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结构论文-汪玉宝

动名结构论文-汪玉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吃食堂”,动宾结构,动名字组,“二点论”思维方式

动名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汪玉宝[1](2014)在《汉语中“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字组的存活原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汉语中“吃食堂”类语言现象的存活问题持不同看法,且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学者们基本都从动宾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动宾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吃食堂”等表达法的解释带来了困扰,因而成为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难题。本文认为,汉语中的动名结构不同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尝试转换一种研究思路,以汉语的大量具体语言事实为实例,立足于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论述,试图能够深度挖掘出这一类语言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和基本规律,期望从宏观上对“吃食堂”类语言现象的存活原因做出较具普遍性的解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论题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要点,同时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语料选取等。第二章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英“动词+名词”结构的差异,揭示汉语中的大多数动名结构语义关系是灵活多样的,并非是英语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动宾语义关系,论证了汉语中的动名结构不等同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第叁章从语言结构与思维方式的紧密关系出发,详细论证了汉民族直觉性的“两点论”思维方式、汉语的意合性、汉语的编码机制等相关内容,对“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字组的成因进行了共时层面的探讨。第四章从社会历史根源、语言的产生与消亡、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等几方面,对“吃食堂”类语言形式的成因进行了历时层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了除语言结构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从而也发现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字组的某些变化规律。第五章主要从语用上的经济性、常用性和凝固性叁个方面,对“吃食堂”类语言现象的存活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述。第六章结语部分简要归纳了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认为汉语中的动名结构不同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因而不能仅局限于动宾的语义关系来分析“吃食堂”类语言现象;“动词+名词”结构在汉语中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这与汉民族特有的“两点论”思维方式、汉语的意合性、汉语的编码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原因、语用原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期刊2014-05-01)

汪玉宝,丰国欣[2](2013)在《“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分析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汉语编码机制的密切相关,另外还从社会发展变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吃食堂"类语言形式成活的其它因素,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发现其变化规律:具体语言现象易变,但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编码机制所凝固成的句法结构形式却是不易改变的,这一规律对于认识和分析汉语结构来说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陈莲洁[3](2012)在《英汉动名结构“V+NP”意义差异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2年04期)

魏春燕[4](2011)在《属格动名结构的句法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属格动名结构是指带有属格名词/物主代词的V-ing结构,如Brown’s / his deftly painting his daughter。传统意义上讲,该结构隶属于动名词这一大范畴,因其显着的跨语类特征而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具体而言,该结构在其内部构造上具有动词短语特征(V-ing带宾语、受副词修饰、具有“体”特征),在其外部句法分布上却具有名词短语特征(充当句子主语、动词补语、介词补语等)。为此,Abney(1987)将之称为一种“狮身鹫首(griffon-like)”的语言结构。由于该结构在句法上的特殊性,学界就其句法定位及句法推导一直相争不下,争议颇多。为揭开属格动名结构的神秘面纱,诸多学者(如Lees, 1960; Chomsky, 1970; Abney, 1987; Pullum, 1991; Malouf, 1998等)从各个角度出发,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对该结构的跨语类特征进行了描写和解释。这些研究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该结构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分析发现:不少解释方案拘泥于语言的表层现象,局限于自下而上的单一分析模式(从词库到句法),导致它们在解释该结构时易陷入理论上或经验上的困境,如理论基础的不完备性、假设成分冗余,缺乏理据、推导过程自相矛盾、解释力度不够等等。因此,我们急需对该结构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更具概括力和解释力的研究方案。本文以“概括最大化”、“验证最优化”和“推导最简化”为理论诉求,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维度对属格动名结构的跨语类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分析。研究发现:属格动名结构实质上就是一个递归的名词短语结构(NP+),其中心语为经由句法名物化而获得的类名词成分Nom。该名物化过程受逻辑句法模板中名词短语位置的[+N]特征的驱动,使得属格动名结构具有了进入该句法位置所必备的[+N]特征,而-ing正是这一名物化过程的显性形态表征。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对属格动名结构的句法推导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发现,在该结构的推导过程中,名物化操作可以发生在叁个不同的短语节点(VP, VP~+, ASPP),导致属格动名结构在具体表现上有所差别。(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1-04-01)

张岩,张广颖[5](2009)在《心理语言类型对中国学生英语动名结构词块习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词块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是语言交际中最理想的单位。重视英语词块习得有助于中国学生准确、地道、流利地掌握和使用英语。在英语动名结构词块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语言类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淑华[6](2008)在《动名组合结构的语义求解和边界确定——以动词“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名组合结构的处理问题一直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之一。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可以形成多种句法关系如主谓、定中和状中关系等,动词在前名词在后可以形成述宾、定中、主谓和同位关系等。从动词的词义出发,给动词建立模型,不仅可以求解出不同类型的述宾结构的语义,而且在动词和多个名词组合时,可以帮助确定组合的先后顺序。(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张岩[7](2007)在《心理语言类型对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动名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探讨了中国学习者对英语类联接的习得。更确切的说,本论文探讨了心理语言类型对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动名结构的影响。类联接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并且在使用中能够获得准确、地道、流利的效果。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类联接有利于提高近似本族语的流利程度和选词的地道性。在本研究中的英语类联接具体是指动名结构。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语言中,他们所掌握的相对完备的母语对相对不完整的目的语产生影响,这个现象已经被发现很久了。许多学习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母语的感知、以及感知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距离,在学习英语时产生迁移。Kellerman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发现,母语使用者对母语语义的核心性的感知可用来预测可迁移性,对迁移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距离的心理感受,即心理语言类型。本研究的受试包括,35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36名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和36名英语专业的大叁学生。35名研究生根据自己对母语的直觉,对含有“建立”和“创造”的汉语动名词组,从边缘到核心和从抽象到具体进行了判断。72名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对这些含有“建立”和“创造”的汉语动名词组的可译性进行了判断。并对含有“建立”和“创造”动名词组的30个英语句子的可接受性进行了判断。通过本研究发现:(1)可译程度的判断和对“建立”以及“创造”的核心程度的判断有相当高的相关性,由此可以断定,汉语母语使用者对动词“建立”和“创造”的核心意义的直觉可用来预测英语学习者对“建立”和“创造”的可迁移程度的判断。进一步证实了心理语言类型的存在。(2)中国学习者的可迁移性的判断即对在动名结构里“建立”的直觉不会因为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但是对“创造”的直觉却因为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改变。(3)心理语言类型对动名结构的习得在一定的范围里有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学生学习类联接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者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心理语言类型对目的语选词的地道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梁晓玲,尹世超[8](2006)在《新闻标题中的动名—名动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有许多与通常语句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动名、名动搭配入手,通过与通常语句的对比,全面观察描写汉语标题中特殊的动名、名动搭配,从而解释汉语标题的特点。一、标题中特殊的动——名搭配标题中特殊的动——名搭配主要包括特殊的动宾结构以及并列结构。(一)动宾结构标题标题中动宾结构与通常语句相比,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通常语句中一般不带宾语的词语在标题中往往带宾语。另外,名词、形容词带了(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06年09期)

梁晓玲[9](2006)在《汉语标题中动名—名动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题作为篇章、书刊的题目,在语言运用上有许多不同于通常语句的特点,因此,标题语体是一种特殊的语体。本文通过标题中动—名、名—动搭配与通常语句的动—名、名—动搭配的对比,列举了标题中动—名、名—动搭配的特殊现象,并尝试运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相应理论进行解释。最后指出,标题中种种特殊搭配现象,是为了适应标题简约性、吸引性、称名性的语用要求,而汉语的意合特点是和标题的语体特点(处于篇章之首,语义上有正文支持)是标题中种种特殊搭配得以存在的前提。标题语言运用的特点与人类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相一致,但标题语言比通常语句更经济。(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6-06-02)

马东[10](2006)在《述宾式V+N组合动名换位后形成的句法结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汉语研究中,学者们对N+V组合已经作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讨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定中式N+V中V的词性问题,二是讨论N+V组合(尤其是定中式)本身的一些性质特点。本文与前人对N+V组合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切入点不同。我们是从述宾式V+N入手,研究动名换位后得到的N+V组合。通过动名换位使得N+V组合与述宾短语紧密联系。我们认为从这个角度入手,一方面有助于对汉语词组的深入研究,可以认识述宾结构与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包括定中和状中两类结构)之间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近一步深入讨论这叁类语法结构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汉语名词和动词的一些特点,及其与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双音节动词进行了全面的封闭考察,发现述宾式V+N在动名换位后可能出现四种情况:第一,动名换位后的N+V是主谓短语;第二,动名换位后的N+V是定中短语;第叁,动名换位后的N+V是状中短语;第四,动名换位后的N+V不是一个语法形式,即动名不能换位。文章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分别对这四种情况中N的特点、V的特点以及N和V的语义关系类型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并且作了一些相关的数据统计。试图通过描写,来揭示影响动名换位的控制因素。本文共分为七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材料来源以及研究中所要涉及到的一些判定标准。这一部分是后文研究展开的基础。第一章介绍了以往对于N+V组合的研究情况,对于各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章讨论了动名换位后得到主谓式N+V的情况。可以根据换位前后动名语义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将这类换位情况进一步细化为两小类:一是,换位前后语义关系基本不变的,这一类中的V基本上表示事物的存现、消失或事物状态的持续、改变。二是,换位前后语义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的,这一类中的V基本上都是述人动词、N基本上都是指人名词。第叁章讨论了动名换位后得到定中式N+V的情况。这类情况中,N大多数都为指物名词或抽象名词;V的特点是绝大部分都可以进入到“进行~”结构中,并且大部分的V可以同时出现在“正在~”和“~着”结构中。第四章讨论了动名换位后得到状中式N+V的情况。这类中的N多为处所、时间名词,V多为不及物动词。第五章描写了我们现阶段所观察到的动名不可换位的情况。结语部分主(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期刊2006-01-01)

动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着重分析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汉语编码机制的密切相关,另外还从社会发展变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吃食堂"类语言形式成活的其它因素,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发现其变化规律:具体语言现象易变,但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编码机制所凝固成的句法结构形式却是不易改变的,这一规律对于认识和分析汉语结构来说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名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汪玉宝.汉语中“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字组的存活原因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4

[2].汪玉宝,丰国欣.“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再分析[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陈莲洁.英汉动名结构“V+NP”意义差异的认知分析[J].考试周刊.2012

[4].魏春燕.属格动名结构的句法再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

[5].张岩,张广颖.心理语言类型对中国学生英语动名结构词块习得的影响[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

[6].王淑华.动名组合结构的语义求解和边界确定——以动词“买”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

[7].张岩.心理语言类型对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动名结构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

[8].梁晓玲,尹世超.新闻标题中的动名—名动结构分析[J].新闻传播.2006

[9].梁晓玲.汉语标题中动名—名动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

[10].马东.述宾式V+N组合动名换位后形成的句法结构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

标签:;  ;  ;  ;  

动名结构论文-汪玉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