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载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载体,效应,催化剂,负载,烯烃,甲烷,甲醛。
载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星,陈文,林铁军,李杰,于飞[1](2018)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碳化钴基催化剂的载体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一般采用石油热裂解和催化裂解制备.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以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含碳资源经合成气制取烯烃的工艺路线备受关注.其中,合成气经由甲醇或二甲醚间接制取烯烃技术(MTO)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与之相比,费托合成直接生产烯烃(FTO)工艺具有流程短、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最近我们发现,暴露特定晶面的棱柱状碳化钴表现出很好的合成气制烯烃催化性能,但载体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晰.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钴锰催化剂,系统考察了Si O_2,γ-Al_2O_3和碳纳米管(CNT)对催化剂结构及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Si O_2及γ-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较强的钴-载体相互作用抑制了钴锰复合氧化物的形成,而相对惰性的CNT载体则有利于钴锰复合氧化物的生成.通过对反应后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发现Si O_2和γ-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中出现大量球状的碳化钴颗粒,而CNT负载催化剂中的碳化钴则呈现出具有(101)和(020)暴露晶面的纳米棱柱状结构.将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FTO反应,在265°C, 5 bar,空速2000 mLh~(–1) g~(–1)cat和H_2/CO=0.5的反应条件下, CNT负载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烯烃和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分别为66.7C%和25.4C%,甲烷的选择性仅为2.4C%,总的烯烃/烷烃比达到8.4,同时烃类产物分布极大地偏离传统ASF线性分布.而对于Si O_2和γ-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虽然烯烃的选择性也分别达到68.5 C%和64.7 C%,但甲烷的选择性却升至12.0 C%和5.8 C%,总的烯烃/烷烃比仅为3.5和5.1,烃类产物分布基本符合传统的ASF分布.在150h的催化剂测试中, CNT负载催化剂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稳定性,甲烷的选择性稳定在2.2C%, C_2–C_4烯烃的选择性约为30 C%, C_2, C_3和C_4烯烃烷烃比分别稳定在15, 19和13.本研究表明,钴-载体相互作用对碳化钴活性相结构及催化性能具有很大影响,惰性的催化剂载体有利于钴锰复合氧化物的生成,进而促进碳化钴纳米棱柱状结构的形成,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晓[2](2018)在《负载型Ni/MgO和PdO/MO_2(M=Sn,Ti,Si)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多相催化中的重要基础课题之一。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相结合,以Ni和PdO活性组分,分别以Mg O、MO2(M=Ti,Sn,Si)为载体,研究了金属与载体之间、金属氧化物与不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吸附性能(如CO_2、H2、CO或H2O的吸附)和反应性能(如CO_2催化加氢反应、CO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CO_2加氢甲烷化过程中,Ni是解离H2以及催化CO_2加氢还原的活性中心。与纯Ni表面相比,Ni/Mg O催化剂表面CO_2吸附能更大,并且CO_2从表面得到更多的电子,说明载体Mg O的存在促进了CO_2活化。金属Ni与Mg O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O_2中C端得电子能力增强,从而降低了CO_2还原过程的能垒。Mg O表面对中间物种上–OH的强吸附作用,导致Ni/Mg O表面脱OH*能垒远低于纯Ni表面。Mg O载体的存在使Ni/Mg O表面CH3OH的脱附过程成为热力学上不利的过程,从而增大了表面上生成CH4的选择性。以PdO为活性组分,载体效应导致在CO氧化过程中,CO氧化活性PdO/Ti O2>PdO/Sn O2>PdO/Si O2,原因归结为Pd物种在Ti O2上有最大的分散度,以致于催化剂CO吸附量和表面氧含量最大。DFT计算结果说明有载体存在时CO吸附位置及吸附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催化剂表面CO氧化反应的路径及能垒。当体系中有水存在时,Sn O2为载体的PdO/Sn O2催化剂活性升高,并表现出长时间的抗水稳定性;Ti O2为载体的PdO/Ti O2催化剂活性降低,并且在抗水稳定性测试中逐渐失活;Si O2为载体的PdO/Si O2催化剂活性不变,并且具有抗水稳定性。H2O-TPD结果表明,PdO/Sn O2、PdO/Ti O2催化剂对H2O的吸附量比较大,并且表面存在OH;PdO/Si O2催化剂对H2O吸附量很小,所以H2O对PdO/Si O2催化剂活性几乎没有影响。DFT计算结果表明,H2O和OH的存在会导致PdO/Ti O2催化剂表面CO提取表面O的过程能垒增大;PdO/Sn O2催化剂表面CO催化活性提高来自表面OH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30)
胡文佳[3](2018)在《含铜尖晶石负载金催化生物乙醇气相及液相选择氧化的载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醇类的催化氧化是一类重要的催化反应。随着生物质发酵制乙醇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乙醇作为平台化合物制备附加值化学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生物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或乙酸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叁元尖晶石Mg Cu Cr2O4负载纳米金催化剂在乙醇气相氧化制乙醛中有很好的催化性能,归因于Au0-Cu+协同作用。但是乙醇的液相氧化是否存在类似的协同作用仍然未知。本论文通过改变尖晶石载体的组成和制备条件,制备了叁种不同系列共11种尖晶石MCr2O4、MAl2O4和MFe2O4(M=Mg、Cu其中的一种或两种金属)负载纳米金催化剂,将其分别应用于乙醇气相氧化制乙醛和液相氧化制乙酸,考察了气相氧化和液相氧化中金属-载体协同作用的差异性,主要结果如下:1.乙醇的气相氧化中,900 oC焙烧的Mg Cu Al2O4和Cu Al2O4负载纳米金催化剂表现出比Au/Mg Cu Cr2O4更高的催化活性,在200 oC,2.5 vol%乙醇,7.5 vol%O2,GHSV=100 000 m L gcat-1 h-1的条件下,获得>92%的乙醛产率。而Fe系尖晶石负载金催化剂的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Al系和Cr系含Cu尖晶石能够在反应条件下较好的稳定表面Cu+物种,以形成有效的Au0-Cu+协同作用。2.乙醇的液相氧化中,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Fe>Al>Cr,这种截然不同的差异性归因于Cu+物种在水热反应条件下的不稳定性,不再是活化O2的活性位。Au/Cu Fe2O4催化剂显示最好的催化活性和乙酸选择性,TOF值达到315 h-1,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磁回收重复使用多次。通过回收催化剂的表征,证明Au/Cu Fe2O4催化剂的优越性能主要归因于新颖的Auδ--Fe2+协同作用促进了O2和乙醇的活化,而Cu0与Au0的合金化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通过动力学和自由基捕获实验研究,初步确认了反应的路径和机理,指出Au/Cu Fe2O4催化乙醇液相氧化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多相Fenton体系,为设计和制备更加高效、稳定的乙醇氧化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5)
杨韵[4](2018)在《情绪识别的载体效应及神经生理活动时间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表达方式,在人际沟通中具有信号意义。对情绪的识别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机能,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情绪的识别,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真实的态度、观点。拥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对情绪快速且准确的识别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情绪识别是人机交互领域的关键技术,也是现代各国实现人工智能努力突破的关键口。想要实现人工智能就必然要求计算机与机器人具有更强的情感识别、情感建模与情感表达能力。而人类在情感识别时的情绪信息来源是更偏向面孔表情还是身体表情,则是本研究考察的重点。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使用情绪识别研究范式,在实验一中,考察当面孔表情与身体表情独立出现时,哪种情绪载体更容易被个体识别以及个体神经生理活动时间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实验二中,考察当面孔与身体同时呈现时,哪种情绪载体更容易被个体识别以及个体神经生理活动时间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综合实验一与实验二结果,从脑电信号时间进程角度来揭示载体效应。第一个实验的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个体对于面孔呈现的情绪识别均好于身体表情,主要表现在面孔表情识别的正确率明显高于身体表情。ERP实验结果发现(1)在ERP早期阶段,相比面孔表情,身体表情诱发的P100波幅更大。相比于高兴、悲伤与中性表情,恐惧表情诱发的P100波幅更大。(2)在ERP中期阶段,相比身体表情,面孔表情具有加工优势,面孔表情诱发的N170与P200波幅更大。相比于高兴、悲伤与中性表情,恐惧表情诱发的N170与P200波幅更大。(3)在ERP晚期阶段,相比身体表情,个体更多加工面孔表情,表现在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相比于高兴、悲伤与中性表情,恐惧表情诱发的LPP波幅更大。实验二的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个体对于面孔呈现的不同的情绪识别均好于身体表情,表现在面孔表情识别的正确率明显高于身体表情,反应时更短。ERP实验结果发现(1)在ERP早期阶段,未观察到载体效应。(2)在ERP中期阶段,相比面孔表情,身体表情具有加工优势,表现在身体表情出现情绪效应。(3)在ERP晚期阶段,相比身体表情,个体更多加工面孔表情,表现在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个体观看不同载体(面孔/身体)传递的情绪信息时,随着时间进程推移存在不同的载体效应。具体表现为,无论面孔表情是否与身体表情一同呈现,在ERP早期阶段,身体表情更好识别,即身体表情诱发的P100波幅更大;ERP中期与后期则是面孔情绪更好识别,即面孔表情ERP相关成分(N170、LPP)的峰值更大。(2)个体观看不同载体传递的情绪信息时,存在“负性偏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情绪如恐惧更加敏感,但对悲伤情绪不会出现快速自动化的加工。(3)从神经生理活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可以推论,身体表情加工同样适用罗跃嘉等人提出的“面孔表情加工叁阶段模型”。(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2)
王茹月[5](2018)在《钌晶相结构及载体效应对氨硼烷水解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硼烷(NH_3BH_3,简写AB)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低分子量(30.87g·mol~(-1))、高理论密度储氢容量(19.6 wt%)、室温下其固体形态高稳定性等,所有的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美国能源部车载供氢应用的目标。在催化剂的催化下,AB水解被认为是一种最方便、温和、高效的释氢方式。近年来,人们开始着眼于设计活性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的高效催化剂。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形貌、粒径、载体、助剂的添加等手段来实现高效催化剂的设计。本论文从催化剂的载体晶面效应、载体酸碱效应以及金属晶相效应出发,研究了对于催化AB水解反应的性能影响,并且结合表征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1.Ru/CeO_2催化剂中CeO_2晶面效应对氨硼烷水解脱氢反应活性的影响尽管氧化铈(CeO_2)形貌对不同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已有众多报道,但目前研究载体的形貌效应主要集中在氧化反应,而CeO_2形貌对其它反应(如水解反应)的影响很少被报道。在这项研究中,以AB水解为模型反应研究CeO_2形貌对钌(Ru)/Ce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c”、“r”、“o”分别表示立方体,棒状和八面体形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催化AB水解的活性顺序为Ru/c-CeO_2>Ru/r-CeO_2>Ru/o-CeO_2,这不同于其它催化反应的活性顺序(例如氧化反应)。表征结果进一步表明,Ru和c-CeO_2之间相互作用力最弱,Ru的主要存在形式为Ru金属单质,这可能是Ru/c-CeO_2催化剂具有最高催化活性的原因所在。2.Ru/LDH催化剂中LDH酸碱效应对氨硼烷水解脱氢反应活性的影响层状双氢氧化物(LDH)为新型催化剂前驱体或催化剂载体的设计提供了潜在的机会。它作为催化剂载体,不仅有助于金属纳米颗粒呈现高度分散和稳定性的存在形态,而且还可以控制M~(2+)/M~(3+)比率来调节其酸碱性。已有研究者利用不同比例的MgAl-LDH为载体,研究了负载金属粒子后LDH的酸碱性程度对不同催化反应的影响,例如CO_2加氢制甲酸反应、亚胺甲基酯的有效串联合成反应等,但是对于AB水解反应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将Ru纳米粒子(NPs)负载到不同比例的MgAl-LDH(2:1;3:1;4:1)上,并且分别对催化AB水解的活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Ru/Mg_2Al-LDH催化性能最高,通过NH_3-TPD,BET等表征手段探究了载体酸碱性、比表面积等因素对活性的影响。结合表征结果我们推测:Mg_2Al-LDH表面暴露更多的Bronsted酸性位,使其与Ru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最弱,致使Ru/Mg_2Al-LDH在催化AB水解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此项工作将有助于我们理解AB的水解机理以及载体在脱氢反应中的酸碱效应。3.Ru/γ-Al_2O_3催化剂中Ru晶相效应对氨硼烷水解脱氢反应活性的影响Ru是AB水解脱氢反应中最受欢迎的催化剂之一。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Ru基催化剂主要集中于六方密堆积结构(hcp)Ru。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将面心立方结构(fcc)和hcp Ru NPs负载到γ-Al_2O_3上,并研究了Ru对AB水解脱氢的晶相效应。结果表明,即使这两种Ru NPs具有相似的尺寸,催化活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更有趣的是,随着尺寸的增加,fcc Ru的催化活性提高,而hcp Ru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通过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根据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出导致hcp和fcc Ru活性差异的可能性因素。(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琳丽,李海涛,王长真,武瑞芳,徐亚琳[6](2018)在《负载Ni催化剂上1,4-丁炔二醇加氢反应的载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Ni负载量为15%的3种催化剂Ni/Al_2O_3、Ni/SiO_2、Ni/ZrO_2,考察了其在1,4-丁炔二醇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合XRD、H_2-TPR、H_2-TPD、N_2物理吸附等表征,研究了载体性质对催化剂1,4-丁炔二醇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SiO_2催化剂上,由于Ni与SiO_2间弱的相互作用,Ni物种主要以大晶粒形式存在,产生大量弱吸附H_2物种,有利于低温下1,4-丁炔二醇加氢,在温度50℃,氢气压力1 MPa时,反应2 h可实现1,4-丁炔二醇的完全转化,1,4-丁烯二醇和1,4-丁二醇选择性分别达到68.1%与18.2%.Ni/Al_2O_3中Ni与载体间具有强相互作用,主要存在Ni-Al_2O_3界面或溢流到Al_2O_3载体表面的强吸附H_2物种,而Ni表面的弱吸附H_2物种较少,催化加氢活性明显降低.Ni/ZrO_2中由于还原过程中ZrO_2的迁移包裹作用,Ni表面低温吸附H_2物种最少,活性最低,1,4-丁炔二醇转化率仅为8.1%,主产物为1,4-丁烯二醇.(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8年02期)
郑赛男,孙建磊,李伟,周静红,周兴贵[7](2018)在《丙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3-丙二醇铜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Al_2O_3、Mg O、HMS和Si O2为载体通过尿素水解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四种铜催化剂,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H2程序升温脱附(H2-TP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CO吸附原位红外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其在丙二酸二甲酯(DMM)加氢制备1,3-丙二醇(1,3-PDO)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铜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活性组分的表面积以及Cu~+/Cu~0比例提高,促进催化剂活性增加。最优的载体为SiO_2,在反应温度453 K,反应压力5.0 MPa,DMM液时空速为0.3 g/(g-cat×h),氢酯比为300的条件下,DMM转化率为92.7%,1,3-PDO的选择性可达39.5%。此外,Al2O3、Mg O为载体的催化剂由于载体表面较强的酸、碱性,DMM自分解较严重,1,3-PDO选择性降低。催化剂稳定性考评表明,Cu/SiO_2催化剂的催化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8年02期)
王震[8](2018)在《可见光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Ni基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可见光进行二氧化碳光催化甲烷化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合成天然气(SNG),反应条件温和,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反应原料为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产物为SNG,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缓解我国天然气缺乏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二氧化钛,氮掺杂的二氧化钛,硫掺杂的二氧化钛,γ-Al_2O_3和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不同Ni含量的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N_2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TPR),扫描电镜(SEM-ED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的表征。在常压、温度100-180°C、H_2/CO_2摩尔比为4、催化剂用量为0.02 g和反应器体积为23 ml的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催化CO_2甲烷化的性能。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TiO_2负载的镍基催化剂,在Ni含量为70%时,150°C可见光照射80 min可使CH_4产率达到71%;反应温度低于130°C的催化活性下降显着。2.N和S掺杂的二氧化钛载体制备的Ni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Ni物种分散性好,催化性能好于未掺杂的催化剂;S掺杂的催化剂(Ni/S-Ti O_2)要优于N掺杂的催化剂(Ni/N-TiO_2),Ni/S-Ti O_2在Ni负载量为60%时,150°C光照55 min,CH_4产率达到75%。3.与其他四种载体相比,用活性炭载体制备的催化剂性能最佳,Ni含量在40-70%的较大范围内,对CO_2甲烷化反应都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CH_4产率最高达到84%。碳载体较大的比表面提高了Ni物种的分散性;而其具有的还原性保证了多数Ni物种能够以金属态存在,增加了反应活性位。活性炭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在反应产物中存在极微量的CO。4.与其他催化剂相比,γ-Al_2O_3载体制得催化剂在甲烷化反应中催化性能相对较差,与Ni物种在其表面容易发生团聚有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4-18)
李海涛,牛珠珠,杨国峰,张鸿喜,王志鹏[9](2018)在《Cu_2O/TiO_2催化甲醛乙炔化反应的载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温度焙烧的TiO_2为载体,CuCl_2·2H_2O为铜源,NaOH为沉淀剂,L-抗坏血酸钠为还原剂,采用液相还原-沉积沉淀法制备了Cu_2O/TiO_2,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XRD)、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N_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研究了TiO_2载体焙烧温度对Cu_2O/TiO_2甲醛乙炔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焙烧得到的TiO_2载体以锐钛矿相存在,与Cu_2O物种间具有弱的相互作用,使得Cu_2O被过度还原为金属Cu,催化活性较低。随着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TiO_2中出现金红石相,Cu_2O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增强,Cu_2O高效转变为乙炔亚铜活性物种,使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田毅,李越湘,彭绍琴[10](2017)在《Y_2O_3负载金属Cu在催化甲醛水溶液制氢反应中的Y_2O_3载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aBH_4还原法将纳米金属Cu负载在Y_2O_3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测定氢氧根在Y_2O_3和Cu上的吸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Y_2O_3表面存在一层薄的Y(OH)3,能优先吸附OH-使其在Y_2O_3表面"富集";金属Cu以纳米粒子形式负载在Y_2O_3上.在碱性甲醛溶液中考察了Y_2O_3负载Cu(Cu/Y_2O_3)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碱度条件下,相对于未负载纳米Cu的Y_2O_3,Cu/Y_2O_3具有较高的产氢活性.当氢氧化钠浓度为0.050 mol/L时,在氮气气氛下Cu/Y_2O_3产氢量约为未负载纳米Cu的7.8倍;而在空气气氛下约为4.3倍.在2种气氛下,Cu/Y_2O_3产氢的最佳氢氧化钠浓度均为0.25 mol/L.这可归结为Y_2O_3表面对OH-的"富集"效应,使其表面产生更多的活性物种CH2(OH)O-(甲二醇负离子).相对于未负载纳米Cu的Y_2O_3,Y_2O_3负载Cu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其原因是Y_2O_3负载阻止了Cu粒子在反应过程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载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多相催化中的重要基础课题之一。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相结合,以Ni和PdO活性组分,分别以Mg O、MO2(M=Ti,Sn,Si)为载体,研究了金属与载体之间、金属氧化物与不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吸附性能(如CO_2、H2、CO或H2O的吸附)和反应性能(如CO_2催化加氢反应、CO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CO_2加氢甲烷化过程中,Ni是解离H2以及催化CO_2加氢还原的活性中心。与纯Ni表面相比,Ni/Mg O催化剂表面CO_2吸附能更大,并且CO_2从表面得到更多的电子,说明载体Mg O的存在促进了CO_2活化。金属Ni与Mg O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O_2中C端得电子能力增强,从而降低了CO_2还原过程的能垒。Mg O表面对中间物种上–OH的强吸附作用,导致Ni/Mg O表面脱OH*能垒远低于纯Ni表面。Mg O载体的存在使Ni/Mg O表面CH3OH的脱附过程成为热力学上不利的过程,从而增大了表面上生成CH4的选择性。以PdO为活性组分,载体效应导致在CO氧化过程中,CO氧化活性PdO/Ti O2>PdO/Sn O2>PdO/Si O2,原因归结为Pd物种在Ti O2上有最大的分散度,以致于催化剂CO吸附量和表面氧含量最大。DFT计算结果说明有载体存在时CO吸附位置及吸附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催化剂表面CO氧化反应的路径及能垒。当体系中有水存在时,Sn O2为载体的PdO/Sn O2催化剂活性升高,并表现出长时间的抗水稳定性;Ti O2为载体的PdO/Ti O2催化剂活性降低,并且在抗水稳定性测试中逐渐失活;Si O2为载体的PdO/Si O2催化剂活性不变,并且具有抗水稳定性。H2O-TPD结果表明,PdO/Sn O2、PdO/Ti O2催化剂对H2O的吸附量比较大,并且表面存在OH;PdO/Si O2催化剂对H2O吸附量很小,所以H2O对PdO/Si O2催化剂活性几乎没有影响。DFT计算结果表明,H2O和OH的存在会导致PdO/Ti O2催化剂表面CO提取表面O的过程能垒增大;PdO/Sn O2催化剂表面CO催化活性提高来自表面OH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载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星,陈文,林铁军,李杰,于飞.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碳化钴基催化剂的载体效应(英文)[J].催化学报.2018
[2].李晓.负载型Ni/MgO和PdO/MO_2(M=Sn,Ti,Si)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8
[3].胡文佳.含铜尖晶石负载金催化生物乙醇气相及液相选择氧化的载体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杨韵.情绪识别的载体效应及神经生理活动时间进程[D].东南大学.2018
[5].王茹月.钌晶相结构及载体效应对氨硼烷水解性能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8
[6].刘琳丽,李海涛,王长真,武瑞芳,徐亚琳.负载Ni催化剂上1,4-丁炔二醇加氢反应的载体效应研究[J].分子催化.2018
[7].郑赛男,孙建磊,李伟,周静红,周兴贵.丙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3-丙二醇铜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8
[8].王震.可见光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Ni基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9].李海涛,牛珠珠,杨国峰,张鸿喜,王志鹏.Cu_2O/TiO_2催化甲醛乙炔化反应的载体效应[J].化工学报.2018
[10].田毅,李越湘,彭绍琴.Y_2O_3负载金属Cu在催化甲醛水溶液制氢反应中的Y_2O_3载体效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