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跳供体论文_胥义,邓如意,刘晶,刘道平,赵晓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心跳供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供体,支气管,氧化碳,肺泡,原位,研究进展,工学。

无心跳供体论文文献综述

胥义,邓如意,刘晶,刘道平,赵晓刚[1](2015)在《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二次流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心跳供体(NHBD)肺有望解决临床供肺严重不足的问题,肺内低温通气被公认为是NHBD肺在体低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建立3D非对称四级支气管模型,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分别研究在3种被动呼吸频率(0.125、0.25、0.5 Hz)条件下肺支气管内的二次流结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吸气时主支气管截面上不存在二次流结构,且截面上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分别为0.67(@0.125 Hz)、0.5(@0.25 Hz)和0.3(@0.5Hz),但在被动呼气时存在明显的二次流结构,且其截面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增大到1.25、1.1和1.06;随着支气管级数的增加,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状态,其对应截面上都存在明显的二次流动结构,但呼吸频率对其截面上最大无量纲速度差变化的影响不大(维持在1.0左右);总体来讲,左肺各支气管内的流动结构比右肺要复杂一些,这与左右支气管的不对称结构有关。该研究明确了低温保护性气体在NHBD肺支气管内的流动总是伴随着二次流的特性,这对于进一步探索其临床保护工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飞,丁芳宝[2](2015)在《无心跳供体的研究进展及在肺移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心跳供体作为肺移植供体的一个重要来源,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多年,且预后良好。而供体的短缺、肺保护的不完善和伦理学上的争议仍制约着无心跳供体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无心跳供体各方面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无心跳供体的分类、缺血时间、死亡的判定、伦理学上的进展、供肺保护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刘晶,胥义,刘道平,赵晓刚[3](2014)在《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叁维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心跳供体肺(NHBD)有望解决临床供肺严重不足的问题,肺内低温通气被公认为是NHBD肺在体低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提高供肺的利用率。通过建立叁维非对称四级支气管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支气管内的气流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被动呼吸的吸气和呼气时,支气管截面上的无量纲速度分布不同,左肺支气管和右肺支气管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左肺下叶支气管内中心线上的无量纲速度峰值最大,达到1.7,而右肺上叶支气管内中心线上的无量纲速度峰值最小,仅为0.8;由于分叉角度和管径不同,导致吸气过程中流入左主支气管内和右主支气管内的流量分别占55%和45%,而左肺下叶支气管内的流量比率在各肺叶支气管内的流量比率最高,约为35%;通过分析支气管内的流动压力损失,得出支气管的平均压降系数与Re的关系为珔Cp∝Re-0.6。可见,由于支气管的非对称结构以及分叉处空间旋转角度的存在,使得支气管内的气体流动结构比较复杂,这对于无心跳供体肺原位通低温保存的临床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飞[4](2014)在《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DCD)肺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一直受困于供体的匮乏。近年,来源于无心跳供体(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的肺移植病例逐年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DCD又可分为可控制(或称有准备型)和不可控制(或称无准备型),在供肺的获取和植入过程中,供肺经历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此损伤可导致器官术后早期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rimary graft failure,PGD),这一严重并发症,是导致肺移植术失败及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病理机制错综复杂,现已经阐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及白细胞活化,参与了这一损伤病理机制中。围绕DCD肺的保护,出现了“常温体外供肺灌注”技术,即离体肺灌注(Ex vivolung perfusion,EVLP)。EVLP的应用,有助于降低PGD,提高DCD肺的利用率,减轻肺水肿,降低IRI对肺功能的损害,并可作为供肺评估和术前预处理的平台。已经有研究证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在有心跳供体肺移植中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生成,从而抑制通过ROS/RNS通路激活的NF-kB,避免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引起的细胞调亡,同时,在体内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血浆环磷酸鸟苷酸(cGMP)水平,增加体内NO的生物作用,对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迄今为止,NAC对DCD供肺是否同样拥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兔离体肺灌注(Ex vivo lung perfusion,EVLP)模型,随后在该模型上,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兔DCD肺模型及EVLP灌注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长时间获取呼吸功能的参数,包括监测肺顺应性和动脉血气。不仅可对肺移植后的效果进行预评估(评估平台),还可为药物(NAC)对DCD肺保护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NAC能显着提高肺的GSH含量,从而抑制肺氧自由基的升高;同时抑制炎性物质的释放,降低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il-1β含量,降低气道阻力,对于dcd肺同样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兔evlp能够作为体外肺灌注研究的可靠模型,同时nac能够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为无心跳供体肺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保护手段。第一部分兔无心跳供体(DCD)肺模型及离体肺灌注(EVLP)模型的建立目的:构建一个离体肺灌注(EVLP)模型,并将缺血诱导的兔DCD肺进行离体灌注和通气,探讨该EVLP模型效果。方法:成年(15-2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重2-2.5kg共6只,麻醉开胸后,兔的左心室心尖插入引流管,放血至储血袋中备用。心跳停止后静置1h,肺动脉与左心房分别灌注Perfadex保护液,灌注完毕后,4℃Perfadex液冷保存3h后取出,固定于EVLP装置上,同时,储血袋中血注入氧合器中,充95%N和5%CO2之混合气体,进行去氧合。蠕动泵将38℃去氧合血,泵至兔的主肺动脉进行灌注;经左心房溢出的回流之氧合血,流入储心肺罐中,蠕动泵将其重新泵至氧合器中,再次进行去氧合。结果:除1例因肺动脉肺动脉误伤撕裂后,出血量大,被迫中断实验外,其余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灌注90min后肺组织少许肿胀,均无肺梗死病灶出血,灌注结束后,肺气道峰压较灌注前上升,肺含水量无明显增多。光镜观察,肺组织细胞结构基本清晰完整。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动物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第二部分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DCD)肺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NAC对DCD供肺能否进一步提供保护作用。方法:成年(15-2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重2-2.5kg,根据灌洗液(F)、保存液(P)是否加入NA(C150mg/kg)将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组1为对照组(F+PerfadexP+Perfadex),组2(F+Perfadex+NAC P+Perfadex)、组3(F+Perfadex+NACP+Perfadex+NAC)为加入NAC实验组(每组n=6)。缺血诱导供心停跳,停跳后继续热缺血(室温下静置)60min之后阻断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经主肺动脉顺行及左心房逆行灌注灌洗液(F)。灌注完毕后,切取供心肺,4℃保存液(P)保存3小时后取出将其固定在EVLP装置上,去氧合38℃血持续灌注肺动脉,呼吸机通气,观察90min,结束灌注。灌注结束后,切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含水率, MDA、MPO水平,IL-1β检测,蛋白浓度检测,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在肺组织含水率、气道峰压、MDA、MPO、IL-1β等检测中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氧分压、GSH检测中低于实验组(P<0.05),蛋白浓度检测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较实验组存在更明显结构组织破坏及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NAC对DCD供肺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肺组织的移植炎症细胞反应,减轻肺的氧自由基破坏,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为DCD供肺的保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4-22)

冉江华,李立,张升宁,刘静,李来邦[5](2013)在《无心跳供体肝移植临床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总结我院实施的23例无心跳供体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探讨无心跳供体(donation after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的临床应用的情况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自2009年以来实施的23例DCD肝移植供受者的情况,并随机抽取23例非DCD肝移植受者作为对照,比较DCD与非DCD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DCD肝移植受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但术后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非DCD肝移植受者。结论DCD肝移植缓解供体短缺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能够使更多的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但其仍面临相应的风险及并发症可能。(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11-01)

袁小鹏,周健,陈传宝,韩明,王小平[6](2013)在《机器灌注保存在评价无心跳供体供肾质量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机器脉冲灌注保存供肾在评估无心跳供体肾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20例无心跳供体,采用机器(LifePort)低温脉冲灌注保存一侧供肾,阻力系数<0.4mmHg/(mL·min-1)时认为供肾可供移植,阻力系数>0.5mmHg/(mL·min-1)则丢弃供肾,阻力系数0.4~0.5mmHg/(mL·min-1)之间根据临床资料判断。丢弃肾脏均进行病理检查,并行Remuzzi评分。结果 12例机器灌注供肾用于移植,阻力系数为0.15~0.80mmHg/(mL·min-1),灌注流量为32~168mL/min,所有供肾移植后功能立即恢复;12例对侧供肾移植后中9例立即恢复,3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8例供体丢弃供肾,灌注阻力系数为0.44~0.88mmHg/(mL·min-1),灌注流量为28~55mL/min。8例丢弃供肾病理分析显示,4例Remuzzi评分≤3分,其中1例为血栓形成,3例仅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采用阻力系数<0.4mmHg/(mL·min-1)的标准判断供肾质量安全性良好,但是部分阻力系数>0.5mmHg/(mL·min-1)的供肾仍然可供移植,需根据穿刺病理分析综合判断。(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纪勇,陈静瑜,郑明峰,叶书高,吴小波[7](2012)在《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大量实验表明,供肺组织及肺血管功能在适当条件下可以保存,当供体心跳停止后,肺的气体交换系统可耐受热缺血60min。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大鼠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有心跳供体组、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60min组,每组20只。有心跳供体组供体大鼠取供肺保存在4℃低钾右旋糖苷液中4h;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供体放血处死后,维持通气30min,使供肺在热缺血30min后冷保存;无心跳供体-缺血60min组方法同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不同之处在于供肺热缺血60min。各组大鼠循环回路连接后,于1,15,30,45,60min测出气道峰压和肺静脉血氧气分压。灌注结束后检测供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和丙二醛水平。结果与结论: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气道峰压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无心跳供体-缺血60min组升高程度高于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P<0.05)。各组供肺血氧气分压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无心跳供体-缺血60min组供肺血氧气分压低于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P<0.05)。无心跳供体-缺血60min组供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和丙二醛水平较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min组高(P<0.05)。结果提示大鼠无心跳供肺热缺血30min肺移植灌注模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移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53期)

信国玺,蒋树林,闫宇博[8](2012)在《热缺血时间对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再灌注后Ⅱ型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热缺血时间对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经历不同热缺血时间(30min、60min、120min)间隔Wister大鼠的左肺移植到同系Wister大鼠受体。再灌注2h后,提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并进行分析。结果流式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心跳组)移植再灌注2h后凋亡细胞率(0.093 1±0.007 7);热缺血-30min组移植再灌注2h后凋亡细胞率(0.166 5±0.014 8);热缺血-60min组移植再灌注2h后凋亡细胞率(0.227 5±0.020 1);热缺血-120min组移植再灌注2h后凋亡细胞率(0.436 5±0.033 7)。各组之间比较P均<0.05。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凋亡率成上升趋势。结论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能的发生率高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造成了移植后II型细胞凋亡比例增高使得移植肺处于失功能状态。(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20期)

陈乾坤,姜格宁,陈昶,周晓[9](2012)在《低温处理后一氧化碳通气对无心跳供体肺的保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肺移植领域里,供体短缺问题是肺移植广泛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应对这种供肺短缺的局面,无心跳供体(non-heart-beatingdonor,NHBD)肺移植移植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供体心跳停止到取肺开始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有效且无创的保护供肺免于热缺血损伤是目前肺移植领域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完成的前期实验证明了常温一氧化碳通气能显着减轻NHBD体肺热缺血损伤,但是经低温处理后的一氧化碳(本文来源于《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10-25)

彭富裕,胥义,赵晓刚,刘道平,钟彦骞[10](2012)在《无心跳供体肺原位降温保护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心跳供体肺原位冷却保护的要求,分别借助支气管和胸腔途径,研发了由保护气体冷却和保护液体冷却两种手段相结合的快速降温保护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气管通气冷却只对支气管及其附近的区域有较好的降温效果,而对气管末梢及肺表面区域的降温效果很差;胸腔循环保护液体冷却对肺表面和内部都有不错的冷却效果,但这种方式却有可能造成肺实质的机械损伤。(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无心跳供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心跳供体作为肺移植供体的一个重要来源,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多年,且预后良好。而供体的短缺、肺保护的不完善和伦理学上的争议仍制约着无心跳供体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无心跳供体各方面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无心跳供体的分类、缺血时间、死亡的判定、伦理学上的进展、供肺保护等方面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心跳供体论文参考文献

[1].胥义,邓如意,刘晶,刘道平,赵晓刚.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二次流动特性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5

[2].陈飞,丁芳宝.无心跳供体的研究进展及在肺移植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

[3].刘晶,胥义,刘道平,赵晓刚.无心跳供体肺支气管内气体叁维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4

[4].陈飞.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DCD)肺的保护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

[5].冉江华,李立,张升宁,刘静,李来邦.无心跳供体肝移植临床应用体会[C].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2013

[6].袁小鹏,周健,陈传宝,韩明,王小平.机器灌注保存在评价无心跳供体供肾质量中的作用[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3

[7].纪勇,陈静瑜,郑明峰,叶书高,吴小波.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8].信国玺,蒋树林,闫宇博.热缺血时间对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再灌注后Ⅱ型细胞凋亡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9].陈乾坤,姜格宁,陈昶,周晓.低温处理后一氧化碳通气对无心跳供体肺的保护机制研究[C].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2012

[10].彭富裕,胥义,赵晓刚,刘道平,钟彦骞.无心跳供体肺原位降温保护系统的研究[J].制冷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大鼠肺组织结构(H-E染色 ×40)从无心跳供体获取的双侧供肺,其...板层小体减少,:NHBO一60min肺再灌注后...各组湿/干重比

标签:;  ;  ;  ;  ;  ;  ;  

无心跳供体论文_胥义,邓如意,刘晶,刘道平,赵晓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