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地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地,瑶族,音乐,汉族,仪式,舞蹈,芦笙。
平地瑶论文文献综述
付仁海[1](2019)在《平地瑶“十二年还愿”仪式中的舞蹈调查分析——以广西贺州市富川县葛坡镇上洞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于2016年11月于贺州市富川县葛坡镇上洞村考察了平地瑶"十二年还愿"活动仪式。本文以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参照,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体态与动律、基本步伐、基本的上肢动作和舞蹈调度分析"十二年还愿"仪式中的舞蹈的表现形态,旨在针对前人在瑶族舞蹈方面研究的薄弱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为平地瑶舞蹈艺术的文化传承贡献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7期)
田雨婷[2](2019)在《富川“平地瑶”音乐采风调查报告——以青山脚村、老屋栎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川县的平地瑶人民热爱音乐,且当地音乐独具特色。通过熟人的身份去到富川县,在对青山脚村、老屋栎村的一些民间艺人进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分析平地瑶音乐的历史由来、自然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了解平地瑶音乐的歌曲演唱部分以及歌曲传承、所需的乐器部分、音乐舞蹈部分。平地瑶音乐需要得到好的传承,让其经久不衰更具生命力。(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0期)
韦浩明[3](2019)在《潇贺古道区域平地瑶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南岭走廊中段平地瑶传统村落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从村落环境、建筑格局、信仰遗存物等实体着手,分析平地瑶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探讨平地瑶与周邻族群交往、互动、竞争、接受汉族文化进行改造、创新、沉淀的实物的记忆,提出平地瑶农耕文明发展、变迁、认同建构对独特的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方静[4](2019)在《桂湘边界平地瑶“朝踏”仪式音乐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民族的生态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形态。富川平地瑶属盘瑶分化出来的一个支系,民俗节日丰富,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为主。其中“朝踏”仪式便是衍生于平地瑶宗教信仰文化,是桂湘边界平地瑶族群独有的一种文化行为。仪式中通过执仪者的踏步叩拜与吹笙挞鼓的动作,对祖先进行供奉与祭拜,“朝踏”这一词由此而来。“朝踏”仪式主要流传于富川石家乡、葛坡上洞村及湖南江华白芒营一带。“朝踏”仪式是祭祀、朝拜先祖及神明的一种祭祀活动,仪式中包含大量的民间音声文化,本文将记录富川平地瑶“朝踏祖公”仪式与江华石角岭“朝踏叁姑娘娘”两场“朝踏”仪式全过程,分析仪式中的出现的音声文化形态,并进行比较分析。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平地瑶祭祀仪式中的音乐文化内涵与民俗仪式的功能性,促进大家对平地瑶祭祀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本文通过仪式活动实录、音乐形态分析及仪式文化内涵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全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绪论中主要说明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论文正文,分成四个章节进行选题的论述。第一章,介绍产生“朝踏”仪式的村落生态与文化环境现状,及“朝踏”仪式在此村落的流传状况,以探究“朝踏”仪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第二章,通过记录具体实例的仪式活动,介绍仪式活动中所参与人员,对仪式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文字描述。第叁章,对仪式中的音声部分进行谱例展示,并详细分析其音乐形态,对两场“朝踏”仪式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剖析“朝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及内涵,通过对仪式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内容,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钟洲,何婷[5](2019)在《平地瑶婚礼“哭嫁歌”的形成及流程考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它深藏着许多的历史文化瑰宝,它以民间口传的形式世世代代的沿袭。而"哭嫁歌"就是瑶族人民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如此的丰富多彩,显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但是,比起其它民族的"哭嫁歌"研究者甚少。甚至,对它的文化含义和学术价值很多人都还不了解。因此,本文以民俗学、历史学、民间文学、民族学相互应证的角度,就平地瑶"哭嫁歌"的形成、仪式流程、吟唱形式及其表现形式略作阐析。(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玉璐[6](2019)在《恭城平地瑶民居建筑材料与形制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岭南走廊民族间文化交流、科学技术进步、生活方式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恭城平地瑶建筑材料与形制经历了由草房、竹房与花墙房,到泥房、砖房,再到水泥砖房、钢筋水泥砖房的演变过程。青砖、瓦、钢筋、水泥等民居建筑材料的使用,反映了平地瑶现代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不再是以一种单一文化为载体,而是由民族传统与现代性、瑶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平地瑶民居建筑文化。(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韵[7](2019)在《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当代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从民俗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新时期的民间艺术而独立存在。在此过程中,也使得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促使其发生了改变?本文便是带着这一疑问,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芦笙长鼓舞”为个案,进而探讨促使此种民间舞蹈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就舞蹈艺术工作者应对此种变化所应采取的态度进行思考。全文由导论、正文叁章及结语组成。因受到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芦笙长鼓舞”逐渐由以往民俗仪式的组成部分转变为一种民间舞蹈,成为瑶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之一。本文首先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瑶族传统的“还盘王愿”仪式、参与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参加不同层级的文艺演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个时间节点入手,对“芦笙长鼓舞”由传统到当代的主要变迁过程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芦笙长鼓舞”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形式,在时代的促使下从仪式脱离得以独立发展,并根据场景的不同在表演主体、表现形式以及功能等叁个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多种样貌。此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促使其发生改变的深层动力机制。首先,现代性在中国的推进是促使我国现当代变化的核心动力机制,于“芦笙长鼓舞”而言,不仅使其摆脱仪式母体得以独立发展,同时也导致以动作为表征的标志性符号的形成,进而通过认知与实践间的互动以推动其发展。其次,以主体的身份变迁以及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互动构成的主体的变化,是促使“芦笙长鼓舞”当代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最后,以专家为直接推手,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对以“芦笙长鼓舞”为代表的“小传统”进行的当代改造,是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外在动力机制。通过分析“芦笙长鼓舞”当代变迁的动力机制,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舞蹈艺术工作者在面对民间舞蹈艺术发生变化时应该持有态度提供了基础。“芦笙长鼓舞”脱离仪式母体,以“民间舞蹈”之名独立存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变化是永恒的,那我们能做的则应是思考如何使其变化在应有的方寸之间。面对以“芦笙长鼓舞”为代表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行动者由于身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此间,舞蹈艺术工作者无疑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过往,我们应该以“民族艺术研究者”的身份定位自身,通过研究基础上的创造,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3-01)
韦浩明[8](2018)在《明清时期平地瑶国家认同自我建构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认同是少数民族与国家政权长期互动、共同建构的结果。明清时期,平地瑶接受官府招抚、下山。定居平地以后,为了摆脱被"歧视"的传统困境,重构族群渊源和族群身份,理顺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塑族群形象和文化符号,完善族群文化传承的机制体制,创新运作,逐步形成一套适应主流文化要求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国家认同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袁丽红[9](2018)在《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岭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不断有中原汉人和瑶人迁入,成为汉族与瑶族杂居地区。宋元时期即定居于此的瑶族,由于封建政府的镇压和招抚,他们走出深山,定居于丘陵谷地,成为耕田地、纳租税的"良徭""熟徭",即现在的平地瑶、民瑶。后来迁入的一些汉人,为了避徭役投入瑶籍,还有一些汉人因为长期与瑶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入瑶族当中,成为平地瑶、民瑶的一部分。平地瑶和汉族共同生活在南岭走廊地区,长期杂居在一起,两者既有社会交往,又有经济技术交流,还有民族文化和民族血统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琛[10](2018)在《平地瑶“六月六”砍牛祭祀舞蹈考察分析——以广西贺州富川葛坡镇上洞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川葛坡镇上洞村的平地瑶"六月六"砍牛祭祀舞蹈动作古朴且形式多样,保存较为完整。当中除芦笙长鼓舞外还出现了其他形态的平地瑶舞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以该地为例,考察记录祭祀的流程步骤,从罡步类舞蹈、长鼓舞、乐仙娱神舞叁种类型入手,分析祭祀舞蹈的形态特征。继而从其传承创新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有关其砍牛祭祀的传承发展创新的个人看法。(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8年04期)
平地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富川县的平地瑶人民热爱音乐,且当地音乐独具特色。通过熟人的身份去到富川县,在对青山脚村、老屋栎村的一些民间艺人进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分析平地瑶音乐的历史由来、自然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了解平地瑶音乐的歌曲演唱部分以及歌曲传承、所需的乐器部分、音乐舞蹈部分。平地瑶音乐需要得到好的传承,让其经久不衰更具生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地瑶论文参考文献
[1].付仁海.平地瑶“十二年还愿”仪式中的舞蹈调查分析——以广西贺州市富川县葛坡镇上洞村为例[J].艺术品鉴.2019
[2].田雨婷.富川“平地瑶”音乐采风调查报告——以青山脚村、老屋栎村为例[J].黄河之声.2019
[3].韦浩明.潇贺古道区域平地瑶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J].贺州学院学报.2019
[4].方静.桂湘边界平地瑶“朝踏”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钟洲,何婷.平地瑶婚礼“哭嫁歌”的形成及流程考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9
[6].玉璐.恭城平地瑶民居建筑材料与形制演变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陈韵.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当代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8].韦浩明.明清时期平地瑶国家认同自我建构的路径[J].贺州学院学报.2018
[9].袁丽红.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18
[10].李琛.平地瑶“六月六”砍牛祭祀舞蹈考察分析——以广西贺州富川葛坡镇上洞村为例[J].歌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