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克拉通西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北,鄂尔多斯,地块,高温,古代,西部,地壳。
华北克拉通西部论文文献综述
甘保平,第五春荣,王伯隆,王庭怡[1](2019)在《贺兰山古元古代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形成和演化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西部贺兰山地区基底岩石以古元古代孔兹岩系和S型花岗岩为主,该区的S型花岗岩是探索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孔兹岩带地质演化的关键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主要以贺兰山北部的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来讨论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 0Ga和~1. 97Ga,属于古元古代时期不同阶段岩浆作用的产物。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低SiO_2(60. 88%~65. 42%),高Al_2O_3(16. 84%~19. 35%)、Fe_2O_3~T(5. 94%~6. 14%)、K_2O (3. 25%~5. 10%)、A/CNK (1. 75~2. 34)和Mg#(47~51),低Na_2O (1. 14%~2. 45%),以及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262×10-6~290×10-6)和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 30~0. 55)。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_2(71. 93%~74. 98%)、K_2O (4. 58%~6. 98%)、Al_2O_3(13. 25%~14. 79%)和Na_2O (3. 13%~3. 94%),低Fe2OT3(0. 69%~1. 39%),A/CNK值为1. 08~1. 14,且具有相对较低的Mg#值(17~43)和稀土元素总量(∑REE=35. 3×10-6~127×10-6),Eu负异常和正异常(δEu=0. 07~3. 58),二者均属于过铝质S型花岗岩。贺兰山两期花岗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等)。早期片麻状含榴黑云母花岗岩和晚期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的εHf(t)值分别为-1. 1~+2. 6和-2. 1~+3. 8,对应的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2. 45~2. 68Ga和2. 36~2. 73Ga,远大于其锆石的结晶年龄。此外,贺兰山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Al_2O_3/TiO_2和低的CaO/Na_2O、Rb/Sr、Rb/Ba比值,表明其原岩可能主要以变沉积岩为主。上述结果表明贺兰山地区古元古代S型花岗岩的岩浆起源于古老地壳变沉积岩物质,可能有少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研究认为贺兰山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为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阴山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碰撞前和同碰撞的构造背景,表明这两个微陆块的碰撞时间可能要稍早于1. 95 Ga。(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彦明,陈婧,熊峰,张云,马援[2](2019)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2010—2011年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布设的36个流动地震台和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17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H-κ算法分析获得了5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此外,结合已有的81个台站的研究成果,给出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地壳厚度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渐变的特征,最厚的地方出现在华北克拉通西端的阿拉善地块(~48.7±3.0 km)。研究区平均泊松比为0.27,泊松比高值异常出现在河套断陷带,意味着可能具有较高的地壳温度或者存在壳内部分熔融。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呈现出显着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意味着在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经历了不同的地壳改造过程。(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李旭平,王晗,孔凡梅[3](2019)在《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成因研究——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和南非Kaapvaal克拉通西南部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温变质作用是在变质地质学领域,继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高峰之后的又一重要前缘课题,对于认识地壳构造-热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和南非Kaapvaal克拉通西南部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的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变质演化特征,及其相应的变质事件与构造属性。我国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带,包括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孔兹岩带——从内蒙西段的大青山到东段的集宁-凉城地区的超高温变质岩,皆为Al-Mg质和Al饱和体系的超高温变质岩石,常见假蓝宝石+石英、尖晶石+石英的典型超高温变质组合,以及含假蓝宝石±尖晶石、但缺少石英的非典型超高温变质组合。南非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分别发现有独特的Fe-Al饱和的铁尖晶石+石英+大隅石、刚玉+高温石英等超高温矿物组合,罕见的高温硼硅酸盐和硅硼铝镁石等超高温矿物组合;以及Ca-Mg质饱和的钙镁橄榄石+镁硅钙石镁黄长石+镁橄榄石等超高温矿物组合的麻粒岩。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矿物和岩石在高温-超高温条件下的特殊行为方式,不同构造环境和岩石化学成分下的变质反应及其热动力学过程。由此提出超高温变质作用成因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和地质属性的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的成因特征;麻粒岩的形成条件演化过程和构造背景;高温-超高温变质过程中部分熔融和重新水化过程中流体的作用以及岩体形变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变质反应以及变质作用P-T-t轨迹、元素地球化学和熔体作用行为;岩石保留的可能的变质事件和年代学记录,定量评价高温-超高温过程中变质演化的时间跨度和演化速率。(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董晓朋[4](2018)在《华北克拉通西部新元古代沉积格局及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西部阿拉善地块的演化历史长期存在争议,近年来在其变质基底内一系列新元古代(~0.92Ga,~0.8 Ga)酸性火成岩和(~0.82 Ga)辉绿岩墙的发现,使得学者对阿拉善地块的构造背景以及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认识:(1)部分学者认为其为组成华北克拉通的微陆块或阴山地块的西延部分;(2)部分学者认为其在前寒武纪具有独立的演化历史,至古生代末或早中生代末才与华北克拉通拼合;(3)部分学者认为在新元古代其与扬子克拉通或华夏古陆具有亲缘性;(4)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其与塔里木克拉通具有更紧密的联系。本文从沉积学角度,梳理华北克拉通西部新元古代地层格架,追踪新元古界物源,分析华北克拉通西部沉积格局,探讨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关系,重建华北克拉通西部沉积和构造演化模式。对贺兰山地区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中古水流方向指示物源来自贺兰山NE-NW侧,砾石成分统计说明贺兰山地区的中元古界黄旗口组和王全口组是砾石的主要来源。通过进一步对震旦系和下寒武统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首次在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前寒武系和下寒武统中发现新元古代锆石。并且,其年龄峰值~0.82 Ga(n=88)和~0.9 Ga(n=20)与位于贺兰山NE-N侧的阿拉善地块北缘发育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年龄(0.92~0.9 Ga和0.82~0.8 Ga)一致。所有这些新元古代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均具有Ce正异常,Eu负异常,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中从Gd到Yb含量逐渐升高的特征,显示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而且,贺兰山地区震旦系新元古代岩浆锆石(ε_(Hf)(t):-7.812~3.274,T_D~C _M:2211Ma~1578Ma)与阿拉善地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岩(ε_(Hf)(t):-1.105~5.928,T_D~C _M:1.75Ga~1.38Ga)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特征。因此,阿拉善地块北缘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在震旦纪已为鄂尔多斯地块西部的贺兰山地区提供物源。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以及阿拉善地块南缘震旦系和下寒武统进行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与鄂尔多斯基底和中元古界具有相似的锆石U-Pb年龄组成特征,阿拉善地块南缘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与阿拉善地块基底和中元古界锆石年龄组成特征相似。在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时期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和阿拉善地块南缘可能稳定接收分别来自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和阿拉善地块内部的物源。对阿拉善地块北缘青白口系朱拉扎嘎毛道组的物源分析揭示,青白口纪时阿拉善地块北缘可能接收来自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华北克拉通西部变质表壳岩—孔兹岩带,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云鄂博-渣尔泰-狼山裂谷和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内中元古界的物源。而且,中元古代末(1.3 Ga~1.0 Ga)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与Laurentia克拉通和Baltica克拉通内中元古代末火成岩年龄序列一致。因此,在青白口纪时Laurentia克拉通和Baltica克拉通很可能为华北克拉通北缘裂谷供给了来自中元古代末火成岩的碎屑物质。结合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地层和东南缘新元古代辉绿岩墙的古地磁研究,可推断华北克拉通与Laurentia-Baltica克拉通在青白口纪初具有古地理位置上的亲缘性。阿拉善地块北缘和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的白云鄂博-渣尔泰-狼山裂谷系内的青白口系具有相似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沉积演化序列。沉积初期以河流-滨岸相粗碎屑沉积为主,由北缘向华北克拉通内部发育海进序列,演化至滨岸-浅海相或浅海陆棚相,以板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之后发育海退序列,以滨岸相砂岩和砂质板岩沉积为主,最后阶段又发育海进序列演化至滨岸-浅海相,以板岩和灰岩沉积为主。华北克拉通西部以及阿拉善地块内普遍缺失南华纪至震旦纪中期沉积记录,该阶段可能整体处于稳定隆升的构造背景。震旦纪末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西缘至阿拉善地块南缘普遍发育冰川沉积,且在冰期结束之后,陆壳继续稳定沉降,由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向华北克拉通内部发生海进。物源分析研究显示青白口纪时阿拉善地块基底,以及华北克拉通北缘基底、孔兹岩带和中元古界均为阿拉善地块北缘提供物源。结合阿拉善地块北缘在青白口纪时接收来自华北克拉通北部的物源和阿拉善地块在震旦纪时为贺兰山地区提供物源的认识,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克拉通西部在新元古代具有统一的沉积格局,二者在新元古代之前就已经是统一的大陆。在目前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下,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在青白口纪初(0.92-0.82Ga)受Rodinia超大陆影响处于区域拉张背景;青白口纪中期至晚期(~0.82-0.72Ga)北缘开始拉张裂解,与Laurentia-Baltica克拉通发生分离;南华纪至震旦纪中期(~0.72-0.58 Ga)的沉积记录和岩浆记录在华北克拉通整体缺失,同时期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影响下其南缘与祁连地块发生分离;至震旦纪末(~0.58-0.54Ga)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广泛发育冰川沉积,而且在冰川沉积结束之后由西南缘向内陆发育海进序列。(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成立,苟龙龙,第五春荣,刘欣雨,赵娇[5](2018)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底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性质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阴山地块、孔兹岩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基底正、副片麻岩以及鄂尔多斯地块现代河流沙锆石U-Pb和Hf同位素资料,并根据最新获得的鄂尔多斯基底及盖层继承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统计分析揭示,该陆块存在古、中太古代陆壳物质,自新太古代以来先后发生了新太古代~2.7Ga、2.55~2.45Ga以及古元古代2.2~2.0Ga和1.95~1.85Ga等多期构造热事件。由基底和盖层中各类岩石中获得的~2.5Ga锆石的εHf(t)多为正值,Hf陆壳模式年龄(t_(DM)~C)介于2.9~2.6Ga之间(峰值~2.75Ga),阴山地块存在~2.7Ga的岩石,鄂尔多斯地块基底有~2.7Ga继承锆石记录,证明新太古代存在一期重要的陆壳生长。2.55~2.45Ga的岩浆活动在西部陆块不同地质单元基底岩石中均有记录,出现大量壳源花岗岩和幔源岩浆侵入及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它们的锆石εHf(t)值由负到正变化大,Hf陆壳模式年龄(t_(DM)~C)除少数接近岩浆活动年龄外,多数明显高于它们的形成年龄,指示了强烈的陆壳再造和一定陆壳生长,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汇聚挤压转为伸展环境,类似于华北陆块~2.5Ga广泛的岩浆变质事件及构造背景,揭示了不同陆块碰撞拼合而后转为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元古代2.2~2.0Ga期间,沿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及东部边缘出现大洋俯冲消减有关的陆缘弧花岗岩类,它们的锆石εHf(t)和t_(DM)~C值变化范围很大,表明在古元古代中晚期鄂尔多斯地块基底仍发生有陆壳增生和再造。此后在1.95~1.85Ga期间,沿鄂尔多斯地块北部的孔兹岩带和东部的中部构造带均发生顺时针P-T演化轨迹的变质作用,证明~1.95Ga鄂尔多斯地块相继与北部阴山地块和东部陆块碰撞拼合为一体,至~1.85Ga发生陆壳抬升与伸展、发生陆壳物质减压熔融的强烈混合岩化和大量S型花岗岩形成,其后发生镁铁质岩墙侵入,标志着华北陆块最终克拉通化完成。(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彭澎,王欣平,周小童,王冲,孙风波[6](2018)在《8.1亿年千里山基性岩墙群的厘定及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地质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分布着两组岩墙:一组北东走向,侵入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见被晚前寒武系黄旗口组不整合截切,称为千里山岩墙群;一组北西走向,侵入基底岩系,见侵入黄旗口组,被石炭系不整合截切,称为贺兰山岩墙群。一条千里山岩墙分选出斜锆石,二次离子探针Pb-Pb定年获得813±7Ma的年龄(207Pb/206Pb平均年龄;MSWD=0.63,n=6),代表岩墙侵位时代。一条贺兰山岩墙分选出锆石,二次离子探针U-Pb定年获得最小一组年龄~370Ma(206Pb/238U年龄),近似代表岩墙侵位时代或者略大于侵位时代。千里山岩墙为拉斑玄武岩系列,以高TiO_2(2.7%~3.7%)和Fe_2OT_3(13.4%~17.0%)为特征;贺兰山岩墙为(弱)碱性系列,低TiO_2(1.0%~1.5%)和Fe_2OT_3(5.5%~12.4%)为特征。两者均显示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贺兰山岩墙群的富集和亏损特征均更为明显((La/Yb)N:贺兰山岩墙群2.0~5.5;千里山岩墙群1.9~2.4)。这些特征说明岩浆可能起源于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或者岩浆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黄旗口组-王全口组-正目关组与上覆寒武系地层以及下伏千里山岩墙群的地质关系说明这些地层应该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810~541Ma)。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基底属于西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其以西是阿拉善地块;后者的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鉴于阿拉善地块发育同时期、岩浆性质基本相似的岩浆岩(狼山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系;龙首山地区镁铁-超镁铁岩),考虑到两地的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特征的相似性,我们认为阿拉善地块和千里山-贺兰山地块可能属于同一克拉通,同时经历新元古代中期伸展-裂谷事件。(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凌媛,陈凌,危自根,姜明明,王旭[7](2017)在《利用噪声层析成像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段及邻区祁连造山带地壳S波各向异性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跨越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段及邻区祁连造山带的宽频带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共64个台站约一年的连续记录,采用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台阵下方5~35s的Rayleigh面波和5~30s的Love面波相速度分布,并进一步反演获得了地壳SV、SH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2×(V_(sh).V_(sv))/(V_(sh)+V_(sv)))结构图像.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克拉通中部南段地壳结构变化复杂,广泛存在壳内低速体,可能是在中-新生代构造和岩浆活动中被改造的反映.陕西-山西裂陷区及附近区域的下地壳至壳幔边界表现出强的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可能与中-新生代地幔基性-超基性铁镁质物质底侵有关.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块体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与其稳定的克拉通构造属性相吻合.该地区浅层为东薄西厚的低速且西向单斜结构,可能与鄂尔多斯显生宙时期的整体掀斜以及晚白垩世以来遭受的强烈差异剥蚀有关;中-下地壳速度较高,不存在显着壳内低速体,并表现为大尺度的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可能还保存了鄂尔多斯块体早期形成时的结构特征.结合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北段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克拉通中-西部的南、北段地壳结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推测可能与克拉通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后,南、北段各自经历不同的构造过程有关.在克拉通以西的祁连造山带,中地壳存在一近水平且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低速层,可能反映该区域受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侧向生长的影响,在强烈的挤压构造背景下地壳内部发生了垂向迭置和强烈的韧性变形,且不支持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流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公王斌,席胜利,刘新社,胡健民,李振宏[8](2016)在《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之后,中—新元古代克拉通经历了广泛的陆内拉伸,形成了熊耳裂陷槽、燕辽裂陷槽、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陷槽及东缘裂谷系。前人根据钻井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变质基底之上沉积了中元古代长城系—蓟县系。其中,长城系下部主要为石英岩夹板岩,上部为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及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与石英砂岩;蓟县系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砂岩、页岩。本文对采自鄂尔多斯地块6口钻井中的长城系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浅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了1.60 Ga、1.85 Ga、1.95 Ga、2.35 Ga和2.50 Ga等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对比结果表明,长城系沉积岩的碎屑物质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结合区域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中元古代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及东缘为隆起剥蚀区,西南部为沉积区,其西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与北秦岭地体之间被宽坪洋分隔。(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6年06期)
张瑞青,吴庆举,丁志峰,武岩[9](2016)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过渡带速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的形态特征能够提供地幔动力学状态的重要信息。南北地震带北段是青藏高原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汇地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强烈的构造变形特征。本文利用南北地震带Ⅱ期2年(2013-2015年)的密集流动台阵观测获得的地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得到了每个台站的接收函数。利用接收函函数共转换点迭加(CCP)方法,获得了整个研究区上地幔过渡带410 km和660 km间断面深度的空间分布。在CCP迭加成像中,我们采用IASP91模型作为(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6-10-15)
钟焱,陈雅丽,翟明国,马旭东[10](2016)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古元古代孔兹岩系的地层对比、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孔兹岩系是探讨华北克拉通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关键对象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这套富铝质沉积岩系在1.95~1.82Ga期间经历了高压/高温和超高温-高温/中(低)压两期变质作用。已发表的钻井资料表明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的基底岩石在源区特征、沉积时代、岩石矿物组合和变质时代等方面均与孔兹岩系十分类似,暗示孔兹岩系的原岩分布和后期的高级变质作用范围可能涉及到了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然而,目前对于孔兹岩系的原岩分布、等时性和沉积环境等问题仍有争议,这些问题对于约束孔兹岩系的时空分布和理解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地层学角度的尝试,本文选取贺兰山、大青山和集宁地区的孔兹岩系进行了沉积层序的划分及对比,并初步恢复了相应时期鄂尔多斯地块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地块北缘的贺兰山、大青山和集宁等地区的孔兹岩系均由可对比的叁个沉积层序组成;(2)这套沉积岩系的分布范围呈面状延伸至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指示华北克拉通西部曾存在一个克拉通内盆地性质的"鄂尔多斯陆表海",其海侵方向可能由贺兰山-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指向大青山、集宁等地区;(3)鄂尔多斯陆表海可能发育于2.5~2.3Ga"构造寂静期"的某一阶段,此间堆积的孔兹岩系(丰镇群)原岩很可能是代表华北陆块完成克拉通化过程的标志性盖层。(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华北克拉通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收集了2010—2011年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布设的36个流动地震台和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17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H-κ算法分析获得了5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此外,结合已有的81个台站的研究成果,给出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地壳厚度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渐变的特征,最厚的地方出现在华北克拉通西端的阿拉善地块(~48.7±3.0 km)。研究区平均泊松比为0.27,泊松比高值异常出现在河套断陷带,意味着可能具有较高的地壳温度或者存在壳内部分熔融。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呈现出显着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意味着在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经历了不同的地壳改造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克拉通西部论文参考文献
[1].甘保平,第五春荣,王伯隆,王庭怡.贺兰山古元古代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形成和演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9
[2].杨彦明,陈婧,熊峰,张云,马援.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J].地震.2019
[3].李旭平,王晗,孔凡梅.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成因研究——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和南非Kaapvaal克拉通西南部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9
[4].董晓朋.华北克拉通西部新元古代沉积格局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8
[5].张成立,苟龙龙,第五春荣,刘欣雨,赵娇.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底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性质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8
[6].彭澎,王欣平,周小童,王冲,孙风波.8.1亿年千里山基性岩墙群的厘定及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地质演化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8
[7].凌媛,陈凌,危自根,姜明明,王旭.利用噪声层析成像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段及邻区祁连造山带地壳S波各向异性速度结构[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
[8].公王斌,席胜利,刘新社,胡健民,李振宏.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意义[J].地质论评.2016
[9].张瑞青,吴庆举,丁志峰,武岩.华北克拉通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过渡带速度结构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2016
[10].钟焱,陈雅丽,翟明国,马旭东.华北克拉通西部古元古代孔兹岩系的地层对比、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