溶实验场的岩溶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为研究样区,采集稻田、玉米和柑橘园表层土壤,以cbb LR为固碳细菌的指示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在三类区域土壤中固碳细菌的群落丰度、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三类区域土壤中固碳细菌属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24.6%)为三类区域土壤中的优势纲,以根瘤菌为主的兼性自养菌是主要的固碳细菌.在岩溶区,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费氏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HH103)、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trifolii)等微生物的丰度均高于混合区和非岩溶区;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表明,pH、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氮(TN)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土壤因子是影响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生态因子.以上结果表明,岩溶区的土壤特性对固碳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采集与前处理
  •   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1.3 土壤DNA提取
  •   1.4 高通量测序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bbLR固碳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   2.2 cbbLR固碳基因群落组成
  •   2.3 岩溶与非岩溶土壤固碳细菌相关性分析
  •   2.4 固碳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
  •   2.5 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3.1 环境因子对固碳细菌群落的影响
  •   3.2 已知分类优势固碳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双双,靳振江,贾远航,李强

    关键词: 岩溶区,固碳细菌,基因,根瘤菌,高通量测序

    来源: 环境科学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

    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7008,41361054,4100303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GXNSFA01018006),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04041),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002401013001)

    分类号: S154.3

    DOI: 10.13227/j.hjkx.201804123

    页码: 412-420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2626K

    下载量: 417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固碳途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20(02)
    • [2].种植固碳森林 守护多彩地球[J]. 浙江林业 2018(06)
    • [3].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林业科技 2017(01)
    • [4].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J]. 北方农业学报 2017(03)
    • [5].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7(03)
    • [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固碳领域研发态势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6)
    • [7].集三域生物之力,合成一条高效的固碳通路[J]. 中国科技教育 2017(04)
    • [8].2008-2018年广州市人民公园植被变化及固碳价值核算[J]. 南方林业科学 2020(02)
    • [9].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20(S2)
    • [10].褐腐对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及机理[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11)
    • [11].设施农业固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2)
    • [12].基于单木模型对温州常见城市绿化树种固碳增湿能力的比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7)
    • [13].森林固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定位及增加固碳的途径[J]. 农业与技术 2015(17)
    • [14].采伐对豫西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5)
    • [15].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J]. 资源科学 2016(06)
    • [16].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估算[J]. 中国集体经济 2013(32)
    • [17].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2)
    • [18].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7)
    • [19].园林植物固碳功能景观构建[J]. 科技创业家 2013(20)
    • [20].绿色住宅的固碳技术与应用[J]. 华中建筑 2011(06)
    • [21].我国开展生物固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05)
    • [22].京津冀地区林木固碳价值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4)
    • [23].体外苏氨酸循环固碳途径的构建[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06)
    • [24].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量的长期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 [25].不同造林方式小黑杨生产力及固碳量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3)
    • [26].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14(19)
    • [27].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01)
    • [28].喀斯特适生植物固碳增汇策略[J]. 中国岩溶 2011(04)
    • [29].生物固碳途径及其进化[J]. 广东化工 2010(10)
    • [30].森林经营与管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泄漏和净固碳量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