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航天不利

对台湾航天不利

一、台湾航天出师不利(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阳[1](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演出接受。无论就研究视角的选取还是时间范围的选择而言,涉足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都比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绪论部分厘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述。第一章研究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本文将新世纪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划分为两个阶段。1、2000—2007年为第一阶段,借助新的平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同时,校园戏剧也走出象牙塔,尝试社会商演。本阶段,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但接受相对单一。2、2008年—2019年为第二阶段,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本阶段校园戏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地发展,其标志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成立和推广,校园戏剧的社会商演出现“现象级”作品,官方组织的校园戏剧巡演成为高校新的风景。本阶段,校园戏剧不再局限于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经典、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校园戏剧也纷至沓来,好戏连台。第二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笔者按照校园戏剧的题材与风格,将之分类为实验类校园戏剧、经典类校园戏剧、教育类校园戏剧、原创类校园戏剧与娱乐类校园戏剧,依托于每一类校园戏剧中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接受的情形,阐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戏剧进行“深描”。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部分对校园戏剧的分类并不严密,部分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和交叉,为的是突出特点,大体反映校园戏剧的概貌。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概括新世纪校园戏剧受众的构成特点与审美心理。校园戏剧的受众除了大学生观众,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与一般社会观众,但考虑到校园戏剧观演双方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征,以大学生观众为主,其受众构成特征呈现为为小众化、年轻化、单纯化、多地域、不稳定以及见识广等特点。而大学生观众的审美心理因之也表现出叛逆化、求异性、多元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客观对待。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演出接受的考察,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创作和接受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结语部分对校园戏剧接受与时代语境、观众构成以及戏剧教育的关系进行反思。

郑英[2](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周娉倩[3](2019)在《钦天监漏刻科对清代皇家园林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钦天监,是清代中央机构之一,下设有天文科、时宪科、漏刻科等部门。其中漏刻科主要承担的是为皇家相阴阳、候时辰、辨宜忌等职能,这在清代皇家园林营建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通过查阅《大清五朝会典》等清代官修典章制度史来梳理钦天监漏刻科的机构设置,并通过对奏折的分析验证来还原漏刻科参与的皇家园林营建工作。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漏刻科为皇家园林相度的方法,从而探究皇家园林中的堪舆文化。漏刻科参与到皇家园林的营建工作时,主要负责的是相地与择时。相地是清代皇家园林营建的步骤之一,关系到造园的立意、布局等方面。择时是古代皇家在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凡是皇家盛大的活动都需要择吉日、选吉时,皇家园林营建的动工和修缮也不例外。在相地工作中,漏刻科官员编写了《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来端正堪舆理念,此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漏刻科相地工作的着作,从中可以总结出漏刻科的相地方法和标准。为了在择时工作上也有所遵循,漏刻科官员分别在康熙、乾隆年间编写了《御定星历考原》和《钦定协纪辨方书》来作为范本。清代皇家园林,按营建程序可分为工程报批、勘估钱粮、设计、施工、查验核销、管理与维护等阶段,漏刻科参与了其中的设计与维护阶段。皇家园林按类型,可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陵寝等其它类型,漏刻科均参与其中。目前学界对清代皇家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历史、美学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堪舆文化却鲜少提及,对于职掌皇家园林堪舆工作的漏刻科的研究更是几近空白。本文通过对清代上谕档、奏销档、朱批奏折的查阅、整理、归类,再现漏刻科在清代皇家园林营建中参与的工作。史料来源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善本阅览室为主,内容详实可靠,是本文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对整理归类后的史料进行合局验证,总结出漏刻科在参与皇家园林营建过程中运用的堪舆方法,探究在堪舆文化影响之下,皇家园林在营建过程中显示出的环境观念、生态观念以及对天地的信仰,从而引发人们对自然敬畏、科学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思考。这些都为研究皇家园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袁怡欣[4](2019)在《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工坊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苏州地区存有丰富的传统木构建筑遗产,随着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越发重视,建筑保护修缮需求也在增加。在当前现代化工具应用的背景下,木构建筑的保护修缮过程中,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现状如何?为探究该问题,因而展开本文研究。本文研究围绕苏州地区传统木作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演变展开,首先以苏州文庙大成殿为建筑案例展开研究,并结合文献梳理传统木作工艺。在此基础上对负责大成殿维护修缮的工坊关于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现状展开田野调查;并以张家港王家木匠班为案例就传统木作工艺的传承、习得模式与演变展开口述历史调查,以此与工坊田野调查中的工匠进行类比分析。最后通过对木作工艺现状与文献材料所载的传统木作工艺的异同对比,于木匠班中木匠的从师、从业经历的异同对比,分析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演变状况。全文共计六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范围与内容、展开研究的方法步骤和结构框架,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现状,为后续进行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调研提供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以文庙大成殿作为建筑案例,对其木作体系结合文献进行木作工艺的梳理,并对其修缮过程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与传统木作工艺相比发生的变化。接着以负责文庙大成殿的修缮单位为案例,对工坊内木作的工序流程、工艺操作与工具使用的现状,展开工坊的田野调查。再以木匠班与工坊调研为类比,对传统木作工艺的传承、习得模式与演变对木匠展开口述历史调查。第三部分为第五、六章,在前三章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木作工艺现状与传统木作工艺进行异同对比分析,对木匠师傅的从师、从业经历进行异同对比分析。最后,对前文的调查内容与分析结果按照木作体系进行归纳,由此说明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演变。

赵永怡[5](2019)在《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多媒体手段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作为多媒体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以其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了诸多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青睐。为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以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的典型代表一一《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细致考察了其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借助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该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最后针对其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厘清,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讨论了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文化教学原则,为开展《快乐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对外汉语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本文先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各季特点等量抽取了《快乐汉语》三季中的具体剧集,并在对样本视频进行转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内容;然后依照选取的文化点分类工具,即中山大学的《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对《快乐汉语》的样本视频中的文化点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最后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节目文化教学内容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在第三章,本文摒弃了以往研究在形式研究层面都是从节目模式上泛泛而谈的做法,借鉴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从电视语言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快乐汉语》节目的文化教学形式。文章细致分析了节目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随后又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原则,分析了节目在文化教学形式上具有的优点和不足。在第四章,本文针对该系列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对于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在内容上,节目的文化教学内容要在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要在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要在各季都注意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在形式上,节目在文化教学时要注意场景设置的多样性,保证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的规范性。对于这些注意事项,本文也分别给出了一些具体操作建议。

竟辉[6](2018)在《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民众心理的显示器和价值观念的调适仪,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个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产生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对内思想解放程度的跃升、自由舆论平台的拓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融入全球市场的加速,为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一时间,个体与国家、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兼而有之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擘画了一幅异彩纷呈的景象。然而,社会思潮并不是人们心理动向和思想观点的单纯再现,其鲜明的阶级立场、明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政治诉求、系统的制度安排决定着它必然会向国家政策乃至国家政权渗透抑或侵蚀。在犹如万花筒般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就是衍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并有着强烈意识形态倾向和确定政治制度意向的社会思潮。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程度和思想分化裂度的不断加深,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围绕国内社会现实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这一激烈论战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担心忧虑和认识分歧,也从微观层面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间复杂尖锐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可以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之争,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关键时刻发生的一次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思想交锋。双方在体制内外、官方民间都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也都试图通过遮蔽、解构甚至颠覆主流意识形态而为中国社会发展寻找出路。但由于二者在方案设计上脱离中国发展实际,在利益关切上疏离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理念上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而弥漫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毋庸置疑,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较量已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客观事实。通过对中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学理概述,阐释了中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流变过程,同时分析了中国新左派思潮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和心理基础,从而展现了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新左派思潮与西方新左派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环境、发展脉络、存在形式和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现实成因、嬗变历程、表现样态,能够从中发掘和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特点。诚然,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演进所凸显的只是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样化图景的冰山一角。在这个多样化图景中,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并非孤立的个体,二者同其他社会思潮存有密切联系。我们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在基本立场、现实评价、政治主张等方面相对立,但并不排斥它们在意识形态、社会变革、现代建构和问题意识等方面有融通之处。反观20余年来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其深刻的论争背景、宏大的论争主题、丰富的论争内容和嬗变的论争过程向人们呈现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纷争乱象。总体来看,无论是在理论的完整性方面,还是在实践的操作性方面,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都包含着太多的价值变量,它们针对的虽是同样的中国问题,却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关怀。囿于各自理论逻辑的依附性、政治逻辑的排他性和思维逻辑的教条性,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既有理论主张上的误区和偏差,也有价值认知上的分野和悬殊。这主要表现在如何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模式、社会性质、改革开放、自由平等和全球化进程上。显而易见,这种内在的价值裂变向人们揭示了中国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新左派思潮非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应然地位和实然境遇,从比较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各自价值诉求的视角出发,整体上把握二者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离合关系,继而重点剖析和论证它们潜在的意识形态危害。然而问题在于,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价值评价都要结合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的阶段来进行。众所周知,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正遭受着思想分化、共识瓦解的阵痛。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论战的发生和发展,正好从某个侧面印证了这种阵痛背后所隐藏着的思想资源的短缺、匮乏。所以,面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不仅要善于剥离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糟粕成分,努力规避它们的话语陷阱;而且还要勇于汲取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有益资源,准确把握它们的发展动向,通过不断对其价值整合,使之更好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从根本上说,要跳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理论窠臼,突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意识形态藩篱,除了必要的价值批判和资源借鉴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层面予以超越。这就要求我们从原则遵循、方法探求和目标建构三个方面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在高擎改革开放旗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彻底化解自由主义走“改旗易帜邪路”、新左派思潮走“封闭僵化老路”的风险。

陈艳君[7](2018)在《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文中认为悠久的社会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为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清末民国时期,人地矛盾造成的生存压力及政府的提倡推动了皖南手工业在传统基础上向近代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考察技术转型、组织形式的近代化、结构变革、转型的特征、有限突破,客观总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力图复原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图景,为皖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皖南手工业的技术转型主要包含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两个方面。手工业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型的技术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手工业文本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本中科技含量的增加方面,尤其以制茶业、纺织业和文房四宝业最为显着。随着手工业技术逐渐由经验型上升为科学理论型,其技术传承方式和操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生产设备的革新。新式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的革新以安庆土布业的生产工具改良、芜湖碾米业的新式动力设备引进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最为引人注目。生产工具的改良、新式动力机器的引进以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使皖南手工业在生产力形态上与传统手工业区别开来。皖南手工业的组织形式转型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和行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以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以及合作制最为突出。家庭手工业在近代皖南尤其是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坊、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行业分布广泛,大多规模较小,小本经营,内部分工明确,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合作制手工业方面,祁门茶叶合作社是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在实际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过多注重“运”、“销”环节,对“产”、“制”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银行和洋商趁机取巧图利,成为最终受益者,忽视了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改良茶叶品质,更不可能复兴红茶。在手工业行业组织形式方面,传统行会逐渐被新兴同业公会及工会代替。在劳资纠纷中,代表雇主的同业公会与代表雇工的工会的团体谈判,大多能达成团体协议。即便不能达成一致,在第三方的调处下,也能减少对抗,促进纠纷解决,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但同业公会及工会处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中,只是披上了新式行业组织的外衣,传统行业组织的积习依然存在。在洋货以及国产机制品的冲击下,皖南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行业结构变革加剧。首先,纺纱业、染料业、炼钢业、制丝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其次,机器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具有局部性和复杂性,织布业、榨油业、造纸业、制烟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守住部分市场份额而继续艰难发展;铁、铜、锡器制造业,竹木加工业,砖瓦业,石业,陶瓷业等传统行业未受到机器工业的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徽墨业、宣纸业、舒簟业及罗经业等传统特色行业在时代的变迁中勉力维持。再次,皖南手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祁红为代表的出口型手工业深受国际市场主导和影响;针织、铅石印刷、皂烛、火柴、化妆品等新兴行业从国外引进后与皖南实际相结合而改用手工生产。因此,除少数传统行业走向衰落,近代皖南手工业还是有所发展的,一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及产品品种等进行了改良和革新,不断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了某些近代因素。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彰显出总体发展迟缓及不平衡的特征。首先,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在技术科学化、技术传承方式、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苏南在文本数量及科技含量、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机器化或半机器化的规模及程度等方面相对于皖南占据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力量的推动、基础电力工业的支持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次,具体到皖南区域内部,鲜明地显现出转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域和行业上,也表现在生产者身份的主体化与技术的边缘化、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等方面。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功能的拓展,即手工业对农业的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及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但皖南手工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包括交逼而来的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暴敛、商业资本的压榨等多方盘剥,管理主体及生产主体的观念制约,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不振。由于众多障碍性因素的掣肘,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取得的突破十分有限。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8](2018)在《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1月25日,根据《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历年对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数据进行的统计,中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且获得官方公示的直销企业有90家,已公示申牌声明但还未获得牌照公示的准直销企业共计48家,因此中国直销行业最终的拿牌企业和申牌企业数量共计138家。其中,年度新增好当家、绿活美地、益宝、同仁堂、沃德绿世界、自然阳光、吉美生物、永健、

钱振宇[9](2015)在《历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文中指出钱钟书《管锥编》云:“词章中一书而得为‘学’,堪比经之有‘易学’、‘诗学’等或《说文解字》之蔚称‘许学’者,惟‘《选》学’与‘红学’耳。寥落千载,俪坐俪立,莫许参焉。”此语足以表明选学之价值。王书才《<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一书是第一部通观历代选学的学术着作。本论文在王书之后,拟对历代选学再做审视。第一章:通过对《大唐新语》和新旧《唐书》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旧唐书·李邕传》关于李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的记载,仅为孤证。结合学界关于曹宪《文选音义》和李善注文本及音注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李善师承曹宪之观点,尚需进一步论证。李善注之所以形成以“释事”为主的注释特征,与当时类书的编纂和宫廷诗歌注重“事”、“文”结合的二元结构有关。五臣注对李善注的反动,不是五臣主观上欲回归汉魏以来集部注释的传统,而是与初盛唐时期诗风嬗变有关。经过考证,李善乾封年间的外出地,乃《旧唐书·儒学传》记载的经城,外出性质应为贬谪。据《册府元龟》和贺兰敏之墓志的记载,可知李善生平两次担任崇贤馆直学士和秘书郎(兰台郎)。通过对《文选钞》和陆善经注的文本细读,发现《文选钞》对解题的重视已为理性自觉,且五臣注之解题有明显沿袭《文选钞》的痕迹。《文选钞》的散佚,与其未能进入唐代官方图书系统有关。陆善经注之简约特征,是其有意识追求的结果。通过对陆善经的注骚类部分与洪兴祖《楚辞补注》做了互读,发现两者暗合之处颇多,可证明陆善经注骚类部分的价值。揭示了姚合诗歌化用《文选》之处,并做了句图分析,从中可见晚唐诗人仍重视《文选》,然有意淡化借鉴痕迹。第二章:《文选》一书在北宋初期尚有继续经典化的趋势。范、欧、王三人的科举改革,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北宋初期社会崇尚《文选》现象的正面对抗。孙复、石介、胡瑗、李觐、周敦儒、邵雍、张载、二程等人,皆直接或间接为此种对抗营造声势。同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苏轼,在其中亦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对抗的政治意味大于文学意味。通过对宋人集部注释学的研究,证实了王安石改革之后,《文选》一书在北宋时期的文学影响仍在继续。并据大量史料和相关记载,论证了南宋时期《文选》一书有恢复经典化的倾向。通过对宋代《文选》考证现象的分类探析,发现宋人对《文选》文本的考证较为谨慎;考证李善注的热情高于五臣注,且大多成立;考证五臣注之误大多不能成立。其中方崧卿《韩集举正》有关《文选》的考证,可以得出毋昭裔本五臣注正文已经参据李善注正文的结论。通过对宋代集部注释学征引《文选》情况的考察,发现宋人仍然视《文选》为重要借鉴对象,李善注征引语源的注释精神,已深入宋代集部注释学。以唐宋诗歌为背景,追寻“草称王孙”、“梅称驿使”、“月称望舒”和“山水称清晖”语境形成过程,认为陆游所谓“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的四个例证并不成立,但是不影响其结论的合理性。陆游的认知观念的背后,恰是《文选》在南宋初期经典化的体现。第三章:明代立国至天顺,近百年间,文选学极端寥落。成化二十三年(1487),唐藩朱芝址刻本《文选》出现,对明代选学有重要影响。成化至崇祯年间,以删注和评点为主流的明代文选学走向成熟,其俗化倾向较为明显。明人重视《文选》的文学世界,多于重视其学问世界。关于明代重要文学流派与《文选》的关系,前后七子与云间派较为重视《文选》,但是《文选》明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前后七子的复古需要。李梦阳的古诗借鉴《文选》之迹,极为明显,可作为前后七子诗歌借鉴《文选》的代表。关于明代《文选》删注现象,南宋吕祖谦和朱熹注书中的删注行为是其先导,王阳明心学和明代市民阶层崛起对其亦有深刻影响。第四章:从清人重视《文选》及李善注的文化背景入手,用统计方式,证明清初至乾、嘉、道时期,清代学术着作征引《文选》及《文选》注的现象,愈来愈明显,此是《文选》及《文选》注有助于清代学术的表现。清人在小学、经学、史学、子学等领域,不断征引李善注,故李善注之多元价值不断得到认可。在此过程中,李善注的阙失也逐渐表现出来,如征引文字舛误,训诂不够严谨等。于是,出现一批高质量的校正、考证李善注的文选学专着。清代文选学就在这样的局面下,走向辉煌。余萧客与《文选音义》考论一节,确凿考证出余萧客的生卒年问题,解决了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议,同时认为《文选音义》的匆忙刊刻与乾隆二十二年的科举改革有关。清人注唐诗征引《文选》现象亦很明显,在形式上借鉴宋人注唐诗,在精神上有加重考证的倾向,征引《文选》过程中对李善注和五臣注的不同选择,亦很值得重视。

高芳祎[10](2015)在《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当代社会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日益依赖,导致精英科学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和各国政府争夺的对象,对不同群体精英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的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智力投入,但围绕精英科学家重要组成群体的高被引科学家,特别是华人高被引群体展开的相关研究却非常不足。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丰富对精英科学家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的认识,为相关政策的制订、调整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研究问题——华人高被引群体的成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了七个方面的假设,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探讨。一方面,利用Web of ScienceJCR数据库,搜索高被引科学家的SCI论文发表信息和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并结合科学家的学术简历自建了四个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部分假设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搜集高被引科学家的传记、访谈等质性材料,对影响其成长的中介变量展开探索性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包括:(1)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产出力总体表现稳定,发表数量呈现一个持续相当长高产时间的梯形曲线,且存在多个出版高峰。具体而言,①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专业年龄0-6岁)即已表现出卓越的科研潜质,相比普通科学家发表了明显更多的SCI论文。②华人高被引学者的发表均值不仅显着高于普通科学家,在整个国际高被引群体中亦表现不俗。他们的优势专业包括数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③华人高被引学者职业生涯前段的论文发表量一般是稳步上升的,首个明显的产出高峰通常在博士毕业后10年前后到来,第二个比较突出的时期则出现在专业年龄20岁左右,30岁之后还会有一段比较稳定的高产期,有的科学家更是后劲惊人,甚至在专业年龄40岁以上还会迎来发表爆发期。在产出高峰阶段,他们的年均SCI论文发表量超过10篇,有的科学家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篇之多。④华人高被引青年科学家与中老年科学家在发表量上表现出较大的代际差异,青年组科学家的论文出版数量显着高于中老年组前辈,且这种遥遥领先的优势几乎贯穿在他们迄今为止学术生涯的所有阶段。(2)华人高被引群体的优质研究成果(本研究中主要指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中后段,且呈现明显的多高峰特征。这些高被引论文多数是原创性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欧美高影响力的知名刊物上,表现出明显的“期刊集聚特点”,且发表模式大体可总结为两种:①“受欢迎作者+知名期刊”的强强联合模式;②“受欢迎作者+普通期刊”的带动提升模式。不过,与我们先前预测的不同,仅有很少一部分高被引论文发表在本领域超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发表在JCR Q2-Q4的刊物上。(3)华人高被引群体获得专业认可的速度和声望远高于普通科学家。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职阶晋升速度明显更快;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小于主要国家或地区院士当选时的平均年龄。但在专业声望的获取和优质研究成果取得的时间关系上却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所在专业领域的科研奖励系统的优胜者,这似乎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默顿关于科研奖励系统与学术产出良性互动的观点。(4)质性材料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人素质、“重要他人”和组织环境三个维度的诸多因素都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产生了影响。其中,个人素质包括科学家的性别、社会出身、早期居住区域、勤奋与兴趣、志向与理想、专业眼光以及宗教(个案)等;“重要他人”包括所有教育阶段的老师、科研合作伙伴、亲属等;组织环境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构、工作机构、实验室环境及专业学会组织,此外,科学家在不同机构之间的职业流动也是影响他们学术成长的重要变量。(5)最后,本文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与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之间的双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以及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与中国文化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既受文化制约又参与文化创造)关系。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人才引进、资助、奖励政策制度中的部分规定不符合精英科学家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例如,精英科学家科研产出(包括优质成果产出)的多高峰特点不支持现有某些科研资助政策对单一年龄的刚性规定;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优质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分布特点不支持部分机构“紧盯”少数国际顶级期刊的科研奖励政策;此外,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的专业分布特点也要求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多考虑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而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连续性更是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在培养的某个阶段重视其选拔,而应当着眼于更长远的规划。精英科学家的培养、选拔与使用需要基于研究来夯实基础,方能发挥更大的实际效用。

二、台湾航天出师不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航天出师不利(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
    第一节: (2000—2007)借助新平台,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
    第二节: (2008—2019)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一节 实验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二节 经典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节 教育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四节 原创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五节 娱乐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和审美心理
    第一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
    第二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世纪以来国内校园戏剧的演出报道
附录二: 新世纪以来部分校园戏剧剧目展示
附录三: 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现状的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3)钦天监漏刻科对清代皇家园林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限制
    1.3 研究现状
        1.3.1 钦天监相关研究
        1.3.2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
        1.3.3 影响皇家园林营建的相关因素研究
        1.3.4 与清代营缮机构相关的研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流程与框架
第2章 钦天监的设立及历史沿革
    2.1 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立
    2.2 钦天监的历史
        2.2.1 清之前钦天监的设立
        2.2.2 清代钦天监的设立
        2.2.3 清之后钦天监的设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代钦天监漏刻科的相度职能及人物着作
    3.1 相度职能
        3.1.1 相地
        3.1.2 择时
    3.2 人物着作
        3.2.1 漏刻科参与相度官员
        3.2.2 漏刻科着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钦天监漏刻科与清代皇家园林
    4.1 清代皇家园林
        4.1.1 清代皇家园林营建程序
        4.1.2 清代皇家园林类型
    4.2 钦天监漏刻科参与清代皇家园林相度史考
        4.2.1 漏刻科参与大内御苑相度史考
        4.2.2 漏刻科参与行宫及离宫御苑相度史考
        4.2.3 漏刻科参与陵寝相度史考
        4.2.4 漏刻科参与其它皇家园林相度史考
    4.3 漏刻科对清代皇家园林的影响
        4.3.1 漏刻科对清代皇家园林营建各阶段的影响
        4.3.2 漏刻科影响清代皇家园林营建所运用的堪舆方法
第5章 由漏刻科探究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堪舆文化
    5.1 漏刻科参与皇家园林营建的理论基础
        5.1.1 象天法地
        5.1.2 易学卦象
    5.2 漏刻科参与皇家园林营建的实践工作
        5.2.1 漏刻科相地工作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5.2.2 漏刻科择时工作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第6章 思考与建议
    6.1 思考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薄树人《钦天监人事年表》
附录B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原文
附录C 漏刻科部分相度奏折原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工坊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既往研究
        1.2.1 传统建筑木作研究
        1.2.2 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研究
        1.2.3 木作工具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田野调查
        1.4.2 案例研究
        1.4.3 比较研究
    1.5 研究框架
2 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工艺解析
    2.1 大成殿木构体系
        2.1.1 建筑分间定名
        2.1.2 大木构架
        2.1.3 牌科
        2.1.4 戗角
        2.1.5 装折
    2.2 传统木作工艺整理
        2.2.1 备料和选材
        2.2.2 大木构架
        2.2.3 牌科
        2.2.4 戗角
        2.2.5 长窗
    2.3 修缮过程中的木作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传统建筑中木作工艺现状调查
    3.1 工坊调查:木作工艺现状
    3.2 备料与选材
    3.3 构件的制作加工
        3.3.1 大木构架
        3.3.2 牌科
        3.3.3 戗角
        3.3.4 长窗
    3.4 构件安装
        3.4.1 预拼装:会榫
        3.4.2 现场安装
    3.5 木作工艺现状特征总结
        3.5.1 木作工具分类
        3.5.2 木作工艺的现状分类
        3.5.3 工匠队伍的组成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木作工艺的现代化演变过程调查
    4.1 木匠班调查
        4.1.1 王家木匠班所在区位
        4.1.2 木匠班的发展历程
        4.1.3 木匠班的工作内容
    4.2 传统木匠工艺的学习模式
        4.2.1 拜师与木作初步学习
        4.2.2 构件加工工法的学习
        4.2.3 构件定位和划线的学习
        4.2.4 木作工艺学习阶段总结
    4.3 现代化工具渗入后木作工艺的演变
        4.3.1 木作内容的改变过程
        4.3.2 木作工具使用的演变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传统建筑木作工艺的传承与演变特征
    5.1 传统木作工艺与现状工艺比较分析
        5.1.1 大木构架工艺比较
        5.1.2 牌科、戗角中工艺比较
        5.1.3 长窗加工工艺比较
    5.2 木作工艺中工具使用的变化特征
        5.2.1 木作工艺使用的工具类型
        5.2.2 影响木作工具使用选择的因素分析
    5.3 木作工艺的演变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研究总结
    6.2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专业着作
    学位论文
    期刊、会议论文
    网络公告、新闻材料
附录1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 苏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附录3 田野调查计划书
    第一次田野调查计划(2017-11-25至2017-11-29)
    第四次田野调查计划(2018-12-29至2019-01-10)
附录4 工坊调查结果记录
    工坊调查案例信息
    工坊调查工艺步骤记录表
附录5 口述历史调查采访稿
    刘延华所长采访录音稿(节选)
    木匠班李新达师父采访录音稿(节选)

(5)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1.1 电视教学节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0.1.2 《快乐汉语》在对外汉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地位
        0.1.3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3 研究对象及简介
        0.3.1 《快乐汉语》第一季简介
        0.3.2 《快乐汉语》第二季简介
        0.3.3 《快乐汉语》第三季简介
    0.4 研究方法
        0.4.1 抽样调查法
        0.4.2 观察法
        0.4.3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0.4.4 对比分析法
        0.4.5 跨学科研究法
    0.5 研究综述
        0.5.1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研究概况
        0.5.2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其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
        1.1.1 文化
        1.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1.2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大纲
    1.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1.3.1 文化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原则
        1.3.2 文化内容的呈现和教学原则
第二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考察与分析
    2.1 《快乐汉语》文化点的统计说明
        2.1.1 文化点的统计标准
        2.1.2 文化点的统计范围
        2.1.3 文化点的统计方法
    2.2 《快乐汉语》三季文化点的数据对比分析
        2.2.1 三季节目文化点总量对比分析
        2.2.2 三季节目一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2.2.3 三季节目二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2.3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评估
        2.3.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优点
        2.3.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不足
第三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考察与分析
    3.1 画面语言与文化呈现
        3.1.1 画面中的场景与文化呈现
        3.1.2 画面中的人物与文化呈现
    3.2 声音语言与文化呈现
        3.2.1 人物同期声与文化呈现
        3.2.2 电视解说声与文化呈现
        3.2.3 音乐与文化呈现
    3.3 字幕语言与文化呈现
        3.3.1 标题字幕与文化呈现
        3.3.2 声音字幕与文化呈现
        3.3.3 标注字幕与文化呈现
    3.4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评估
        3.4.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优点
        3.4.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不足
第四章 《快乐汉语》系列节目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4.1 文化教学内容设置建议
        4.1.1 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
        4.1.2 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
        4.1.3 在各季都要注重文化点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4.2 文化教学形式上的注意事项
        4.2.1 画面中的文化场景设置要多样
        4.2.2 保证声音语言规范性
        4.2.3 保证字幕语言规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
附录二 《快乐汉语》第一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附录三 《快乐汉语》第二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附录四 《快乐汉语》第三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致谢

(6)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根本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拟有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西语境下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新左派思潮
    2.1 西方自由主义的源流与意蕴
        2.1.1 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2.1.2 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演进
        2.1.3 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硬核
    2.2 中国自由主义的流变与命运
        2.2.1 中国自由主义的百年流变
        2.2.2 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实质
        2.2.3 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命运
    2.3 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考察
        2.3.1 新左派思潮由来与概念
        2.3.2 新左派思潮的理论依据
        2.3.3 新左派思潮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缘起发展
    3.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缘起发展
        3.1.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环境
        3.1.2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3.1.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四重面貌
    3.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缘起发展
        3.2.1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现实成因
        3.2.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嬗变历程
        3.2.3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表现样态
    3.3 两大社会思潮呈现的规律性特点
        3.3.1 理论根基的依附性
        3.3.2 实践取向的政治性
        3.3.3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3.3.4 价值理念的排他性
        3.3.5 认知方法的教条性
第四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现实定位
    4.1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一般图景
        4.1.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生及其特征
        4.1.2 自由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关系
        4.1.3 新左派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之关联
    4.2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融通
        4.2.1 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属性
        4.2.2 社会变革: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论域
        4.2.3 现代建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主旨
        4.2.4 问题意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心理
    4.3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
        4.3.1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背景
        4.3.2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主题
        4.3.3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内容
        4.3.4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过程
第五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价值裂变
    5.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误区
        5.1.1 经济领域推崇“三化政策”
        5.1.2 政治领域宣扬“宪政民主”
        5.1.3 文化领域存有“崇洋心态”
        5.1.4 意识形态领域主张多元化
        5.1.5 民生领域倡导“福利个人化”
        5.1.6 价值观领域标榜“普世价值”
    5.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偏差
        5.2.1 追求绝对平等
        5.2.2 拒斥市场经济
        5.2.3 钟爱全面民主
        5.2.4 鼓吹历史虚无观
        5.2.5 反对全球化进程
        5.2.6 鼓吹新改革开放观
    5.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价值分野
        5.3.1 崇拜市场与反对市场的力量博弈
        5.3.2 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不同偏爱
        5.3.3 文明趋同论和距离论的口舌之辩
        5.3.4 自由优先或平等至上的情感纠结
        5.3.5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间的内在张力
        5.3.6 社会性质上姓社姓资的定性分歧
第六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意识形态危害
    6.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中心任务和多重困境
        6.1.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
        6.1.2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任务
        6.1.3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6.1.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
    6.2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同主流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6.2.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
        6.2.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
    6.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意识形态危害的主要表现
        6.3.1 抽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6.3.2 恶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6.3.3 消解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6.3.4 弱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6.3.5 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阵地
第七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应然启示
    7.1 竭力规避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话语陷阱
        7.1.1 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7.1.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7.1.3 深化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互动
        7.1.4 健全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1.5 拓展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7.1.6 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扞卫国家主权
    7.2 合理借鉴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理论资源
        7.2.1 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7.2.2 以人民民主为目标统摄政治实践
        7.2.3 以思想争鸣为遵循推动文化繁荣
        7.2.4 以共享共富为导向引领社会改革
        7.2.5 以反腐倡廉为抓手维护党的形象
        7.2.6 以问题回应为契机增进话语认同
    7.3 准确把握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发展动向
        7.3.1 场所分布的多域化
        7.3.2 表现形式的学术化
        7.3.3 政治诉求的公开化
        7.3.4 传播路径的网络化
        7.3.5 受众对象的低龄化
第八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实然超越
    8.1 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始终高擎改革旗帜
        8.1.1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8.1.2 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
        8.1.3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
        8.1.4 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
        8.1.5 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外环境
    8.2 多元社会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8.2.1 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8.2.2 创新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形式
        8.2.3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8.2.4 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8.2.5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8.2.6 改善和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模式
    8.3 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8.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8.3.2 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8.3.3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8.3.4 强化理论学习宣传教育
        8.3.5 培植理性平和社会心态
        8.3.6 坚决与错误思潮作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地理资源概况
        三、商品经济概况
    第二节 前近代皖南手工业概况
        一、制茶业
        二、纺织业
        三、文房四宝业
        四、其他行业
    第三节 驱动因素
        一、人地矛盾与生存压力
        二、地方政府的提倡
    小结
第二章 技术转型
    第一节 技术的科学化
        一、手工业文本的增长
        二、制茶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三、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四、文房四宝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第二节 技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徒制概况
        二、实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私立静仁职业学校个案研究
    第三节 生产设备的革新
        一、传统生产工具的改良
        二、新式动力设备的引进
        三、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小结
第三章 组织形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一、家庭手工业
        二、作坊、工场手工业
        三、合作制手工业——以祁门茶叶合作社为中心
    第二节 行业组织的演变
        一、行会
        二、同业公会
        三、工会
    小结
第四章 结构变革
    第一节 机器工业冲击下逐渐衰落的行业
        一、纺纱业
        二、染料业
        三、炼钢业
        四、制丝业
    第二节 被侵占部分市场而继续发展的行业
        一、织布业
        二、榨油业
        三、造纸业
        四、制烟业
    第三节 未受到机器工业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的行业
        一、概况
        二、铁、铜、锡器制造业
        三、竹木加工业
        四、砖瓦业
        五、陶瓷业
    第四节 勉力维持的传统特色行业
        一、徽墨业
        二、宣纸业
        三、舒簟业
        四、罗经业
    第五节 国际市场影响下的出口型手工业——以祁红为对象的考察
    第六节 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
        二、铅石印刷业
        三、皂烛业
        四、火柴业
        五、化妆品业
    小结
第五章 近代转型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的迟缓——基于皖南与苏南的比较
        一、差距之比较分析
        二、原因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近代转型的不平衡
        一、地域的不平衡
        二、行业的不平衡
        三、生产者身份主体化与技术边缘化
        四、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有限突破与多重障碍
    第一节 手工业功能的拓展
        一、后向联系农业
        二、满足多元消费
    第二节 多重障碍
        一、天灾人祸
        二、多方盘剥
        三、观念制约
        四、教育不振
    小结
余论
    一、手工业近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近代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9)历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一)隋唐文选学方面
        (二)宋代文选学方面
        (三)明代文选学方面
        (四)清代文选学方面
    二、本论文的写作原则
    三、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隋唐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隋唐文选学考论
        一、萧该《文选音义》的时代背景及曹宪与李善的师从关系
        二、李善注与初唐时期类书编撰和诗歌创作之关系
        三、初盛唐之际诗歌风气的改变与五臣注的出现
    第二节 李善“出为经城令”若干问题新论
        一、外出地乃经城,非泾城,亦非泾县
        二、外出性质为贬谪,非升迁,亦非自请外调
        三、“出为经城令”与李善长流岭外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文选钞》新论
        一、《文选钞》对作品创作缘起的介绍
        二、《文选钞》的释词与串释文意
        三、《文选钞》的引典
        四、《文选钞》的地位及在中土散佚的原因
    第四节 陆善经注新论
        一、陆善经注的注释方式和注释理念
        二、陆善经注的严谨和粗疏
        三、陆善经注骚类部分的价值
    第五节 晚唐诗歌创作与《文选》之关系——以姚合的诗歌创作为中心
        一、破除“规范”的必然选择
        二、姚合诗歌创作接受《文选》影响之形式及特征
        三、姚诗证选之句图
第二章 宋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文选》在宋代的经典化历程
        一、北宋前期《文选》的经典化进程仍在继续
        二、北宋中期部分中下层知识分子开始对抗崇尚《文选》的行为
        三、南宋时期《文选》有回归经典化进程的倾向
    第二节 宋人的《文选》考证学
        一、宋人《文选》考据学的背景
        二、以《文选》文本为中心的考证
        三、以李善注为中心的考证
        四、以五臣注为中心的考证
        五、以李善注和五臣注为中心的考证
        六、对宋人《文选》考证学的几点总结
    第三节 《文选》与宋人集部注释学
        一、宋人集部注释学征引《文选》情况概说
        二、宋人注唐集征引《文选》情况
        三、宋人注宋集征引《文选》情况
        四、对宋人集部注释学征引《文选》情况的分析
    第四节“国初尚《文选》”文化语境考察
        一、草必称“王孙”考
        二、梅必称“驿使”考
        三、月必称“望舒”考
        四、山水必称“清晖”考
第三章 明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明代文选学概论
        一、明代立国至天顺年间文选学之寥落
        二、成化至崇祯年间文选学之俗化倾向
        三、明代文选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明代重要文学流派与《文选》
        一、台阁体与《文选》
        二、前后七子与《文选》
        三、唐宋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与《文选》
        四、云间派与《文选》
    第三节 《文选》与李梦阳的古诗创作——以李梦阳《空同集》卷九之五言古诗为中心
        一、李梦阳古诗语汇与《文选》的关系
        二、李梦阳古诗语汇与《文选》作家的关系
        三、李梦阳借鉴陆机古诗的深层心理
    第四节 明代《文选》删注现象研究
        一、南宋吕祖谦的注书行为与明代《文选》删注现象
        二、南宋朱熹的注书行为与明代《文选》删注现象
        三、对明代《文选》删注现象实际情况的考察
        四、明代《文选》删注现象与心学及明代市民阶层的崛起
第四章 清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
    第一节 清代学术与文选学
        一、清人重视《文选》及李善注的文化背景
        二、乾嘉之前的学术与文选学
        三、乾、嘉、道时期的学术与文选学
        四、清代学术与文选学的共生关系
    第二节 余萧客与《文选音义》考论
        一、余萧客之生卒年问题
        二、余萧客《文选音义》之刊刻背景
        三、余萧客《文选音义》引典之价值与阙失
    第三节 清人注唐诗征引《文选》现象研究
        一、形式层面主要继承宋注
        二、精神层面有加重考证倾向
        三、征引时对李善注和五臣注的不同选择
结语:《文选》的实用性与经典化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述评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文献述评
        一、高被引科学家的相关研究
        二、其他精英科学家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采集
        四、数据分析
第二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周期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华人髙被引科学家学术产出的数量周期——以SCI论文为例
        一、论文产出总量与年平均量
        二、职业生涯早期的表现
        三、论文产出量的年龄变化规律
        四、华人高被引群体内部的论文产出力比较
        五、总结与讨论
    第二节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学术产出的质量分析——以科学家的高被引期刊论文为例
        一、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期
        二、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力
    第三节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专业认可的获致过程
        一、职阶晋升的规律
        二、专业声望的确立
    小结
第三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个人背景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口学特征
        一、年龄
        二、性别
    第二节 社会出身与早期居住区域
        一、社会出身信息
        二、对社会出身的理论分析
        三、早期居住区域
    第三节 科学家的个人素质
        一、已有相关研究
        二、勤奋与兴趣
        三、志向与理想
        四、宗教与科学
    第四节 科学家的专业特征
        一、专业分布
        二、专业眼光
    小结
第四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第一节 师承及其影响
        一、基础教育经历及教师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阶段教师的影响
        三、名师的影响
    第二节 科研合作伙伴
        一、科学合作的重要性
        二、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科研合作情况
        三、有效的科研合作及其发生条件
    第三节 亲属及其他“重要他人”
        一、亲属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影响
        二、其他人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组织内部环境
        一、高等教育机构
        二、工作机构
        三、实验室环境
        四、专业学会组织的影响——以泛华统计协会为例
    第二节 组织外部环境——职业流动经历
        一、初职机构与近亲繁殖
        二、初次职业流动的时间与趋势
        三、职业流动的频率
    小结
第六章 华人文化与科学精英的成长
    一、中国文化与科学发展和科学家成长的关系
    二、从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成长看中国文化与科学发展
    三、创新文化、文化创新与科学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台湾航天出师不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 王庆阳. 扬州大学, 2020(06)
  • [2]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3]钦天监漏刻科对清代皇家园林影响的研究[D]. 周娉倩. 天津大学, 2019(01)
  • [4]苏州地区传统建筑木作工坊的工艺研究[D]. 袁怡欣.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D]. 赵永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D]. 竟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12)
  • [7]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D]. 陈艳君. 苏州大学, 2018(01)
  • [8]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2)
  • [9]历代文选学及其周边研究[D]. 钱振宇. 河南大学, 2015(12)
  • [10]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高芳祎.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对台湾航天不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