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背景论文_于学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气象,气候学,温度。

气候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于学峰[1](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有效应对黄土高原旱涝灾害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气候受亚洲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该地区冬春季非常干燥,而在夏秋季降水较为集中。极端情况下,降水在一年内分配不均就容易形成旱涝灾害:降水极少的时期容易导致干旱,而降水极多的时候容易导致洪涝灾害。旱和涝是黄土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03)

魏璐瑶,陆玉麒[2](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王江波,苟爱萍[3](2019)在《极端气候背景下巴黎气候行动计划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带来极端气象灾害增多,给全球各地都带来了诸多影响。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巴黎为提高城市的气候韧性,出台了气候行动计划,制定了战略方针和应对措施。文章简要介绍了该行动计划的内容构成,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张玥滢,刘布春,邱美娟,刘园,吴昕悦[4](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苹果适宜种植区北移西扩:基于高分辨率格点气象数据的区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0年5km×5km格点气象数据,基于前人研究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Arc 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影响苹果种植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主要气候指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利用一票否决式指标剔除不能满足苹果生长基本要求的不可种植区域,然后结合苹果气候区划因子评分标准,对可种植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分析年际间适宜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苹果可种植区为华北、西北、西南以及华东、华南的部分地区。在可种植区中,适宜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少部分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以及新疆北部部分地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山东半岛、黄土高原南部由适宜种植区转变为次适宜种植区,辽蒙交界地区、云贵川交界地区、黄土高原北部以及陕甘交界处由次适宜种植区转变为适宜种植区,苹果适宜种植区变化呈现明显北移西扩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11期)

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5](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着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马鹏里,韩兰英,张旭东,刘卫平[6](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干旱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中国各区域干旱程度加重,范围增大,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干旱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变化,各个区域干旱变化差异显着。西南、华中、华北和华南区域干旱程度明显加重,主要是重度以上干旱次数较多。华北和西南干旱年数最多,为45年,其他地方为35~36年,华北重度以上干旱年份最多,为14年,其次是东北和华南的7年。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也有随机性,中国各区域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在南方湿润和半湿润区域同样发生。各区域以夏旱为主,东北以春旱和夏旱居多,华南以秋旱为主。干旱持续时间不等,有时高达9个月。有些区域年内干旱呈单峰型,有些区域为双峰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干旱呈加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董元宏,彭惠,罗滔,李双洋,陈鹏[7](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拟建青藏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区段多年冻土未来50年退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青藏高速公路沿线4个典型区段,采用数值预测方法,预测4种气候变暖情景下未来50年多年冻土的退化特征。结果表明:初始多年冻土地温越低,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越弱;随着初始多年冻土地温的升高,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响应方式由年平均地温升高向上限下降、下限抬升转变。A2情景下冻土退化最严重,线性情景和B1情景多年冻土退化较为温和。到2064年时,A2情景下安多冻土厚度减薄7.94 m,风火山年平均地温升高1.34℃。未来青藏高原低温多年冻土向高温多年冻土转变,冻土厚度减薄,活动层厚度增加,在线位选择和结构设计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S1期)

安海霞,安海涛,张建波,冯志强,韩英杰[8](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保定市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保定市12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人体舒适度指数(DI)公式计算了该地区不同地貌环境下的人体舒适度指数。结果表明,保定市体感较舒适的月份出现在4、5、6、8、9月,山区部分在7月仍维持着偏暖较舒适的状态,平原地区和湿地地区在10月仍然维持较舒适的状态;该地区的冷不舒适天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变化明显;舒适天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变化不明显;热不舒适天数呈显着增加的趋势,变化明显;该地区的舒适度指数存在周期性变化,以16年的周期最为明显;该地区冷不舒适的天数由西北部向东南递减。舒适出现天数西部山区和东北部较多,热不舒适出现天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郭立平,杜海涛,黄浩杰[9](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廊坊寒潮的变化与极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寒潮天气的变化及其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应用1964—2017年寒潮、气温、降水、大风、扬沙、地温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数理统计、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对廊坊市寒潮天气的变化与极端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廊坊市寒潮天气主要出现在10—12月及1—4月,10月最多。随年代变化,寒潮日数总体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3月、10月寒潮日数没有明显减少;寒潮初终日期有提前现象,最晚结束日期提前相对明显;(2)寒潮以48 h最低气温标准下为最多、24 h平均气温标准为最少;强寒潮、特强寒潮总数随年代变化有明显减少趋势,但48 h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统计标准的强寒潮次数没有减少,降温强度没有减弱;(3)80%以上的寒潮过程伴高影响天气,寒潮天气有5种类型:干型(大风降温)、湿型(雨雪降温)、先湿后干(先雨雪后大风降温)、混合型(大风伴雨雪降温)及先干后湿型(先大风后雨雪降温),前两种占比69.1%。大风出现在寒潮日当天及前一天概率较高,平均比例达63%;降水出现在寒潮前两天及前一天概率较高,平均比例为45%;(4)90%的寒潮天气过程有地面霜冻。随年代变化,3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寒潮日数呈弱增加趋势,由于年代分布不均,寒潮频发年代霜冻概率增加。上述寒潮的变化与极端分布,将可能对小麦返青以及生长初期和成熟收获期的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9期)

赵雪婷,朱彬,潘晨[10](2019)在《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叁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_(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_(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的长叁角地区ΔT_(城乡)存在显着昼夜差异:白天长叁角地区ΔT_(城乡)大于京津冀地区;夜间则反之,京津冀地区ΔT_(城乡)大于长叁角地区;黄淮地区昼夜ΔT_(城乡)特征介于前两个区域之间。分析发现,各地区昼夜ΔT_(城乡)与城市和乡村的地表温差(ΔT_(d城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不是造成南北方昼夜ΔT_(城乡)差异的原因。结合大气热源(汇)Q_1和水汽汇Q_2等要素进一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发现,大气热源(汇)Q_1是表征南北方ΔT_(城乡)昼夜差异的较好物理指标:(1)白天,南方乡村和城市比北方乡村和城市Q_1皆较大,但南北方城市下垫面类型类似导致其Q_2基本相同,而南方乡村地表蒸散发强烈、地表大气升温较慢,使得南方地区ΔT_(城乡)大于北方地区ΔT_(城乡);(2)夜间,北方乡村地区Q_1负值绝对值高于南方乡村、也高于北方城市,即北方乡村感热降温显着强于南方乡村和北方城市,而南北方城市Q_1值基本相同,使得北方地区ΔT_(城乡)大于南方地区ΔT_(城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湿润地区白天城乡温差更大,而低温干燥地区夜间城乡温差更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气候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于学峰.气候变暖背景下有效应对黄土高原旱涝灾害风险[N].中国科学报.2019

[2].魏璐瑶,陆玉麒.“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9

[3].王江波,苟爱萍.极端气候背景下巴黎气候行动计划及其启示[J].安徽建筑.2019

[4].张玥滢,刘布春,邱美娟,刘园,吴昕悦.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苹果适宜种植区北移西扩:基于高分辨率格点气象数据的区划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9

[5].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马鹏里,韩兰英,张旭东,刘卫平.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J].中国沙漠.2019

[7].董元宏,彭惠,罗滔,李双洋,陈鹏.气候变暖背景下拟建青藏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区段多年冻土未来50年退化特征[J].灾害学.2019

[8].安海霞,安海涛,张建波,冯志强,韩英杰.气候变暖背景下保定市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9].郭立平,杜海涛,黄浩杰.气候变暖背景下廊坊寒潮的变化与极端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9

[10].赵雪婷,朱彬,潘晨.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J].气象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各地区“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清洁技术企业专利策略运用的一般框架赤水河谷与盐津河谷示意图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1978~20...流域径流减少的归因分析—2010年中国年际日尺度降水量气

标签:;  ;  ;  ;  ;  ;  ;  

气候背景论文_于学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